微信公众号 CCBible/Bible101/DBible 微博@基督徒百科@Bible101@歌珊地圣经引擎@如鹰展翼而上 QQ群 4619600/226112909/226112998 同步推送#今日真道圣言#

非利士人

来自基督徒百科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按照圣经的地图,显示非利士地和加沙、亚实突等城市的位置
西元前830年前后的迦南南部地图。      犹大王国      以色列王国      非利士城邦      腓尼基城邦      亚扪王国      以东王国      亚兰-大马士革王国      阿拉美亚部落      阿鲁布部落      纳巴图部落      亚述帝国      摩押王国

非利士人(Philistines,希伯来语 פלשתים, plishtim)是居住在迦南南部海岸的古民族,其领土在后来的文献中被称为“非利士地”。非利士人的起源引起许多学者的争议,现代考古学认为与希腊大陆的迈锡尼文化有著早期的文化联结。在非利士人留下任何文字资料之前已采用迦南当地的文化和语言,非利士语的辞汇中有许多证据证明其起源于印欧语系

语源学

英语的非利士人一词来源于古法语“Philistin”,法语又来源于拉丁语“Philistinus”,拉丁语又来源于希腊语“Philistinoi”,希腊语又来源于希伯来语“P'lishtim”,见撒母耳记上17章26、36节,撒母耳记下1:20节;士师记14章3节,“people of P'lesheth”(“Philistia”);比较:阿卡德语:“Palastu”,埃及语“Palusata”;这个词可能是这个民族的自称<ref>Etymology Online</ref>。

圣经学者通常将这个词追溯到其闪族根源“p-l-sh”(希伯来语פלש‎),意为“分开,经历,蜂拥而来,覆盖或侵略”,<ref>Jastrow, Marcus. A Dictionary of the Targumim, the Talmud Babli and Yerushalmi, and the Midrashic Literature. New York: Judaica Press, 1989., p.1185</ref> 这个名称可能意为“移民”或“侵略者”<ref>plš. 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Fourth Edition: Appendix II Semitic Roots (html). 2000 [2008-01-02]. </ref>

钟斯认为非利士人这个名称是希腊语“phyle histia”的变体(“炉边的部落”,爱奥尼亚拼法为“hestia”)<ref>Jones, A. 1972. The Philistines and the Hearth: Their Journey to the Levant. Journal of Near Eastern Studies 31: 343–50}}</ref>。他进而认为可能是他们将炉子引进累范特地区。此观点的提出是在在非利士遗址找到了使用炉子的考古学证据之前。

历史

如果非利士人被确定为“海上民族”之一(见下述“起源”部份),那占领迦南发生在埃及第二十王朝拉美西斯三世统治期间(前1180年代—前1150年代)。 可能是他们的海洋知识使得他们对于腓尼基人非常重要。

在埃及,有一个称为“Peleset”(或“prst”)的民族,通常认为他们就是非利士人,出现在拉美西斯三世的题字Medinet Habu中<ref>Texts from the Medinet Habu Temple with Reference to the Sea Peoples</ref>,其中记述他对海洋民族的胜利,以及拉美西斯四世统治时所写的拉美西斯三世统治的概述。19世纪的圣经学者将非利士人之地(“Philistia”)等同于亚述碑刻中的“Palastu”和“Pilista”<ref>Easton's Bible Dictionary,1897</ref>。

非利士人征服了沿著迦南西南部沿海带状地区的5座城市:加沙亚实基伦亚实突以革伦迦特,那里直到埃及第十九王朝结束(结束于西元前1185年)都属于古埃及圣经参孙撒母耳扫罗大卫的故事都涉及了大量的非利士人与以色列人冲突。非利士人长期垄断了锻造的技术(他们可能在征服安纳托利亚期间获得),圣经中描写的歌利亚的装甲就是利用了这些锻造铁的技术。

这些部落组成强有力的同盟,抵抗希伯来人的频繁侵入。这两个民族之间进行著几乎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西元前732年,非利士人被亚述的Tiglath-Pileser III征服,丧失独立,此后的历次反叛均被镇压。最终,迦勒底人迦勒底王国国王 尼布甲尼撒二世征服了犹大王国和整个叙利亚,前非利士人城市成为新巴比伦王国的疆土。在这时期以后,非利士人就很少出现。不过,以西结书25章16节、撒迦利亚书9章6节和I Macabees 3还提到了非利士人,表明他们在巴比伦征服之后仍然作为一个民族存在。最后,非利士人作为一个民族的所有痕迹都消失了。后来这些城市先后处于波斯帝国犹太人(Hasmonean王国)、马其顿帝国塞琉古帝国)、罗马帝国等帝国的控制之下。

巴勒斯坦”的名称起源于非利士人的希腊语拉丁语形式;见巴勒斯坦历史

非利士人的起源

大多数学者都同意,非利士人并非巴勒斯坦地区的土著。圣经中大约有250处涉及到非利士人或非利士地,并再三说到他们是“未受割礼的”,与闪族不同,例如以色列人在出埃及之后遭遇的迦南人(撒母耳记上17章26、36节,撒母耳记下1章20节,士师记 14:3)。

有人认为非利士人是伟大的海军同盟“海上民族”的一部份,在西元前12世纪初,他们从在克里特岛爱琴海岛屿的家乡来到地中海海岸,在埃及第十九王朝后期一再攻击埃及。尽管拉美西斯三世最终击退了他们,但是他又重新安置了他们,重建起迦南的沿海城镇。

Papyrus Harris I 详细叙述了拉美西斯三世统治时期的成就。他简短地叙述了8年战役的成果,战败了海上民族。拉美西斯将俘虏的海上民族带回埃及,他“将他们安置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要塞。我对他们所有人征税,每年从仓库和谷仓收取衣服和粮食。”一些学者认为很可能这些要塞就是迦南南部的防御城镇,并且最终成为非利士人的5座城市(Pentapolis)(Redford 1992, p. 289)。Israel Finkelstein认为非利士人城市遭到洗劫25-50年后,又被非利士人收复。很可能在这期间的初期,非利士人居住在埃及,直到拉美西斯三世统治的衰落的后期,他们才被允许回到非利士地。

考古学

通过在亚实突亚实基伦以革伦和Tell es-Safi(可能就是迦特)的考古发掘,弄清了迈锡尼文明与非利士文明之间的联系,5座非利士人城市中的4座位于迦南。第5座城市是加沙。特别显著的是,早期的非利士人陶器,就是爱琴海迈锡尼青铜文化陶器的当地版本,用褐色或黑色进行装饰。后来在铁器时代发展为独特的非利士陶器,用黑色或红色装饰。特别让人感兴趣的是一个结构精良的大型建筑,面积有240平方米,在以革伦发现的。墙很厚,足以支撑第二层。由精致的入口进入一个大厅,一部份被一排圆柱支撑的屋顶所覆盖。在大厅的地板上有铺著鹅卵石的圆形炉子,如同典型的迈锡尼中央大厅。有一个发现是3个小青铜轮子和8个轮辐,这样的轮子在这一时期的爱琴海地区用作携带型的祭台,因此可以假定该建筑是用于宗教仪式。进一步的证据是关于以革伦的碑刻PYGN 或PYTN,有人认为是指古代迈锡尼一位女神的称号“Potnia”。在亚实基伦以革伦迦特的发掘找到了的骨骼,显示它们是被屠宰的,意味著这些动物是居民的食物构成的一部份。

皮发斯基族

非利士语

主条目:非利士语

有一些证据支持非利士人起源于印欧语系的民族的假设。圣经中许多与非利士人有关的词语都不是闪族的。

圣经记载

希伯来的传统记载在创世记10章14节,那里说到,“非利士人”(פְּלִשְׁתִּים,/pəlištim/)出自于“迦斯路希人”(פַּתְרֻסִים),而“迦斯路希人”又源于的儿子麦西(מִצְרַיִם, 埃及)。当以色列人定居在犹大高地时,非利士人居住在地中海东部海岸的“Pelesheth”(希伯来语:פְּלֶשֶׁת,/pəléšet/ or /pəlášet)。圣经中提到在更早的时期,如在亚伯拉罕以撒的时代(创世记21:32-34),非利士人就住在这一地区,现代学者通常认为是时代错误。

在《阿摩司书》中,说到非利士人起源于迦斐讬:“耶和华说,以色列人哪,我岂不看你们如古实人么?我岂不是领以色列人从埃及地上来,领非利士人从迦斐讬出来,领亚兰人从吉珥出来么?”<ref>阿摩司书9章7节</ref>。后来,在前7世纪,《耶利米书》也说到他们与迦斐讬的联系:“原来耶和华必毁灭非利士人,就是迦斐讬海岛馀剩的人。”<ref>耶利米书47章4节</ref>。学者们认为迦斐讬是赛普勒斯克里特岛或地中海东部的其他地点。

其他用法

  • 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英国作家有时将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称为“非利士人”(Philistines)。这显然并非由于相信他们与古代非利士人的联系,而只是反映过去认为“非利士人”就是“巴勒斯坦土著”的传统观点。巴勒斯坦在阿拉伯语中称为“ فلسطين‎”,读作“Falasṭīn”,源于拉丁语“Palaestina”。
  • 在英语中有philistine一词指俗气的人即源于非利士人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

参考书目

  • Trude Krakauer Dothan. 1982. The Philistines and Their Material Culture. Jerusalem: Israel Exploration Society
  • Dothan, Trude Krakauer, Moshe Dothan. 1992. People of the Sea: The Search for the Philistines.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 Carl Ehrlich S. 1996. The Philistines in Transition: A History from ca. 1000–730 B.C.E. Studies in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Ancient Near East 10, ser. eds. Baruch Halpern, and Manfred Hermann Emil Weippert. Leiden: E. J. Brill
  • Seymour Gitin, Amihai Mazar, Ephraim Stern, eds. 1998. Mediterranean Peoples in Transition: Thirteenth to Early Tenth Centuries BCE. Jerusalem: Israel Exploration Society
  • Aren M. Maeir 2005. Philister-Keramik. Pp. 528–36 in "Reallexikon der Assyriologie und vorderasiatischen Archäologie", Band 14. Berlin: W. de Gruyter.
  • Eliezer Oren D., ed. 2000. The Sea Peoples and Their World: A Reassessment. University Museum Monograph 108. Philadelphia: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Museum of Archaeology and Anthropology
  • Donald Bruce Redford. 1992. Egypt, Canaan, and Israel in Ancient Time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Claude Vandersleyen, "Keftiu: a cautionary note," Oxford Journal of Archaeology 22/21, 2003, 209-212.
  • George E. Mendenhall The Tenth Generation: The Origins of the Biblical Traditio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3. ISBN.

外部链结

ar:فلستيُّون arc:ܦܠܫܬ be:Філістымляне bg:Филистимци ca:Filisteu cs:Pelištejci cy:Ffilistiaid de:Philister el:Φιλισταίοι en:Philistines eo:Filiŝtoj es:Filisteos et:Vilistid fa:فلسطینی‌های باستان fi:Filistealaiset fr:Philistins he:פלשתים hr:Filistejci hu:Filiszteusok id:Orang Filistin it:Filistei ja:ペリシテ人 ko:필리시테인 la:Philistaei nl:Filistijnen no:Filistere pl:Filistyni pt:Filisteus ro:Filisteni ru:Филистимляне sh:Filistejci sk:Filištínci sr:Филистејци sv:Filistéer tr:Antik Filistinliler uk:Філістимляни yi:פלשתי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