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CCBible/Bible101/DBible 微博@基督徒百科@Bible101@歌珊地圣经引擎@如鹰展翼而上 QQ群 4619600/226112909/226112998 同步推送#今日真道圣言#
旧约综览:出埃及记:内容及神学
声明:本文主要摘自网页出埃及记:内容及神学, 以便基督徒朋友作资料查询和学习之用。无任何商业目的! |
英文圣经中,Exodus(出埃及记)一词,最初是源自希腊文exodus,意即离开(出十九 1),这也是七十士译本出埃及记的名称。此名称虽不能完全道出内容,但却已是非常贴切的书名,因为书内最重要的部份,就是离开埃及那一段(一 1至十五 21)。希伯来圣经则按着古老的命名习惯,把该书卷的头两个字:ue'elleh semot作为书名(意即「这些名字」,常简化为「名字」)。
本书有两件核心事件:神在芦苇海施行大能拯救,令以色列人逃离埃及为奴之地(一 1一十八26):及西乃山上,神与他们立约,成为他们的上主(十九1一四十88)。「出埃及」一词,常是广义地代表整个复杂的过程,包括由离开埃及至进入应许之地的各件事件(参三 7―10)。用这广义的含义来说,出埃及成为旧约救赎历史的最高点,神透过这个过程,选立以色列人为救赎世人的工具。
出埃及记的内容大纲如下:
逃出埃及与启程西乃(一 1一十八27)
在埃及受压逼的希伯来人(一1一22)
摩西出生及早年生活:他的蒙召及使命(二1一六27)
十灾与逾越节(六 28一十三16)
逃出埃及与芦苇海上的拯救(十三 17一十五21)
往西乃的旅程(十五 22一十八27)
西乃之约(十九1至二十四 18)
西乃山上神的显现(十九1―25)
赐下圣约(二十1―21)
圣约法典(二十 22至二十三 33)
与民立约(二十四 1―18)
会幕与礼仪之例(二十五 1至三十一18)
会幕与摆设(二十五 1至二十七 21,二十九 36至三十38)
祭司与祭礼(二十八1至二十九35)
会幕的工匠(三十一1―11)
守安息日(三十一12―18)
约之破毁与更新(三十二 1至三十四35)
金牛犊(三十二 1―35)
神君临在摩西及圣民当中(三十三 1―23)
约之更新(三十四 1―35)
建造会幕(三十五 1一四十38)
甘心献祭(三十五1―29)
指派工匠(三十30至三十六 1)
建造幕幔及摆设(三十六2至三十九43)
摩西在五经之中,由出埃及记第二章到申命记最后一章,都是一个核心人物。贯彻旧约,他也被描写为以色列宗教的创始人、律法的颁布者、各支派工作与崇拜的设计者,也是他们的民族英雄领他们出埃及,到西乃立约,经历旷野的流浪生涯,直到以色列人到了摩押平原,准备进入应许之地的时候才逝世。如果我们把摩西从这些传统取出来,视他为虚构人物・或是后来才加上去的角色,那根本就不会有以色列,他们的宗教也不会存留于世。
名字,父母,早年生活。出埃及记一开始,便数算埃及繁多的希伯来部族。他们数目之多,令埃及王亦感觉受他们威胁。这个处境一定是在许克索斯时期以后的埃及发生,那时巴勒斯坦的闪族人确是取得了权力。为了确保埃及在东北领土上的治权,法老把以色列人列为国家的奴隶,要他们在三角洲参与建筑的计划(最着名的是在比东及兰塞建立仓库)。他设计限制他们的人口,但却失败了(一15―21),所以法老宣报所有希伯来男婴都要投在尼罗河淹死。
摩西在这时出生,于是他父母便把他放在篮里,藏在尼罗河的苇草丛中。法老一个女儿发现了他,把他收养,并透过他的姐姐米利暗,雇用了他母亲作为乳娘。虽然有关详情不得而知,但摩西显然是在埃及宫殿长大,受到他这身份应有的训练和教育(参徒七22),包括阅读及写作、箭术,及其他体能训练,和行政管理:在埃及新帝国中,受信任和重用的官职,都是由埃及人及这些外邦王子(尤其是闪族)担当。
法老的女儿称他为摩西:「因为我从水中取了他」(二10),这是以希伯来名字Moseh代替动词masa(取出)的修辞技巧。大多数学者觉得这名称实际上是埃及文(如 Thutmosis及Ahmosis等名称),如果真是如此,二10的解释就必须视为流行的字源补充,这是旧约一种常有的做法。
第二章有关摩西出生及早年生活的记载,并没有提及他父母的名字,只说他们都属利未支派。如果有他们的名字,一定保存在传统之中,所以,六16―20族谱的四个成员,很可能只代表支派(利,未)、家族(哥辖)、家庭(暗兰与约基别),由这个家庭,不知经过多少代,便生了摩西和亚伦。
除了二 1一10的简单记述之外,我们对摩西的年青时代一无所知。经文接着就描述他的成年时代。
摩西在米甸。摩西杀死了一个欺凌希伯来人的埃及人(表明摩西自己知道他的身份和种族),他因此被逼逃离埃及,到了米甸。他在米甸祭司叶忒罗处栖身,又与叶忒罗的女儿西坡拉结婚,生了两个儿子。
故事插入埃及的情况(二23一34),交代了摩西在米甸那段漫长的日子期间,法老经已逝世,并提及以色列人在残酷的奴役中向神呼求,神听到他们的呻吟,记起了他与亚伯拉罕、以撒、雅各所立的约。这段加插的话,说明了以色列人的处境,作为神拯救以色列人逃出埃及的第一步,并介绍了神呼召摩西的背景。
呼召摩西。摩西为叶忒罗罗放羊,到了何烈山――「上帝之山」。他在这里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荆棘被火烧,却没有烧毁(三2)。他好奇地过去观看,神便从中对他说话,并自称:「我就是你父亲的神、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6节上),这个称谓常与他子民的传统联系在一起。摩西立刻便知道谁在说话;他掩着自己的脸,因为「怕看神」(6节下)。神道出他子民在埃及的苦况,说明他希望拯救以色列人(7一9节);接着,神便向他的使者说:「故此我要打发你去见法老,使你可以将我的百姓以色列人从埃及领出来。」(10节)
忽然间,所有都改变了:牧羊人骤然变成拯救者。正因为呼召是那么突然,摩西提出一连串的反对,但神耐心地逐一回答(三11一四17)。这段对话说明一些重要的神学教训:
①上帝之名的启示。摩西第一个反对,就是他的身份与那重大的使命不相配:「我是什么人,竟能去见法老……?」神以无条件的应许回答摩西:他必与摩西同在(三 11、12)。摩西进而反对说,若他到以色列人那里,他们向他所发的问题,是他不晓得回答的:
「若我到以色列人那里,对他们说:『你们祖宗的神打发我到你们这里来』,他们若问我说,神叫什么名字,我要对他们说什么呢?」(13节)神三次回答都以稍为不同的形式回答:「我是自有永有的……你要对以色列人这样说:『那自有的打发我到你们这里来……耶和华,你祖宗的神,就是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打发我到你们这里。』耶和华是我的名,直到永远,这也是我的记念,直到万代。」(14、15节)
很明显,这段经文有极重要的神学意义。而讨论这段的著作亦汗牛充楝,但却有很多分歧,原因是经文的内容异常隐晦,难有清楚的解释。
摩西假设以色列人会问及神的名字,这是不是有实际资料作基础的呢?他们是不是忘记了(或从未认识)神的名呢?要掌握摩西这个问题的逼切性,我们必须明白,在旧约的观念里,一个名字不单是用来分辨这个人是谁,还密切地表示出那人的存在,它代表了人物的性格和个性;认识一个人的名字,就是与那人的存在联系起来。其实,摩西是问:「神与他的子民有什么关系?他曾是『祖宗之神』;现在他又是谁呢?」 二十三 20开始,神告诉以色列人,神差遣使者在他们面前,领他们进迦南,并警告他们要谨慎听从他的话,否则罪不可赦,因为「他是奉我的名来的」。神的名字的力量,在三十三 18、19尤其突出,那处摩西正求见神的荣耀。神的回答不单是允许摩西得见他那神奇又可见的显现(22、23节),更应许说他要在摩西前宣告他的名(19节)。这应许在山顶上应验了:神宣告自己的名字,并附以一连串的肯定,强调他的恩慈与怜悯(三十四5―7)。所以,神的名表达了他那不可名状的神秘存在,也代表了他的荣光。
神的回应,常译作「自有永自」(英:I am who I am),看是托辞似的循环定义――似乎神是不肯回答摩西的问题。但在三 15神的确启示了他的名字――耶和华:经文的整个脉胳(尤其是摩西的问题),很有力地说明神是在启示而非隐藏自己。整个以色列历史之中,每当他们回顾这件事时,都会认为这是认识神以及认识神怎样对待他们的珍贵时刻。
希伯来文的「我就是我是」(英译:I am who I am),是一句俚语,表达一种自己界定自己的行动,表示说话的人是不想说,或是不能说得更清楚。所以,它可以解作「未能决定之事」,但也包含「整全」,或「强烈」、的意思。由此可见,「我要恩待谁,就思待谁,要怜悯谁,就怜悯谁」(三十三 19)的意思是:「我正是那位恩慈又愿怜悯人的」。若要说出其中力量,「我就是我是」可解为「我正是那位……的」(I am indeed he whois)。更且,这存在并非形而上学所讨论的存有,它不是一条哲学命题,而是比较性或描述性的片语:「我就是那位为你存在的――真实地诚恳地存在,随时乐意帮助、乐意工作。」这个解释非常符合上文下理所表达出的期望:摩西和以色列人,在这里没有隐藏他们的愿望:他们在绝望的处境中,正需要神对他们说这样的话。神显示了他个人的名字,表示神向人类开启自己,让人可以与他契合。他是他们的救主。
最后,我们必须谈及YHWH这四字母词(中译「耶和华」,15节),及它与「我就是我是」(中译「自有永有」)的关系。14节所提到的解释,可作为动词 hsyA(to be)的第三身(即「他是」)。但神谈及自己不是用「他是」,而是「我是」。其他人谈及神才会说「他是」。(译按「耶和华」可能是to be的第三身――他是。)翻译YHWH非常困难,而且在旧约时代末期,这四个字母的发音,已经失传了,所以现代译本都跟随英王钦定本「上主」(LORD)的译法(而与小楷lord,希伯来文的’adonay[即「主」分别出来)。
②先知摩西。神在一连串的对话中启示了自己的名字后,摩西仍然不愿顺从呼召。四10往后一段,记载因为他觉得自己不善辞令,拙口笨舌,所以拒绝接受神的呼召,但神应许赐他口才,指教他当说的话。现在,摩西所言的藉口,都说不过去了,因为神施思给他,应许给他能力,又与他同在:摩西必须作出决定。摩西唯有绝望地求神差派别人(13节)。不过神仍不放过他这个顽固的使者,而且还作出「让步」:神差亚伦为摩西的代言人,摩西将扮演神的角色,指示亚伦应说的话:亚伦的角色,则成了先知的范例――只是传信息的媒介,个人的思想、兴趣、欲望,都要臣服在神的意愿之下。以后的经文,继续清楚地指出,摩西接受了呼召(四8)之后,要以先知的本色,作为神的使者:
这里,摩西的角色可从这种「使者的结构式」表明出来;他身为先知,所说的就是神的话:「耶和华如此说」。虽然以色列的先知讲论,要到列王时代才开花结果,但在神最优秀的先知――摩西身上,先知的呼召、委任和使命,已经确立了雏型。
十灾与逾越节
神要求法老释放他的子民,但法老毫不考虑地说:「不!」
「法老说,耶和华是谁,使我听他的话,容以色列人去呢?
我不认识耶和华,也不容以色列人去。」(五2)
接着的段落,戏剧性地记载了神的权能,怎样对抗法老硬心和顽强意志。神的权威能力,在一连串的灾难中显明(九14):透过摩西和亚伦,灾难一个接一个地击打埃及。在灾祸中,法老(七5)和以色列(六7)都认识到谁是耶和华:最后,法老允许以色列人离开埃及(七8至十三16)。
十灾。第十灾是击杀首生的,与其他九灾不同:九灾是连续发生的(七8至十29),在文学技巧的安排下分成三组,每组共有三灾。每一组的第一灾,都由摩西在河边遇见法老时施行;每组的第二灾,均在法老召摩西和亚伦入宫后发生;而第三灾,则由摩西的一个手势引发,事先并没有向法老作出警告。
这个形式,连同其他文体特征,表明这个故事已经历了漫长的口传及抄写过程,才成为现存模样。很多学者因此认为这故事属虚构的传说,只可视之为「小心装饰过的故事」,实际价值只在于它的象征意义。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一个记载经过长时间的口传或抄写过程,就否定它有历史价值。我们若要作出否定,就必须拿出另外一些独立证据,或指出流传下来的故事,不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第一组 | 第二组 | 第三组 | 结构 |
1水变血 | 4 蝇灾 | 7雹灾 | 摩西在早上到河边见法老 |
2蛙灾 | 5畜疫之灾 | 8蝗灾 | 摩西到法老面前 |
3虱灾 | 6疮灾 | 9黑暗之灾 | 摩西亚伦没有见法老,只以象征性行动施行灾祸 |
近期有一研究指出九灾与埃及自然现象极其吻合:这个研究发现,埃及有些极不寻常的天灾,会以因果关系连续发生,而且还符合圣经的次序。天灾的开始,是泥罗河因多雨而引起泛滥。伊索匹亚及亚比尼亚高原有一些鲜红色的泥土,还有称为「鞭虫」的红色微生物,被洪水冲进尼罗河中,把河水变成血色,令鱼类也难以生存(第一灾)。鱼类腐烂后,使青蛙离开河岸(第二灾),并且令它们感染一种称为 Bacillas anthracis的病菌,因此便突然死亡。第三及第四灾可能是泛滥的河水退却后,死水养出蚊子及苍蝇(称为Stomoxys calcitrans)。死了的青蛙,令牲口也感染了瘟疫(Anthrax),这便是第五灾;然后,第四灾那些蚊蝇,再把病菌传到人畜的皮肤,成了皮肤癌(第六灾)。冰雹及雷暴(第七灾),会在这些灾害的季节发生,把麻及大麦摧毁,单单留下了小麦,成为蝗虫的食物;那起初发难的暴雨,很容易滋生大批大批的蝗虫(十6),因而促成了第八灾。最后,那黑暗(21节,第九灾)则是一种强烈的hamsin(沙雨);因泛滥而积聚的红土干了之后,便成为遮天蔽日的尘埃。这些自然现象之所以成为神迹,是在于其程度之凶,其时间之准(刚在摩西要求法老后发生),可见神用其创造的定律来完成他的工作。
然而,第十灾则不可以自然现象解释。这可怕的灾难非常复杂(十二1至十三16),牵涉逾越节和无酵节的规例,还加上了救赎长子的故事。
逾越节。在逾越节进餐时(十二 1―14),以色列人会从羊群中取出一只一岁大的公羊(绵羊或山羊),作为祭牲,当日要用火烤肉来吃,并要「腰间束带,脚上穿鞋,手中拿杖」(11节)――表明他们立刻就要起行。祭牲的血,会涂在房门的左右门框和门楣上,作为记号,当神经过时,就会不击杀以色列人的长子。
以色列人除了祭肉之外,还有无酵饼和苦菜同吃。当他们离开埃及,仍然带着这些无酵饼的生面(34节),到收割时,便用它们来做饼作粮食。整个过程,都表明他们是急速地逃走的:在15―20节所描写的情况,便成为后人纪念此事的无酵节。
逾越节的希伯来文是Pesah(希腊文:Pascha,所以英语为Paschal),意义不得而知,因而引起不少争论。其动词式(Pasah)只在13、23、27几节出现。在13及27节,此动词紧随名词之后,这结构明显是用作解释名词(逾越节)的意思――「越过」、「免除」 神在 1一14节指示摩西,摩西便跟着遵行,但他只告诉以色列人「杀逾越节的羔羊」,但没有界定「逾越」的意义,所以很多学者相信,摩西所讲的,是一些已知的习惯(可能是牧民在春节期间的习俗):同样地,无酵节原本可能是春节一些农耕节日。但是,指出这些节日在摩西及出埃及之前已经存在的理论,纯属猜测,并非必然的定论,然而无论如何。经过出埃及那戏剧性的拯救之后,这些节日的意义,却彻底地被重新理解。无论节日原本有何意义,自此以后,它们已用来纪念神主动地施恩拯救他的子民。
由于以色列的客观环境及宗教情况改变了,所以庆祝逾越节的礼仪也有更改。进入迦南后,庆祝方式似乎是与埃及时一样。后来,圣殿建成后,逾越节成了朝圣节,杀羔羊的礼仪在圣殿进行(参考申十六)。到新约时代,一起进餐变成在家进食。主后七十年,圣殿被毁,献祭便停止了,逾越节成了家庭的节日。但显然礼仪有变,逾越节仍然是一个群体和家庭式的庆典,用以纪念神救赎他的子民离开埃及为奴之地。
摩西在出埃及事件中的基本角色,是一个先知、一个使者。他的信息是:「耶和华如此说……容我的百姓去……」(五1)在十灾期间,他重复地向法老道出这个基本的要求。埃及长子被杀时,法老终于接受了摩西的要求(十二 29一32):而以色列人因为严肃的逾越节晚餐,更加坚强和团结地离开埃及(37―42节);虽然确实的路线不详(读者请参考第169页),但总之他们最后是经芦苇海的岸边,然后进入西乃。法老其实是口服心不服,他很快便改变心意,下令军队追赶逃走的以色列人。以色列人陷在海水与追兵的狭缝之间,却经历了一次戏剧性的拯救。以后,整本旧约都以此为神拯救他子民的例子(读者请参考第80页及下)。摩西举杖之后,神遣强烈的东风,把海水吹开(十四21),而以色列人因为没有马车和物资所累,很快便走到对岸;相反,埃及追兵因马车车轮陷入泥泞,葬身于汹涌回来的海水之下。
「当日耶和华这样拯救以色列人脱离埃及人的手,以色列人看见耶和华向埃及人所行的大事,就敬畏耶和华又信服他和他的仆人摩西。」(十四 30―31)
接着是摩西及以色列人的一首凯歌(十五1一18),以优美的诗词感谢神在海上使他们很胜。这是以色列人充满信心的回应(信仰的内容言己在11节)。此段的语言或结构,都能在乌加列文献找到相若的经文,显示此诗的写作年份比这卷书的散文更早。以此为基础,奥伯莱及其他学者把此诗日期定为十三或十二世纪。诗歌一开始,便以丰富的词汇,表达了以色列人在现在及远古时对耶和华的信心:
「耶和华是我的力量,我的诗歌,
也成了我的拯救;
这是我的神,我要赞美他,
他是我父亲的神,我要尊崇。」(十五2)
启示摩西,又拯救他子民离开埃及的这位耶和华,他是「父亲之神」,是族长所认识的,人民确信,他就是他们的神。诗歌结束时,以色列人指望着旅程的终站――那些迦南人惊恐,而以色列人则在巴勒斯坦的山上,有耶和华与他们同在(17节)。
在以色列以后的历史中,他们都回顾神这次拯救,作为使他们成为神子民的基要条件,而且是神计划要拯救他们的最佳例子。诗篇(尤其第七十八篇)常以出埃及所表现神的大能为颂赞的对象,先知也重复又重复地颂赞耶和华,因为他救以色列人出埃及、入旷野,而且又赐下律法给他们(参考赛四十三 16、17;耶十六 14,三十一32:结二十6及下文:何二 15,十一 1;摩二 10,三 1、2)。出埃及「控制」了旧约的观点,成为神救赎的第一个焦点:没有其他事件比它更重要,唯有神在其儿子之死所成就的救赎,才能超过出埃及的拯救。西乃之约与律法
过「红海」之后,以色列人便走进西乃,旅程有三个月之久(十九1),期间有几个小插曲(十五22一十八27),我们熟识的有:玛拉的水源(十五 22一25)摩西在利非订击石取水(十七 1―7),以色列人在利非订与亚玛力人争战(十七8―16),又有吗哪及鹌鹑作食粮(十六1―36)。
在西乃山,他们在山脚安营,摩西则登山朝见神,并有神对他说话,告诉他以色列将在万族之中作神的子民――「若实在听从我的话,遵守我的约」(十九5)。跟着记载的指示和事件,显示某些事情正要发生。在三天内,以色列人要洗衣和自洁,准备自己(9一15节),然后站立于山脚迎接神(17节),这时神把自己彰显在雄伟又令人惊畏的威严之中:
「到了第三天早晨,在山上有雷轰、闪电,和密云,并且角声甚大。营中的百姓尽都发颤。摩西率领百姓出营迎接神,都站在山下。西乃全山冒烟,因为耶和华在火中降于山上,山的烟气上腾如烧窖一般,遍山大大的震动。」(16一18节)
在这个惊异可畏的景象中,神召唤摩西,赐下十诫(二十1一17)。然后这次神的显现才结束(18―21节)。
十诫的意义与角色引起了极大的辩论,也有各种分歧的解释。从整个叙述的过程,其重要性是昭然若揭的。从十九5可清楚知道,神邀请以色列人与他立约,若他们顺从,他们便成为神的子民。虽然在十九至二十章的脉胳并没有突出这个意思,但是,摩西复述这些事时,此意就极之清晰了(申五):
「……耶和华我们的神在何烈山与我们立约。这约不是与我们列祖立的,乃是与我们今日在这里存活之人立的……他说:我是耶和华你们的神,曾将你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1―6节)
正如神与亚伯拉罕所立的约(创十五),立约的意思是建立一种关系(那不是自然存在的),此约因为一个誓言而透过礼仪确立。所有立约的「元素」都可在西乃发现得到。出十九3―8,以色列被召与神有一独特之关系,经文以三句片语描述:在万民中作「属神的子民」、是「祭司的国度」、是「圣洁的国民」。以色列要成为神自己的子民,与万民分别出来,事奉上主,就如祭司与其他人分别出来一样,他们的生命有一种特质,就是带有与他们立约之神的圣洁。纵使这种立约关系的具体内容仍未显露,但是,以色列人已经严肃地接受了,他们肯定地说:「凡耶和华所说的我们都要遵行」(8节)。至二十章1至17节,写出了约的要求,在二十四章3至8节,圣约在庄严的典礼中确立。然后那誓言便以含意清晰的象征行动表明出来――献祭时将血洒在坛上。
此约的关系与亚伯拉罕之约稍有不同――立约的以色列以誓言把自己限制在其义务之中。然而,就因为这个不同点,这约的形式与功用,就与亚伯拉罕之约截然不同。后者神把自己置于誓言之下,被那赐给亚伯拉罕的应许限制,他不能再收回应许。但在西乃圣约中,以色列作出誓言,她必须顺从约规,作为她的义务。 最近,西乃之约那特别的文化背景,开始为人所了解。此约与古近东的国际通行的条约,无论在文学形式或结构上,都十分相似――那种古代条约是主人(或宗主国)与子民(或附庸国)之间的条约。这个格式流传很广,而且在第二千年已被采用,现也有很多例子,但最为完整的,是赫族语的宗主国与附庸国条约;这批条约在十四及十三世纪于Boghazkoy十分流行。条约格式大多数的特征,都可以在有关摩西之约的经文中找到,尤其在出二十1―17:
①序文(指明作者及其职衔):「我是耶和华你的神」(21节)。神已经戏剧性地启示了他的名字,所以不需要再写他的「职衔」。
②历史序曲(说明双方以往的关系,强调宗主国为附庸国所作的功绩:这些行动便成为附庸国感激、忠诚,及顺服的基础):「曾将你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2节)。这里提及的历史比较短少和简要,但以色列人对神大能的拯救记忆犹新,故无须再次详加复述。在约书亚记二十四章,在示剑约的更新礼中,历史序曲就比较详细(书二十四 2――13)。
③条约要求。包括:
(a)基本的忠诚信靠:「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二十3)。
(b)特定的要求(4―17节,令条约生效,令这个国家内部关系正常化)。
④条款:
(a)放置经文的地点(条约放在圣殿内):写上1―17节的法版放在约柜中(二十五 16:申十 1一5)。
(b)定期公开宣读:申三十一 10―13 。
⑤咒诅及祝福(视乎附庸国遵行或违反条约而生效):申二十八1一14(祝福)、15―68(咒诅)。
条款的确立,要经过附庸国官式的誓言,以及一些常涉及血祭的宗教仪式才能完成(参考出二十四)。条约以非常个人化的名义――以「我与你」的对话形式写成。
这些详细的相同点,显示以色列人利用这些宗主国与附庸国的条约形式,经修改及扩充,来表达此特殊关系,以满足其宗教与神学上的要求。所以,十诫明显不是一套律法,它的目的不是让人遵守后可以赚取神的接纳;反之,它是约的关系所要求的,而这约是建基于神的恩典。神主动把他的子民从埃及为奴之地拯救出来,现在又以圣约与他们联系。条约的历史序曲回顾神以往的救赎,成为了信仰的核心,也是一个福音的宣告,说明救赎已经成就。
出埃及记以两大段篇幅用来形容会幕。在二十五至三十一章,神向摩西晓谕它的设计、物料,及摆设;三十五至四十章,摩西实行神的吩咐,并几乎逐句的重复前一段的经文。
会幕是可移动的圣所,由四方的槐木支架及两大块麻布组成。其中一块幔子组成主要的圣所,另一块则盖住至圣所(即最为圣洁之地);在圣所背后,是以幔子隔开的一个小房间。圣所长三十尺,高十五尺,而至圣所则长阔均为十五尺。至圣所内只有约柜――个木柜,内有写上十诫的法版。圣所有香檀、灯座,及摆设陈设饼的台。会幕周围有一个一百五十尺乘七十五尺的庭院,用七尺半高的屏风把圣所与民营隔开。在院内,会幕之前有一个用来献蟠祭的祭坛,祭坛与会幕之间则摆设了一个浴盆。
有关会幕冗长细致的描述,读来不易,也没有什么趣味性;况且,圣经早期的读者曾夸张地把会幕及其摆设,都解释为属世界的象征和预表,因而令会幕这个题目更惹人反感。不过,会幕对以色列人实在极之重要:他们才刚接受了西乃之约,神在二十五章8节说:「当为我造圣所,使我可以住在他们中间。」会幕是神与他子民同在的地点,它是一个可见的象征,标志着神与他们同在。以色列人在这里崇拜他们的神,他们违反约规的时候也会前来赎罪。会幕这个图像,以及献祭的礼节,是那无限、圣洁、超越的神,与他子民相会的媒介――神在他们中间「安营」。作为神临在的象征,会幕指向将来那众人期待的日子。那时,神藉着他的独生子,真真正正在他的子民中间――「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约一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