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CCBible/Bible101/DBible 微博@基督徒百科@Bible101@歌珊地圣经引擎@如鹰展翼而上 QQ群 4619600/226112909/226112998 同步推送#今日真道圣言#

神必记念以色列的復興(默示)

来自基督徒百科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Handshake.jpg 華人基督徒培訓供應中心是我们基督徒百科网的合作伙伴,本书原文请参照華人基督徒培訓供應中心网站的PDF文件|

《神必记念》
自序
序言‎
第1章:以色列的复兴(異象)
第2章:以色列的复兴(信息)
第3章:以色列的復興(默示)
附录1:撒迦利亚书教学课程与全书详纲
附录2:撒加利亚书简易速成背记表
附录3:撒加利亚先知历史时代图
附录4:八异象全图(亚1~6章)
附录5:四角与四匠(亚1:15~21)
附录6:金灯台与两橄榄树(亚4:12)
附录7:犹太人所守的哭齐节(亚7-8章)
附录8:本书背景复习与困语

第 3 章 以色列的复兴(默示)

从亡国到复国(亚9:1~14:21)

一、序言

9~14 章是旧约预言的精粹,是「预言中的预言」,亦是弥赛亚预言的骨髓。在这六章中,神透过先知向选民预告他如何应验上文──与以色列同在的应许(8:23)。神将选民带至一个时代内,在那时(即大小先知中多处预告的「在那日」、「到那日」,是借着弥赛亚复兴以色列的时代),所有关乎神与选民同在的应许,全部皆应验。

这下半部共六章的篇幅分为两个默示。每三章一段默示,每段默示各有46 节,在文学上是两篇呕心呖血的杰作。 「默示」(massa)原意「举起」,却有多方面的含义:⑴恐吓性的圣言(Oracle)或预言(Prophecy),⑵恐吓性的宣告(Utterance),⑶一个使人心情极其沉重的预告(Prediction),责任性的交付(Burden,意「负担」),如仆人接受主人交付的差使或责任,不能推辞,是被动式的;也如国家使节传递公文,必须忠实执行,不可更改。

在主题方面,这六章篇幅分成两大主题:首三章(9 11 章)主论弥赛亚,后三章(12~14 章)论弥赛亚的国度。首部预告弥赛亚的国权及生平,次部论以色列的被救与被举;前者论弥赛亚的遭遇与结果,后者论以色列的遭遇与结果。若以新约启示为辅证,前段是有关弥赛亚第一次来临,后段却关乎他第二次再临。按本书上半部之主题关系方面看,这后六章与前八章的末世观是前后一致的【注1】。如下图:

逐章研究,每章主题可分述如下:

A. 弥赛亚国权(9 章)

B. 弥赛亚福祉(10 章)

C. 弥赛亚被弃(11 章)

D. 以色列被救(12 章)

E. 以色列被炼净(13 章)

F. 以色列被高举(14 章)

二、第一个默示(9~11 章):

弥赛亚的来临与遭遇

A.弥赛亚来临前的情形(9:1~8)

第一个默示是关乎神的弥赛亚之来临(参9:9),故9:1~8 是预告,在他出现前,世界各国(包括以色列)的政治情势。

1.与外邦国有关的事件(9:1~7)

耶和华的默示应验在哈得拉地大马色(世人和以色列各支派的眼目都仰望耶和华)和靠近的哈马,并推罗、西顿;因为这二城的人大有智慧。推罗为自己修筑保障,积蓄银子如尘沙,堆起精金如街上的泥土。主必赶出他,打败他海上的权力;他必被火烧灭。亚实基伦看见必惧怕,迦萨看见甚痛苦;以革伦因失了盼望蒙羞。迦萨必不再有君王;亚实基伦也不再有居民。私生子(或作:外族人)必住在亚实突;我必除灭非利士人的骄傲。我必除去他口中带血之肉和牙齿内可憎之物。他必作为余剩的人归与我们的神,必在犹大像族长;以革伦人必如耶布斯人。

a. 叙利亚(9:1~2 上)

神的默示应验在哈得拉地的大马色和附近的哈马。「哈得拉」(原文由两字组合;hadh,意「硬」;rakh,意「软」)。此名字从未在圣经中出现,但在亚述文献中多有记述。英国亚述学者Rowbinson 爵士在一些亚述碑文中找出有关这城市(称Hatarika)的记录,其地点在叙利亚境内,介乎哈马与利比拉(Riblah)之间,于哈马之北【注2】。

第一个受神报应的外邦境地就是叙利亚(古亚兰国)。这国主要城市是「大马色」(称「叙利亚之目」)及哈马。哈马是北叙利亚首屈一指的城市,在应许地的北边界(民13:21;书13:5;士13:3),在阿摩司时代是大城(摩6:2),后来安提阿伯以彼芬尼(Antiochus Epiphanes)将城改为自己的名字(Epiphania)。333B.C.,新兴的希腊大将亚历山大挟歼灭波斯余威,在班师时以庞大的军力轻而易举地攻取了叙利亚。 在提及叙利亚首都大马色受审判时,先知插入一句极激昂澎湃的话:「世人和以色列各支派的眼目,都仰望耶和华」,神的审判是正直、公义而严厉的,全地的人都要仰望神,因那是神彰显他爱顾选民的时间。

b. 腓尼基(9:2 下~4)

循着吞没了叙利亚的威势,亚历山大又于332B.C.,沿地中海东北岸挥军直扫,攻占了腓尼基境的各小国,以推罗西顿为代表。 推罗在三方面闻名当世:⑴哲人智慧,⑵坚固城市。因推罗是建在天然的岩石上,靠山面海,以赛亚称之为「海中的保障」(赛23:4),城墙高达150 呎,长2460 呎,墙厚27 呎。早在572B.C.,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用了13 年时间也攻之不陷,最后鸣金收兵。⑶极其富有,金银堆积如山(参结28:2 8),故自命非凡。 然而在332B.C.时,亚历山大围攻石城推罗,久攻不下,此时推罗已迁至离岸只半里的小岛,称之「新推罗」,四面环海,坚固异常,故嚣张更甚。亚历山大灵机一动(神的智慧临到,参「主必赶出」,9:4),将旧推罗铲为平地,以木石建筑一座大桥道,直捣新推罗(应验结26:2 4 的预言),前后只花七个月,便轻取该城【注3】。

c. 非利士(9:5~7)

亚历山大挟战败推罗西顿的余威,乘势南下,陆续灭了非利士一带的城邦国(City States;以五大城邦作代表:亚实基伦、迦萨、以革伦、亚实突,另一城迦特在此时已因乌西亚王〔代下26:6 的战役而被消灭了,亚9:5)。在亚实突的「私生子」(mamzer),有数个意义:⑴本意「污秽的人」,⑵婚外之子,参申23:21,⑶外族人,将代替本土居民,表示城市完全的毁灭,被外人吞占(9:6)。非利士人吃喝拜偶像之祭物的恶习(「口中与齿间之物」)被清除(9:7 上),此亦是一种完全毁灭的描述。 可是,神对他们特别开恩(这时已远超亚历山大的时代了),将来他们必成为「余剩的民」(如以色列的余种般),将属以色列的神;他们必成为犹大中的「族长」(alluph,意「族君」,tribe prince),亦如耶布斯人(耶布斯是耶路撒冷的古名),进入及共享神给予以色列的鸿恩中(外邦人蒙恩乃大小先知书主要预言之一)。

2.与以色列有关的事件(9:8)

我必在我家的四围安营,使敌军不得任意往来,暴虐的人也不再经过,因为我亲眼看顾我的家。 在亚历山大灭亡那一带的小城国时,先知预告神如何保守他的选民。在历史上,这节很奇妙地应验了。 事缘起于亚历山大攻打推罗时,他曾向耶路撒冷的大祭司求物质上的支援。大祭司耶杜亚(Jaddua)拒绝他的要求,并向亚历山大宣称他仍是效忠波斯的。亚历山大勃然大怒,立誓灭了非利士后便来攻取耶路撒冷。当亚历山大 灭了迦萨的消息传到耶京时,耶杜亚与民众迫切在神面前求恩,待兵围耶城时,耶杜亚与各祭司穿上整齐洁白的礼服在城门口迎待,百姓随后列队欢迎,并展示但以理书内有关亚历山大必胜的预言,结果亚历山大盛怒全消,并在耶路撒冷殿中献祭礼拜,这样,犹太人蒙神保守,免受他的蹂躏,神的预言何等准确(详见约瑟夫,《古史》,18:8:3)。这事件亦预兆将来在以色列极危难时,神必再次保守及拯救他们。

B.弥赛亚来临后的情形(9:9~17)

先知越过亚历山大的时代,而引入了弥赛亚来临时的情形(因上文是弥赛亚说话〔我字〕),并将两人作一对比:亚历山大是流血之王,弥赛亚是和平之君。前者是侵略列国的人,后者是向列国讲和平的人。亚历山大的管理是有极限的,弥赛亚是超越时空的。

1.弥赛亚的来临(9:9)

锡安的民哪,应当大大喜乐;耶路撒冷的民哪,应当欢呼。看哪,你的王来到你这里!他是公义的,并且施行拯救,谦谦和和地骑着驴,就是骑着驴的驹子。

弥赛亚的来临是件大喜的讯息,对以色列来说更是极大喜讯,因为弥赛亚是他们久待来临应许的王。对亡国多年的犹太人来说,这是一件喜出望外的预告,只求他早日来临。 先知先描述这位王的特征(9:9)并预述王的工作(9:10~17),他说王是:⑴公义的,王本性公义,所以处理万事亦以公义为准则,响应先知书多处的描述(如赛11:3 5;9:7;32:1;耶23:5)。⑵拯救的,王的来临是为拯救以色列人,挽回他们所丧失的国权与国土。⑶谦和的,原文(ani)本意「谦卑」,附意「顺从」,显出王对神的敬虔与顺服,这谦顺的态度表显于被宣布为王时的样式。他又骑着驴驹来到(此句前加「又」字)。「驴」是和平的动物(参创41:11)。弥赛亚所驾驭的非威风的白马(参耶17:25),而是不起眼、无体面的驴,这样式与弥赛亚首次来临时的情形颇配合─谦和温顺,毫无骄傲与狂妄,且像仆人般服侍众人。

2.弥赛亚的国权(9:10~17)

我必除灭以法莲的战车和耶路撒冷的战马;争战的弓也必除灭。他必向列国讲和平;他的权柄必从这海管到那海,从大河管到地极。锡安哪,我因与你立约的血,将你中间被掳而囚的人从无水的坑中释放出来。你们被囚而有指望的人都要转回保障。我今日说明,我必加倍赐福给你们。我拿犹大作上弦的弓;我拿以法莲为张弓的箭。锡安哪,我要激发你的众子,攻击希腊(原文作雅完)的众子,使你如勇士的刀。耶和华必显现在他们以上;他的箭必射出像闪电。主耶和华必吹角,乘南方的旋风而行。万军之耶和华必保护他们;他们必吞灭仇敌、践踏弹石。他们必吶喝血喊,犹如饮酒;他们必像盛满血的碗,又像坛的四角满了血。当那日,耶和华──他们的神必看他的民如群 羊,拯救他们;因为他们必像冠冕上的宝石,高举在他的地以上(或作:在他的地上发光辉)。他的恩慈何等大!他的荣美何其盛!五谷健壮少男;新酒培养处女。

a. 国权实施的范畴(9:10)

弥赛亚既是王(9:9),他所实施的国权是太平天国的国权(参何1:7),领域是全地。凡是战争的武器,他都毁灭,因他带来全地太平(如诗72:8 11)。回顾历史,9:9 已是应验了,而9:10 仍待将来的应验(否则只能将9:10 灵解化,作为福音传遍地极的形容词句)。所以,这两节中便间隔了整个教会的时期,因教会时代的结束,便是主再临之时,那时9:10 便会应验了。

b. 国权实施的基础(9:11)

弥赛亚成为王,全因他能为以色列人牺牲自己,完成救赎,进而作全地之王。他的献身遂成为日后为王的基础,这为国捐躯是神与选民立约的凭据。 神要释放拯救赐安,全因这立约的血之故,这是救赎之约(出24:8),也是永远的约(出31:16),因此神便守约,向选民施行救赎,这约在摩西时代就已订立。但摩西的约是双面性的,先是回顾性,记念神的拯救(出埃及),亦是前瞻性,仰望神另一次更大的拯救,是灵魂方面的;是故,以色列人每日向神献祭时(出29:38~46),他们往后看也向前看。在最后,神借着先知杰里迈亚,将原来的约(亚伯拉罕之约)发展至一个地步,以弥赛亚的死完成这救赎伟工,带来多面性的释放 ──先是属灵,然后有政治;有宗教救赎性与国权在地上的合一。 此时,作者以以色列人被掳(大概指586B.C.的事)及被囚(无水井是古时囚押罪犯之监牢,如创37:24)两件事来举例,指出弥赛亚的死带来释放的效果【注4】,同时也说明536B.C.的归回,全因神与选民间有立约之故。神从被掳之地释放他们,要他们归回故乡,复国建殿,以备弥赛亚在其中执掌王权。

c. 国权实施的条件(9:12)

弥赛亚王来临(9:9)要建立的国度(9:10),是因神与选民间有契约关系之故(9:11),而国度建立之条件需要选民转回(指神),如此神必双倍(「双倍」称为「长子倍数」,因以色列是长子,源自申21:15~17)祝福他们。选民在此处被称为「有指望的被囚人」,他们的指望在脱离异邦的统治与脱离罪恶的势力。

d. 国权实施的情形(9:13~17)

⑴战胜仇敌(9:13~15)──上文所论乃应许之言,如今作者以「因为」(ki,9:13)介绍神如何祝福他们。作者以极优美的文笔书写神如何为他的选民争战,叫他们吞灭仇敌,践踏弹石(即是将仇敌的「子弹」践踏在脚下),又如凶猛的狮虎,撕碎仇敌,吃喝他们的血肉(参民23:24),而仇敌之血又如溅满祭场的血般,这是一幅狂胜的描绘,凡敌挡神的,结局也必如此。 在本段经文内,先知提及神激发其选民去攻击雅完人(即希腊人),这是预言,非历史。然而,本段的预言却在玛喀比时代应验。那时,犹太人与西流古期(168-104B.C.)斗争,在寡不敌众下,蒙神保护大获全胜。

从末世预言来看(参下文9:16~17),本段又是预告将来弥赛亚国度建立前选民战敌蒙恩的经历,亦是所谓「灾难时期」后期的遭遇,这是预言特征之一,称作「预言的双指性」(Double-reference)或「预言的两景性」(Two-views)。一指接近的时代,是为近景(near view),应验在玛喀比时代;另指末世的时代,是为远景(far view)。这两幅景象均在同一预言内发生,如看山景般,表面看两峰相隔似不远,近看才知原来有山谷处其中。这两峰可比作这两时代,一是先知所看近景的玛喀比时代,一是先知遥望将来弥赛亚国度建立的时代,当中隔着整个教会时期,这是预言特色之一。

⑵建立太平(9:16~17)──「当那日」是旧约神学的一个特殊名词,尤其是大小先知书内主要神学命题之一,是指选民受祸(如珥3:1 17;摩8:9;番1 2章;3:8)或蒙福的时代(如珥3:18~21;弥7:12;摩9:11~15;番3:9 20)。按本处上下文看,这是指选民蒙恩的时候。那时神拯救他们,如宝石般将他们高举在「他的地」以上。神恩何大,荣美何盛(参诗27:4)。在此时,一切都是丰富喜乐与充满活力的(以「五谷」、「少男」、「新酒」、「处女」等描述之,参申33:28;诗4:7)。

从末世论立场看,本章(9 章)可作如下的图解:

C.弥赛亚所赐的福祉(10:1~12)

上文作者预告了神的恩慈与荣美是何等丰盛,这等福祉包括战胜仇敌(9:13~15)及建立太平盛世之时代(9:16~17),如今再加以详细宣告。

1.福祉从祈求来(10:1~2)

当春雨的时候,你们要向发闪电的耶和华求雨。他必为众人降下甘霖,使田园生长菜蔬。因为,家神所言的是虚空;卜士所见的是虚假;作梦者所说的是假梦。他们白白的安慰人,所以众人如羊流离,因无牧人就受苦。 作者对务农的国民说话时,便引用他们熟习的背景加以举例。在春天时,他们为了农作物而求雨,叫菜蔬生长,所以,福祉是经祈求而来的,非自然降下的。先知指示降雨的是耶和华神,而非:

a. 家神(teraphin)

字源学家Gesenius 称这字从亚拉伯文tarafa 演变而来,意「居住」。另一字源学家Davidson 则称从rafa'来, 意「乳养」。考古学家Albright 却说此字源自rafah,意「懒散」,各说莫衷一是。叙利亚译本将此字译作「询问」,这与「祈求」字根相同,可算是最可靠的字源了。考古学家在1925-1931A.D.,于Nuzi 城找到一万二千块瓦片碎文,称Nuzi Tablets,内记凡有家神者则成为一家之主,有权分配产业(参创31:34 记拉结偷盗父亲拉班之家神像的故事)【注5】。 家神为巴勒斯坦居民家中所存留的偶像,大如人形,供庙殿用(参撒上19:13~16),小则可藏在身内,供家庭用(如创31:19、34),用途是指示奉拜者该做或不做的事(参士17:5)。塞缪尔曾一度禁戒人奉拜家神(参撒上15:23),但在南北国分裂初期及归回时期,仍见以色列人敬奉此偶像。

b. 卜士

此等人为解梦家,藉此预言将来要发生的事。摩西早预言先知的出现将取代这些虚假的人士(参申18:10)。

c. 作梦者

此等人称说他们在梦中得了神的吩咐,藉此行骗及迷惑人(参耶23:32;27:9 10)。 这三等人所言皆是虚空及虚假,以致百姓如无牧人的羊群般,流离失所。多年前摩西的祈祷(民27:17)至终将在好牧人身上完全应验。

2.福祉从神之怒气来(10:3)

我的怒气向牧人发作;我必惩罚公山羊;因我──万军之耶和华眷顾自己的羊群,就是犹大家,必使他们如骏马在阵上。 「牧人」是复数字,在旧约虽常指王的身分(如耶23:1;50:6;结34:1),但亦可指有权柄的人(如耶25:32;鸿3:18),此字代表他们是不同等级及权柄的领袖。领袖如牧人般,却是不成体统的领袖,是不顾念羊群的牧人,所以神便向他们的领袖发出怒气,这怒气是义怒,是惩罚性、伸展公义性的(参亚1:15 等)。 「牧人」究指「犹太领袖」或「外邦领袖」,解经家意见颇分歧。虽然「牧人」惯指以色列境内的领袖(如耶23 章;50:8;结34 章),但亦有指外邦国的首领(如赛14:4;耶6:4 6)。在三方面可见本节的人应指外邦领袖:⑴从当时先知的背景看,他们在此时并无政府之权柄存在,故「牧人」当指外邦首领。⑵本节的下文看,作者称神一方面惩罚「公山羊」(惯指外邦王),另一方面又看顾自己的羊群(一个对比)。⑶从逻辑上,看既然以色列受苦是因无牧人之故(即无领袖可罚),所以神要罚之牧人定非犹太领袖。 先知的眼目先注视选民无首领牧养他们的窘境,进而转向那些侵侮选民国的领袖们,并向他们宣告神的惩罚,因神看顾自己百姓的时候已到,神必使自己的百姓勇如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骏马(「骏马」是单数字,字末有「他的」二附属词,即「他的骏马」,指出选民如同神的一匹 骏马,威武无比)。这是预言,亦是保证,是神坚立以色列的时候临到了。神的恼怒一发作,那些入侵以色列的外邦国必性命难保。

3.福祉从弥赛亚来(10:4~12)

房角石、钉子、争战的弓,和一切掌权的都从他而出。他们必如勇士在阵上将仇敌践踏在街上的泥土中。他们必争战,因为耶和华与他们同在;骑马的也必羞愧。我要坚固犹大家,拯救约瑟家,要领他们归回。我要怜恤他们;他们必像未曾弃绝的一样,都因我是耶和华他们的神,我燽必应允他们的告。以法莲人必如勇士,他们心中畅快如同喝酒;他们的儿女必看见而快活;他们的心必因耶和华而喜乐。我要发嘶声,聚集他们,因我已经救赎他们。他们的人数必加增,如从前加增一样。我虽然(或作:必)播散他们在列国中,他们必在远方记念我。他们与儿女都必存活,且得归回。我必再领他们出埃及地,招聚他们出亚述,领他们到基列和利巴嫩;这地尚且不够他们居住。耶和华必经过苦海,击打海浪,使尼罗河的深处都枯干。亚述的骄傲必至卑微;埃及的权柄必然灭没。我必使他们倚靠我,得以坚固;一举一动必奉我的名。这是耶和华说的。 过去以色列常受外邦人欺侮,将来他们会有自己的牧人──神的弥赛亚率领他们,这是神眷顾他们最稳妥的方法【注6】,先知以三个名称介绍他:

a. 弥赛亚的特性(10:4)=

先知描写神的弥赛亚具有三方面的特性:

⑴「房角石」(pinnah)──指出弥赛亚具有异常稳固的权能,如房子之基石般坚牢。

⑵钉子(yated)──在政权方面,弥赛亚如帐棚最稳固的依靠,就是那扎稳营棚于地面上的木桩钉。

⑶争战的弓(gesbet) ─在军事方面指出弥赛亚是一个可靠及得胜的王(解释经文共参撒上14:38;士20:21;诗118:22;45:5;赛28:16;19:13;22:22)。

本节原文是:「从他而出房角石,从他而出钉子,从他而出争战的弓,从他而出一切掌权的」(「而出」字均是补字)。这「他」是谁?从下文看,本节的「他」是指犹大,意说从犹大出来的弥赛亚是一个稳固坚定的得胜者,从犹大出来一切掌权的人,这是指选民中那些归附弥赛亚的人,在弥赛亚的帅领下,带给犹大家胜利、安稳、丰盛,一切皆由于弥赛亚作他们牧人之故。弥赛亚的出现,成了选民的「战马」及「争战的弓」,在他统帅下,胜算在握(见下节)。

由此观之,10:3~4 乃预言犹大家的人必成勇士,因弥赛亚作他们的石、钉、弓,叫一切欺侮他们的人同被赶逐,捷报连连。

b. 弥赛亚的福祉(10:5~12)

从弥赛亚而来的胜利,以及随胜利而来的福祉共有七点:

⑴战胜仇敌(10:5)──此节开始有连接词,可译作「于是」,于是他们(指10:3 犹大家)必战胜仇敌,因神与他们同在。

⑵必蒙怜恤(10:6)──再者神将南(犹大)北(约瑟)两国联合起来,叫他们归回神的保护下,享受神的怜恤,因神听了他们的祈求。

⑶刚强喜乐(10:7)──以法莲(代表北国,亦可代表全国)必刚强起来,因神眷顾他们,所以他们异常喜乐。

⑷子孙众多(10:8)──神向他的选民发出聚回的声音,先知以黄蜂群往来的「声音」(sharag,参赛5:26,7:18)形容选民「人多势众」。他们该归回了,因神救赎了他们,在神的恩典中,有质的改变(10:5 7;11~12),亦有量的增进(10:8 10)。

⑸丰盛归回(10:9 10)──奇妙得很,他们在列国分散的境况中,竟然人丁旺盛,这固然是神格外及暗中向他们施恩(参何2:23;赛31:27)。先知以历史上两次的归回(由埃及、亚述即巴比伦)预告将来他们会有一次更大的归回。基列在约但河东,利巴嫩在巴勒斯坦北端,将这两地纵横向来看,是指整个巴勒斯坦(以最东北及中北的境界形容之),全境亦无处可容纳这么多的归侨(参赛54:3)。

⑹报仇雪恨(10:11)──神以过去的历史向他们发出保证,将洗脱一切仇敌欺压、奴役他们的困苦(「苦海」指红海,即埃及〔西南方〕、亚述〔东南方〕,均代表过去以色列为奴的经历)。

⑺必得坚立(10:12)──神最后的保证是给他们一个依靠神的心,全国坚固,生活举止均以神为中心,从新约的启示看,这要等候弥赛亚第二次降临时才能应验。

全章最后一句「这是耶和华说的」尤其可圈可点,是神的保证,弥赛亚为牧人君王,他必为自己的选民、圣约之民,作奇妙的救赎,一切确实肯定,如加封盖章签署,无可推翻。

D.弥赛亚来临后的遭遇(11:1~17)

9~10 章主要是论到选民蒙恩的经过与结果,11 章却指出他们不能早日蒙恩的原因,全是他们弃绝了那「生下来的王」──他们的弥赛亚之故,故此,本章就道出9~10 章之恩泽要延后才能降下来之主因【注7】。

1.弥赛亚被弃的结果(11:1~6)

利巴嫩哪,开开你的门,任火烧灭你的香柏树。松树阿,应当哀号;因为香柏树倾倒,佳美的树毁坏。巴珊的橡树阿,应当哀号,因为茂盛的树林已经倒了。听阿,有牧人哀号的声音,因他们荣华的草场毁坏了。有少壮狮子咆哮的声音,因约但河旁的丛林荒废了。耶和华──我的神如此说:「你──撒迦利亚要牧养这将宰的群羊。买他们的宰了他们,以自己为无罪;卖他们的说:『耶和华是应当称颂的,因我成为富足。』牧养他们的并不怜恤他们。 耶和华说:『我不再怜恤这地的居民,必将这民交给各人的邻舍和他们王的手中。他们必毁灭这地,我也不救这民脱离他们的手。』」

a. 以色列被毁的描述(11:1~3)

作者透过希伯来文两个文字技巧,很生动地书写以色列被毁的情形。他以极美的诗歌体裁,描绘一帧巴勒斯坦地被蹂躏的图画,又以「倒置法」描述之,即先述其果,再说其因(如创10 与11 章的记述,也是果因颠倒写成法)【注8】。本段的预言在历史上与遭弃绝的弥赛亚为牧人有关(11:4 17),在70A.D.时便应验。 作者以巴勒斯坦地参天的丛林(如黎巴嫩、巴珊)代表国土,现今全毁坏荒废了,这是因他们拒弃弥赛亚(见下文)而产生的后果。

b. 以色列被毁的原因(11:4~5)

以色列被毁,但原因何在?神要先知将其因活演出来。他要撒迦利亚扮演牧人的角色,并吩咐他牧养一群羊,而羊至终会被宰,故称为「将宰的群羊」(11:4),又告诉他这羊将来的遭遇(11:5;参诗44:22)。 11:5 跨越先知的时代,达到弥赛亚出现为以色列牧人的时候。先知以羊群比作以色列,在此时,出卖以色列的是国家之宗教领袖,如法利赛人、文士、祭司等,因他们不要弥赛亚作他们的王,反说「我们只有该撒」(参约19:12、15)。他们本应忠诚的牧养羊群(「牧养他们的」),不应出卖之(「并不怜恤他们」),但他们卖了后还说「感谢神」,因他们根本没有罪愆的感 觉,反而因获利而沾沾自喜,还说称颂神的虚伪属灵话,又说「因此成了富足」。 买者在当时是罗马人,后来将羊宰杀了(70A.D.的时候),他们如此行,还以为天经地义,不是犯罪的事。以色列首领的恶行,令人发指,下文审判的定局是可测之事了。

c. 以色列被毁的定局(11:6)

不但以色列的领袖不怜恤百姓,神也不怜恤他们,将他们交付各人的邻舍(即放弃他们之意),并交付他们的王(指弥赛亚时候的该撒)手中,叫他们遭受国家被毁的审判(70A.D.,那次国家灭亡时约有一百一十万犹太人丧生)【注9】。

2.弥赛亚被弃的预言(11:7~17)

于是,我牧养这将宰的群羊,就是群中最困苦的羊。我拿着两根杖,一根我称为「荣美」,一根我称为「联索」。这样,我牧养了群羊。一月之内,我除灭三个牧人,因为我的心厌烦他们;他们的心也憎嫌我。我就说:「我不牧养你们。要死的,由他死;要丧亡的,由他丧亡;余剩的,由他们彼此相食。」我折断那称为「荣美」的杖,表明我废弃与万民所立的约。当日就废弃了。这样,那些仰望我的困苦羊就知道所说的是耶和华的话。我对他们说:「你们若以为美,就给我工价。不然,就罢了!」于是他们给了三十块钱作为我的工价。耶和华吩咐我说:「要把众人所估定美好的价值丢给窑户。」我便将这三十块钱,在耶和华的殿中丢给窑户了。我又折断称为「联索」的那根杖,表明我废弃犹大与以色列弟兄的情谊。耶和华又吩咐我说:「你再取愚昧牧人所用的器具。因我要在这地兴起一个牧人。他不看顾丧亡的,不寻找分散的,不医治受伤的,也不牧养强壮的;却要吃肥羊的肉,撕裂他的蹄子。无用的牧人丢弃羊群有祸了!刀必临到他的膀臂和右眼上。他的膀臂必全然干枯;他的右眼也必昏暗失明。」

11:7 承接11:4~6 的吩咐,作者遂扮演牧人,扮演一个带预言的角色,执行将来弥赛亚的使命,演出了弥赛亚的遭遇,同时亦将以色列对弥赛亚来临的态度演出来。此外,共有两次象征性的表演,每次皆预告国家将来的遭遇。

a. 首次象征性行动(11:7~14)(「于是」)

⑴折断荣美杖(11:7~11)

于是,撒迦利亚拣选群羊中最困苦的羊,以示他们的苦境,并手拿两根牧杖,一根称为「荣美」(象征荣美的恩典,包括怜恤、慈爱、看顾等等),另一根为「联索」,指国家的团结或合一的联系,这本是弥赛亚的工作,将恩慈及合一赐给那被外族铁蹄统辖的选民国,只要他们肯接纳他为他们的弥赛亚王(11:7)。 可是在简短的「一个月」内(短暂之意),先知牧养的工作竟遭白眼,他决定「除灭」(wa'akehid,意「放弃」)他所聘的工人。先知可能因羊群太多而请了三名助手,协助牧顾之工作(先知作起大牧人来),可是,这三人必定在工作上不忠于职守,屡劝不改,使先知厌烦他们;但他们对先知的态度也不遑多让(「憎嫌」原文bahal,是「反胃」之意)(11:8),以致先知决定放弃他们(11:9)。

先知放弃三个牧人,是一个历史动作,但这动作表明将来一件更大的弃绝,故此,这三牧人亦具有预表性的含义,然而,他们究竟预表甚么人?在此方面,经学家的解释真是五花八门,超过45 种以上【注10】。据新约记载,是以色列的三种领袖:宗教方面的(如法利赛、文士、撒都该等)、祭祀方面的(如祭司长、祭司、利未人)及民政方面的(如长老)等商议除灭耶稣的(如太27:11;可15:1),故「三牧人」是预指他们。 先知为了表明他的放弃,就折断那「荣美杖」,这动作表征神与万民所立的约此时废弃了(11:10),这约在圣经内并无记载,但其意在旧约中多处出现,这约的正面,说明神在选民间立了保护他们的约定(如2:8;何2:18;结4:25);反面来说,这约亦指神禁止外邦国侵略他的选民。如今此约除去,表明神放弃其选民,任由外邦国攻取他们。那时,那些「仰望我的困苦羊」,指羊群中接受先知牧养的,即旧约常提及的「余民」 【注11】,便坚信神言出必行了(11:11)。

⑵折断联索杖(11:12~14)

先知回去向羊的主人收取牧养的工钱,于是羊主给了他三十块钱(11:12),这是律法中赔偿被牛触死之奴仆的价钱(参出21:32)。据考古学家考证,以三十块钱作为工资,亦是一种极度侮辱的表记【注12】,可见他们视先知的工作只有死奴的价值。神于是吩咐先知将他们认为美好的工价丢给窑户,先知在神的殿中就照做了(11:13)。

为了表示这动作是一个很严重的放弃,先知将第二根杖折断,藉此表明神废弃以色列全国的「联谊」(11:14),即神让他们兄弟分裂,国家败亡(应验约11:48 的预言)。

关于先知在神殿中将三十块钱丢给窑户这件事(11:13 下),学者们有三个可接受的解释:

(a)「丢给窑户」是当时流行之俚语,与「丢给狗吃」类同,表示一种完全卑视、放弃的态度(如Leupold、F. Hartman)。

(b)「窑户」是不净的地方,在殿院外面(参王下23:10;耶18:2;19:2)。先知所行乃表示他视三十块钱是不洁净的,故弃之于地(如Hengstenberg)。

(c)窑户是常在殿中工作,来往圣殿的人物,更换破旧的锅碗及各类献祭用具(参亚14:20;利6:28)。先知将钱丢给窑户,因他代表各阶层中最低下的一种,而在殿中丢给他是一种公开弃绝的表示(如Baron Keil、Feinberg)。

b. 再次象征性行动(11:15~17)(「又」)

⑴嘱取愚牧器具(11:15~16)

先知又蒙吩咐,再次扮演牧人,此次乃作愚昧的牧人(「愚昧」,ewili,字根意「硬皮」,表示对自己的工作或任务毫无感情,毫不在意),他如何演出,本书没有记载,但神借着他的扮演,预言将来会兴起一个愚牧,亦是恶牧,以示他们藐视先知(代表弥赛亚)的后果(11:4 14)。 神自己解释先知的象征动作所表示的意义(11:16),这将来要出现的愚牧,可能是指耶稣时代的大希律、亚基帕、彼拉多等巴勒斯坦地政要,直至主后70 年时国家倾覆前的领袖。因本段前文(11:1 3)是论到弥赛亚被弃之后果的预言,作者并一连使用四个相同字母起首(alliterated)的动词(即中文四个「不」字的动词),描述此人丧心病狂之行为,最后连羊的蹄甲也撕裂,目的在寻找最后一口羊肉,可见此人不顾羊群生死的毒辣手段。

⑵宣告坏牧人之祸(11:17) 「无用的仆人」(「无用」,haelil,意「无价值」、「无用途」)就是「愚昧的牧人」。上文论到他的本性及工作,此处则论他的本性与该受的审判。

「膀臂」代表身体的力量,也代表牧人带领的责任。「右眼」代表全身的智慧,也代表牧人对群羊的看顾,如今全然受审,代表完全灭亡。 以色列自开国以来,只有少数的领袖堪称「好牧人」,其它均是愚昧的、无用的、失败的、恶毒的,

惟有主耶稣才是真正的好牧人,为羊舍命。

三、第二个默示(12~14 章):

弥赛亚国的来临与建立

第二段的默示与前段在主题上有甚多相异之处。前段默示(9 11 章)主要是论弥赛亚,此段(12~14 章)则论弥赛亚的国;前段论弥赛亚来临后的遭遇──被弃,此段却论弥赛亚来临后的另一种遭遇──被纳。前者的预言在弥赛亚首次来临时,多有应验;后者则要在他再次来临时,才完全应验。前段预言弥赛亚国不能建立之因,后段则论弥赛亚国度建立之经过与后果。

A.弥赛亚国建立前的事迹(12:1~14:15)

1.以色列被围与被救(12:1~14)(第一次描述)

a. 神论以色列的默示(12:1)

耶和华论以色列的默示。铺张诸天、建立地基、造人里面之灵的耶和华说。

第二默示是有关以色列的前途(对比第一个默示是论外邦受罚的经过)。「论」字原文ne'um,意「叹息」,似乎说出神对第二段默示有无限的心意。先知用三个行动分词(Participle,作用为指出该词之赓续性,重点在神恒常的作为)描写这默示出自铺张诸天、建立地基及造 人心灵的神。首二点指出:万有皆因神的权能托住而得存立(如来1:3),最后一点指出神不断地管理人心。故此,这默示是宇宙性、普世性的,而全地的动态都不能脱离与以色列的关系,因以色列是世界历史的中心。

b. 神救以色列的保证(12:2~9)

「我必使耶路撒冷被围困的时候,向四围列国的民成为令人昏醉的杯;这默示也论到犹大(或作:犹大也是如此)。那日,我必使耶路撒冷向聚集攻击他的万民当作一块重石头;凡举起的必受重伤。耶和华说:到那日,我必使一切马匹惊惶,使骑马的颠狂。我必看顾犹大家,使列国的一切马匹瞎眼。犹大的族长必心里说:『耶路撒冷的居民倚靠万军之耶和华──他们的神,就作我们的能力。』那日,我必使犹大的族长如火盆在木柴中,又如火把在禾捆里;他们必左右烧灭四围列国的民。耶路撒冷人必仍住本处,就是耶路撒冷。耶和华必先拯救犹大的帐棚,免得大卫家的荣耀和耶路撒冷居民的荣耀胜过犹大。那日,耶和华必保护耶路撒冷的居民。他们中间软弱的必如大卫;大卫的家必如神,如行在他们前面之耶和华的使者。那日,我必定意灭绝来攻击耶路撒冷各国的民。」

先知开门见山道出默示的内容,发生在「那日」。「那日」是大小先知书一个极重要的主题,是关乎两方面的预言:⑴外邦国受审判的时候,亦是以色列受熬炼之时;后者称为「雅各布的灾难」(耶30:7),亦俗称「灾难时期」。⑵外邦国蒙恩时,亦是以色列度建立时,此段时期俗称「禧年时期」。在本处之前只有一处记载这日子的情形(8:23),即是指以色列及外邦人蒙恩的时候。总言之,「那日」可分两部份,一指灾难时期(如珥3:1 17);一指国度时期(如珥3:18~21),每部份亦可称为「这日」或「那日」,只有上下文才有助澄清该指哪部份。

从内容看,本段是指在灾难时期外邦人围攻以色列的时候。按圣经预言,此时以色列备受极猛烈的攻击,但神却向他的选民发出保护的保证。在此处,先知的描述活龙活现,像播放一场「预言剧」,共七方面:

⑴叫敌昏醉(12:2)──在圣城被围时(接近战争的末期,也是灾难时期的末期),神使合攻它的列国成为「皆醉的杯」。此词是旧约的俗语(如耶25:15~28;49:12),意指神将盛在杯中的审判倾倒下来,叫喝者昏醉无力抵挡。在此时,作者附上这亦是有关犹大的默示(暗示以色列南北国的人已蒙招聚在巴勒斯坦,联合抵抗列国强敌)。

⑵叫敌受伤(12:3)──那时,耶路撒冷如同极大的盘石,凡触之皆受重伤,此保证尤胜第一点。上文只指出仇敌毫无招架之力,此处却说他们必受重伤。本节的「聚集」与「受伤」皆「自身式动词」(reflexive),表示他们自行聚兵,自行受伤。可见他们自行努力,却自食其果。

⑶叫马眼瞎(12:4)──马军在古时是最有力的「武器」,如今神叫他们(马及兵)惊惶、癫狂、眼瞎,意谓最强力的军火也变为无能。

⑷叫神得荣(12:5)──这时以色列的领袖(族长,原文「千夫长」)必承认他们的得胜是因神以超人的能力赋予他们之故,本节是指选民的胜利是神迹性的。

⑸叫民如火(12:6)──选民蒙神赐予特殊恩典,使他们如烈火对干柴般,轻而易举烧灭仇敌。作者写他们当时不仅防御与守卫,进而化守为攻,使列强都在烽火之中受灭亡。

⑹叫弱变强(12:7 8)──神拯救的对象是先弱后强。他先拯救在远处、无自卫能力的(帐棚之地,他们的心情较易战兢。再者,城外各地也是敌人率先争夺之地,也会先失守),免耶京(大卫家)的居民自命不凡,满以为是神居所的百姓(「圣城之民」,大卫家和耶路撒冷居民是同义字,「和」字该译作「就是」),便以为必先蒙拯救,而轻视其余地方的百姓(「犹大」一字指其余之民)。 神必保护圣战中软弱者,使他们如大卫(之英勇),如神(的大能),如历史重演(参出14:13;书10:14;23:3)。此节指出,以色列未来的大战有神的使者(指神第二位格)参与。

⑺叫敌灭绝(12:9)──本节再次坚定以上的保证,亦透露神定意灭绝以色列的仇敌,且要保护、拯救他的选民。 这七方面的保证足以坚固选民的信心,叫他们努力建殿,迎接弥赛亚降临,重建国度。 以色列的复兴(默示) 93

c. 神救以色列的途径(12:10~14)

「我必将那施恩叫人恳求的灵,浇灌大卫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他们必仰望我(或作:他;本节同),就是他们所扎的;必为我悲哀,如丧独生子,又为我愁苦,如丧长子。那日,耶路撒冷必有大大的悲哀,如米吉多平原之哈达临门的悲哀。境内一家一家的都必悲哀。大卫家,男的独在一处,女的独在一处。拿单家,男的独在一处,女的独在一处。利未家,男的独在一处,女的独在一处。示每家,男的独在一处,女的独在一处。其余的各家,男的独在一处,女的独在一处。」

此处先知从上文所论有关军事政治的拯救,转而论属灵的拯救;也可说,若要有军事上的拯救,选民必先有属灵上的悔改、蒙恩、赦罪、救赎。本段经文与罗11:25~27 有颇富连接性的关系。

先知记录神在此时(即以色列被围攻,军事上危机四伏时)必拯救他们,这拯救是经历三方面的过程:

⑴圣灵的浇灌(12:10 上)──在这危急关头,神将那施恩叫人恳求的灵(参来10:29)浇灌给以色列民(大卫家)。人的悔改全在于圣灵的工作,这是圣经一贯的原则,故此时神将圣灵大大地浇灌他们,使他们向神恳求赦罪之恩,这时正是珥2:28~29;赛44:3;结36:26~27;39:29 等预言之应验。本处论及悔罪的能力方面。

⑵被扎者的显露(12:10 中)──以色列蒙神赐悔改的灵后,立时为「国家性」的罪悔悟,那是有关他们国家以前弃绝并钉死神的弥赛亚那件事。故本处经文论及悔罪的原因方面。 此时,以色列必昂首仰望他们所扎的弥赛亚(参太24:30;约19:37;启1:7)。「仰望」(nabhat)指肉眼的看见(如民21:19)或属灵的内见。若此处是指肉眼的看见,那就暗示此时主在天上,准备率领天军回来抢救他们,挽回他们的国命。

⑶全国的悔改(12:10 下~14)──本段重点在悔罪的证明方面,先知在三方面指出以色列此时真诚为罪的哀痛:

(a)他用哀悼独生子及长子之悲痛,表达他们为罪之痛悔,以显其真诚的悔罪(参耶6:26;摩8:10)。

(b)此外,他又借着以前一次全国性的大悲哀,用以描绘当时选民为罪之哀痛,那是约西亚王在米吉多平原与埃及王尼哥交战而丧命之历史。是时,以色列全国为痛失一贤君而在哈达临门举行极大的国哀(参代下35:22~27)。可是旧约却未记录这次在哈达临门之大哀悼场面,但据耶柔米考究,哈达临门为一小村落,处迦南地米吉多城之东南约四哩。相传约西亚受创后负伤到此丧命,后来全国为他举哀。这一传说亦流传至撒迦利亚的时代,只是旧约历史书的作者不觉得有此需要记录下来(但后来如历代志编着时,因为这盛大的哀悼记念乃每年惯常有的活动,故记载于内,参代下35:25)。

(c)作者以人人悔改,没有例外(男女单独地各在一处),显出此次的悔改是全国性的,先知以五家代表全国:大卫家(代表王族);拿单家(代表先知);利未家(代表祭司);示每家(代表「杂务祭司」,参民3:21);及其余的人。犹太传统记载,真诚的悔罪需男女分隔、各自哭泣(Sukkoth51b, 52a)【注13】。

2.以色列被炼净(13:1~9)

上文先知论选民各自为罪悔悟,本段透露神如何赐下赦罪之恩(13:1 6),以及指出选民因某一项罪而将大受熬炼(13:7 9)。

a. 选民罪得赦免(13:1~6)

「那日,必给大卫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开一个泉源,洗除罪恶与污秽。」万军之耶和华说:「那日,我必从地上除灭偶像的名,不再被人记念;也必使这地不再有假先知与污秽的灵。若再有人说预言,生他的父母必对他说:『你不得存活,因为你托耶和华的名说假预言。』生他的父母在他说预言的时候,要将他刺透。那日,凡作先知说预言的必因他所论的异象羞愧,不再穿毛衣哄骗人。他必说:『我不是先知,我是耕地的;我从幼年作人的奴仆。』必有人问他说:『你两臂中间是甚么伤呢?』他必回答说:『这是我在亲友家中所受的伤。』」

⑴赦罪之泉源(13:1)──当选民为罪悔泣时(「那日」与亚12:11 的时期相同),神为他们开了一个洗涤罪污的泉源(以示大幅度的赦免),洗除一切罪污。以色列七节期中之赎罪日所引出的预表,在此时得到全部的应验。

⑵虚假之灭绝(13:2 6)──以色列灭亡的主因之二乃是他们敬拜偶像与听从假先知,此时一切的虚假皆除灭。作者指出偶像、假先知及控制假先知的污灵均全部灭迹(13:2,中译本在「先知」一字前补上「假」字是正确的,因从上下文得知他与污灵在一起,说假预言、哄论人,可见他不是真先知)。

先知再进一步预告说假预言者悲惨的遭遇,连他的亲生父母(已假设他们是信神的敬虔者)也大义灭亲地要将他处死(13:3)。父母之敬虔在此时显出达到高峰的境界(参申18:20 论假先知要受死刑之罚)。 在这时,假先知再不敢以传统先知外表的衣冠愚人惑众(13:4),又极力否认是先知(13:5),有人问起他「臂上」(ben yadhekho,意「两手之间」,亦可译作「胸膛」或「背部」)的伤痕时,只好佯称是被亲友弄伤的(13:6)。「亲友」(asher,意「爱人」)于此指「家人」。其实为了要装作是真先知,一些假先知打伤自己,以示常为罪懊悔而自戕己身的本色!也有些人在拜偶像时刺伤自己,藉此进入一种宗教疯狂状态(如王上18:28)。

在末世论的角度下,本段(13:1 6)是指弥赛亚在地上掌王权时的宗教情况(「那日」),而非选民归回后的宗教情形,因他们在归回后虽再无拜偶像的表现,但亦没有显出真诚悔改的生活(参玛拉基书),他们需要重生,才能进入神的弥赛亚国度。

b. 选民受熬炼(13:7~9)

万军之耶和华说:刀剑哪,应当兴起,攻击我的牧人和我的同伴。击打牧人,羊就分散;我必反手加在微小者的身上。耶和华说:这全地的人,三分之二必剪除而死,三分之一仍必存留。我要使这三分之一经火,熬炼他们,如熬炼银子;试炼他们,如试炼金子。他们必求告我的名,我必应允他们。我要说:这是我的子民。他们也要说:耶和华是我们的神。

论时间,本段(13:7 9)不应在上文(13:1 6)之后,但因启示文学特征之一,就是其启示的主题流动力(fluidity)极大,反来覆去,时而按时序表达,时而超时序、按作者的论据引述之。前段(13:1 6)是论被扎之弥赛亚回来后的情况,是为「下集」,本段(13:7 9)论从弥赛亚被扎后至他重回地上,这时段发生于选民身上的情况,是为「上集」,是作者的倒装文学技巧,先「后」再「前」。 作者早已预告选民将会弃绝神给他们的弥赛亚(11:4 14),以及弃绝的后果(11:1 3 15~17),在本段里,作者又再次预告选民弃绝这「赦罪泉源」(弥赛亚)的后果,故这里重复预告主弥赛亚在世上最后的遭遇。

⑴牧人被击打(13:7)──在12:10~14 中,先知预言弥赛亚被弃绝,是选民国的行径,本段却说是出自神的击打,这两者并无矛盾,因这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参赛53:10;徒2:23)。

先知在此透露,弥赛亚被击打,原来是神的主动。神吩咐「刀剑」(代表审判,参耶47:6 7)去完成他的旨意。受击打的是「我的牧人」和「我的同伴」。希伯来文大宗师Keil 说,「同伴」一字拥有「我」的性情。若「我」字是指神,「同伴」必是弥赛亚无异。再者,「和」字在此具有解释的用法(称waw explicative),可译作「就是」【注14】。故这两句名衔可代表弥赛亚的两种性情:人性(牧人)及神性(同伴)。 此处,神主动地使弥赛亚受鞭伤(参赛53:4 8 10),也叫羊分散(参太26:31~32,由70A.D.全国大分散开始)。羊分散后,神却反手加在微小者身上。「反手」(waheshibotic yadi)意「管教」。神击打弥赛亚,将羊分散后,转打「微小的人」,指70A.D.后的选民。神虽容许让人生的际遇管教他们,但他的慈爱永不离开他们(参耶31:3;撒下7:14~15)。他们在羊分散的期间(从70A.D.至国度建立),进入受熬炼的时期,期间却有神的保守。

⑵羊群被剪除(13:8)──牧人被击打后(即十架之经历),羊群遂分散,亦将要受神的审判(根据拒绝牧人的罪,参11:9 10)。选民国(「全地」)大部份(三分之二)受审判、小部份(三分之一)则存留(即「余民」留存,参赛6:11~13),他们正是火中抽出来的一根柴(3:2;结5:4)。

⑶余民被熬炼(13:9)──13:7~9 横跨整个教会时期,而进入「雅各布灾难的时期」,即俗称「灾难时期」。自羊群被分散后,神的选民漂流列国(应验申28 章的预言)。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余民历尽诸般的熬炼,至灾难末期,受列国的蹂躏,在国命岌岌可危时,他们蒙神浇灌那叫人恳求的灵,便带悔罪的心仰望那位昔日被他们国家扎死的弥赛亚,神遂为他们再开赦罪的泉源,洗涤他们的罪,恢复神与选民先前订立那约的关系(参耶32:38~41;结2:23~25;37:23~28;何2:23~25)。

本段可图析如下:

3.以色列被毁与被救(14:1~15)(第二次描述)

本段的描写与12:1~14 略同,皆指以色列被围时的情形。可是,前段着重在神拯救的保证方面,本段则显出神如何具体地拯救他们。上文看不到选民国的危急,本段则活生生地显露出来。

学者们对本段采不同的解释:

⑴因本段缺乏任何历史证据及发生的可能性,于是有学者将全章灵解,指神的教会在历代历世备受反对者的逼迫,但至终胜利。这是大部份无千禧年末世论者的立场(读者若有兴趣,可参T. Laetsch 的灵解天才,可配称裴罗〔Philo〕再世,蔚为奇观【注15】!其它学者在此处追随灵解之路者不乏其人)。

⑵本段如灵解者所言,在过去毫无史证,但这是预言,不需在史实上找应验,况且神是行神迹的神,一切预言皆可按字意应验。这是有千禧年末世论者的解释。

a. 弥赛亚再临前的情形:耶京被毁(14:1~2)

耶和华的日子临近,你的财物必被抢掠,在你中间分散。因为我必聚集万国与耶路撒冷争战,城必被攻取,房屋被抢夺,妇女被玷污,城中的民一半被掳去;剩下的民仍在城中,不致剪除。

本段接续上文(13:9)的情形。当时耶京被攻陷,一切与战争有关的罪恶显露无遗。14:2 的「我必聚集」是特许万国来攻击以色列,显然也证明,若没有神许可,历史的事件怎会发生?但本节也显出以色列的仇敌早有歼灭他们的存心。 一些学者将本段指作巴比伦灭犹大(596B.C.)或罗马毁耶城(70A.D.)的事迹,可是尼布甲尼撒王与提多将军皆非万国的首领,而两次城毁均未留下一半居民。「万国」并非指世上所有国家的军队同聚集之意,而是指多国的参与及其代表的兵团【注16】。

b. 弥赛亚再临时的情形:耶京被救(14:3~15)

那时,耶和华必出去与那些国争战,好像从前争战一样。

那日,他的脚必站在耶路撒冷前面朝东的橄榄山上。这山必从中间分裂,自东至西成为极大的谷。山的一半向北挪移,一半向南挪移。你们要从我山的谷中逃跑,因为山谷必延到亚萨。你们逃跑,必如犹大王乌西雅年间的人逃避大地震一样。耶和华──我的神必降临,有一切圣者同来。那日,必没有光,三光必退缩。那日,必是耶和华所知道的,不是白昼,也不是黑夜,到了晚纔上有光明。那日,必有活水从耶路撒冷出来,一半往东海流,一半往西海流;冬夏都是如此。

耶和华必作全地的王。那日耶和华必为独一无二的,他的名也是独一无二的。全地,从迦巴直到耶路撒冷南方的临门,要变为亚拉巴。耶路撒冷必仍居高位,就是从便雅悯门到第一门之处,又到角门,并从哈楠业楼,直到王的酒酢。人必住在其中,不再有咒诅。耶路撒冷人必安然居住。 耶和华用灾殃攻击那与耶路撒冷争战的列国人,必是这样:他们两脚站立的时候,肉必消没,眼在眶中干瘪,舌在口中溃烂。那日,耶和华必使他们大大扰乱。他们各人彼此揪住,举手攻击。犹大也必在耶路撒冷争战。那时四围各国的财物,就是许多金银衣服,必被收聚。那临到马匹、骡子、骆驼、驴,和营中一切牲畜的灾殃是与那灾殃一般。

⑴弥赛亚救主的降临(14:3~11)

(a)降临之情形(14:3 8)──在选民国命在旦夕的关头,又因他们全国的恳求神恩(参12:10~14),神遂「定意灭绝来攻击耶路撒冷各国的民」(参12:9)。于是他亲自出去与各国争战。神是战争的神(参出14:13;15:3),在为选民争战上,神经验丰富(14:3)。他从天而降(应验以赛亚的呼求,参赛64:1 2),脚踏橄榄山(这山的名字在旧约此处首现,应验徒1:11),叫这山四方分裂(14:4),形成一极大的山谷,延至亚萨,叫逃命的人有路可逃(14:5 上)(耶路撒冷与橄榄山之间是一个约四百呎的深谷,若非地理形势因地震有神奇性的变移,否则逃命是不可能的)。 亚14:5 的「亚萨」即弥1:11 的「伯以薛」(Beth-Azel),指当时极靠近耶路撒冷的某地方,现今遗址不明,在先知的时代是一处人人知晓的地点。 当神降临时,「一切圣者」与他同行(14:5下),这一切圣者是天使与圣徒(参太25:31;帖后1:10)。他们是与降临的天军,协助选民国获得最后胜利的。圣经虽没有说明神的降临是否带给选民国胜利,但结果是那样明显,作者不用赘述。 神降临后的世界是前所未见的,先知在此处提出两个特点(其它的特征参大小先知书各卷的记载):

i . 三光退缩(14:6 7)──当「世界之光」在地上时,光的供应源源不绝,故天上的光不需存在,三类光体也必退缩(参赛13:10;珥3:15;摩5:18;太24:29)。「退缩」(yiqqaphea)意「溶化」、「暗淡」、「缩短」、「衰微」或「凝结」(参出15:8;伯10:10,同字译「凝结」)。这时世界的三大光体凝结起来,好像披了一层厚厚的物质,如牛奶表层的奶油(参伯10:10),叫光不能透出,像收缩在内般。「那日」(三光退缩之日)的光不像白昼的光,亦非黑夜时的星月之光,而是到了「傍晚」(ereb,中译「晚上」)才有的光,即暮色之光,非耀非暗,介乎日夜间之光,亦是介乎神的本体与世界惯见的那种光(参赛60:19)。但这光究竟如何,只有神才知道。

ii. 活水长流(14:8)──在弥赛亚降临后,从耶路撒冷(即神的宝座,参结47:1 2;珥3:18)有活水不绝地流出,滋润选民国土,注入东海(死海)及西海(地中海),长年如是,畅流无阻,绝不枯竭;既不受季节的影响,也不受雨水的支配,其供应源源不断,不需储藏。 (b)降临之目的(14:9 11)──弥赛亚降临是要作以色列的王,亦作全地之神。他是独一无二的(只有他作王),他的名字也是独一无二的(只有他是神,参申4:35、39;6:4;赛54:5 等的应验)(14:9,应验主祷文之「愿你的国降临」)。

当神作全地之王时,其掌管万国的枢纽地(即应许地,神的产业地)经历改容,多处产生极大的变动:

i. 选民地从迦巴至临门会变成「亚拉巴」(字意「平原」)。「亚拉巴」是犹大地最大的平原,由黑门山贯穿加利利海,直至红海,号称全地最大的深谷地。此处是个相关语,即由迦巴(耶路撒冷东北六哩)至临门(耶路撒冷西南三十五哩,即尼11:2 上的「音临门」;「临门」意番石榴,可能是此果盛产之地),横贯耶京约四十哩之地均变成平原。迦巴乃犹大支派所分之地,是最北边界的一城镇(参王上15:22;王下23:8),而临门则是最南方之城,故「由迦巴至临门」可作「由南至北」之意。如今由南至北之地理形势皆有变动,叫耶京更突出(14:10 上)。

ii. 耶路撒冷本身仍居首位(参赛2:1 3;弥4:1 5),此城本是一座山城,海拔2593 呎(Westminster Historial Atlas),现今附近夷为平原,更显其「高人(山)一等」,其城围由北门便雅悯(参耶39:3,称之为「中门」,亦即王下14:3 之「以法莲门」)至第一门处东北(即古门,参尼3:6),至西北边的角门(参耶31:38;王下14:13),至南边的哈楠业楼(东北),至东南边王的酒酢等处皆拥高山地势,所以由北至南到处皆有「高处不胜寒」之感(14:10 下),人在其中却安居乐业。神当初因人犯罪所加上的咒诅,今亦破除 以色列的复兴(默示) 105 了(14:11)。此时充满乐居之圣民,耶路撒冷则名副其实是平安城。

(c)以色列仇敌的被歼(14:12~15)──本段在时间次序上连接14:3,这是因为「一支秃笔不能写两件事」之故。按以色列被围攻之事,14:1~2 是处在战役之首期,而本段则是后期【注17】。

i. 仇敌的灾殃(14:12)──神透过三个方法解救选民的危难,他先用「灾殃」(maggaphah,意「瘟疫」,如出9:14;民14:37)攻击仇敌,「攻击」是完成式肯定词态(perfect of certainty),指必会发生,无可避免(如赛53 章论弥赛亚的受苦,全章也用此完成肯定式动词),叫他们肉体「消没」(hameg),意「腐蚀」、「溃烂」,是指「活着的死」,这是神迹性审判以色列的仇敌(参王下19:35,记述一夜间亚述大军18 万5千人神迹性被杀)。

ii. 仇敌的内哄(14:13)──神又使用内哄之法叫仇敌大大失常,自相残杀,也是士7:21~22 的历史重演。这亦是一件神迹性的审判,是神主动的(参结38:21)。

iii. 仇敌的败亡(14:14~15)──神最后以犹大作为灭敌的途径,以收聚胜利品表征完全的胜利,又以牲畜受灾殃形容仇敌彻底的败亡。

B.弥赛亚国建立的情形(14:16~21)

在全书最后一段落中,先知以全地都来敬拜大君王为结束,表示国度已建立,神的权柄「从这海到那海,从大河到地极」(参9:10)。这是一幅祥和、平安的图画。

1.万民来朝拜(14:16~19)

所有来攻击耶路撒冷列国中剩下的人,必年年上来敬拜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并守住棚节。地上万族中,凡不上耶路撒冷敬拜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的,必无雨降在他们的地上。埃及族若不上来,雨也不降在他们的地上;凡不上来守住棚节的列国人,耶和华也必用这灾攻击他们。这就是埃及的刑罚和那不上来守住棚节之列国的刑罚。

以色列的仇敌中仍有敬畏神的人,他们称为「剩下的人」(参赛25:6),在此时亦年年来敬拜大君王,并守住棚节(14:16;参赛66:23)。此时提出这节日是极富意义的。

有些学者认为,这时要全地人上来耶京朝拜弥赛亚王是匪夷所思的,故主张此处不能按字面直解,可是此处按字面直解亦不算难,因上殿朝拜者只是各国的代表人,以前以色列人也不是全体去守节的(参申16:13~17;利23:33~34)。 住棚节具有双重意义,一是回顾性(retrospective),记念选民在飘流时期蒙神保守,是时他们住在帐棚内,随 地迁移,每处均蒙神恩顾。另一是前瞻性(prospective),遥望将来他们在自己的地方(应许地)享受不需迁居搬移的安息。在以色列七节期中(利23 章),此节期亦表征弥赛亚国建立之时【注18】。旧约的节期,都在新约中应验了,只有住棚节仍在应验的过程中。 在大君王统治全地时,若不顺服而上耶京敬奉他(守节代表顺服,亦代表对神的感恩),可谓胆大包天,神也不会轻看此事,以无雨赐下作为惩罚(「无雨降下」是审判工具之一,参申11:16~17;王上17:16)。在古时,各国皆以农业为主,雨水是不可缺少的,旱灾的滋味与痛苦,他们早已饱尝。再者,埃及人拜奉雨神Hathor,无雨下降表示雨神无力,有雨代表神的祝福【注19】,故此警诫在当时的环境颇具威力(14:17)。 埃及是以色列最早及最大的仇敌,国家每年雨量胜越其它【注20】,他们有此靠山便可能不照大君王的吩咐而前往朝拜,先知在此时特别列举加以警告,顺便也警示其他国家(14:18~19)。

2.选民重为圣(14:20~21)

当那日,马的铃铛上必有「归耶和华为圣」的这句话。耶和华殿内的锅必如祭坛前的碗一样。凡耶路撒冷和犹大的锅都必归万军之耶和华为圣。凡献祭的都必来取这锅,煮肉在其中。当那日,在万军之耶和华的殿中必不再有迦南人。

在国度建立时,各处均有朝拜君王的活动(14:20上)。圣殿内的物体(锅代表俗物,碗代表圣物)不再有圣俗之区别了(14:20 下)。 此时,各方面的生活表现皆显为圣:民众的(马的铃铛)、宗教的(殿的器皿)、家庭的(祭坛的碗,亚14:21 上,连家庭的器皿也可作献祭煮肉的用途,这可能因朝圣者太多之故!)。

从消极角度看,此时在神的殿中不再有「迦南人」(代表一切拜偶像及不道德的人,参利18:24)的存在,他们为不配进入神国之神的子民,如在新约时,被称为「哥林多人」就是指世俗化及不道德之意。

「迦南人」(kenaeni,意「商贸之人」;参箴31:24;伯40:30),原指在沿海一带在贸易上与选民接触的迦南人,后来此语用作形容那些以狡诡欺骗之法在朝圣者身上发财的人(参耶稣洁净圣殿之事)。德国学者W.Keller 谓,以色列人律法中没有与外邦人做生意的条文,因外邦人向来诡诈及崇偶,故此迦南人(伯拉罕时代)遂成诡诈与崇偶的代名词【注21】,故这是一个多隐喻的字汇,亦可暗指在此时的崇拜是最纯朴的了。可见这时在弥赛亚之国度内,一切都是分别为圣的。全国百姓都是祭司,完成神选立以色列的目的(参出19:6)。

本书最后一章,开始时是黑暗、绝望、以色列危在旦夕的;结束时却是光明、圣洁、以色列再度分别为圣的,皆因其弥赛亚为王之故。甚愿地上的人都「年年上来敬拜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诗72:11、17)。

书目注明

【注1】M. F. Unger, "Zechariah," The Glory of The Messiah, Zondervan, 1970, p.151.

【注2】M. F. Unger, Israel and The Armeans of Damascus, Baker, 1980, p.166.

【注3】关于此方面的细论可参极精彩之H.W. Armstrong, The Proof of the Bible, Ambassador College, 1958, pp.6-20.

【注4】G. C. Luck, Zechariah, Moody, 1957, p.91.

【注5】J. A. Thompson, "Nuzi," The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iblical Archaeology, ed. E. M. Blaiklock, R.K. Harrison, Zondervan, 1983, p.342.

【注6】R. K. Harrison, "Zechariah," Zondervan's Pictorial Encyclopedia of The Bible, V, ed. M. C. Tenney, Zondervan, 1976, p.1046.

【注7】C. L. Feinberg, God Remembers, Multnomah, 1979, p.153.

【注8】C. L. Feinberg, The Minor Prophets, Moody, p.325; G. C. Luck, Zechariah, Moody, 1957, p.58 表同感。

【注9】M. F. Unger, p.194.

【注10】参D. Baron, The Vinions and Prophecies of Zecharial, Kregel, 1972, pp.393-399; H. G. Mitchell, "Zechariah," ICC, T&T Clark, 1971, p.303-308 引列各派学者的释法。

【注11】D. Baron, p.402.

【注12】Thomas J. Finley, "The Sheep Merchants of Zechariah ll," Grace Theology Journal, Vol. 3, No. 1, Spring, 1982, pp.51-65.

【注13】J. Baldwin, "Zechariah," Tyndale Old Testament Commentary, IVP, 1974, p.194.

【注14】C. F. Keil, The Twelve Minor Prophets, II, T&T Clark, 1889, p.139.

【注15】如T. Laetsch, Bible Commentary: The Minor Pophets, Concordia, 1970, pp.494-497 提出甚多「出人意料」的灵解举例。

【注16】C. L. Feinberg, God Remembers, p.194。

【注17】M. F. Unger, p.265;D. Baron, p.520;Feinberg, p.343.

【注18】有关此节期在犹太人中重要的地位,参D. Baron 着上引书第521-528 页。此段的介绍异常具价值。

【注19】J. H. Breasted, A History of Egypt, NY: Scribner, 1969, pp. 7-8.

【注20】H. C. Leupold, Exposition of Zechariah, Evangelical Press, 1974, p.277

【注21】Werner Keller, The Bible as History, Bantam, 1974, p.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