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CCBible/Bible101/DBible 微博@基督徒百科@Bible101@歌珊地圣经引擎@如鹰展翼而上 QQ群 4619600/226112909/226112998 同步推送#今日真道圣言#
导论——信仰与救恩
声明:本文主要摘自网页导论, 以便基督徒朋友作资料查询和学习之用。无任何商业目的! |
《救恩论》 |
导论 |
---|
第壹章 人类之由来 |
第贰章 人类的本性 |
第叁章 罪的性质与理论 |
第肆章 原罪的转嫁 |
第伍章 罪恶与人生 |
第陆章 上帝救顺的计划 |
第柒章 人类救赎的需要 |
第捌章 人类唯一的救主 |
第玖章 救赎的神学问题 |
第拾章 永生的道路 |
导论
――信仰与救恩
壹 人生的目的
――上帝与世人
神学家加尔文(John Calvin)在他日内瓦教义问答(Genevan Catechism)中,开宗明义首先提出的问题,便是:「人生主要的目的是什么?」他明确而且成为著名的答案,便是:「认识造我们人类的上帝。」西敏斯特教义问答(Westminster Catechism)也同样的首先提出这个有关人生的首要问题,其答案更饶深意,便是「人生至高而主要的目的,乃为荣耀上帝,并且敬爱他,享受他圆满的福分,直到永永远远。」神学家欧文(John Owen)也说:「人生主要的目的,乃是要认识上帝,俾能为他而活,行事为人,要像上帝。」
反观我国和远东国家,如日本民族,便深受孔教的影响,在《四书》、《大学》里面,开宗明义便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又说:「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其基点乃为人,不是上帝,目无上帝,乃是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
于此我们便可看到基督圣道和非基督教,乃有一个显著不同的对比:前者乃以上帝为中心,人类主要目的和至善乃是上帝,荣耀上帝;后者乃以人为中心,人类主要目的和至善,乃是人,荣耀人。因此便产生两种基本的救恩论:(1)前者「救恩属乎耶和华」(诗三8);(2)后者则认为人可自救。但二者后果的不同,非仅在理论,乃将决定整个人类的命运:前者乃为「永生」,后者乃是永死!
关于世界的创造,世界的拯救,以及世界的结局,乃为人类属灵历史上三大重要问题。自古以来,古今中外的哲人学者,殚精竭力,想求解答。众说纷纭,各是其是,互相论辩,莫哀一是。各凭其主观的思辨,悬测的空想,倡导各种的宇宙观和人生观,至今「世上的辩士」(林前一20),仍在凭其私智,著书立说,想参透宇宙人生的奥秘;但一切的主义学说,却因「不照着基督」,都是「虚空的妄言」(西二8)。
殊不知这一个人类争讼不已的问题,其答案却早已俱备,上帝早已给世人明确启示:徒以世人被「世界的神弄瞎了心眼,不叫基督荣耀福音的光照着他们。」(林后四4)而且上帝永恒的思念,并非悬在高空,抽象空洞,使人玄妙莫测;亦非与世事风马牛不相及;上帝乃为历史的主,他创造的作为,大道的流行,乃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乃与世事息息相关,实和人类历史,密密交织。人类和上帝,乃须臾不可分离;「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他。」(徒一七28)上帝乃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他乃统治万邦,掌管一切。世界的历史,乃是人类的历史,而人类的历史,就是上帝的历史(His Siory一History)。
上帝的答案,乃是他自己,他「本体的真像」,「藉着他儿子」,「有形有体的」,「在肉身显现」,这乃是伟大「敬虔的奥秘」(参西二9;提前三16;来一2一3)。永世里的「道」,藉着他的儿子,「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使「从来没有人看见(的)上帝」,由他「怀里的独生子将他表明出来」(约一18),此乃整个宇宙奥秘全备神圣的启示。
1.得知宇宙的创造───「万物是藉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造的。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约一3-4)「……无论是天上的,地上的;能看见的,不能看见的;或是有位的,主治的,执政的,掌权的;一概都是藉着他造的,又是为他造的。」(西一16)
2. 得知宇宙的过程――「万有都是本于他,倚靠他,归于他。愿荣耀归给他,直到永远。」(罗一一36)万物都要藉着他成全。
3.得知宇宙的结局──到了末期「基督既将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有能的,都毁灭了,就把国交与父神。因为基督必要作王,等上帝把一切仇敌都放在他的脚下。尽末了所毁灭的仇敌就是死。因为经上说:『上帝叫万物都服在他的脚下。』……万物既服了他,那时,子也要自己服那叫万物服他的,叫上帝在万物之上,为万物之主。」(林前一五24一28)那时「先前的天地已经过去了」;「我们照他的应许,盼望新天新地,有义居在其中。」「上帝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坐宝座的说:『看哪!我将一切都更新了。』」(彼后三10-13;启二一1-8)
上帝既藉主耶稣基督,把他向世人完完全全有形有体,活活的启示,所以主耶稣基督乃是万世的磐石,万物最初的根源。因此人类的至善和主要的目的,乃是上帝,而且只有上帝。
从最基本的意义来讲,人类所以要以上帝作至善的目标,乃是因为上帝是造物之主,并且托住万有,乃为万物之本,生命之主,和万福之源;上帝乃无处不在,万物和他乃息息相关,不可须臾或离。
其次,人类乃是上帝创造的最高成就;人乃照上帝的形像而造(创一26),和其他生物不同。「无生物」(inanimate object)只有生存,没有「生命」,没有感觉。动物虽有某种感觉,且有生命,但是它们的感觉,仅限于可见可触之物;仅限于属地之物,而不知属天之事;仅限于实际的事物,而毫无真、善、美的境界,更不能参透灵界之事。
惟人和动植物乃大不相同,人乃照上帝的形像和样式而造,人和上帝的渊源和关系,乃是永难磨灭的,虽始祖犯罪堕落以后,失去了他荣耀的属性,――在上帝形像里的正义和圣洁;但仍保留当上帝造他时所赋予的功能,使他不忘上帝的呼召,和属天的目标。在他一生所思,所作和所成,他不能以俗世所得的为满足;人虽生在世上,但还有一种超世的境界。例如康熙皇帝所赋「生命之宝」一诗云:「黄金白玉非为宝,只有生命一世闲;百岁三万六千日,若无生命最可怜。来日胡涂去时亡,空度人间梦一场。口中吃尽百和味,身上穿成朝服衣;五湖四海为上客,如此落在帝王家;世间最大为生死,白玉黄金也枉然。」「原来我们不是顾念所见的,乃是顾念所不见的;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林后四18)人不可单顾属地的转眼成空的事,而要追求属天的,属灵的,永恒的事。人类的思想和学识,虽属乎头脑;但其本质,不能限于目所能视,手所能触之物,其属灵的意境,则应超凡脱俗。我们乃是「天上的国民」(腓三20),「当求在上面的事;……要思念上面的事」(西三1-2)。唯有抱这种旨趣思想的人,始能和一个视之不见,触之无形的世界发生关系。此非虚幻的妄想;实较有形的世界,更为实在,更为永恒,此乃为一个永恒不灭的属灵的真理;人唯了悟此绝对神圣的真理(the divine truth),其内心始有平安。
正因人类有血肉之体,有肉体上的需要,乃和其他动物一样,需要饮食、阳光与空气,工作与休息;他需要依靠地上的物,以维持他肉体的生命。但话又说回来,除此以外,因为受了理性和良知的引导,他还有一种心志,还有更高的需要,要企图更崇高的成就;此时此地的世物,虽属需要,且使人贪慕,究不能令人满足,他要追求一种超乎一般孳孳为利的世人所不爱的,却是万善所本,万善所依,万善所归的,不变的,属灵的,和永恒的至善。而他的心志只有从这种至高的,绝对的,神圣的至善,才能真正得安息。
所以,世人如果失去了他的灵命,他虽有贤妻内助,满堂子孙,田地房产,功名富贵,都是与他无益。诚如主耶稣说:「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太一六26)神学家巴文克(Herman Bavinck)说:「整个世界和人的生命,放在秤上是不能平衡的。」
尤有进者,即人类所夸耀的文化、文明、人道主义,以及一切所谓福国利民的主义学说,都不能称为人类的至善。吾人固不否认,世上确有许多慈善家,悲天悯人,宅心忠良,关爱许多孤苦失丧、老弱残废之人,创办各种慈善机构;但从另一方面看,人心日非,社会黑暗;尤其通都大邑之地,盗匪横行,风俗邪恶,金迷纸醉,人心糜烂,荒宴醉酒,好色邪荡。许多图谋增进社会福利的慈善事业,根本无裨世道人心。更可痛者,美国教会,受了新神学异端的迷惑,不传福音,而重社会工作,每年常以教会的奉献,资助非洲的游击队,为虎添翼,赞助无神唯物,残民以逞的共党,制造更大的惨剧!苏俄革命首领列宁(Lenin)在他临终之时大感痛悔,他说:「我已铸成大错,我们当初的目的,要谋大多数被压迫者的解放;但是我们的作法,却是造成了更大的罪恶,发生了可怕的惨剧。我现在乃似在恶梦中沦陷在我所屠杀的无数无辜人民所流鲜血的深海之中!现已悔之莫及,劫运难挽,唯有兴起十位像圣芳济的圣者(St. Francis of Assisi),始能拯救俄国。」史太林临终之时,也深感痛悔,据其女报导,其父「临终之时,以手指天,表示无限痛悔;复以手向其左右党国要人,指着挥动,加以警告。」
于此可证人类不但不能自救,且又不能改造社会。语云:「人谋不臧」,「治丝益紊」;合久必分,治乱无常,历史证明,人类实无法建立理想的社会,地上的天国。所以,我们要想爱我们的邻舍,谋人群的福利,若不以上帝的律法为基准,终必徒托空言,或则有名无实,甚至变本加厉!且人类有一种不易克服的弱点,便是以自我为中心,虽曰爱人,其动机仍不免为已,想「故意要得人的荣耀」(太六2),所以需要一种非常大的意志的力量,方能克服这种弱点,因此必须本乎上帝的律法,求上帝赐与一种心志,俾能恪遵他的诫命,坚贞不苟,为主而活。
奥古斯丁尝说,人的心乃是为上帝而造,所以必定安息在上帝的心里面,方能真正得到安息。世人都想要寻找上帝,可惜都不照正当的道路,也都非在正当的地方。上帝乃在天上,人都从地上去找;上帝乃在上面,人却从下面去找;上帝乃近在咫尺,人却往远方去找;上帝乃在至高的圣所,人却从玛门(太六24)――钱财、产业、情欲、名位去找。上帝是天地的主,不住在人手所造的殿(徒一七24 ),人却从图书馆、实验室、试管中去找。此乃是孟子所说:「缘木求鱼」。蚩蚩者氓,都犯奥古斯丁所指的病,不循正当的道路,不在正当的地方去找上帝。因为世人不循正路,不在正当地方找上帝,无怪虽知有上帝,却求而不得,「他们的思念变为虚妄,无知的心就昏暗了。」(罗一21)于是便在他们「心里说:『没有上帝。』」(诗一四1,五三1)所以滔滔世人,在口上虽说寻找上帝,事实上却远离上帝。上帝乃是世人生命之主,也是万福之源;世人和上帝,乃须臾不可分离,惜世人却无心认识上帝。法儒巴斯噶氏(Blaise Pas- cal)说:「世人一方面觉得上帝在吸引他们,同时又在拒绝他们,所以人类一方面是非常伟大,但同时又非常可怜;世人一方面寻找真理,但是他们的本性却是虚妄;人类一方面渴求安息,同时却徘徊歧途;世人一方面切望永恒的福乐,同时却贪恋暂时的享受;人类一方面寻找造物主――上帝,同时却失丧在被造物里,与草木同腐;人类是有家之子,可享受山馐海味,同时却流浪在外,以猪食充饥(路一五章);世人离开活水的泉源,同时却在凿破裂不能存水的破池(耶二13);世人「像饥饿的人,梦中吃饭,醒了仍觉腹空;或像口渴的人,梦中喝水,醒了仍觉发昏,心里想喝,」(赛二九8)
人类这种矛盾,科学不能解答。科学只是一知半解,仅知人类之伟大,不知其可怜;或仅知其可怜,而不知其伟大;把世人捧得过高,便把世人夷落太低。因为科学不知人类属天神圣的渊源,亦不知人类之堕落沉沦。只有圣经知其原委,知其底蕴,能光照世人;解决其间矛盾,使两下合而为一,拨除云雾,重见天日;参透隐藏的奥秘,启示救世的真道,以及救恩的真理。人生乃是一个奥秘,只有从上帝得到答案。
贰 上帝的认识
――圣经与哲学
人生的奥秘,既然只能从上帝得到答案,故人生的首要,便要认识上帝。圣经晓谕我们:「你趁着年幼,衰败的日子尚未来到……当记念造你的主」――上帝;「总意就是敬畏上帝,谨守他的诚命,这是人所当尽的本分。」(传一二1、13)又说:「敬畏那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箴一7,九10)上节曾引「日内瓦教义问答」和「西敏斯特教义问答」说:「人生主要至高的目的,便是要认识造我们人类的上帝,敬爱上帝,荣耀上帝,享受他圆满的福分,直到永远。」不幸人类非但不知寻找上帝的正路(参看上文),而且他还迷信人的智慧(哲学),而不信上帝的大能(参林前二5);殊不知「上帝的愚拙总比人智慧;上帝的软弱总比人强壮。」(林前一25)上帝永恒的意念,并非「空中楼阁」,与世事风马牛不相及,而乃为创造性的作为,乃和整个人群历史,从头至尾,息息相关;大道流行,如江河行地,日月经天;上帝为历史的主,他在人类历史行程之中,随时随地,彰显他的旨意。我国权威的经书古籍,对于上帝在人群历史里的作为,有显明的记载,兹略叙其要,藉资警惕:
1.《书经》――「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
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
「上帝不常,作善者,降之百祥;作不善者,降之百殃!」
「夏氏多罪,天命胚之;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敬事上帝,立民长伯。」
「天命有德,天讨有罪。」
2.《诗经》――「天生蒸民,有物有则,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皇矣上帝,临下有赫;
荡荡上帝,下民之辟。」
3.《易经》――「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4.《论语》――「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5.《中庸》――「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晨载焉;
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山而不泄。」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6.《左传》――「夫神,聪明正直,而一者也。」
「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者必有大咎!」
「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
7.《史记》――「天者,人之始也。」
此外道家墨家亦有顺天尊天思想。不幸我国固有之上帝信仰,彼后世学者以虚空的妄言,惑世的理学所混淆而变质。上焉者,成为虚妄的泛神论(Pantheism)或超神论(De-ism);下焉者,便流为一种迷信邪灵,崇拜偶像的低级宗教和神怪思想;其后无神的佛教输入中土,唐朝名懦韩愈上表君王,冒死力谏,谓为「乱亡相继,祚连不长;祀佛求福,乃反得祸!」民族衰微,此实厉阶。
但此乃上帝对世人的普通启示,俾令知道上帝的永能和神性,使其无可推诿(罗一20)。但上帝对世人还有特殊的启示。特殊启示的方式,第一是藉着先知,使其或见异象,或闻神声,把上帝的话写下来,而以主耶稣为最大的先知。第二是藉着神迹,此乃上帝的「事实的启示」,乃和话语的启示,相辅而行,相得益彰。而以主耶稣基督――上帝的独生子,降世为人,「道成肉身」,为最大的神迹。第三是藉着「现身」(theophany)。旧约中「上帝的使者」,便是上帝的「现身说法」;到了主耶稣道成肉身,便登峰造极。又复藉着主耶稣和圣灵,便使「以马内利」,成为属灵的实在;而其更圆满的显现,则为主耶稣再来,新耶路撒冷从天降临,上帝的儿女,都要到新天新地,与上帝永远同在。故基督圣道,乃和凡俗的自然宗教,根本不同,乃是上帝完全的救法,伟大的救恩,此乃本书的要旨。整部圣经便是上帝救世计划完全的启示。简言之,其一,旧约的要旨乃为圣父预备救法;其二,四福音的要旨乃为圣子作成救法;其三,使徒行传的要旨乃为圣灵推行救法。其四,启示录则综论救法之最后归趋。万古常存的「道」,最初的启示,乃为口说的「道」(spoken Word),再从口说的「道」,成为文字的「道」(written Word);而文字的「道」,便是圣经。所以圣经乃是世界万事的秘钥,乃是解释世界历史和世界人类的「天书」(Book),离开了圣经,便如深闭地牢,暗中摸索,不见天日;有了圣经,则如拨云雾而见天日,光芒万丈,豁然开朗,前程光明,且「在这弯曲悖谬的世代,……好像明光照耀」(腓二15),作「世上的光」。
圣经警告我们:「你们要谨慎,恐怕有人用他的理学和虚空的妄言,不照着基督,乃照人间的遗传和世上的小学,就把你们掳去。」(西二8)这里所说的理学(philosophy,通常译为哲学),非指「自然哲学」 (natural philosophy),亦非指道德哲学(moral philosophy),而乃特指思辨哲学(speculative philosophy)。此派采用「先验法」(a priori),认为人类乃有一种先天的理智和理性的能力,可以发现若干基本真理,由此基本真理,依照逻辑的必然定律,便可推论演绎,以是认为人类能够发现真理。此种哲学,其根源可上溯至柏拉图(Plato)的思想,他相信人类一切知识,都是内在的,乃从他的内心发出,是从他先存的灵魂而来。亚理斯多德(Aristotle)师承其说,把它发展成为演绎法,发明许多定律,至今仍被学者应用。但亚理斯多德却又自相矛盾,反对柏拉图的思想,乃富有经验主义的色彩。此乃自证其说之不可靠。可是这派学者,却愚好自用,本其主观的思辨,侈谈上帝的本质,宇宙的开始与构成;人类的本性及其与上帝的关系;以有限测无限,要想用其「管窥蠡测」,参透「眼睛未曾看见,耳朵未曾听见,人心也未曾想到的」、「上帝深奥的事」(林前二9一10);且复不自量力,「要敌挡耶和华,并他的受膏者」,岂非令「那坐在天上的必发笑」(诗二2-4)。此乃保罗因圣灵的感动,写哥林多前、后书和歌罗西书的宗旨。
我们研究教会历史,便可看到哲学对神学影响之大,为害之深!初期教会的教义,便受到柏拉图哲学的沾染;到了中古时期,甚至直到改教时期,在这漫长的时期之间,教会的神学思想,也受到亚理斯多德哲理的诱惑;甚至若干所谓「正统派」的神学家也竟不免被来布尼兹(Leibnitz)和笛卡儿(Descartes)的思想所左右!但是真金不怕火烧,真理乃颠扑不灭;「你的话安定在天,直到永远。」(诗一一九89)人的哲学,终究经不起历史和时代的考验。现代人迷信科学,以为居今之世,当用科学来解释圣经,但是所谓科学的真理,往往为科学家新的学说和发明所否定。因为「就如经上所记:『我要灭绝智慧人的智慧,废弃聪明人的聪明。』智慧人在那里?文士在那里?这世上的辩士在那里?上帝岂不是叫这世上的智慧变成愚拙吗?」(林前一19-20)除了根据圣经真理的哲学以外,任何哲学都不能左右或更改圣经的道理。
著者于此须加说明,我并非否认科学和哲学的价值;更非抱残守缺,故步自封,不要读者求进。我即在皈主以前,虽于抗战时期,国难严重,被政府征召,从政报国,任中央首长,在日理万机之中,仍复偷暇著书,凡数十种,并政论时评百万言,用期唤醒国魂。晚年蒙恩得救,恍悟真道,生命有奇妙改变,读了彼得后书一章五节:「有了信心,……又要加上知识」;彼得前书三章十五节:「有人问你们心中盼望的缘由,就要常作准备,……回答各人」;及犹大书三节诸节经文,好似一个属灵的原子弹,在心中爆炸,使我夜以继日,追求圣道。为求集中心力,著书弘道,各方一再坚遂出任神学院长、大学校长等职,均加婉拒,以备把「心中盼望的缘由,……回答各人」,并为「一次交付圣徒的真道,竭力的争辩。」(犹3)比年所撰中英各书,大小凡八十余种;中外读者,奇妙得救。离道反教之士,上帝且藉拙著使其忽见白光,或被神秘大力击倒在地,痛哭悔改。且科学、知识、和学问,乃为从「众光之父那里降下来的」「美善的恩赐」(雅一17),应当加以珍视,不可加以鄙弃。使徒保罗虽说:「在这世界自以为有智慧,倒不如变作愚拙」(林前三18);他虽警告世人,勿被「理学和虚空的妄言」「掳去」(西二8);他虽说世人凭自己空想来的虚妄的智慧,不是从上帝的普通启示或特殊启示而来(参林前一21),以是「他们的思念变为虚妄,无知的心就昏暗了。」(罗一21)然而他在完全的人中,并非不讲智慧,「但不是这世上的智慧」(林前二6)。于此有两点,须加注意:
(1)整部圣经晓谕我们,独有上帝才是全知,唯有他才知道天下一切的事;「耶和华以智慧立地,以聪明定天」(箴三19);「深哉!上帝丰富的智慧和知识。他的判断何其难测!他的踪迹何其难寻!」(罗一一33)「『眼睛未曾看见,耳朵未曾听见,人心也未曾想到的。』只有上帝藉着圣灵向我们显明了,因为圣灵参透万事,就是上帝深奥的事也参透了。」(林前二9一10)历代以来,「隐藏在创造万物之上帝里的奥秘,……藉着教会……得知上帝百般的智慧。」(弗三9一10)「一切智慧知识,都在他里面藏着。」(西二3)
(2)「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箴一7,九10),我们所要求的智慧,唯有从敬畏上帝而来的智慧。如果离开了这个基本原则,则一切智慧,便会渐渐堕落变质,变成「世上的智慧」,在上帝前面,「变成愚拙」(林前一20)。任何科学、哲学,或是学识,如果离开了上帝,便和上帝背道而驰,凡是信靠这种世上智慧的,其结果必是失望!
这里面的道理,至为显然。第一,无论科学或哲学,都有一个特质,就是仅知其偏,不知其全;而世人在被造的时候,由上帝赋予他一种特性,乃要追求更深广的事,以是科学哲学,俱不能满足世人的要求。天才科学家巴斯噶(Blaise Pascal)氏,虽于科学上有卓越的成就,但其科学上的发明,不能满足其灵性的要求,尤不克令其了悟人生之奥秘,以是深感痛苦烦恼;而科学哲学俱无由令其认识真神,不能偿其愿而慰其心。失望之余,遂读圣经。某夕展诵约翰福音之时,上帝忽向其显现,当年摩西所见荆棘中的火焰,充满其室,上闻神声,对他说:「亚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非哲学家的上帝,也非学者的上帝!」巴氏由是转迷成悟,始知科学哲学,不能通上帝。此乃一六五四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深夜十时半至十二时半之事。巴氏当时神志清明,特将上帝的启示,加以笔记;后又以羊皮纸,郑重缮正,缝于襟内,终其一生,未告他人;及巴氏去世,始被发现,现仍珍藏在巴黎国立图书馆,乃是信而有证。(详见拙著《圣道证言》第二章)。
第二,哲学家恒抱有一种非常的奢望,每当某种哲学衰退以后,便企图复兴,以为只要不断的探究,终能解答宇宙的奥秘。但是每当新的学说兴起以后,不久又起失望。如是反覆轮回,问题日形严重;有些视为理所当然之事,忽又弃而转求新的奥秘。学者彼此论辩,仍是莫衷一是。其所得到知识学问,结果却变成悲惨的失望,终究不能不承认,人生在世,实是一个谜;生命和命运,都是无穷的奥秘。
第三,圣经教训我们:「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林前一三2)因此退一万步来讲,纵使哲学和科学,果真得到了确切的答案;但是因为人类的罪性,假使有「知」无「德」,没有道德的基础,则人类的知识,适足变成作恶的工具,非但不能造福人类,反而与虎添翼,适济其恶,结果却变本加厉。现代人在科学上虽有空前的成就和进步,惟社会道德的情况,却是每况愈下。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儒斯宾格勒(Oswald Spengler)忧心世变,著《西方的没落》一书(The Decline of the West),警告世人,说:「近代文化发展的结果,反而死在它自铸的科学刀锋之上!」史家汤恩培氏(Arnold Toynbee)于其所著《文明的试炼》(Trial on Civilization)一书中,本他研究二十六种人类文明的结论,认为「近代文化进步的结果,却使人类心灵更加贫乏,虚空与痛苦。」
圣经的宇宙开阔说(Cosmogony),其中心思想,不是科学的,乃是属灵的;但圣经的真理,正可供科学家指导的原则,近代杰出科学家也笃信圣经。圣经晓谕我们,人乃是照上帝的形像和样式而造,俾人类能正确认识造他们的上帝,并且应当尽心,尽性,尽意爱上帝,还要与上帝永远同在,享受永远的福乐。圣经里面最后又指示我们,在新耶路撒冷,上帝的子民都要面对面看到上帝从今世到永世,圣经给我们全备的启示。这乃是上帝智慧的奥秘,――万古隐藏不言上帝奥秘的智慧(罗一六25;林前二6),是上帝在万世以前预定使我们得荣耀的(林前二7);此乃与俗世的智慧,在渊源上,目的上,本质上,果效上,绝对不同的。请申言之:
1.是渊源不同――我们的渊源,乃完全在基督。「世上的智慧」(参林前一20,二6)和知识,可凭我们自己的力量,自己的研究,自己的理性,自己的眼光,自己的判断去追求;但认识独一真神,我们须像小孩一样,唯有仰望主耶稣赐给我们。除了主耶稣以外,无论何处,不能找到他;无论从任何学府,或任何著名哲学家,我们都无法找到他。唯独耶稣,认识天父,因为他从太初即和上帝同在,且在他的怀抱里面,面对面看见他。并且他自己就是上帝,他是「上帝荣耀所发的光辉,是上帝本体的真像」、「是父独生子的荣光」、是天父「所喜悦的」「爱子」(太三17;约一14;来一3)。上帝里面所有的,没有一样向主耶稣隐藏,因为圣子和圣父,乃有同样的本性,同样的属性,同样的智慧:「除了子……,没有人知道父。」(太一一27)
「上帝的儿子已经来到,且将智慧赐给我们,使我们认识那位真实的,我们也在那位真实的里面」;因此他「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约一14 ;约壹五20)他不是哲学家,不是学者;他藉着他的话语,他的工作,他的生,他的死,他的复活,他的本身,和一切他所做的事工,把上帝向我们活活启示显现出来。
他又是我们的救主,他不像那些假先知和祭司,他乃是那位差来的(sent One)。「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赐他们权柄作上帝的儿女。」因为「上帝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这乃是属天的启示,得救的智慧,不是「这世上有权有位将要败亡之人的智慧」、「属血气的人不领会」、「唯有属灵的人才能看透」(林前二6、14 )。
2.是目的不同――世上的智慧知识,虽曰与日俱进,近代人夸耀科学的发明,乃「日新月异」;但仅是「顾念所见的」,是暂时不是永远的(林后四18)。虽然上帝的永能和神性,藉着他所造之物,给世人显明(罗一19一20),但此乃普通启示,世人单从普通启示,想认识上帝,非但不能有真知灼见,且复模糊不清,似是而非,尤或谬误百出。上帝乃是无限的,不可思议的,非可用时间或永恒把他测度的。他乃是「独一不死、住在人不能靠近的光里,是人未曾看见、也是不能看见的」(提前六16)。世人如何能够知道他呢?人在上帝面前,乃是微不足道,上帝乃全智全能,至高至圣;人乃愚味无知,贫弱可怜,如何能够知道上帝呢?上帝绝非人的知能所能揣摩,只有主耶稣能把他表明出来,他不仅见到上帝,并且他乃是「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约一1)他乃是上帝全备的启示。所以世人要想知道上帝,不要「问道于盲」,不要向「聪明人」,不要向「文士」,不要向「世上的辩士」求,他们只能凭私意揣摩,毫无真知灼见。
3. 是本质不同――主耶稣关于上帝的认识,不是由人传授,而乃出于自己的真知。世人从书本里所得到的消息,无论是关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物,甚至一个动物,一根花草,尚且未必真切;何况关乎至高、至圣、全知、全能的上帝。关于一般世事,孟子且曾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不能全凭头脑的知识;要有真知灼见,不能单靠书本,必须切身体验。故曰:「学而不思则罔。」主耶稣说:「凡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太七21);魔鬼虽也信上帝,「却是战惊」(雅二19)!主耶稣认识上帝,乃是直接的,切身的,亲眼目睹的;他乃随时随地看到他,事奉他,爱他胜过万事;凡事顺服他,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二8)。他对上帝的认识不是空洞的知识,乃有实际的行动;他不但知道他,并且爱他;他不仅知道上帝,并且能够体行,尤复真切爱他,以行动来证验,以爱心来表明,非但「知行合一」,而且「知爱一体」,乃是真知真爱。
所以在本质上,这种知乃与众不同,乃为「信心的知」(the knowledge of faith)。唯有这种知,才能「真知道他」(弗一17);才能真正爱他;爱他愈深,知他愈切。这种知,不是从所谓科学的研究而来,从头脑而来,乃是从信,从爱而来,乃似小儿一样的天真无伪。唯有这种「知」――「信心的知」,才能真信「罪蒙赦免」,才能真信永远称义,永远得救,不是靠自己的功德或才学,乃是完全靠主耶稣救赎的恩功,上帝的恩典。大卫的诗说:「耶和华啊,认识你名的人要倚靠你!」(诗九10)主耶稣说:「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上帝。」(太五8)「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太一八)「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上帝的国。」(约三5)
4.是果效不同――一个人有了这种知,对上帝有这种认识,便会得到奇妙的果效,便是「永生」。世人于此,必感惊奇,为什么知与生命,会有这种奇妙关系呢?殊不知,上文已经说明,这种「知」乃与世知不同。世上的智慧知识,诚如传道书说:「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加增知识的,就加增忧伤。」又说:「著书多,没有穷尽;读书多,身体疲倦。」(一18,一二12)
世上的智慧,充其量,仅仅战胜物质,治理地上的事。掌管世务,范围愈广,权柄愈大,生活愈紧张,生趣愈无味。植物不识不知,动物则有意识,有感觉。天真的,头脑简单,神经失常的,发育不全的,固与诗人哲士,相形见绌;但其不同,非在本质,仅为程度的差异。所谓五十步与百步;乃是大同小异,不能改变生命的本质,和人类的命运。「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来九27)无论是杰出的学者,无知的小民,只能在世苟延残喘,结果都要死亡!
但是,主耶稣的智慧知识,却与世上的智慧,根本不同。因为他乃是真神上帝,乃是生命之主。主耶稣基督,本来就是上帝,万物都是藉他而造,生命在他里头,却是「道成肉身」,降世为人,「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像,成为人的样式」,为救赎世人,代死十架,特「要藉着死败坏那掌死权的,就是魔鬼」,「把死废去,藉着福音,将不能坏的生命彰显出来。」(约一1一14;腓二6-8;提后一10;来二14)主耶稣向世人宣示:「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那听我话,又信差我来者的,就有永生,不至于定罪,是已经出死入生了。」又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约五24,一一25一26)凡是真正知道认识主耶稣基督的上帝的人,就有不受环境转移的喜乐,内心的平安,永永远远属天的福乐,这不是仅仅一种果效,凡是一个真正认识知道上帝的人,就立刻有一种永远的、有福的新生命。
但愿「我们主耶稣基督的上帝,荣耀的父,将那赐人智慧和启示的灵赏给你们,使你们真知道他;并且照明你们心中的眼睛,使你们知道他的恩召有何等指望,他在圣徒中得的基业有何等丰盛的荣耀;并知道他向我们这信的人所显的能力,是何等浩大,就是照他在基督身上所运行的大能大力,使他从死里复活,叫他在天上坐在自己的右边,远超过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有能的、主治的,和一切有名的;不但是今世的,连来世的也都超过了。又将万有服在他的脚下,使他为教会作万有之首。」(弗一17一22)阿们。
叁 人心的虚妄
――罪恶与科学
使徒保罗在哥林多前书二章五节说:「你们的信不在乎人的智慧,只在乎上帝的大能。」又在以弗所书四章说:「你们行事,不要再像外邦人存虚妄的心行事;他们的心地昏昧,与上帝所赐的生命隔绝了,都因自己无知,心里刚硬。」(17一18)
荷兰神学家凯柏尔博士(Dr.Abraham Kuyper)说,世人所以「心里刚硬,与上帝所赐的生命隔绝」,乃是先由于「自己的无知,以致存虚妄的心行事,心地昏昧。」照他的分析,这乃是因为罪恶影响,致于科学方面,产生一种悲惨的恶果,而非人的意志所能为力。兹申论之:
1.在这个世界里面,凡事莫非虚妄,因为罪恶的结果,滔滔天下,尔虞我诈,失去了绝对的保证;是非混淆,否认绝对的价值;邪说纷纭,莫衷一是,学问并无正确的标准。
2.除了普遍的虚妄以外,无论在观察上,在记忆上以及思维的过程上,还有许多无心的错误。在物理科学方面,这种错误,虽可设法减少;惟在人文科学方面,或属灵问题方面,这种错误,却绝难设法避免。
3.尤其属灵的问题,其一切的探究,乃起自主观的概念,此乃是各人自我意识的反映,表现各人的个性与品格,则更难免自欺欺人,自我陶醉。
4.我们的幻想。因为罪恶的结果,世人思想模糊,竟至不能绝对划清幻想和真实的界限,从而彼此混淆,竟不知何者为真实。尤有进者,幻想乃往往在反常的情况下产生,非过于张狂,即病于软弱。在张狂之时,便发生一种不正当的概念,从而使我们心意受这种妄念的控制,迷惑自我意识,使其不由自主地落在这种虚妄的幻想里面,削弱我们的感性与警觉,既不认识世界,也不认识自己!
5.这种反常的概念与情况,对于他人和社会,影响甚为严重,从婴孩时即已开始,到了学校,更有支配力量。藉着语言文字又把许多不正当的,不合理的名词成语,变成我们日常的用语,无意中形成我们自己的意识,不但对于历史认识不清,甚且对于自己的责任感,也日趋薄弱。在神学方面,也因此发生异端,不信上帝的超越性,而变成一种泛神论。(泛神论乃是伪装的无神论,其说另详拙著《总体辩道学》卷贰。)
6.由于罪恶的侵犯,世上没有一个人有正常的状态,因此便发生各种错误的和病态的冲动,不但有害身体,并且妨碍灵性健全的发展,或趋悲观失望,或则过于乐天,以致没有正确的历史观和社会观。
7.罪恶不但侵害个人生活,而且影响社会关系。一个出身贫穷的人,和一个家境富裕的人,他们对于社会和法制,便有完全不同的观念;同理,生长在不同政府制度之下的人,对于人权问题,也有完全不同的见解。各种生活的环境,形成各种的思想,从而支配我们的意识以及宗教和政治的思想,这便形成各人的人生观和宇宙观。
以上所论,仅为罪恶对于人心一般的影响,除此以外,由于各种道德的动机,继续不断地纷扰,遂又影响人的意识。各人对事物的看法,都受他自己利害的左右。一个商人对于自由贸易,和保护政策,因他个人和商务的利害,便和厂主有不同的见解。一个罗马天主教徒,对于改教运动的看法,便和改正宗基督徒有相反的意见,并非他故意违反真理,而乃由于他们教会的利害,便在无意之中发生偏差。一个法学家的判决,乃和一个平民的想法不同,一个贵族对于民主运动的态度,也和一个平民两样。这种在道德观点上的差异,通常乃受各人私利的支配,虽大都出于无心,但也有受私利的驱使,便违背良心,竟作丧心害理之事!」
复次,乃为直接对于人性的影响,罪恶使人「心地昏昧」(弗四18)。由于罪的作祟,使人失去了健全思维的能力,成了虚妄的牺牲品,强词夺理,言伪而辩,常发「似是而非」的言论。由于心地昏昧,于是又使意识昏昧。与罪相对的,便是爱,这便产生一种好生的同情心。一个爱动物的人,便能了解动物的生活;一个爱儿童的人,便能知道儿童的生活。对一个不爱研究的对象,必是毫无心得。再反过来说,与爱相对的,乃是罪。罪使我们丧尽了同情之心。在伟大宇宙之中,我们仿佛孑然孤立,对周围的对象,失去了爱的关系。因为罪的恶果,使我们彼此失去生命的和谐。以往原来联合在一起的,现在疏远隔离,罪乃成了使人无由相知相爱的最大障碍。
由罪造成的失调,不但破坏了我们与宇宙之间的生命的和谐,并且使我们自身也失去了内心的和谐。我们有许多线与我们的心交织在一起,因为内心深处没有了和谐,每一根线,各有不同的声音,内心的感觉,各不相同,于是失去了原有纯正的和谐,彼此失去了联系,不能相济相得,却反彼此对敌。既没有真、善、美的观念,于是何者是正当,何者是圣洁,也没有正确的判断。在属灵的事上,既失去正确的向导;而在科学方面,也受到了罪的毒害。
最后,罪恶最大祸害,便是人类的堕落。人类本是照上帝的形像而造,不但认识上帝,且与上帝同行。倘使内心没有上帝的观念,人便永远不能认识上帝;没有对上帝的爱心,上帝观便空洞无物。一切证明上帝存在的努力,都是徒劳无功。而且倘使没有上帝存在的观念,与上帝没有属灵的关系,和爱慕上帝的心,决不能产生真正的科学。科学家对于宇宙的探究,固不无所得,但都残缺不全,对于宇宙的本质,宇宙的结局,迄无正确答案。科学家要想解答这些问题,必须超脱宇宙,另有一个不属宇宙的起点,但因为受了罪恶的捆绑,此乃绝不可能。人类的罪,使人愚昧无知,心地昏昧,与上帝所赐的生命隔绝,这乃是探究真理,创造真正科学最大的障碍。
科学不是真理。因为科学受了罪恶的毒害,科学家的起点,由于罪的影响,受了自己的利害的支配,所以他一切维护真理,驳斥谬妄的努力,结果都是主观的偏见。各种的宇宙观,和主义学说,都自成一家之言,以自己的学说为真理,视对方不同意见为异端,各是其是,真理便失去客观的标准,这才发生两种不幸的结果:
1.真理既失去了标准,怀疑不信主义便宣告胜利。
2.魔鬼便以上帝是说谎的,而自鸣为真理的发言人。
肆 真知的起点
――信仰的实底
一切的怀疑不信乃起自一种想法,以为唯有科学研究的结果,才确实可信。殊不知这种所谓可信的结果,往往受到主观作用的左右;由于罪的结果,一切维护真理,驳斥谬妄的论辩,也难免各有偏见。对抗怀疑主义的辩护,无裨科学,除非这种辩护,没有主观性;但人类的灵魂,受了罪的影响,乃为谬妄所困惑,不能看到真实。唯有信心,可以挽救并加强心志,抵抗怀疑主义的浪潮,救它脱离怀疑主义的魔手。
这里所讲的信心,不是仅指狭义的宗教信仰,更非仅限救赎的意义;而乃泛指相信不凭目见的事。诚如希伯来书十一章一节说:「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哥林多后书五章七节说:「我们行事为人是凭着信心,不是凭着眼见。」若是已见之事,则根本无需信心,这是我们人生应有的态度;否则将寸步难行,无法度日。
关于我们整个人生的问题,不能作数学问题那样精确的答案。例如谁是生我们的人,我们虽不能完全了解,却确实知道,谁是我的父亲。于此可见信心乃是把握实底的方法,而无需具体事实作确切的明证。如果没有信心,则无从得到知识,故信心乃为一切知识的起点。关于我们自我存在的意识,只有凭着信心,才能得到实底;如果没信心,即有真凭实慷,也是无济于事,不会置信。信心不是凭事实明证或观察的结果;信心乃是坚定的心志,采取行动的起点。
同理,我们的理解,亦须以信心为起点。理解乃先经过感觉,此非说我们的感觉能够理解,而仅为运用感觉,乃是你的眼睛相信你的感觉。藉着信心,才能使你所感觉的,发生作用,使你能根据你的感觉,开始理解,不致徨惑;苟无信心,虽凭目见,仍是「视而不见」。诚如主耶稣引以赛亚先知的预言说:「你们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看是要看见,却不晓得。」(太一三14)主耶稣在世上行了许多神迹,「瞎子看见,瘸子行走,长大麻疯的洁净,聋子听见,死人复活。」(太一一4-5)但以色列人却是「视而不见」,心地刚硬,始终不信,弃绝救主,把他钉在十字架上。
事实上,我们虽说不信,但对每日所见到的事象,所接触的人物,从不视为幻象,有所徨惑,都是因着其对事对物,对人的信心;苟无信心,绝不能与人往还,一切现象,也不会成为实体。理解虽须加证实,但事实上,此乃日常的无可置疑的事实,每一个人,苟非神经衰弱的哲学家,对其日常接触的事象与人物,从未想要先求证实,即视为真实,而毫不迟疑,并即据以行事为人。甚至印度教徒、佛教徒,虽照他们的教义,认为世上万象,都是虚幻(maya);但是事实上,他们仍毫不犹疑,据以行事为人。当你坐在房间,如有友人进来,向你招呼,你从不要先求证实,然后再和他往来。一切人事往还,一切观察探究,一切科学知识,都是根据你所见的,倘使没有信心,都变绝不可能。――虽照传说,从前古希腊怀疑主义的创始者斐鲁(Pvrrho of Elis)某日掉在坑里,他的门徒适经其地,看到他的老师,陷在坑里,但他却视而不救,照他的怀疑主义,要先考察,加以证实,究竟是不是他真正的老师,竟忍心害理,让他老师在坑里受苦。这一个传说,乃是对怀疑不信者的讽刺!
信心乃是我们观察的起点,也是创造科学的动机。这个动机,乃在制定宇宙万象的通律。如果不信万象存在的真实性,不信管理万象的通律,则一切科学研究者的努力,都毫无用处。例如万有引力定律(Law of gravitation),便是一个基本的通律。一般科学家信此定律,并非由于各人所得的事实的明证,而乃信此定律的真实性。根据逻辑的基本定律,不能以偏求全,但是我们各人的观察,乃只是限于局部,倘使不信此一般的通律,深闭固拒,抱残守缺,则永不能得到一个总的结论。可惜,今人藉科学之名,敌对信心,以为二者不能两立;甚至高学科学,鄙弃信心,此乃拔本塞源,实属不幸。(关于科学与信仰问题,著者于《总体辩道学》卷壹,另有检讨,兹不详论。)
离开了自然科学的领域,进到属灵的范畴,信心更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一般的经验指示我们,在非物质的世界,只有信心,――唯独信心,乃是我们一切作为所凭的基础。如果人与人不能彼此相信,没有互信共信,则大家相处,貌合神离,便无由交谈,不能交往。孔子早鉴及此,故曰「民无信不立」。信任乃是社会生存的法则和命脉之所依。每一个人,只有他本人始能表达他自己,旁人的观察,总是隔靴搔痒,不能适切。所以仅凭观察得来的对人的知识,都是不能全备,不能真切。因此我们对人的彻底了解,须凭那人自己的启示,不能靠我们对他的观察。(例如著者的姓名,倘使我对陌生人不先介绍,他绝不能凭观察真正认识我。)复次,单是凭对方的启示,倘使我们对他的启示,没有信心,仍是无用。(前往祖国,某书局的交际科长,硬与我争辩说,章力生就是章乃器,因为他认为二人都常讲演救国问题。)进言之,我们对于此时此地靠近我们的人,须凭信心,方能认识;则对于远方的人,尤其对于远古的人,则更需要信心。
基上所论,无论于科学方面,人事方面,信心乃是我们获得真知的关键,也是被知的对象与求知的自我彼此发生关系的桥梁。如果没有信心,即有事实的明证,仍不能产生真实的知识。无论关于属灵世界或自然世界的事,我们如欲获得真知灼见,端赖我们里面的信心。不过关于属灵世界的事,有两点不同:一方面,关于属灵方面的信仰,不仅在外表的形式,而尤在其里面的实质;另一方面,对于同一个主题,其研究所得感应,乃因人而异。请申论之。
宗教与属灵的事,乃与自然科学不同。有许多人,终生研究宗教科学,但没有真知宗教。他们仅仅知道各种宗教的道理及其文化的背景,甚且会著书立说;但却仅为其皮毛的道理,而未获宗教的本身;易言之,仅仅触及宗教外面的表象,并未深入其内在的核心;宗教的本身,根本没有进入其自己灵魂内心的深处。一个对于宗教有深入研究的人,如果他的内心没有得着宗教的感力,则其一切的研究,一切的知识,一切的著作,都和他的生命,没有发生关系。他所研究的宗教,仅为一种空洞的理论,而没有得着宗教的本身,易言之,仅「坐而论道」,但并未得道。诚如诗篇说:「在你那里,……必得见光。」主耶稣说:「除了父,没有人知道子;除了子和子所愿意指示的,没有人知道父。」(太一一27)新神学家,虽能著书立说,虽能口若悬河:然而对于真道的至宝和金矿,却丝毫没有得着。上帝的启示,乃是丰富的宝贵的金矿,我们须凭信心从矿中探取。这不是靠论辩和明证,而乃在其信仰的实底。一切论辩和明证,都仅为宗教的皮毛,而非宗教的本质。离开了真正的信心,便没有真知,便不明真道,便不能得救。上帝伟大的救恩,虽施用神迹奇事,和百般的异能,并圣灵的恩赐作见证,(参来二14)对不信的人,仍是风马牛不相及,随流失去!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22.0pt;m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