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CCBible/Bible101/DBible 微博@基督徒百科@Bible101@歌珊地圣经引擎@如鹰展翼而上 QQ群 4619600/226112909/226112998 同步推送#今日真道圣言#
世界基督教历史故事4 -1
〖 第一节 德国的宗教改革 〗
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大体分为路德和梅兰希顿的运动。
1. 马丁·路德
路德(Martin Luther: A.D.1483-1546)是农夫汉斯·路德(Hans Luther)和马嘉烈大·路德(Margaretta Luther)之子,生于1483年11月10日。路德的父母在艾斯莱本(Eisleben: 路德的出生地)作务农,后迁往曼斯菲尔德转业为矿工。
他的父母都是严格,敬虔祷告的人。爱里克·艾里克森(Erik Erikson)在他的著作《青年时期的路德》中指出因父亲的严格教育使路德以不正常的心态渡过了少年时期和青年时期。
路德大概有三次挨父亲狠狠的耳光后,将上帝和父亲联系起来理解上帝为可怕的审判官,而且把自己描写成为哑巴鬼附着的孩子,是精神混乱的(identity crisis:自我整体性危机)年轻人。
但是很多历史家们批评说,爱里克(Erik)的解释只引用了片面的、部分的资料。当时的教育法与现代不同,是非常严格的,因此历史学家们认为心理不正常的解释是不可取的。
路德与父母一直保持着深深的爱。他十分孝敬父母,路德生平的后半期没有任何与父亲隔阂的记载资料。
路德在马格德堡(Magdeburg)学习(1497-1498),从老师们那儿学到了中世修道院式的共同生活的灵性。他在爱森纳赫(Eisenach)学习(1498-1501)了耶稣会的灵性。路德在那儿结交了很多朋友,他们成为他一生的挚友。
特别在爱尔福特(Erfurt:1601-1505)完成了人文科学的学士课程,学习了文法、修辞学、亚里士多德逻辑学、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等,并且从老师加百列·比尔(Gabriel Biel: d: 1495)学习了奥卡姆(Ockham)的唯名论(Nominalism)。
比尔和奥卡姆深陷于柏拉图哲学和奥古斯丁神学,路德从他们那儿受到了批判亚里士多德和托马斯·阿奎那神学的智慧训练。因而路德接触了奥古斯丁和神秘主义的著作,并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1505年,路德按父亲的意愿攻读硕士学位(M.A.)后准备研究法学,但是7月2日与朋友在斯道特亨(Stotternheim)附近突遇雷霹后,他呼求着矿工的守护圣人圣安娜,发誓祈祷说:"我愿意作修道士"。这个誓言不是深思熟虑的决定,而是在极大的危机下说出来的告白。
7月17日,他不顾父亲的极力反对,进入了奥古斯丁修会的属会爱尔福特修道院。促使路德进入修道院最大的原因是灵里的吸引(Anfechtung),即为了发现"我如何发现慈爱的神?"的问题,而通过长期的属灵斗争的结果。这一问题与"善行义人化"(Work-Justification)思想有联系。
中世经院主义强调的善行义人化是将爱上帝,信赖上帝的能力,即人类有成就第一诫命的能力归向于人。路德的这种灵性诱惑也是从中世灵性训练中得来的,即为极力达到上帝的要求,而引起对善的不安,对频临死亡的惧怕,对是否得到救赎预定的怀疑之不确切性等。
如果没有这些灵性困惑,人们就不会为自己或者在炼狱中受苦的亲人购买赎罪券了。因而当时的人们最关心的就是对灵魂得救的确信。路德的苦恼是对灵的关心,即与慈爱的神见面,得到救恩的确信。用心理学分析不能解释的对灵性的执着和热忱使路德成为了修道士。
路德1507年2月27日在爱尔福特被按立为神父,受副司令官比克尔(Vical General)之命学习神学。他的老师奥古斯丁隐修院院长斯陶皮兹(Staupitz)认为路德是个智力和宗教灵性卓越的年青人,于是1502年向腓特烈推荐他为维腾贝格(Wittenberg)大学教授。
1509年3月路德获得圣经神学学士学位(Baccalaureus biblicus)后开始讲经院神学派的彼得·隆巴多(Peter Lombard)的系统神学书《文章》(Sentence)。
1508-1509年期间,路德得到斯陶皮兹的帮助以神学知识克服了灵性上的问题。
1510年为了强化奥古斯丁修道院的规章和重新整顿的问题,路德被选为代表派往罗马教廷。他为了得救恩的确信,用膝盖爬上教廷的台阶,然而却险入了深深的绝望。不但如此,他此次罗马之行成为他概叹和批判罗马教会世俗化的开端。
当他回到爱尔福特,再一次由斯陶皮兹推荐当了维腾贝格大学的教授。1511年以后,他一直住在那儿度过了余生。
1512年10月,路德被授予神学博士学位,同时成为责任讲解圣经神学的教授。从1513年起,以神学教授的身份工作了三十年之久,同时1512年他担任奥古斯丁修道院的副院长,1515年成为奥古斯丁修会的地方负责人(district vicar),1514年起成为维腾贝格教区的牧师。
1513年-1515年讲解"诗篇",1515年讲解"罗马书",1516年-1517年讲解"加拉太书",1517年-1518年讲解"希伯来书",并由此展开了他的神学,吸引了众多学生和同事。
1518年-1521年,第二次讲解"诗篇"等内容。初期的讲解是立足于经院神、以谦卑神学为基础的,但后来逐渐向福音主义神学转变。特别是在第一次讲解"诗篇"时经院主义要素较多,第二次重复讲解时不得不从福音主义角度讲。
1513年以后,他渐渐开始反对经院主义,批判是经院主义神学的基础的贝拉基主义,即批判通过人类先天本性之自由意志的决定和努力,作为善行的结果可以得救的救赎神学。
并且,路德以奥古斯丁神学和——与贝拉基主义争论的神学思想为根据,强调人的意志在人类救赎上的奴隶身份,主张只有靠信得到的恩典才能得到救赎。
这种新的神学发现在其著作《反对经院哲学的讨论》(Disputation Against Scholastic Theology: 1517年9月4日)里得以充分体现。终于1517年10月31日,他写了《九十五条论纲》贴在维腾贝格大学的城堡礼拜堂的正门上。
事实上路德与中世天主教神学的决别,根据他的自传中所说--1514年用拉丁语著述编辑的前言是从对罗马书1章17节的解释开始。他反复读经,反复默想这段经文时,将严厉审判的"神的义"(righteousness of God: iustitiadei)理解为宽容我们、爱我们的"神的义"。他告白说从前他最讨厌的罗马书1章17节成为了他最喜爱的经节,成了天国的门。路德将这次经验表现为"塔之经验"(Tower Experience: Turmerlebnis)。
路德原本并无掀起宗教改革的意图。所以《九十五条论纲》并没有用简单的德语写,而是用复杂的学术语拉丁语写,是为了引起学术讨论。但是与其本意正相反,《九十五条论纲》瞬时间被印刷、被翻译成欧洲各国语言,被传遍开。
所以别无他法的情况下,卷入一场命运式的论争中。1517年至1521年争论一直持续,最终被罗马天主教清逐出门,甚至皇帝查尔斯五世宣布剥夺路德的法律保护权。1521年,在沃尔姆斯(Worms)帝国会议里当听到皇帝的这个宣言的时候,他留下了一句名言"神啊,我在这儿! 求你帮助我!"(Here I stand, help me, God!: Ich stehe hier, helfe mir, Gott!)。
后来,他在萨克森地方选侯腓特烈四世的庇护下,穿着骑士的衣服,以骑士身份隐姓埋名生活在瓦特堡(Wartburg)。这期间路德完成用简单的德语翻译圣经的伟大工作。
他不在期间,卡尔斯塔特(Andreas Karlstadt: D 1541)领导维腾贝格,当时因从兹比卡乌(Zwikaw)来的激进派宗教改革者们--也叫兹比卡乌预言者(Zwikaw Prophets)的影响掀起了属灵的体验比神的话语更重要的运动。路德的门徒梅兰希顿(Melanchthon)也无可奈何地跟随了这个潮流。
1522年3月路德从返后,严厉指责留在维腾贝格的宗教改革者们的错误,并通过讲道阐明了路德的神学立场。他强调神的话比体验更重要。
1523年以后,宗教改革受农民战争的威胁。初期路德站在农民的一边,但因腓特烈地方行政官突然去世,为了得到地方行政官和贵族阶级的支持而完成宗教改革,开始批判农民,并站在统治者的一边。
托马斯·闵采尔(Thomas Muntzer)以农民战争的神学根据攻击路德,并且1524年伊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 of Rotterdam)著书《自由意志论》(De Servo Arbitrio)来攻击路德。路德1525年著书《意志的奴隶身世》(Doservo Arbitrio)与人文主义运动彻底分离。
路德的宗教改革在地理领域上扩大到许多地方。他们寻求路德的忠告,在教会生活中开始介绍改新教信仰。路德通过大量的书籍和刊物出版扩大了影响力,讲演,讲道连续不断。
1525年6月13日,农民战争结束后路德与曾经是修女的凯瑟琳·冯·波娜(Katharina Von Bora)结婚。此举带来了不好的反应,不仅天主教以修道士与修女结婚为理由非难他是天主教犯奸淫堕落的圣职者,连改新教的同志们--宗教改革的同志们也认为他结婚的时间不恰当,因为当时很多地区农民战争还没有结束。
事实上农民战争跟路德的自由运动和改革运动是一脉相承的,也是为实现他们自己的自由。路德的著作《论基督徒的自由》是农民战争的教课书,所以他们指的是在农民们为争取自由而斗争的时期,在他们的运动遭受挫折、失败的时期,路德不应该考虑个人的幸福。
甚至亲近的同工们也批评他,梅兰希顿对路德没有向任何人没讲他到底想要做什么也表示不满。
但是在农民战争运动中路德也是身不由己的。他开始让修道院的修女们结婚,最终其他人都嫁人了,惟独剩下了凯瑟琳还没有嫁人。虽努力为凯瑟琳寻找丈夫,但并未成功,因此路德与她结婚解决了这问题。
凯瑟琳慎重又有智慧地料理家务。当时路德提供给学生和客人的是地方行政官腓特烈送给他的修道院(Black Cloister)(作为路德的个人财产),路德的夫人将其管理得井井有条。路德一直保持着幸福的婚姻生活,并不特别操心经济上的问题。
出版社应诺每年支付给路德四百gulden--比教授的薪水还高给路德,但他拒绝了。他不取任何利润出版著书。1522年出版新约圣经的翻译本,1534年完成旧约圣经翻译。
由1525年开始的路德与茨温利(Zwingli)争论发展为1529年的巴塞尔(Marburg)争论。何塞的腓利(Philp of Hesse)--何塞地区的政治领导,为其地区改新教的联合,结盟召集了会议,结果,因改新教内部不能团结,最终分裂。
这次几乎所有的宗教改革家们都参与争论的结果,分为路德的同体论(Real Presence)和茨温利的象征论(Symbolism)。
路德受亚历山大学派基督论的影响,解释复活的基督身体作为神性和人性合一的实体(communicatio idiomatum),不仅在宝座的右边也可以出席圣餐(ubiguity: omnipresence)。相反,茨温利受安提阿学派基督论的影响,解释说复活的基督在宝座的右边,因而不能出席圣餐。
1530年召开的奥格斯堡(Ausgburg)会议是皇帝查理五世为解决宗教争论而主导的会议。他把参加宗教改革的路德派选候们称为"改新教徒"(Protestant)。这话是"反抗者"之意,并且因为路德被帝国驱逐不能站在皇帝面前,所以会议期间他呆在萨克森地区(地方行政官们管辖的宗教改革发源地)南部的肯普滕(Coburg)城。
路德很难过不能跟同事一同去奥格斯堡。性情温顺、具有妥协性的他的同工梅兰希顿负组成奥格斯堡信纲(Augsburg Confession)的全部责任。路德虽然不能参加会议,但因路德教徒们有胆识的行动使他很高兴。(虽在某些问题上批判奥格斯堡信纲)
此次会议后,改新教国家受到威胁,于是1531年结施马尔卡登(Schmalkalden)同盟。这作为政治、军事的同盟,是为了防御皇帝的军事力量而成立的组织。
1536年形成了中部德国神学家们和南部德国神学家们达到神学上的一致的维腾贝格合约(Wittenberg Concord)。茨温利去世后(1531年),路德的神学渐渐影响到德国西部。
在马丁·巴策尔(Martin Bucer)的努力调和下,路德虽然同意由西部德国改革者起草的解释圣餐教义文本,但因一直有一些差异而没有达到完全一致。
并且同一时期,约翰·阿格里科拉(Johann Agricola)的废弃律法式的解释引起了争论。这是宗教改革思想的核心话题,就是义认化(称义)的恩典与律法的福音关系是怎样联系的问题。
强调律法只起到令人知罪作用的路德神学会陷入律法废弃论(Antinominianism)的倾向。但路德自己表现出反对阿格里科拉的立场。
曾支持改新教的政治统治者何塞的腓利(Landgrave Philip of Hesse)1540年重婚,导致德国改新教在政治上开始走向衰退,这事公然成为改新教的障碍。因而,改新教的施马尔卡登同盟最终削弱,而皇帝立志于达到自己的目的。当然,路德没有经历到斯马克尔德战争(1546-1547),而且在他一生中从没察觉到皇帝的长时间军事冲突计划。
路德晚年,对谁也不能扭转历史车轮的改新教未来和德国人的将来十分关心,在他最尖锐的论文《给最亲爱的德国公民的警告》(Dr. Martin Luther's Warning to His dear Geman People:1531)中,强烈地表示出默示文学式的期望。
他在论文中表示担心世界的末日逼近,为了让神的审判延迟,指出德国政府应该悔改,应当努力在灵性和道德方面觉醒。他从末世论的角度强调批判犹太人礼拜行为的不当性和教廷的腐败性。
他身体一直很弱,特别是从1521年起受不眠症的困扰,没得到恢复。1525年是因胆结石,1537年是因不知名,不知因的疾病受苦了很长时间。又受耳朵发炎病之苦,到了晚年得了心绞痛,最终因心绞痛离世。
虽然有这样多的病症,但是创造式的力量一直支配着他的生活,直至去世之前还一直生气勃勃。他为了解决曼斯腓尔德(Mansfield)伯爵们的法律争论,去他的出生地艾斯勒本(Eisleben),后在那儿去世(1546年2月18日),被葬于维滕贝格的城郭教堂。
2. 腓利·梅兰希顿
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十个月后,得到了梅兰希顿(Philip Melanchthon)的大力支持。梅兰希顿1518年8月以哲学和希腊文学教授的身份来到维滕贝格后,成为路德教宗教改革的第二人物。若称路德为"德国的宗教改革者"的话,那么就可以称梅兰希顿为"德国的老师"( Preceptor Germaniae)
梅兰希顿本名为施瓦尔切得(Schwarzerd: Black+Earth),根椐当时人文主义形式,他的祖父(祖父的表弟)给他改为希腊式的名字路希林(Reuchlin)。因此就变成了梅兰希顿(μελαν+χθων)。
梅兰希顿1497年2月16日生在Bretten in the Palatinate。他的父母是直正、敬虔的人。他父亲叫斯巴尔切尔特(Georg Schwarzerd),是位制造诸候兵器的家庭手业者。梅兰希顿比路德小十四岁,比加尔文大十二岁,在神学上可以将他看作是加尔文与路德的中间者。
在十六世纪,对个人学问上的训练起萌比当今早得多。梅兰希顿1509年考入海德尔堡(Heidelberg)大学,十四岁获得文学学士,十六岁在蒂宾根大学获文学硕士(M.A.Tubingen)。他的拉丁语和希腊语比德国还流利,并且文笔优美,谈话优雅,甚至还用希腊语和拉丁语写诗呢。
梅兰希顿在蒂宾根任教讲古代文学。他编辑了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的著述,1516年出版了拉丁语语法书,1518年出版了希腊语语法书。这本希腊语语法书,直至放弃版权为止,一共出版了十八版。
1515年伊拉斯谟在他的著作《新约注解》(Annotations on the New Testament)中极力称赞了梅兰希顿。他的祖父路希林夸奖说在当代除了伊拉斯谟以外,再没有象梅兰希顿一样的知识分子。在某些方面梅兰希顿比伊拉斯谟更优秀。
他的名声很快被传扬开。英谷尔斯特(Ingolstadt),莱普滋西(Leipzig)、维滕贝格等地都聘请他作教授,但最后他决定应聘于维滕贝格当希腊语教授。
他起初研究百科全书式的各式各样的学问,后来渐渐被神学的魄力所吸引。他经历了约翰式而不是保罗式的经验,他训练敬虔、作礼拜、集中精力埋头研究圣经,认识到教会的腐败并确切地感到改革的必要性。
去爱尔福特时,他虽年仅二十一岁,但赢得了同事和同学的尊敬和称赞。他虽个子矮小,其貌不扬,但高高的额头和蓝眼睛显示出他博学的风采。并且他那谦虚、礼仪端正的举止流露出内在的美善与伟大。1519年(二十二岁)虽获得了神学博士学位,却被他谦虚地拒绝了。
他以圣经注释学和卓越的希腊语实力为基础讲学。
1518--提多书
1519--诗篇,罗马书,马太福音
1520--罗马书,马太福音
1521--罗马书,哥林多前书,歌罗西书,哥林多后书
1522--约翰福音,创世记
1523--约翰福音,罗马书,罗马书共讲了七次
另外他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讲授了伦理、逻辑、希腊语及希伯来语语法,而且还教授Plato,Plutarch(1519),Homer(1518,1519,1522),Pliny(1520),Lucian(1521),Aratus(1522),Hesiod(1522),辨证法和修辞学(Rhetorics: 1521)等。但是,他的神学讲义比专业讲义更多。专业哲学讲义是普通学生们听的,但神学讲义吸引了很多学生。
不仅德国的学生,连欧洲全地的学生都相继涌来,甚至王子、公爵、贵族阶层也慕名而来,到1520年末,路德的讲义只有四百名学生出席,而梅兰希顿的讲义却吸引了六百多名参加。1518年12月,就已经有四百名学生听他的讲义。
虽然蒂宾根、纽伦堡(Nurenberg)、丹麦、法国、英国等地纷纷邀请他,但他一直留在爱尔福特直到去世。
他虽然没有被按立,一生也没有上过讲台。但是,他在自己的教室里用拉丁语向不懂德语的外国学生讲解福音书。
梅兰希顿于1520年与卡特林娜(Catherina Krapp)结为百年之好,他常常抬举夫人。他夫人也经常与他分享家庭生活的喜悦和试炼。他们生了四个子女,梅兰希顿经常一边看孩子,一边读书。他们一家人每天背三次使徒信经。
梅兰希顿为了培养灵性的品德,增进灵性的敬虔而研究并教导神学。梅兰希顿在决定性的神学论争中失败导致他丧失了领导者的地位,这是因为他的缺乏自我主张的性格和为人的懦弱的缘故。
梅兰希顿曾三次遭到争论的失败
1. 1521-1522年在Wittenberg Disturbance(慈比卡乌预言者的圣灵信仰运动)
2. 1530年在《奥格斯堡信纲》的协商上
3. 在斯马卡特战争之前的宗教会谈中。
梅兰希顿常以儿子的心来尊敬路德。1520年4月梅兰希顿说:"与路德分离还不如去死"。并且,路德也十分欣赏梅兰希顿的学问,并尊他为宗教改革的同工。路德于1518年10月11日在奥格斯堡写信称梅兰希顿为"我最珍爱的腓利"。
1518年11月22日,路德在信函中用希腊语称梅兰希顿为"解放者(ελευθεριυ?)”。这句话象征着从梅兰希顿那儿学到的高水准希腊语实力和在争论中腓利对所受到的审问的克服。
1529年在梅兰希顿的歌罗西书注释的序言中,路德称赞说:"我比较粗犷,有斗争性。我是为了与撒但和恶魔争战而出生的。我应该除去前面的石头、荆棘和野林。但腓利老师是从神那得到温柔、安静撒种,欢喜浇灌的恩赐"。
若路德是善于争战的人,那么梅兰希顿是好和平的人。路德的书散发出火药味、用词激烈、向敌人咆啸、压倒敌人;梅兰希顿则亲切、温和、满有节制;路德如同雷电轰发震怒,梅兰希顿则使路德安静。
路德作为创造性的天才,开辟了开拓者的新路,而梅兰希顿则是勤勉、深奥的学者。路德从不跟天主教和茨温利妥协,而且寸步不让,但梅兰希顿是妥协的、和平的、为恢复隔阂而努力的人。他们两家的院子是相通的,即使在大的矛盾中,他们也互相安慰,互相鼓励。
路德是农夫出身,通过修道院式的禁欲主义,形成了宗教改革思想;而梅兰希顿出身于中产阶级,通过古典研究形成了家教改革思想。
所以,路德在普通的市民中展开了宗教改革运动,梅兰希顿则在德国学者中掀起了宗教改革运动;若没有路德,梅兰希顿就决不会成为第二个伊拉斯谟;路德是最伟大的宗教改革者,梅兰希顿则是最伟大的基督徒。
梅兰希顿是调和人文主义文化和圣经神学和敬虔的人,是最终医治基督教的分裂和斗争、实现基督徒一致及天主教徒精神的先驱者。
1521年梅兰希顿出版第一部系统神学作品《神学的基本主题》(Loci Communes) 时显示出他系统式的思考天才。这本著作作为路德教的最佳杰作,可以与加尔文的《基督教要义》相媲美。这两部著作都经过他们一生不断地修改。并且,第一个改新教系统神学作品都由平信徒写下来的,真是令人嘱目的事。《神学的基本主题》代替了彼得·隆巴多的《文章》,作为路德教神学的教科书在维滕贝格大学被讲授。
路德称自己的圣经译本和梅尔希顿的《神学的基本主题》是最伟大的神学杰作。路德的著作是为在百姓中间巩固地建立宗教改革而用德语写的,而梅兰希顿专为学者们用拉丁语写的。
梅兰希顿的著作比路德的著作更为有逻辑性和合理性。1521年4月完成的这本《神学的基本主题》,在12月以《Loci Communes Rerum Theologicarum》为名出版。
经过反复修改,1559年出版了最后一版。他在二十四岁出版此书,这对当时有影响力的学者们是一场新鲜的冲击。这思想是在争论中成长起来的,因而为《奥格斯堡信纲》(1530)开辟了道路。这本书共二十四章,从神和创造开始到身体的复活,并以基督徒的自由结论。
因这本著作是从他的“罗马书讲解”(七次讲义)发展而来的,其中心思想不是善行,而是在基督里的神的恩宠。他强调了借着恩典的宽恕和救赎的教义,还强调了人论。所以,可以将它看成是福音主义的大宪章(Magna Charta)。
比起预定决定论(necessitarianisn),梅兰希顿更强调神人协作说,这是他在神学上的变化。他研究圣经及初期教父,起初,与路德一样肯定人类意志的奴隶性,但受伊拉斯谟影响发现了斯拖伊式命运论和决定论的危险。他对所有行为的决定性预定,即大卫的奸淫、犹大的背叛、保罗的悔改等解释与起初路德的观点一样,但后来逐渐改变了。
他认为在悔改里有神与人的协作(Synergism),开拓了阿明尼乌主义(Arminianism)的道路。他同阿明尼乌一样认为先有神的恩典(initiative)人类才能有回应。
1535年,他认为神既不赋予犯罪的原因,也从不让人犯罪,只有恶魔的意志和人的意志是恶的根源。并且认为人类本性虽然腐败,但并不是毫无希望地彻底腐败了。没有圣灵的帮助就没有灵性的对神的感情、敬畏或爱神。神先呼召、感化、帮助,我们只要跟从既可,但是人类的本性既可以接受也可以拒绝神的思宠。接受的自由意志的决心导致了人的悔改。因此,神的话语+圣灵+人类意志=悔改之公式得以成立。
梅兰希顿接纳了希腊教父科里索斯滕(Chrysostom)的强调人类自由意志的观点。根据科里索斯滕的观点是神感化、引导自由意志。约翰·卫斯理也接纳了科里索斯滕的神人协作说。他也很大程度上接受了东方教父神学的传统。在这一点上,梅兰希顿与卫斯理相似。因此在改编的《奥格斯堡信纲》十八条中提及了神人协作说。
但是他批判善行功劳思想,即批判通过善行的功劳得救。在《神学的基本主题》的法语翻译版的序言中,加尔文对梅兰希顿不相信永远的预定表示惊讶。但这并不影响两人之间的友情。
梅兰希顿虽然没抛弃信仰义认化(称义),但强调了信仰上善行的必要性。他反对律法废弃论,即强调不是为了得到救赎的条件或功劳,而是对神旨意的福音意义上善行的必要性。在这里说明神人协作说式的人类意志的参与是为了善行而有必要。
梅兰希顿在对圣餐的解释上介于路德的肉体临在说和茨温利的象征说中间,主张加尔文的灵的临在说,并且重视与基督在灵里面的交通。1540年他改了《奥格斯堡信纲》中的第十条。删去了反对茨温利的章句,接纳了改革教会式信纲。但是,并没有接纳茨温利的单纯记忆和象征概念。
(讨论题目)
讨论一下路德和梅兰希顿思想之间的差别。
找一下今天的中国教会状况和德国宗教改革时代状况之间的类似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