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CCBible/Bible101/DBible 微博@基督徒百科@Bible101@歌珊地圣经引擎@如鹰展翼而上 QQ群 4619600/226112909/226112998 同步推送#今日真道圣言#

实用释经讲道法第4章 如何准备释经讲道

来自基督徒百科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Handshake.jpg 華人基督徒培訓供應中心是我们基督徒百科网的合作伙伴,本书原文请参照華人基督徒培訓供應中心网站的PDF文件!

实用释经讲道法
实用释经讲道法‎
第1章:什么是讲道‎?
第2章:释经讲道者的预备‎?
第3章:什么是释经讲道‎?
第4章:如何准备释经讲道‎?
第5章:释经讲道传讲的十大要点‎
第6章:结论‎
附录:释经讲章范例‎

前言

释经讲道是传递经文本身的信息,传讲者常以一整段圣经来发挥思想和主题。换言之,即用圣经经文来掌控全篇讲章。故有效进入释经讲道的关键,乃是谨慎勤奋地研究圣经。因为圣经是神的圣言(彼前四 11),必须被尊重,不能轻率随便地解释。神的话是活泼的(有生命的)、是有功效的(有辨明力的),如同两刃的剑(来四12),是有拯救的力量(罗一16),也是使人成圣之道(约十四17),所以传讲神的道一定要准确、严谨,要按正意来分解真理之道(彼后二15)。

华德凯瑟谈论由解经到传讲时,强调研究圣经及解经的重要。他说:“首要的原则即是在预备讲道时,必须从经文开始,持定目标,忠于原着,敏锐且坚定地针对现况传讲神的道。”他又说:“要达成此目标,方法有二:( 1)预备研究将传讲的经文;及(2)慎选讲道的方式。”

释经讲道必须既不失经文原貌,又要能供应渴慕生命之道的现代人;既能了解圣经的原义,又能传讲切合时代需要的信息。因此它的预备必须应用解经原则及步骤,才能正确地阐明经文,应用于生活中。

如何准备释经讲道

根据著名释经讲道学者们如:罗宾森( Dr. Haddon W. Robinson)、欧福德(Dr. Stephen F. Olford)、麦克阿瑟(Dr. John MacArthur)、鲍会园院长及黄子嘉院长等的宝贵见解,笔者综合成释经讲道预备过程,列述如下:

1. 选择决定经文:作为讲道的依据。

2. 研究默想经文:观察、阅读,并作详细的解经工作(exegetical works),及分析以明白经文。

3. 决定经文主题(exegetical idea):由经文中找出数点有意义的论点,并思考其关联性,凝聚这些论点产生该段经文之主题(中心思想)。

4. 决定信息主题(homiletical idea):依经文主题之永恒不变真理的原则,及对现代人的意义及适切性,用准确完整的句子陈述出来。

5. 确定信息目标:希望透过此篇信息,能在听众中达到何种果效,及如何达到此目标。

6. 构筑信息大纲:按主题组织架构,并按逻辑、先后、轻重等次序,确定信息的架构,带有合一、进展及目标性。

7. 发展及完成信息内容:按听众之需要,来决定申论的次序,用重述、解释、证明或应用之方法来发挥内容。

8. 完成引论、结论与例证。

9. 拟定题目,撰写讲章文稿,使思路清晰,选择适切、文雅、简短的词句。

兹按上述的九个步骤详述如下──


一、选择经文( Select the Text)

释经讲道者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是:我要讲什么?我要引用圣经中的哪段经节来发展我的讲章?所谓“经文”乃是指以圣经中的一段,作为一篇信息的根据。选择讲道经文一般可按下列五大因素来决定:

1. 圣经段落思想单元(units of thought)帮助你决定“讲道经文”。

2. 时间的限制,帮助你决定经文的长短。

3. 主题(专题)发展或教义性真理的讲道,以决定经文(如:信心、义、试探……)。

4. 场合、节期帮助决定经文(复活节、圣诞节……)。

5. 其他(自己读经的感动、领受启发、安慰、扎心、忏悔的;或针对教会的需要及一些特殊的问题)。

罗宾森指出最重要的两因素:一是经文思想段落的单元,选择经文为一完整的叙述;二是所允许的传讲时间。

A. 经文的思想“段落”单元(Determining the Parameters of the Text)

通常讲员会逐章逐节查考圣经中的一卷书,并且多次详读,然后将要讲解的各部分分段。因此他要寻找圣经作者的概念,就应该按自然的分段选择经节,并需完整的而不是勉强地分段。段落是表达并发展一个单独思想的骨架,它通常只包含一个主题,再加上相关联的一系列事件。总而言之,段落是由一个包含主旨、议题及支持议题的论点所构成的。罗宾森说:“新约书信中的经文分段,描绘了思想的层次,故释经讲道者要选择分段来讲解,并把它们引入连接到作者的概念中。”

他并且解释:“勤快的释经讲道者,会检验原文版本和翻译版本的分段,对所有的分段作审慎的研判后,再定其思想发展和转接的中心原则,将它分类,并且用它们作为解经的基础。”

华德凯瑟也说:“作为传神话语的人,需要深究经文。经文如果超过两三段,就很难解析得完备。故研究教导用的材料,以六到八节为宜;如果作为研究历史事件,查考较多之资料当然比较容易,也许可以多到二十甚至三十节。”

黄子嘉院长也建议新约释经讲道之经文选择,“故事”以二十节以下,“教导”以十节左右较妥。

思想之段落经文例如: a.哥林多前书常用“论到……”(七1、25,八1,十二1,十六1),及“风闻”(五1)的结构来开始保罗所要讲的下一个段落单元。b.罗马书五1~11主要是讲“因信称义的福分”的段落单元。c.马太福音六9~15“主祷文”等。

B.讲章长度(Sermon Length)

选择讲什么的第二个因素,与时间有关。讲员必须在限定的时间内传讲信息。释经讲道者必须裁剪讲章,以便配合时间,且必须有所选择。很少讲员会告诉他的听众,他从经文中发现的“所有”东西。所以,对于讲章的内容必须有所取舍。透过经验,讲员学习如何处理经文,他会知道何时必须概括地看待一段经节,而不是详细地分析它。


二、研究经文( Study the Text)

麦克阿瑟说:“释经讲道可以用三个字来总括:归纳式( inductive)、解经式(exegetical)以及释经解说式(expositional)。”

“归纳式”的方法,就是依据圣经,找出经文本身的意义,并且让它说出该说的话。肯斯勒( F. Ross Kinsler)说:“归纳式查经是一种从圣经着手,取材于圣经,以归纳出圣经原义的查经途径。”

A.阅读、探究经文(Reading and Observation)

释经讲道的准备,应当是有系统地归纳的预备方式。首先,应先读整卷书,了解全书的概念、大纲、主旨及目的,以全面掌握本书的内容,并进一步地熟悉整卷书,如此才能把经文的信息融入整卷书的内容中,并正碓地表露出来。其次是详读该段经文,可透过研读不同版本(译本)来帮助我们了解,并仔细观察经文,以作为讲道的根据。耶稣曾说:“你们查考圣经。”(约五 39)按“查经”一字乃有“寻找、调查、考察、观察”之意。观察经文是研读的第一步,不要读得太快,要用时间思考,并要详细研读整段经文,及对该段经文作全盘的研究(overview),包括各段给拟定的标题、导论问题、历史背景、作者是谁、说话的是谁、读者对象是谁、写作日期、说话的场合和环境、该段经文的主题为何、作者为何如此说,以及所要表达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等。所以要先观察,然后才开始参考其他的注释书。

圣经是神所默示,且用人所能了解的话语记载的经典,所以解释经文的第一个原则是:必须先照字面的涵义去了解圣经,细读经文,并将经文中主要的、次要的分辨清楚,不可本末倒置,或有所偏废。如有不明白的文词,则可参考各种不同的圣经译本。

其次要分辨是字义或涵义。按着字面解释经文是解释的基本原则,但也有例外;当字面的意思不能解释时,要注意文字背后作者,或说者所要表达的涵义,抛弃字面的意义。例如:马太福音五 29~30剜出眼睛、砍下肢体;马太福音十42一杯凉水给人;路加福音六41~42眼中有刺及梁木……等之涵义。

另外还要分辨是叙述、教训或是命令。圣经记载的不一定都是教训我们去遵行的,当我们读圣经时,要分辨这是叙述、榜样或是命令,命令一定要遵行,叙述则要从事件中汲取教训。例如:约翰福音十三 12~17彼此洗脚,是谦卑服事的榜样,而非命令;榜样是作参考,而教训、命令是一定要去做的。又如使徒行传四 32“凡物公用”,是叙述生活榜样的例子而非命令。观察时,也要注意一些连接词或副词,例如:于是、因此、所以、但是、虽然、这时……等转换,且具关键性的词句。更要分析出整段经文中的主词、副词、形容词及动词,这些都有助于对该段经文的了解。

B.解经(Exegete the Passage)

华德凯瑟说:“在预备讲道之初,查经的工作包括确定经文的中心或焦点;确定其蕴涵的神学、历史、文化、神学方面的上下文,以及它应用的方向等。这一切要作得精简而有计划。此外,由于讲道不只反映出解经的成果,也要评定它的正确性,及能阐述出该段经文的焦点。因此只有解经技巧和说话的艺术仍嫌不足,还必须增添释经学的知识和实践法则。”

麦克阿瑟也说:“释经讲道是‘解经式’的讲道( exegetical),释经讲道者必须对经文下功夫准备,也就是要遵从适当的释经法、解经法的方法及原则来实行。一个释经讲道者必须是一个能‘正确分解真理之道’的人(提后二15)。”

在详细观察经文之各部分后,下一步乃是决定经文之意义。“观察”告诉我们“这段经文讲什么”,而“解释”则告诉我们“这段经文有何意义”。“解释”是根据所观察的事实去探究经文的原义。由于圣经写于远古异邦,所传达的信息与今人有时空的差距隔阂,解经的目的乃是要确定所选定该段经文的原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解经之功用有如一座桥梁,把圣经世界和我们现代的世界连接起来。藉着“句法—神学”( Syntactical-Theological)的解经方法,解经者要设法减少圣经背景,与今人之时间、地理、文化、语言及属灵的差距,才能准确地明白圣经真理,发现圣经中的意思并且应用出来。

释经讲道的读经,首先需在解经方面下功夫,也就是对该段经文作全盘的研究并搜集资料,详细作解经的工作( exegetical process)。对该段经文作逐字逐句以及全盘的研究,经过解经过程—彻底分析细节(intensively)—并作广泛的、综合式(extensively)及逐段要义的研究(exposition)后,找出其中心思想(exegetical idea)。故解经者需要全盘研究圣经书卷的作者、年代、文化和历史背景等基本资料,来确定书卷信息的时间和空间。

以下就解经的过程:辨认文体、历史文化背景分析、上下文脉分析、字义文法句法、神学分析及以经解经等,简述于下,并解释经文的应用与原则,默想及找出经文概念。

1.辨认文体(Literary Analysis)

在深入研究一段经文前,需先确定其文体,仅粗略、概括地分析,可看出圣经有不同的文体:如叙事、散文、诗歌智慧、预表和预言、启示文学式等体裁。每一种体裁都有它独特的形态和风格,往往决定了圣经中所叙述的涵义,其解释方法也有分别。所以我们解释圣经,大部分要靠它的文体形式来决定,要分辨它是按字面解释或是象征语、比喻体裁或诗歌体裁,如此才不致于作错误的解释。

2.历史文化背景分析(Historical-Cultural Analysis)

圣经是神的话,是作者在当时对特定的读者所传递的信息。圣经之着成是在遥远的古代,史地环境与今极为不同,如果要了解圣经,就要了解当时时代的地理、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文化等,这是了解圣经的重要因素。所以研经应注意:

a. 考虑近东当时一般历史文化背景。注意当时的国际局势、内政外交、社会状况、特殊风俗习惯,以及当代的属灵光景、文化差异及生活处境(life setting)等。例如:创世记卅一15~35拉结偷“神像”(当时继承家族财产权)。创世记廿五31雅各夺“长子”的名分(因当时有继承权及属灵之福分)。列王纪上二19~25亚比煞欲娶书念女子为妻(娶前王之妻,表示作王)。又如:列王纪上18章先知以利亚在迦密山上向巴力的假先知挑战,要证明耶和华是真神,或巴力是真神。以利亚讽刺说巴力去“旅行”了(当时迦南宗教背景说巴力是喜欢旅行的)。

b. 研究经文或书卷写作处境。包括作者生平、身分、学识、经历、读者或信息对象,以及著书目的等。例如:哥林多前书十一6“妇女蒙头”(当时文化传统顺服之美德)。约翰福音十三14“彼此洗脚”(表谦卑服事之态度)。罗马书十六16“亲嘴问安”(当时问候礼节)。罗马书十二20“把炭火堆在他头上”(古人表忏悔之意)。


3.上下文脉分析(Contextual Analysis)

上下文( context)一字,是由拉丁文的con(即“一起”)和textus(即“被编织”)组成。故当我们提起上下文,意即贯穿整篇思想的衔接者,是把全文编织成一体的环节。良好的解经,是以整篇经文的亮光来看细节部分。林道亮院长说:“你可以不懂得原文,但不可以不懂上下文。”

上下文脉之分析是掌握经文信息最重要的关键,因为“上文”与“下文”提供了作者思想上之连贯性及相关性( contextualization),由上下文中可以帮助了解该段经文的意义,而把握住经文的中心。忘记或忽略紧临上下文是严重的错误,是企图分割经文,并假定子句、句子(甚至段落)可以独立,而与其上下文无关。所以解经者必须找出这些穿梭在各篇大小部分中的思路。如果解经者弄错或忽略了这种衔接关系,他就误会了作者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范围、目的和整体的计划。

那么,如何进行上下文的研究呢?首先需研读此卷书以查验它主要的构思和特征。所以应注意作者有否在个人的序言、结论或内容中,明白指出其目的。如:路加福音一 1~4及约翰福音二十31。然后有系统地略读著作的其余部分,以了解其目的或计划的全貌。认识上下文实在重要,所以应考虑四方面的上下文:a.紧临的上下文,b.大段的上下文,c.同类书卷的平行经文,d.不同书卷的平行经文。

a.紧临的上下文

例如:

( 1) 马太福音七21~23“……作恶的人离开我去罢!”这里“主阿、主阿”之人是否真是基督徒?当注意上下文时,就知道哪些是“假信徒”。因为上文主耶稣劝勉信徒要防备假先知(披羊皮的狼、坏树)。而下文主又说到房屋建造在盘石和沙土的比喻,暗示教会里有些人只重外表,但根基却很不一样。

( 2) 马太福音十34~36“我来……乃是叫地上动刀兵。”如果不注意上下文,就容易误解耶稣来是要世人不太平,使家庭不和睦。但看上文十16~33及下文十 37~39时,就会清楚看出,这里讲的是现象,而不是主来世上的目的,是世人对祂的反应所造成的一些结果。人会因信仰缘故引起争论,甚至信者可能被逼迫至死地(十21)。主在此乃提醒、劝勉门徒要为此付代价,作好心理准备,才能爱主更深。

( 3) 罗马书八28“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必须看上文廿六节圣灵照着神的意思替圣徒祈求,不按我们的意思祈求,故每件事都有神的美意,目的是叫爱主的人得益处。而益处乃指下文之29~30节的“得效法神儿子模样得荣”之益处。

b.大段的上下文

例如:

哥林多前书十二、十三、十四章是一个主题;哥林多前书十三章是“爱的恩赐”在十二、十四章之间,有其连贯性。保罗提醒信徒在追求属灵恩赐时,不要忽视“爱”。

c.同类书卷的平行经文

例如:

四福音中马太福音十 24“学生不能高过先生”,与约翰福音十五20“他们若逼迫了我,也要逼迫你们”等经文可相比较。又如腓立比书四4与同书三1“靠主喜乐”之经文作比较。

d.不同书卷的平行经文

例如:

“属灵恩赐”在以弗所书四 11、哥林多前书十二28~31,与罗马书十二6~8。

所以上下文的研究,不仅是在一卷书,也可包括同类书卷,再从整体看部分,由部分看整体,如此就不会有偏差了。黄子嘉院长也指出上下文的关系,应由:直接→广泛→全卷→作者全集→新(旧)约神学→全本圣经。

也要留心注意经文间的连接词如:“所以”、“但是”、“因为”、“既然”等的上下文间之关系,而一起研读。例:罗马书十二 1“所以,弟兄们……”


4.经文字义、文法、句法分析(Lexical-Syntactical Analysis)

圣经是神藉文字写作的形式来启示传达真理,是透过语文( words)及字句来表达思想与概念,所以研究圣经必须明了字句语文的表达方式,才能把握信息传递时的意思,并且彻底而切实地明白经义。解经者可以参考解经式的解经书,以帮助分析字词之意思、句子结构、词句字义及文法句型。

a.个别字词的意思(words)

判定经文中所有字词的意思,追寻字源,考查字根的意义。例如“信徒”字根为动词“我差遣”、“去传信息”,查考字根知其有“奉差遣去传达讯息”之意。又如“教会”之字根为“呼叫”、“召出来”之意,直译为“呼召出来的人”。

研究字与字之关系,找出它在经文中确实的用法,其中可参考圣经作者之用法,或著作时的风俗和一般习惯用法。有些字的意义,需要与上下文相映或对比后才能断定。譬如:哥林多前书九 27“弃绝”乃指无用之意,而非灭亡。

圣经中的“字”或“句子”,其意义往往受上下文的限制与影响,因为圣经是整体的,不可忽略此原则,以免断章取义。例如:加拉太书二 16凡有“血气的”,指一般未信主之人;而哥林多后书十3保罗凭“血气”行事,指带着人的性情。

一个字的意思,可能在相邻的所有格片语、同位片语或别的定义性描述中有所解释。譬如:约翰福音二 19耶稣说:“你们拆毁这殿,我三日内要再建立起来。”约翰在21节解释道:“但耶稣这话,是以他的身体为殿。”

此外,仔细比较“平行句”及“平行经段”也是有利的途径。例如:路加福音十四 26“人……若不恨自己的父母……”以及马太福音十37“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

b.分析句法、句子的构造(syntax)

了解句子的构造、文法的结构及词句间彼此的关系,可助断定经文的意义。

( 1) 分析句子中字与字之关系:字形(form)、辨认连接词、介系词与所连接段落之思想关系。注意“词性”:名词、动词。“时态”也很重要(例如约壹三9之“ 凡从神生的就不‘犯罪’”,“犯罪”原文为“现在进行式”动词,表不停地、习惯性之犯罪)。形容词及名词之“格”;找出主格、受格、同位格,使得经文更容易了解。

( 2)了解经文段落里各句子(sentence)的意思,并该句子在经段中的功用,其中包括了解片语、子句和句子中之句法和文法。

作句法分析经段,可使文法结构更加清晰,藉着找出经文句子间之结构,可以辨认出经文中重要的文思、布局、段落及中心思想。

句法分析如下:

15./…/所以,要留意, 1.善用自己的时间(16)

谨慎/…/你们怎样行 2.明白上主的旨意(17)

不要象愚昧人, 3.常得圣灵的充满(18~21)

倒要象智慧人, a. 藉灵交(19上)

16.争取时间, b. 藉灵歌(19下)

因为现今的世代邪恶。 c. 藉恒常感恩(20)

17.故此 d. 藉彼此顺服(21)

不要作糊涂人

倒要明白主的旨意如何。

18.也不要醉酒,

其中有放荡,

倒要被圣灵充满

19.(藉)彼此对说

用诗章

颂词

灵歌

歌颂

并 在你们心中献与主,

咏赞

20.感谢

常常

为凡事

奉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名

向父神。

21.顺服

彼此

存敬畏基督的心。


5.神学分析(Theological Analysis)

神学分析是以信仰体系为根据来解经,并规范解经的结论。作神学分析为要回答一个问题:所讨论的这段经文,它的涵义是什么?在神整个的启示里,它占有什么地位?与整体有何关联?因为圣经是由一位神所启示的,虽然透过许多思想背景不同的人表达出来,但整部圣经所有的教义、神学观是一贯的,并且融合一致,不相冲突。所以也需运用“以经解经”来解释圣经。

释经者需先决定自己所持的信仰(神学立场),认清此立场之涵义( implication),并确定该经文对当代人的涵义(Analogy of Scripture)。

例如: a.罗马书九11“神的主权”与希伯来书十二16~17“人的责任”,需有神学观点的协调。b.加拉太书二15~16、罗马书三20~28的“因信称义”与雅各书一22~25,二8“因行为称义”的协调。c.有关“末世论”的神学观点。(4)又如新旧约之间的:“应许”、“恩典”、“国度”、“约 ”、“救赎”、“神的计划”等的连续性、一贯的解释,但又不可忽视其间的差异。


6.以经解经(Scripture Interpreting Scriptures)

兰姆说:“‘以经解经’这个‘经’字有双重的意思,第一个‘经’字是指全本的圣经,第二个‘经’字是指部分的、一节或段的经文。换句话说:‘以经解经’的意思是‘以整本圣经作为背景和指引,来了解部分的经节’。”

圣经互不冲突,圣经本身是最好的解经者,人们喜爱看全面性的图画( picture),故将这段经文与其余圣经之经文连接,让人知道每件事如何连在一起。“ 以经解经”之方式,是对照经文,先查同卷书,然后再查同一作者的其他书卷,之后才查整本圣经,使真理叙述得最完全,并可增加解释的正确度。

“以经解经”要注意圣经中别处的平行经文,注意到“同词”之经文,即将同样之字及其用法作类似的组合。也要注意到“同类”或“同件事”描写之经文,即具有相似的事实、主题、意见或教训。例如在四福音书中查同一故事的平行记载。

“ 以经解经”可用涵义清楚的经文,来解释涵义不明的经文,并以对照之经文来支持、解释你的论点,以增加可靠性及加强教义,也可显出经文间之和谐性,和教导之一致性。例如:哥林多前书十五 29为死人受洗,彼得前书三19耶稣去阴间“传道”等经文。经文研究得透彻,才有最好的经训,这是真实又纯正的道。故惟有从圣经而来的,才能看到完整的真理,而这完整是从部分合成的,就不致以偏概全。

此外也要注意圣经的连贯性和各卷的独立性。圣经各卷之间的关联是不可分割的,整部圣经有一共同的主题及整体性,必须注意到综合的研究和分析。也要明白神的启示乃是“渐进性”的( progressive revelation),从旧约到新约,真理虽一脉相承,可是神的启示却是“渐进性”的,神在不同的时代,向不同的人启示。在神的启示过程中渐渐趋向最明白之意义,且内容之广度及深度也是一层层加上去,故使后来启示更加完全。

7.应用与原则化(Application and Principlizing)

在观察、研究及解释经文后,要如何把经文应用在自己和会众的生活上。研究圣经,不仅是要发现真理,使经文中之“当时性”( timely)之信息,用在“超越时间性”或“永恒性”里(timeless),也就是应用在今日的各种情况中,使经文对此时、此地有适切的应用(relevance),如此才算完全。

麦克阿瑟说:“好的圣经研究是好的释经讲道的基础,释经讲道者是一个有技巧的圣经研究者,他能正确地解经,将真理应用在自己的生命中,并且传给会众。”

华德凯瑟说:“有些圣经材料本身就有直接教导的形式,譬如罗马书中就有许多,这些就不必‘原则化’。解经者只要把书中的教训和义理,转变成能引起听者回应的议题形式即可。但大部分经文并不具直接教导的形式,解经者就需完成解经程序的最后工作‘原则化’,使经文能转变成应用及讲道之一部分。所谓‘原则化 ’( principlizing),乃指从任何一段历史记录中,寻找出其基本的属灵、道德或神学的原则。这些原则隐藏在经文之中,必须把它们挖掘出来。藉着‘原则化’,我们可以从圣经中找到灵修和属灵的真理。换言之:‘原则化’是以永恒不变的真理来陈述作者的意见、论点、叙述和例证,特别是应用这些真理,以针对教会当前的需要。并且现代的应用应常与圣经原作者当时的应用相类似。”

例 a: 民数记廿二章巴兰的故事,按历史的事件可分为三大点叙述:

( 1)巴兰的求问(廿二1~20)

( 2)巴兰的责打(廿二21~27)

( 3)巴兰的受教(廿二28~38)

但可合当今之需要,使之原则化为:寻求知道并遵行神的旨意:

( 1)持守真道(廿二1~20)

( 2)顺服神言(廿二21~27)

( 3)查验拦阻(廿二28~38)

同样的材料,却较广阔,使此信息更适合现代的人。

例 b: 约拿在鱼腹的故事,可找出原则为:违背神命之工人,神会管教。

例 c: 马太福音五29~30记载:“若是你的右眼叫你跌倒,就剜出来丢掉,……若是右手叫你跌倒,就砍下来丢掉……。”那么左眼、左手如何?变成原则,就如“身体何处犯罪,就割去何处”。但找出原则是:犯罪是严重的事,所以不要犯罪,要远离罪恶,要断然弃绝。

经文原则化之步骤为:

a.辨认经文里永恒不变的因素: 注意分辨

( 1)规范性真理与描述性真理

( 2)历史及文化的因素

( 3)本体的陈述与现象的描述(noumenological and phenomenological statement)

( 4)经文之教导中心与附带细节

( 5)注意经文训诲指示的对象

b.有系统地陈述经文所蕴含的原则:

( 1)试着列出经文所具有的一切真理及原则

( 2)将同范畴的原则,组合书写成一简单句子

c.以新约的启示查核所得的结果:

( 1)信仰教义体系为根据

( 2)新约圣经教训为依据

找出原则化的方法:

a. 集中在普世不变的原则上,找出在不同世代及文化之下,适用于所有人在道德和灵性行为上可靠的指引。

b. 从故事引申到原则时,此原则必须是作者之原义且有历史、文化之分析为根据,注意故事中作的“判断”、“评语”、“意义”等(如创十五16;士十七6)。

c. 此原则必须与圣经他处的教训协调。

d. 找出之原则可能是规范性(normative),即明显规定必须遵行的;也可能是非规范性的(non-normative)劝勉榜样。

e. 经文只有单一意思,但可有许多应用。

8.经文默想(Contemplation of the Text)

在作了一切解经的功夫后,要回到经文本身,不然就偏离了研究的中心。

华德凯瑟说:“我们研究背景,如经卷作者、文化、时代、文体、组织原则等,这是研究经文的‘预备工作’,此步骤虽然重要,但终究要回到经文本身。‘经文本身 ’至少要占解经工作的百分之七十五。惟有经文的片语、子句、句子、段落或诗段,才是应该竭尽心力去研究分析的。当然需要找出所查经文的正确原义,但也要平衡,不可偏废。背景的研究对深入查考圣经而言,乃是独立的基本预备工作,必须先行着手,但不能过于强调,以致取代了经文本身的直接研究。”

此外,默想可以把所研究的经文串连起来。麦克阿瑟说:“默想非常重要,也是研经的最后阶段。默想使心思集中在一个主题上,包括了思考、推理、想象力以及情感的激动。它是研究发掘圣经过程中之自然流程。全神贯注默想神话语的真理,并把这些真理编织在我们生命中,正如保罗在提摩太前书四 6教导提摩太,要在真道的话语上,和你向来所服从的善道,不停地培育。”

当你选定某一段经文作为解经之后,在任何环境、时刻及地点,都可以思考和默想。不停地思考并内化( internalized)成为你的一部分,便会给你丰富且宝贵的生命。要思想经文的涵义、作者或经文中的人为何如此说、经文的背景等。默想时,要逐字逐句详细反复思考,熟悉该经文,直到将经文重点存记在脑海中,牢记在心里,使这段经文的信息充满在自己整个的思想、生活中,并且从自己的生命、言行中活出这段经文。


三、决定经文主题( Determining the Exegetical Idea)

鲍会园院长说:“真正的释经讲道,要先明白经文的意思,再来决定主题。”

罗宾森说:“有效的讲道需要单一的‘主题’,……术语可能不同(中心概念、命题、定见、定论、主题、论点的陈述、主要思想等),但概念总是相同的。一篇有效的演讲集中于‘特定的事务’、及‘中心概念’。”“释经讲道是圣经概念的沟通,释经讲道者的目的,是为了把神话语中某一特定单元的信息带给他的听众,概念是在经文文脉中,藉历史、文法及文学研究所衍生和传达的。”有关单一概念之重要性,罗宾森再强调:“一篇讲章应该是一颗子弹,而非四散的铅笔。每篇讲章应是一个单独而显著之概念的阐明、解释和应用,并由一处或数处经文所带出来的其他概念所支持。”

欲把道讲得有果效,就必须集中圣经概念,成为涵括的统一体。也就是每篇讲道都以其中心主题为焦点,讲道中的每一事物,都是引导、发展、跟随此单一或统合之主题。释经讲道者依靠圣灵,通过圣经概念之传讲,把这思想传递并应用在会众身上。

所以,需找出这主题成为解经的目标,而整个释经信息亦是说明、阐释一个单一整合的概念,而非漫无目的在经节中游移。

主题、概念、定见、定论、命题、议题、立论、论点、主要思想、中心概念( theme, idea, concept, proposition)等术语可能不同,但均指讲章的中心思想。以下本文将以“主题”与“命题”之名词互换使用。

命题是如何形成的?

一个命题包括了两个基本要素:一个主语和一个补语(述语),两者都是一个完整概念所必具备的。

1. 主语(subject)告诉我们经文或讲章“说的是关乎什么”,但是一个主语不可单独存在,它需要补语来帮助回答—我如何描述自己所要说的。

2. 补语(complement)告诉我们经文或讲章“对于所说的东西,说了什么”。补语是补助支持的话,会使主语更为完整,并使它成为一个完整的句子,是一个思想的概念。

写出命题—中心思想,即用一句话把经文之精华讲出,命题是由经文引伸而来的,是完整的句子。要注意词句的表达要清楚具体,避免用抽象字句、譬喻字句,且尽量用正面表达,避免用负面的。

华德凯瑟也强调主题应由单一句子组成,他说:“解释者应将他所选定之经文的各段意义,以一个简短的句子综合之。解释者必须把他的重点,跟作者的真理指向一致。因此,段落综合成的短句,应与作者的主旨句或议题相同。主旨句或议题应说出该段的重点,因此解释者要找出单一而清楚的主旨,之后再将这两三段要讲说的主旨组合起来。如此,就可以着手把主旨原则化,同时解经者必须将段落主旨不加删添地重新陈述,并要特别注意重述的主题。”

当释经讲道者研读圣经时,要寻找出主语和补语。如果挣扎于作者的真义时,虽然其他门题也会浮现,但要切记两个基本问题,即“作者在说些什么”以及“他提到什么有关他自己所说的东西”(也就是作者在他所论之主题里是在“回答什么问题”)。一个概念完整的陈述,是要把主语与补语连结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或称为主旨命题。而段落中其他的每件事,都是来支持或扩展此概念,使听众有合一、整体的概念。

例如:雅各书一 5~8之主语是“如何在试验中得着智慧”,补语应是“凭着信心向神求智慧”。完整的概念“在试验中的智慧,是凭信心向神祈求而得来的”。

命题可以指引讲道的方向。藉着经文的结构、重复的用字、动词的出现、同义的词句、对比的用法、因果的关系、作者的要求与禁诫等,均可找出一些主要之论点。思考与其他论点的相互关系后,凝聚成明显的主题,而各小点经文是配合主题的。

当你了解了作者的概念,就要辨明他如何在段落中发展思路,列出概念发展的大纲,也就是从概念发展的方向中分别出概念的结构,并以精确的话语陈述一段经文或一篇讲章的概念。要能清楚表达所研究的段落的主语和补语,否则听道的人不可能明白你在说什么。

例如:以弗所书一 3~14

a.赞美圣父因祂拣选我们—在创世以前(一3~6)。

b.赞美圣子因祂救赎我们—藉着基督(一7~12)。

c.赞美圣灵因祂用印膏我们—为保证(一13~14)。

所以以弗所书一 3~14之经文命题述说“赞美神因祂预定拣选,藉基督完成救赎,又赐圣灵为印记,保证我们的救赎”。

四、碓定信息主题( Determining the Homiletical Idea)

由解经到传讲之路,解经者需找出经文主题,并把经文的教训转达给现代的会众,也就是使“听众”与圣经作者所表达的意义,达成联系,亦即阐述这主题对现代会众的意义何在,不然就不能供应教会的需要。

华德凯瑟说:“我们在此所说‘释经式讲道’的目的,就是在决定信息的形式、逻辑和发展时,要以圣经作为主要(甚至完全)的根据。我们要把圣经本身,以及信息的挑战、安慰和指示,都放进神子民的心中。我们期望神的儿女在听完信息后,若有感动,自己再读同样的经文时,即使不记得大纲,也能藉着经文的结构样式来思考,就如已经在其中遇见了神一般。因此,那段经文就不断地对他们说话。”

如何使信息深入神子民的心中呢?就是信息之核心,无论何时都要能应用于任何人身上,如此才有永恒的价值。也就是经文所有的重点、应用、呼吁以及盼望、警戒、审判等都具有现代的意义。

所以讲道者要将“解经的概念”发展至“讲道的概念”,也就是将古代经文的意义与教训,先转变成经文永恒不变的神学教训,再发展成现代而个别性的传讲教训。也就是由“解经概念”( exegetical),转变为“神学概念”(theological),再发展到“讲道概念”(homiletical),这是解经到讲道最重要且必经之路。总之,信息命题要陈述讲章的命题,因讲道命题是你要传达给会众的“信息”(message, point)。故:

1.这一句话(或同样意思的话),必须出现在你的讲章之中。

2.讲道命题必须忠于经文,反映经文之主旨。

3.讲道命题要能紧扣会众的心弦。

4.讲道命题须包含或暗示目的及应用。

兹就“解经概念”、“神学概念”、“讲道概念”这三种概念之性质解释如下:

1. 解经概念:乃是根据原作者、原读者之立场,陈述经文中的思想(原义)。

2. 神学概念:把经文中不变之真理陈述出来,比较不重细节。乃是综合的、永恒不变、放诸四海皆准、普世性、绝对性的真理,以之来陈述经文的观念与结构(意义)。

3. 讲道概念:当神学透过精确的修饰和个人化后,便可成为讲道概念。讲道式概念应当比较简单和直接,以可沟通的词句来陈述,它的表达方式是依会众而定(应用)。

当一个概念成为一个能在任何时候,应用于任何人身上的普世原则时,解经概念的陈述便可以和讲道概念相同。

例 a、哥林多前书八~十章:

( 1) 解经概念:是细节性的。“保罗劝勉哥林多信徒对吃祭物的事情需有所节制,目的是叫他们不至于绊倒信心软弱的弟兄,引致他们犯罪。”

( 2) 神学概念:是普世性及一般性的。“爱心限制自由,爱心使人甘愿限制自己的自由。”

( 3) 讲道概念:是现代化且特殊性的,是延伸出来的原则。“我们应注意不作绊倒人的事,例如:喝酒、跳舞等。”

例 b、歌罗西书一9~十二

( 1) 解经概念:保罗不住地为歌罗西的信徒代求,愿他们能清楚明白神的旨意,目的是要他们在生活上有所节制,讨神喜悦。

( 2) 神学概念:信徒彼此代求,可以带出蒙神喜悦的生活。

( 3) 讲道概念:我们应当彼此代求,可以活出蒙神喜悦的生活。

例 c、哥林多后书十二7~10,保罗身上的刺

( 1) 解经概念:保罗不再恳切祷告,求神挪去身上的刺,因他学习了刺对他有益,免得他自高,并依靠神刚强。

( 2) 神学概念:信徒应当知道,不要坚持神拿去难处,因难处使人谦卑并依靠神。

( 3) 讲道概念:常常我们求神要挪去的难处,反而是最造就我们的。

例 d、哥林多后书8~9章:保罗劝哥林多信徒收集奉献救济耶路撒冷教会

( 1) 解经概念:保罗劝勉哥林多信徒在奉献上热心,因为捐得乐意的人,是神所喜悦的,可以帮补缺乏的圣徒。

( 2) 神学概念:信徒应当彼此帮补。

( 3) 讲道概念:以上原则可按不同的对象来引伸讲道主题。如:帮助教会、家人、差传、建堂等……。

兹再将这三种概念之性质及发展列表分析如下:


解经的(原义)( Exegetical)


神学的(意义)( Theological)


讲道的(应用)( Homiletical)

1


圣经的词汇


无时空性的词汇


当代的词汇

2


古代作者→读者


无特定听众对象


当代讲员→会众

3


专门性词汇


清楚性词汇


应用性词汇

4


提供资讯


原则真理


资讯、推动性

5


细节


整体真理


具适切性,满足需要

6


按经文次序陈述


按逻辑次序陈述


按逻辑、心理的次序

7


具体、个别

(圣经处境)


普遍、全面

(古今适用)


具体、个别

(当代处境)

信息之主题及大纲,应以解释性而非以应用性为依归,有了主题,讲道才有目标,才有内容。因以经文及各类资料去说明,会使信息内容更丰富,而不会言而无物。所以无论题目、分段、结语皆要与主题思想有关,如此才能讲得紧凑有力。

最后以罗宾森的见解为结论:“由于讲道概念是经过深度的经文研究,和对听众的广泛分析而产生的,因此获得了概念并有创意地将它陈述出来,此为准备讲章时最困难的步骤。当概念如同皓月当空清晰地出现在讲员的思想中时,他就有可讲的信息了。


五、认定信息目标( Determine the Purpose of the Sermon)

释经讲道不是要解释经文的细节,它乃要达成一个目标,即根据经文的教训,能使人信服。所以讲道中的解经是为了达到讲员所定的“目的”。

一篇讲章无论多么辉煌或合乎圣经,若是没有特定的目标,就不值得传讲。讲员无适当的概念,就不知道为何要讲此篇信息,因为概念叙述真理,而目标却是表明真理所当成就的,亦即讲员希望透过这篇讲章,在听众心中激起回响。全部的圣经以及书中之经段,都是为了使读者的思想和行为能有改变。因此,一篇释经讲道的目标,是与圣经中的目标并行的。讲道者必须找出,为何这一段特定的经文要包含在圣经里,并要把它放在思想中,然后让神藉着这篇讲章对听众说话。

所以罗宾森说:“一个目标的陈述,不仅是叙述我们的目的地,及如何达到该目标的路线。而且要知道自己是否已达到该目标。如果自己都不清楚要去的地方,无疑地,我们将会漫无目的地徘徊。”

因此一篇讲章应该有一个清楚而符合圣经的目的,“目的”能使讲员对该次讲道所预期的结果具体化(欲使听众有何行动,或挑战)。圣经的真理不仅是思想的真理,同时也是感受和行动的真理。“目的”应该反映出讲道的大目标—改变生命,并且讲道的人必须清楚自己的目的,然后才开始构筑讲章。摩根说:“所以讲员在精心编写讲章之前,必须先定下这篇讲章的目的。在准备讲章时,要先把目的想清楚。其次,在准备的过程中亦要把此目的牢记在心。等到传讲信息时,在一开始就把此篇目的告诉会众。”

讲章的目的可以在引言、本论(应用的部分)或结论中,明显或隐藏地出现。订定一个合宜具体的讲道目的,可以使讲章具有催逼性,使讲员不会过分专注于经文字句、会众及自己。同时目标也应与讲章之概念(中心思想)相互平行发展,藉着解释、证明或应用,可以将概念加以发展,并达到讲章的目标。

苏伟来博士( Roy B. Zuck)列举一系列叙述目标的动词,这些动词有助于处理知识、了解(认知的领域)、态度和行动(情感的领域)之测量,亦可帮助我们较具体地确定讲章之目的。

目标类别


可测量的动作(可以使听众)

知识


想起、辨识、记住、认识、知道、熟悉、定义、描述。

例如:救赎、恩典、因信称义、神的义、属性、律法等。

了解


辨别、比较、选择、分开、评估反应、思考、审断、发现。

例如:认识自己、罪、圣经等。

态度


决意、对……有信任感、委身于、信服、渴望、表同情、计划、满意于、对……具敏锐度……。

例如:信、望、爱、圣灵九果、生命等。

行动


应用、产生、研究、解决、经验到、阐明、传达、协助……。

例如:如何祷告,如何传福音、如何教养孩子,夫妻相处之道等。


六、构筑信息大纲( Sermon Outline)

讲员既已从圣经资料和听众的需要中引伸出某个概念,也有了讲章目标后,就必须画出一张蓝图,亦即“信息大纲。”大纲如同建筑物之骨架,为讲员提示了讲章概念间之关系,从大纲中可得知哪些概念是最主要的、次要的和对等的。同时它也如地图,带领听众经过经文逻辑的流程,再到达教义的目的地。所以大纲的结构应能使讲章层次分明,并使进展的方向清晰。

大纲应具四个目的:

1. 帮助讲员认清此篇讲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看清楚论点的次序。

2. 讲员要把讲章当作整体来看,并加强它的一致性,而写大纲的过程中,可帮助讲员注意到逻辑及结构的问题。

3. 讲员可以从大纲中,看出需补充之资料或加强重点。

4. 大纲也能使概念的次序具体化,使听者能在有条不紊中,获得讯息。因为有次序的信息容易被吸收及记忆。

藉着大纲的扩展,讲章的内容便更加清楚了。一个未曾读过该段经文的人,亦可由此大纲中获知讲员对讲章所要表达的概念。

写大纲应注意之事项:

1. 大纲应有合适的组织,且对该论题的中心,有相互的关系。

2. 大纲之间要有平衡的关系,大纲分段对听众有帮助,且使听者容易记忆。

3. 大小点应依据内容、资料、时间或逻辑等依次排列,并带有合一、进展及目标性。

4. 为使听众易于明了、记忆及受感动,大纲的措辞如能在彼此平行、相符或对偶更佳。

5. 大纲的措辞不应太简略,以致意思不明;亦不应太繁琐,以致纠缠不清。每一点尽量用一完整的句子。

6. 审查大纲内容的大解释、应用和激发是否足够。

7. 讲章的大纲不一定与经文之文法结构完全相同,可按主题及听众的需要,合适地选择并组织。

大纲之拟写,必须由经文中找出。讲员在找出经文的中心主题、文思展向后,应按经文的结构分出段落;讲员也可参考圣经之注释书、解经书,找出其大段分段之“解经命题及大纲”,再发展“神学命题及大纲”,及“讲道命题及大纲”。为了教导这段经文,讲员必须把大纲建立在经文的主题上,并指出每段大纲与中心主题的关系。大纲也必须与经文的结构平行。

兹将“解经的”、“神学的”、“讲道的”( Exegetical, Theological, Homiletical)命题及大纲分述如下:

1. 解经命题及大纲:陈述经文中的思想(观念)、结构—根据原作者、原读者的立场而写。

因此,这种大纲比较倾向于技术性语言( technical language),能把经文的主张(assertion)更有效、有力地在内容、原因、结果、目的等方面表达出来。

2. 神学命题及大纲:以永恒不变,放诸四海皆准,普世性、绝对性的真理来陈述经文的观念及结构。把经文中不变的真理陈述出来,比较不重细节,但综合清楚。

3. 讲道命题及大纲:以现代可沟通的词句(term)来陈述,关联到生活,它的表达是依会众之需要而定。

解经大纲是历史性( historical)。

神学大纲是无时空性( historical)。

讲道大纲是当代性( contemporary)。

例如: 以弗所书一13~14解经命题大纲、神学命题大纲、讲道命题大纲举例如下。

1.解经命题: 保罗颂赞神的原因,是因为以弗所的信徒受圣灵的印记且内住,成为将来得赎产业之凭据。

大纲: a. 保罗和以弗所信徒,当他们听见,相信接受福音时,就被圣灵所印记(13节)。

b. 保罗和以弗所信徒,因圣灵内住在他们心里,成为将来得救赎之凭据(14节上)。

c. 圣灵的印记和内住,使得保罗和以弗所的信徒称赞神(14节下)。

2.神学命题: 神是应当被称颂的,因为信徒被圣灵所印记,得到保证,祂的内住成为信徒将来得救赎的凭据。

大纲: a. 信徒听见,相信接受时,就被圣灵所印记(13节)。

b. 信徒因圣灵的内住,成为将来得救赎之凭据(14节上)。

c. 因着圣灵的印记及内住作保证,信徒应当赞美神(14节下)。

3.讲道命题: 神真是奇妙啊!因祂自己在我们身上印上了记号,并且赐给我们预尝天恩的滋味。

大纲: a. 神用祂的记号印在我们身上(13节)

b. 神使我们预尝将来的滋味:圣灵作凭据使我们现在可享受,圣灵作保证使我们将来完全得赎(14节上)。

c. 既然神用祂自己在我们身上作记号,并使我们预尝天恩,我们应当赞美祂(14节下)。

至于大纲的编排,可依:

1. 根据经文次序,发展讲章思路。

2. 逻辑推理:归纳由已知的内容推论到不可知的原则,由许多特定例子中的共同处引伸到一般性。

3. 内容区分:

a. 地区事件:如耶稣生平在加利利事工、在犹太事工、在耶路撒冷事工,及保罗三次布道旅行由亚西亚到马其顿、亚该亚。

b. 时间先后:如摩西生平第一个40年,第二个40年,第三个40年。

c. 专题:圣灵在基督徒身上的工作,如称义、成圣、得荣。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

4. 心理性:

a. 因果型:由原因到结果。也可先提出结果再追查原因,使会众明白。

b. 题解型:以“是何(what)→为何(why)→如何(how)为大纲。

5. 内容渐进:

由浅入深,由小而大,由简而繁,由内而外,频频升高。

6. 比较异同:用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使真理突出,校正错误或增加果效。

7. 模拟型:用性质相同的故事、角度来解释真理。

有果效的大纲能掌握整个主题,而不是断简残篇地处理细节;由于大纲中的每一点都代表一个概念,因此它应当是文法上一个完整的句子,而不是单字或片语。因为单字或片语的意思含糊不清,易误导会众,故要应用“原则化”,即用一般性的词汇撰写讲道大纲。而大纲的每一点应以命令句或陈述句来表达—尽量不要用问句(因为问题不是观念,它不能显出其间的关系)。大纲中之要点应该回答问题,而不是提出问题。每一点大纲尽量用简单句(单一命题)避免复合句(复杂的句子)。所以一篇讲章的大纲,应当是简明的,先有信息之主题、目标,再发展出大纲及加上例证,最后才完成信息的本文。

大纲通常包含引论、主题和结论。引论是介绍题目、概念或讲章的第一个重点;主体则是详细扩展该概念;而结论(后文详述)则是把观念带到某个焦点后即结束该篇讲章。讲道时,周期性的复习大纲,可以提醒听众,并帮助他们很快地由神游中,转回到信息的思想中。

七、发展信息内容( Develop the Sermon)

鲍会园院长说:“在决定经文,有了解经的基本材料后,再找出主题,确定讲道目标,并撰写大纲等基本工作后,讲员下一步就要把研究的资料编写成讲章,把圣经的信息传达给听众,并与会众之思想联结在一起,也就是要让圣经作者生活的世界、讲道者的世界和听众的世界,连贯在一起,因此讲员必须了解会众的思想模式,并且满足听众的需要。”

他更进一步指出,为了要让听众明白讲员所传讲的信息,因此必须注意几个步骤:

1.陈述—要把信息的根基讲明。

2.解释—要把信息的意义解释清楚。

3.证实—要证实信息,使听众信得过。

4.应用—要应用信息,使与听众的生活发生关系。

罗宾森也说:“听众不会对抽象的概念产生反应,同时也无人会因读大纲而受感动。所以,倘若大纲未加以发展,听众便可能误解其意义而不能被说服。当讲章在发表时,听众会在自己心中提出几个问题:‘这是什么意思?’、‘那件事有什么证据?’、‘听起来很吸引人,但如何在生活中实行呢?’为要澄明、扩展、证实或应用讲章的概念,并使它们易于了解且引人注意,讲员应常使用各类的辅助材料。”

讲道之目的是要人有所行动,但人必须先信服,才会有行动;而信服之先,必要了解。因此讲章之内容必须要按听众的需要,以重述、解释、证明或应用等方法,再添加辅助材料,生动地阐明,藉以打开讲章的通路。所以发挥一篇讲章的内容,可以有四个方法:

1.重述(State):

作者或讲员用“不同的词句”来陈述同一个概念,以便清楚或加强它对听众的印象。重述与重复不一样,重复乃是用同样的话说同样的事,而重述却是用不同的话来说同样的事。藉着重述把主要的信息清楚地讲出且强调出来。

为了扩大信息之中心思想的,可用三个发展式的问题,以帮助讲员发挥信息的内容:

a. “这是什么意思?”—是关于解释说明的问题。

b. 若是这个意思,那么“这是真的吗?”—是关于证实信息的问题。

c. 若果是真的,那么“这有何意义?”(知道了又怎样?)—是关于应用实践的问题。

2.解释(Explain):

解释乃是将信息中的意义、各概念之间彼此的关联性,及圣经中词句的意义加以说明,使会众易于明白而不致误会。而完成“解释”则是把一物、一事,用一句话或一段话,根据特征周延( universal)地说明出来。“这是什么意思”,圣经作者有否解释此概念?此概念或其中一部分是否需要解释?解经讲道者必须预估听众所不知道的,并加以解释。

“这是什么意思”的发展式问题,可以缩短经文和人们的距离。解经讲道者应该假想在他讲道时,会众会发出那些问题。例:哥林多前书 11章“蒙头”、“讲道”、“说方言”、“重生”,哥林多前书十二14“圣灵之洗”,以弗所书五18“圣灵充满”。如此,他就明白哪些是必须传讲的事情,且能正确传达他的信息。新约中如罗马书、以弗所书均为说明型。

3.证实(Approve):

“这是真的吗”,是问关于信念的证实或确认的问题。当我们明白(或以为已经明白)一个陈述的意思后,我们常会问:“这是真的吗?我可以相信它吗?”我和会众相信圣经作者这个概念吗?会众会接受此概念吗?所以我们不仅需要证据,且需藉着推理、证明及例证来说服人相信。

例如:哥林多前书九 4主的工人是否有权领薪?保罗藉举例来说明求证。又,哥林多前书十五35死人如何复活?保罗用比喻来证明。

4.应用(Apply):

“ 这有何意义”,是问关于行为或应用实践的问题。圣经是一本高度实践的书,圣经的信息不但要叫人明白,更要人顺服它。所以讲员须先思想圣经作者有无应用信息的概念。若听众接受了此信息概念后,会有什么结果?他该做什么?应用要与圣经本身的立场及教义符合,并分辨听众能了解的程度。应用时,首先要决定真理的原则、教训和听众的关系、生活与事奉之准则,宣讲一些对他们有实际帮助的重点,并具推动性,使听众带出行动及坚持做下去。有人说:“礼拜日早上传讲的真理,必要在礼拜一实行出来。”在讲道中,清楚讲明如何在生命中实行。例如哈该书乃鼓励推动归回之犹太人建造圣殿;哥林多后书 8~9章乃劝勉哥林多信徒奉献。

例 a、以弗所书五18,“乃要被圣灵充满”得着能力,事奉才有果效。

解释: “圣灵充满”是何意?

证实: 圣灵充满后真的有能力、有果效?

应用: 如何能被圣灵充满?

例 b、罗马书八28,“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

解释: “万事”—是一切的事,“爱神的人”—信徒,“益处”—是灵命成长。

证实: 万事如何效力?信徒如何得益处?(例:约瑟的故事)

应用: 信徒当存感恩的心,在灵命上长进,效法基督。

这三个发展式的问题会激荡解经讲道者的思想,并且帮助他们决定,对于采用的经文必须讲些什么内容,而且也决定信息所要探取的方式。此三个问题亦可根据圣经原作者、原读者,并今日信徒之立场来发问,如此可帮助解经讲道者提出主要概念,对会众传出中心信息,使会众明白信息所要表达的。所以这些发问不只在主要点上问,也要在次要点上问,并在信息中心上问,如此才能发掘所需要之支持材料、例证及说明、证实及应用,藉此充实了信息的内容。

信息中的支持材料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用来解说(或示范)论点,一是提供证据来证实论点。讲章中事实的资料有:

1. 范例、榜样:圣经故事、历史记载、人物传记、信徒见证、生活见闻等,都将事实呈现证明,并与信息关联及产生意义。

2. 统计资料:是事实的一种特殊形式,引用时应当尽量简单,且注意资料来源之可靠及准确性。

3. 引用权威:包括引经典据典、专业人士、属灵前辈、文学名著等。在一篇讲章中,引用句应当越少越好,且需鲜明简洁。

4. 叙述:描述圣经记录中,谁对何人作了何事,以及它的用意如何。

5. 类比:例如在福音书中,记载同一件事,但在不同书出现。对比:为反面的解释。

6. 例证:用来说明、解释,指出来源、描述处境及论证。

八、 引言、例证、结论(Introductions, Illustrations and Conclusions)

撰写引言及结论,是释经讲员的最后步骤,只有在信息都准备好了,才能知道如何作介绍及结论。罗宾森说:“引言和结论在一篇讲章中的重要性,不能与长度成正比。”一个讲员如在引言中不能吸引听众的兴趣,就可能失去会众对整个信息的注意力。如果讲章主体无好的例证来讲解清楚,则此篇信息不会长留在会众心中。如果讲员忽视了结语,也就是他的总结、劝告,则信息的目的亦不能达到。

以下就引言、例证、结论作一解释:

A.引言

引言是整篇讲道的媒介与先锋,是个开场白。引言的目的是把听众引介到信息的主题和申论中。斯托得说:“好的引言能达到两个目的。第一、它能引起兴趣,激发好奇心,使人胃口大开。第二、它能引导听众进入主题,因此是真正的‘导论’。”

有效之引言应有以下四特征:

1. 掌握注意力:引言必须掌握住听众的注意力。如果讲员在前三十秒内,抓不住听众的注意力,接下来也可能抓不住了。所以讲员应该慎用开头的二十五句话,牢牢地抓住听众的注意力。

2. 显示需要:在讲章的开头,讲员应提出一个问题,探测难题,指出需要,开启一段经文的重要问题,使每个人觉得与他有切身关系。正如筑一座桥,把听众的需要带出来,使每个人觉得有听的需要,而不是尽义务来听。

3. 引进主题:引言应当引导会众溶入讲章的主题及其申论中,使听众能在信息之主要论点中能得到答案,并引导听众进到主要的概念上。另外亦要建立与会众之间的亲和力,赢取听众的好感,使他们有兴趣听所传讲的信息。

简言之,引言是要引起会众的注意力、兴趣及需要( attention, interest, need)。

4. 引言应注意的地方:必须对讲员及会众有明确之目的,对讲道之场合要适切;引言的性质和讲题必须相符,对信息的主题要有关联,且尽可能简短,不要喧宾夺主,也不要把信息内容讲得太多。同时引言也不应夸大其词,使人觉得不坦诚;讲员应当自然庄重,以轻松、适切、诚恳的方式开始。开场白活泼些,不要墨守成规,并要注意场合的特殊性及说明讲题的重要性,才能消除讲员与听众彼此间的心理障碍,以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引入神的话。

例如:一九九五年一月日本神户大地震,规模七.二级,逾六千人死亡,一万一千多幢房屋损毁。

如果用以下的话来开始岂不自然些:“今天早晨我们聚集一起,心中十分悲伤。看见这许多人失去了亲人或朋友,有些人失去了他们的房子和财产。为什么神容许这样的灾祸发生?我们怎能相信祂是一位慈爱的神呢?”这时才宣读经文,而且经文直接与神的恩佑和确信神的慈爱有关,如此人们的注意力就不会失去了。

有关引言之类别及性质可以有:

1. 以解释经文背景,或以解释经文上下文为引言。将上下文的关系有系统地指出来,可吸引会众注意。

2. 以会场情况、聚会之目的为引言。

3. 以个人生活经历为引言,如生活中真实的故事或见证。

4. 以教义格言为引言。

5. 以提出一个问题为引言。

6. 以新近发生的事或时事为引言。

7. 以题目的解释为引言。

8. 以人们熟悉的故事为引言,以引起共鸣。

9. 以祷告为引言。

此外,统计数字、幽默、传记人物生平、引用句、诗歌故事等,均可作信息之引言。

B.例证

例证对一篇好的释经讲道非常重要,在讲道的过程中,不仅要有理性的讲解及抽象的分析,若能贴切地使用例证,必能使所讲的道发挥最大的果效。

例证( illustrate)意即照明(illumine),把光投射于原本漆黑的物体上。司布真比喻它们是屋子的窗户,它们不是用来支持结构,而是让光进来。他说:“一栋没有窗户的建筑是‘监牢,而非住宅……同样地,没有比喻的讲道则沉闷乏味,使人困倦。’”

斯托得也说:“例证把抽象的变成具体的,把古代的变成现代的,把不熟悉的变成熟悉的,把一般的变成特殊的,把含糊的变成明确的,把不真实的化成真实的,把看不见的变成看得见的。”

可见例证在讲道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能阐明一个观念,使人们看到它的真实性,且把真理植入人们的生命中。总言之,例证的主要功用有:

1.引起听道者的兴趣,及保持听众的注意力。

2.可以使真理解释得更清楚,容易了解。

3.可以使内容更充实完全,加强感受,增加说服力。

4.可以使信息印象深刻,不易忘记。

5.可以使原则具体化,使真理显明易见,进入现实。

使用例证时,必须在过与不及之间取得平衡。使用例证有三个危险:第一是它们可能太突出,太过突出的例证,使人忘掉原来要说的真理,只记得例证。第二是在讲道中使用太多的例证,会导致信息本身被遮盖。第三是可能有推理应用方面的错误,或用得不恰当的危机。所以在讲道中使用例证,要注意以下的原则:

1. 要选用与该次讲道有关的例证,不要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而是为了表达和解释某一真理。

2. 要用具有水准之例证,并且仅陈述重点,避免不必要的细节,以免破坏讲道的果效。

3. 要选用新鲜的例证。

4. 要选用正确的例证。资料要正确,内容要清楚,如使用数字,则要把资料来源交待清楚,才能赢得人们的信赖。

5. 要选用适合听众的例证,以适合其理解程度。

讲员在讲例证时,要有想象力,且将自己置身于情境中加以体会,才能生动地将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并打动听众之心,使人产生共鸣。

那么如仃获得讲道中的例证呢。斐约翰( Dr. John Phillips)提出他传道四十年搜集例证的方法,他说:“例证可以从各方面而来,最主要的是时时注意,阅读时随时拿只笔,注意例证故事,不停地搜集,并有系统的归类,需要时易于找出,作为讲章之用。”

罗宾森提到搜集例证时说:“搜集例证是我的嗜好,别人集邮或集棒球卡,我则搜集例证。我认为搜集的过程与结果一样重要,当你在寻找时,整个世界好象变为神的画册,并且激发你的想象力。我从任何地方寻找例证,从阅读的杂志、书籍、报纸、漫画等;也从深印我心的交谈,或我认为足以构成一则例证的事情之中。有时则是从传道人的讲道(或读他们的讲章)中‘窃取’。’

至于讲道例证搜集的方法有:

1. 由圣经中:圣经中有极丰富的例证、故事、预表、预言等。

2. 由个人信仰经历中:个人轶事、经历、体验。

3. 由自然界中:天空、日月星宿、海洋、四季、植物、花草、树木、动物……。

4. 由科学知识中:医学、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天文学、地理等。

5. 由历史典故中:世界历史、教会历史、人物传记、名人轶事等。

6. 由文学艺术中:深具震撼力、想象力之小说、诗歌、戏剧、寓言、故事等。

7. 由其他传道人的讲道中:可获得很好的例证。

8. 由所见所闻之中:信徒的生活、感触、例子(要注意私隐权)。

9. 由解经书、文法书、字根字义之中。

10.由统计数字中。

11.由引用语:名人名言或专家之言。

12.由报章、杂志、时事、环境之中。

13.由他人的谈话资料中。

14.由讲道人自己藉想象力而编成的故事或比喻。

C.结论

结论可以说是讲道中最重要的部分,它综合信息的主要论点,能带给人们挑战、鼓励,并将所听见的信念在生活中实行出来。

有人说:“引论是撒种,本论是浇灌、施肥与整修,而结论是收成!”斯托得说:“结论比引言更难,……好的结论可以把整篇信息连贯起来,一个强而有力的结论,常常可以补偿信息内容的缺乏。”

摩根在讲道法中,谈到结论的目的及方法,他说:“结论是用来结束一篇讲章的。所以在结束一篇讲章时,要把一切所讲过的做一个总结,它必须包括我们已讲述的,使它在听众心中,能产生灵性及道德的影响。它也可用来弥补人们,在听道时没有把信息真正地听进去。”

例:罗马书十二 1~2,“神的慈爱要求我们回应事奉”。神的慈爱叫我们自罪中得救,因此我们应当以事奉神来回应神的恩典。我们的事奉必须:1.献上自己,2.更新自己,3.察验神旨,4.配搭协调。

我们要把自己全然献上,更新心思,察验主旨,按着恩赐事奉神。

所以结论是让听众的心灵有所回应,是向听众提出挑战,呼唤他们行动。总之,结论的功效有五:

1. 使听道者能领悟讲章的主要信息,藉着复述,摘要信息重点,将真理“钉”入会众心中。有人描写美国伟大讲员爱德华兹(Jonathan Edwards)讲道时的教义部分,充其量不过是把枪瞄准,而他在结论时所提到的实用部分,则是对着敌人真正地射出枪弹。

2. 激起听道者的决心与行动,敏锐地对准焦点,且打动会众的心,以达到讲道之目的。

3. 使听道者获得清楚的方向及指引,知道如何去做,解释实行之途径。礼拜日早晨之真理,必须在礼拜一实行出来。

4. 使听道者获得鼓励或安慰,满足会众的需要。

5. 使讲道的影响力继续蔓延。结论的目的不是停止,而是要总结,有人说:“焚烧的火能否继续蔓延,要看最后的五分钟。”

讲道是说明教义的部份,结论是应用的部分,直达人心最好的方法,必须是结合人的知识和感情,因为讲道绝不能只是合于逻辑及理性,而不带感性。讲道是要唤起全人的心思、情感及意志。运用教训,设法激动人的感情,对着他意志的城堡大力轰炸。由此可见结论之重要性。

至于讲章结论的方式,依照讲章、听众和讲道的人,罗宾森列举了七种:

1. 一个总结:讲员重新陈述重要的论点,联结其间的关系,使它们成为讲章的主要观念,这样的总结可以把松散的重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 一个例证:一个例证可以为观念作总结,或显示出它能在生活中运作,如此会使结论更有功效。例证必须能击中目标,好使听众迅速掌握其意义,而不需多加解释。说完例证,就当结束讲章。

3. 一句引用句:在结论中选择一句合宜的引用句,有时比讲员自己陈述讲章概念更为有力,也更清楚。

4. 一个问题:一个合适的问题或一系列的问题,都能有效地为一篇讲章下结论。

5. 一个祷告:当由讲章产生反应而对神的工作有热诚时,我们可以用诚恳的祷告来表达。

6. 确定的指导:当讲员提供如何把真理化为经历的实际指导时,讲道就更能融入会众的生命中。

7. 摹想与愿望:讲员说出对听者的期望,或讲员想象在某种情况发生时:“我不知道何时会发生在你身上,或是它会怎样发生。”摹想必须够清楚,使得任何人在该情况尚未发生之前,便可以事先想象得到。

从引言开始,在结论结束。结论要完全地显示出整篇讲章信息之整体性。结论要具体、个人化,把自己的信念强烈地表达出来,然后收网,要听众作决定,邀请他们回应神的话语。结论宜精采有力,不必太长,有时突然停止,反而有深入人心之功用。作结论时不可再加新的论点,须于片时达成所宣讲的目标。应把“结论”放在准备整个信息之中,常常在脑海中思想。组合信息时,亦应不断地将焦点集中瞄准在结论上,如此才可使结论与本论自然相连,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九、拟定题目,撰写文稿( Sermon Title and Preaching Notes)

讲章的题目应能反映信息主要的讲论内容,为了正确描述信息的主题,必须找出信息的中心,将内容浓缩在一句话里。题目是讲道前给听众的预告及指示,以引起其兴趣;虽然只有简单的几个字,却能揭露全篇讲道的意义。

讲道者慎选信息的题目,题目应具简短、准确及生动性。选用圣经经句及内容作题目,是拟定题目的好方法。华德凯瑟说:“题目若从经文中抽出,而非自己加上去,就更能把握神话语对人所具备的权威性。这权威不是我们所有,而是得自经文。”

有些经题本身就有极大的奥秘,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及兴趣,使道深入人心。例如:“坛上的火”(利六 12)、“务要认识神”(何六3)、“与神同行”(弥五8)等。

为讲章加上引言与结论、拟定题目之后,最后的工作即是撰写信息。写作是有益的操练,因要把正确的语言与直接传讲结合起来。第一、它使讲员有深入的思想,进而传讲出正确清楚的概念。第二、写作避免讲道者落入陈腔滥调,它激励我们用新方法来表达旧真理。而事先书写文稿能使讲员选择适切的词句、注意修辞运用,并使用简洁子句,使之明朗、有力、易记。紧凑有力的讲道方式,使会众更容易接受。所以拟妥讲章是明智之举,且亦可作日后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