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CCBible/Bible101/DBible 微博@基督徒百科@Bible101@歌珊地圣经引擎@如鹰展翼而上 QQ群 4619600/226112909/226112998 同步推送#今日真道圣言#

第二部分 界線衝突 02

出自基督徒百科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Template:過猶不及

第八章 界線與你的朋友

馬大打開電視,注意力卻沒有在電視機上,她甚至不知道是哪個節目在上演,整個心思只在她和她最好的朋友天美的那一通電話上。馬大打電話找天美晚上一起去看電影,可是,天美已經有其他活動了。和以前一樣,總是馬大在邀請天美,而與以前一樣,馬大又再次失望了。天美從來不會主動打電話給她,她們這種關係算是朋友嗎?


友誼,這個字讓人想起親密與喜歡,是兩人互相的吸引。朋友是我們生活有多少意義的表徵。世上最可憐的就是生活中沒有朋友可以彼此了解與互相關愛的人。


友誼的範疇可以很廣泛,本書所談論的人際關係大都有友誼成分。可是為了針對我們的目標,讓我們在此定義友誼為:沒有男女羅曼蒂克關係,不以功能而以感情為基礎的情誼。換句話說,我們將排除同事上的情誼,比如工作或宣道上的關係。我們所談論的友誼對象就是我們很單純地想要與他們在一起的人。


朋友間的界線衝突形形色色,要了解其間種種不同的問題,讓我們先來看看一些衝突,以及那些衝突如何可用界線來解決。


衝突1:順從者/順從者

席恩與堤母之間的友誼,就某觀點來說,真是好得沒話說,但就另一方面來說,又實在糟糕透頂。他們喜歡同樣的運動、活動、娛樂。他們參加同一間教會,喜歡上同一家館子。可是,他們就是彼此太好了,兩人都無法跟對方說不。


有個周末,因為一趟急流泛舟與一場60年代演唱會剛好在同一天,他們才發現彼此之間存在的問題。那兩項活動,席恩與堤母都喜歡,卻又不可能通通都去。於是,席恩打電話給堤母,建議一起去急流泛舟。「好啊!」他的朋友回答。兩人都不知道的是:其實他們內心都不怎麼想要急流泛舟,他們比較喜歡的是那場演唱會。


直到船劃到半途,兩個才終於互說真心話。因為全身濕淋淋地,加上實在太累了,堤姆脫口而出:「都是你出的好主意,到這裡來劃這鬼船。」


「堤姆」席恩很驚訝地說:「我以為是你想要來的呢!」

「噢!不是這樣的。是你打電話來,我以為你很想來。」他懊悔地繼續說:「老朋友啊!也許我們應該停止把對方當磁娃娃看待,惟恐傷害對方。」


兩個都太順從對方的人在一起的結果就是:沒有人能做他真正想做的事情。每個人都怕說出真心話。

讓我們拿個界線測試表來檢視這個衝突。這個測試表不但可以幫助你了解你設立界線的能力,也可以幫助你達到你想要成就的目標。


1. 症狀是什麼?順從者與順從者起衝突的症狀之一是不能滿足——感到你允許了你不應該允許的事情。

2. 根源在哪裡?順從者往往來自避免向人家說不的背景,以便取悅他人。既然彼此的根源類似,兩個順從者碰在一起常常很難互助。

3. 界線的衝突是什麼?順從者會很有禮貌地否認自己的界線以維繫和平。

4. 誰需要擁有主權?每個順從者都需要為自己試圖安撫或取悅對方而負責。席恩與堤姆兩人都需要承認他們是用「仁慈」在控制對方。

5. 他們需要什麼幫助?順從者需要從能支持他們的關係來支取力量,像家庭查經班,或心理治療師、諮詢專家。因為順從者常常擔心傷害別人,他們很難自己去設立界線。

6. 他們要如何開始?兩個順從者可以先在生活瑣事上練習如何設立界線。他們或許可以從誠實地談論餐廳的品味、禮拜的方式、或音樂著手。

7. 他們彼此如何設立界線?席恩與堤姆終於開始面對面坦誠相談,把真相全盤托出,吐露他們想要開始設立的界線,並承諾以後將以健全的界線互相對待。

8. 下一步呢?席恩與堤姆也許必須承認他們並不如想像中那麼志趣相投,他們或許要保持一些距離。其實,兩人各有不同的朋友參與不同的活動並無損他們的友誼;就長遠眼光而言,甚至更有助益。


衝突2:順從者/侵略性控制者

順從者與侵略性控制者之間的衝突—— 一種最易辨識的友誼衝突——有些很典型的特徵。順從者會在關係中有壓迫感和自卑感;侵略性控制者則聽到順從者的嘮叨就很容易動怒。


「好吧,假如你那樣堅持的話。」是順從者常用來回答對方的話。通常都是那位侵略性控制者堅持要霸占順從者的時間、才幹,或珍寶。侵略性控制者並不會不好意思要求對方,有時,甚至想要就拿,連問者不問。侵略性控制者來說,光是「我需要它」這個理由,就夠他們在順從者身上為所欲為了,比如:借車子、借杯糖,或霸占對方三個鐘頭時間。


這種人際關係中,既然順從者往往都是不快樂的,他就是那位必須採取行動的人了。讓我們也以界線測試表來審視他們的關係:

1. 症狀是什麼?順從者覺得自己受到控制,心中苦毒,怨恨;侵略控制者除了不喜歡被人嘮叨外,倒覺得一切好得無比。

2. 根源在哪裡?或許順從者從小家人就教他要避免紛爭,不要跟別人起正面衝突。侵略控制者則從來沒有人訓練他如何延後對需求的滿足,沒有人教他必須為自己的言行負責。


3. 界線的衝突是什麼?在這種關係當中,有兩個很特別的界線問題:順從者不能與他的朋友設立明確的界線,而侵略控制者則無法尊重順從者的界線。


4. 誰需要擁有主權?順從者需要知道他並不是侵略控制者的受害人,是他自己把權力放在銀盤雙手奉送給對方的。放棄自己的權力是他用以控制朋友的方式。一味順從的人控制侵略控制者的方法就是取悅他,希望這樣可以安撫他,讓他的行為有所改變。侵略性控制者則需要承認他有無法傾聽別人說不的問題,他有困難接受別人的界線。他需要為自己想控制朋友的問題擔負起責任。


5. 需要怎麼做?在這段友誼當中,那位比較不快樂的順從者需要參加支持團體,來幫他處理界線衝突。

6. 他們要如何開始?順服者在準備與他的朋友面對面處理問題以前,需要在他的支持團體內先練習如何設立界線,而侵略性控制者的有愛心的朋友如果能夠坦誠的告訴他:他如何控制別人的生活,與他應該如何尊重別人的界線,他將因此受惠良多。


7. 他們彼此如何設立界線?順從者把合乎《聖經》教導的原則應用在他的友誼上(《馬太福音》十八章)。他跟他的朋友面對面正視問題,讓對方知道:他如何控制他與給他壓迫感,他再如此執迷不悟的話,他就會離開他。


他並不是試圖要控制他。與他正視問題不是要剝奪他選擇的權利,只是設下界線讓他知道:他的控制傷害到他,也破壞他們之間的友誼。這樣的界線可以保護順從者不會繼續受到更大的傷害。侵略控制者可能會因此很生氣或想繼續施壓,但順從者不會留在他身邊了,他會離開房間、房子,或結束他們的友誼——直到他覺得安全返回為止。


侵略性控制者在經歷他自作自受的惡果以後,因為沒有朋友留在他身邊了,他或許會因此開始懷念他們之間的友誼,為他逼走朋友愛控制人的行為負責。


8. 下一步呢?在這個時候,如果兩個朋友都能夠互相坦白,他們就可以重新協議彼此的關係。他們可以立下新的規則,比如:「如果你不再如此嚴厲或咄咄逼人,我就不會那麼嘮叨不停了。」然後開始另一段新的友誼。


衝突3:順從者/操縱性控制者

「凱西,我出大紕漏了,你是惟一可以幫我渡過難關的人。我實在找不到保姆,而我卻必須趕赴教會的聚會。」


凱西聽她朋友的困境。又是老調重彈:雪儂沒有事先計劃,忘了先安排保姆。雪儂總在自己惹上麻煩時,才打電話找凱西亡羊補牢。 凱西很痛恨自己老掉入這種泥沼。她知道雪儂不是故意的,而且雪儂需要她幫忙的理由也很富麗堂皇,可是,凱西仍覺得自己被人利用剝削了。她應該怎麼做呢?!


順從者與操縱性控制者的關係,常常使許多友誼卡住。為什麼說雪儂是在控制人呢?她並不是真的有意操縱她的朋友;可是,不管她的理由為何,遇到難關時,她便利用她的朋友了。她把朋友的幫忙視為理所當然,以為他們應該不會介意拉朋友一把的。她的朋友也都委曲求全:「唉,反正,這就是雪儂。」而把心中的怨忿全壓抑下來。


讓我們再以界線測試表來看看這個衝突:

1. 症狀是什麼?順從者(凱西)對操縱性控制者(雪儂)那"最後一分鐘"的要求怨恨不滿.凱西覺得雪儂把她們的友誼太視為理所當然,於是,她開始躲避她的朋友。

2. 根源在哪裡?從小雪儂的家人就一直幫她渡過危機,從幫她半夜三點鐘趕期中報告,到她都三十多歲了,還借錢給她用。雪儂活在一個能寬恕她的世界裡,一些好人總是幫她渡過難關,她從來都不必面對自己不負責任、缺乏訓練、不事先計劃所產生的惡果。 而凱西小時候最不喜歡看到的,就是當她說不以後,她母親臉上那種受傷的表情。所以,她長大以後很害怕傷害別人,不能向人家設限。只要可以避免與人發生衝突,凱西願意付出任何代價——尤其與雪儂。


3. 界線的衝突是什麼?雪儂未能在事先做好周詳的計劃,不能為自己生活的作息秩序負責。當情況失控了,有燃眉之急了,她馬上向最近的順從者求救,而凱西也總是隨叫隨到。

4. 誰需要擁有主權?凱西,這位在此衝突中總被對方逼出來做事的人,需要看到如果她永遠都向雪儂說好,她只會讓雪儂有不必做規劃的錯覺。凱西必須不再把自己當成受害者,要開始對雪儂說不。


5. 她需要怎麼做?當凱西要正視她和雪儂之間的問題,她需要和一些能夠支持她的人建立關係。

6. 他要如何開始?凱西需要和支持她的朋友練習如何說不。在支持的氣氛下,學習持有不同的意見,提出自己的看法,正視問題。大家互相代禱,從神那裡尋求力量與方向。


7. 如何設立界線?在她們下一次一起吃午餐時,凱西向雪儂提到她有被人利用與占便宜的感覺。她跟雪儂解釋:她希望她們的友誼是公平的互相對待,她以後再也不當雪儂的臨時保姆了。

雪儂完全不知道她傷害自己的朋友了,她真心地感到報歉,也開始比較認真地為自己生活的作息負起責任。凱西真的不再幫她「救火」後,她只好錯過好幾次重要會議。她終於開始在每項活動前的一兩個禮拜,就著手計劃。


8. 然後呢?她們的友誼反而因此更上一層樓。凱西與雪儂事後都能彼此笑談那次衝突,發現它使她們更親密了。


衝突4:順從者/沒有反應者

記得在這一章剛開始時我們談到馬大與天美的友誼嗎?她們兩人一個自己擔負起全部的工作,一個則什麼事都不費力氣,這就是順從者與沒有反應者之間的衝突。一方深感挫折與不滿,另一方則不知道對方到底怎麼了。馬大覺得她們之間的友誼對天美並沒有像對她那麼重要。


讓我們來分析一下她們的狀況:

1. 症狀是什麼?馬大感到沮喪、不滿、不重要。天美或許會為了她朋友的需要與要求而愧疚或困窘不安。


2.根源在哪裡?馬大總害怕:如果自己不把事情都擔當下來以控制這段重要友誼,她就會被天美遺棄。因此,她變成「馬利亞與馬大」關係中的馬大,是做工的人,不是愛人的人(《路加福音》十章38-42節)。

天美從來就不需要努力爭取友誼,因為她一向很受歡迎,對友誼相當被動。她從來不會因為沒有反應而失去任何人;事實上,大家還更努力地想和她做朋友。


3. 界線的衝突是什麼?這裡有兩項界線衝突。第一,馬大在這友誼中擔負太多的責任了,她沒有讓她的朋友去擔負她自己的擔子(《加拉太書》六章5節)。第二,天美在這友誼中沒有擔當足夠的責任,她知道反正馬大一定會想出一些點子來任她挑選的。別人既然一手挑起,她又何必動手呢?!


4. 誰需要擁有主權?馬大需要對天美不必自己動手之事負責,她必須看出:她計劃活動、打電話給天美、什麼事都自己包攬的行為,其實是她想控制愛的一種掩飾罷了。

5. 她們需要怎麼做?兩個女人都需要從其他朋友那裡得到支柱。沒有其他關係中那些無條件的愛國境線在她們身邊,她們將無法客觀地看出這個問題。


6. 她們如何開始?馬大與那些支持她的朋友練習設立界線。她發現即使她和天美的感情破裂,她仍然會有其他的好朋友,一些能夠擔負她們自己擔子的好朋友。`


7. 她們如何設立界線?馬大告訴天美她內心真正的感覺,希望天美以後為她們的友誼也付出心力。換句話說,馬大在打過這個電話以後,除非天美自己打電話找她,她再也不會打電話給天美了。馬大希望天美會因此想念她而開始主動打電話找她。

假如她們之間最壞的情形發生了,即天美仍然採取事不關已的冷淡態度,不願有所反應,「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馬大就會了解:她們的友誼原來就不是兩方都有誠意的。那時,她可能會傷心一陣,重新振作後,再去尋找真正的友誼。


8. 然後呢?這個小危機會永遠地改變她們的友誼。她們可能發現兩人之間根本就沒有友誼存在,也可能情誼因此更為茁壯。


有關友誼界線衝突的一些問題

友誼界線衝突很難處理,原因是:維繫彼此關係的惟有感情本身。沒有婚戒,沒有工作的關係,就只是友誼本身——友誼往往又很脆弱,常有被切斷之危。

處於上述衝突的人,當他們必須對友誼設立界線時,經常會顧慮到下列一些問題:


問題1:友誼不是很容易破裂嗎?!

大部分的友誼都沒有外來的承諾,例如婚姻、同事,或教會因素,來使他們非得相聚在一起不可。很可能電話就突然不響了,兩人的關係嘎然停止,彼此在生活中沒有留下任何鴻爪痕跡。因此,一旦界線衝突產生了,感情不是更容易破裂嗎?

這種想法本身有兩個問題。第一個:認定外在因素,比如我們的婚姻、工作、教會,是凝聚我們在一起的強力膠。認定我們的承諾——並非我們之間的感情——是人之所以在一起的緣故。無論就《聖經》的教導或實際的情況來說,這種想法都是不正確的。


在許多基督徒圈子裡,我們常會聽到:「如果你不喜歡什麼人,就假裝喜歡對方吧!」或「設法使自己喜歡對方吧!」或「矢志愛對方吧!」或「只要你選擇去喜歡對方,感情自然隨之而來。」


選擇與承諾是良好友誼的構成元素,我們也確實需要有知心的朋友。但是,《聖經》也教導我們:我們不能依賴承諾或只靠著自己的意志力,因為那些終究會讓我們失望。保羅就曾傷痛嘶喊:「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作;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倒去作。」(《羅馬書》七章19節)他被困住了,心有餘,力不足。我們都有過相同的衝突,即使我們承諾要維繫一份充滿愛心的友誼,壞事照樣發生。我們會使朋友失望,我們的感情會變質,再怎麼努力,也不能重修舊好。


我們可以遵照保羅的方法解決這個叫人進退維谷的問題:「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穌里的,就不定罪了。」(《羅馬書》八章1節)答案就是「在基督耶穌里」——換句話說,就是與基督耶穌的關係,水平地、垂直地都必須建立起來。當我們與神、我們的朋友、支持團體都保持良好的關係,我們心中將充滿恩典,能和那些界線衝突奮鬥到底。假如我們沒有這種外來的資源與力量,單單想靠我們虛空的意志力——最後,仍然註定要失敗。


還有,《聖經》教導我們:一切的承諾都必須以愛的人際關係為基礎。先被愛了,才會有承諾和心甘情願的決定——秩序不要弄反。 這要怎麼應用到友誼上呢?試著想一想,假如你一個最好的朋友跟你說:「我想告訴你,我們兩個人之所以成為朋友,惟一的理由是我對我們友誼的承諾。我對你其實沒有什麼興趣,也不特別喜歡跟你在一起,可是,我還是選擇你當我的朋友的。」


在這種關係中,你大概不會感到安全或被珍惜的。你也許會懷疑人家和你做朋友只是出於義務,不是出於愛。所以,不要讓別人愚弄你,不管什麼關係都必須以感情為基礎,否則,根基一定會動搖。


第二個問題:認為友誼比一些體制下的關係——婚姻、教會、工作——都還要脆弱,是認定那三種關係不是以感情為基礎;而這絕非事實。否則,只要有婚姻的誓言,就保證不會有人離婚了;一旦信徒做信仰告白,就會矢志效忠地上的教堂了;員工被雇用以後,每個人上班的出席率就永遠百分之百了。事實上,這三種對我們生活很重要的關係,大抵也是以感情為基礎的。


當我們發現:把朋友維繫一起的並不是我們的表現,或我們的可愛性,或他們的愧疚,或他們的義務,我們會覺膽怯。惟一讓我們的朋友會繼續打電話來,肯花時間和我們在一起或忍受我們,就是愛,而那卻是我們無法控制的。


任何時候,任何人都可以走開,結束彼此友誼的關係。可是,當我們能夠建立更多以感情為基礎的關係以後,我們就學會信任愛,會了解真正友誼間的契合不是那麼容易破裂。我們將了解;在健全的關係中,我們是可以設立界線的,而那些界線只會加強並不會損害我們之間的關係。


問題2:我如何在羅曼蒂克的友誼中設立界線?

單身的基督徒很難在羅曼蒂克男女交往中學習說實話與設立界線,大部分的原因是他們害怕因此失去那段感情。他們可能會說:「我現在很喜歡一個人,可是,我很擔心如果我一對他說不,我就再也見不到他了。」 浪漫的領域中有兩條很獨特的原則:


1. 男女之間羅曼蒂克的感情關係,本來就是很危險的。許多從沒有和別人有過深刻感情,而自己的界線也尚未被尊敬的單身男女,想要借著約會來學習合乎《聖經》教導的友誼原則,希望這種「安全的」關係可以幫助他們學到愛、被愛與設立界線。

很常見的是,交往幾個月後,他們發現自己比交往前受創更深了。他們也許會覺得很失望、被貶謫、被利用了。但這不是約會的問題,而是他們自己沒搞清楚約會的目的。


男女約會的目的在練習與試驗。最終目標——或遲或早——一般都是決定是否要與對方結婚。約會是種途徑,我們藉此尋找怎樣的人可以與我們互補,怎樣的人可以與我們在靈命上與情緒上彼此兼容。約會是婚姻的訓練期。

這個事實本身就有一項衝突。在男女交往時,我們隨時都有自由向對方說:「我們實在不太適合。」而結束兩人的關係;另一個人也有同樣的自由。


這對受過界線傷害的人所代表的意義是什麼呢?她常常會把自己個性中那些不成熟與尚未發展好的部分,帶入成年人羅曼蒂克的關係中。在一個沒有承諾又具高危險性的競技場上,她尋求的是過去的傷口所需要的安全感、親密性、經常性。因為她的需要如此迫切,她很快地就會相信她所交往的人。當感情無法開花結果,她受到的創傷就無以倫比了。


這有點像送一個三歲小孩上戰場。約會是讓成年人發現彼此是否適合結婚的一種過程,不是讓年輕與受傷的靈魂去尋找醫治的地方。如果想要得到醫治,最好尋求一些不會牽涉到男女感情的環境,比如,支持團體、教會團體、心理治療師,或同性之間的友情。我們必須把羅曼蒂克男女之情與非男女之情的目標分清楚才行。


最好在不會牽涉到男女感情的環境中去學習設立界線的技巧,因為在這些場合中,彼此的感情與承諾比較多。一旦我們學會辨認、設立、維持我們那些合乎《聖經》教導的界線以後,就可以將它們應用在成年人約會上。


2. 在羅曼史中設立界線是必須的。具有成熟界線的個人在剛開始約會時,有時也會暫時把他們的界線放置一旁,以取悅對方。可是,在羅曼史當中,說真話卻可以為彼此的關係定位,可以幫助每個人知道他從哪裡開始,而另一個人則在哪裡停止。疏忽別人的界線是男女關係不健全、最明顯的警告標誌之一。我們總會詢問那些前來做婚前輔導的男女:「你們有哪些意見相左之處呢?什麼是你堅持不讓的?」如果答案是:「很奇妙的,我們兩人實在太兼容了,我們很少有相異味之處。」這時,我們往往會給這對男女一些家庭作業:「請找出你們彼此沒有說真話的地方。」如果他們的關係還有希望,這個作業通常會對他們很有助益。


問題3:假如我最好的朋友是我的家人呢?

有時,那些正在發展自己界線技巧的人會說:「可是,我媽媽(或其它家人)是我最好的朋友。」當他們在面對家庭壓力,常常都覺得自己很幸運,因為他們最好的朋友是撫養他們長大的人,或是與他們在同一個家庭長大的人。他們認為除了自己的父母與手足外,並不需要其他的親密朋友圈了。


他們根本誤解《聖經》所教導我們的家庭功用了。神要我們的家庭有培育箱的功用,讓我們在其中生長成熟,獲得我們所需要的裝備與能力。一旦培育箱發揮功用以後,父母就必須鼓勵年輕人離開舊巢,與外面的世界建立關係(《創世紀》二章24節),自己搭建他們靈命上與情感上的家庭系統。成年人應該自由地完成神為他或她所設定的計劃。


我們活在世上,是要完成神所交拖的大使命:把神的愛傳給世人,使萬民都成為神的門徒(《馬太福音》二十八章19-20節)。在感情上對原生家庭一直緊抱不放,會阻礙我們完成這個目標。假如我們都必須住在同一條街道上,怎麼能改變這個世界?

要成為一個真正合乎《聖經》教導的成年人,就必須設立一些界線,離開家,另闢他處。否則,我們永遠都不會知道我們是否擁有自己的價值觀、信仰、觀點——真正的「我」——或只是模仿我們家人的想法罷了。


家人可以是你的朋友嗎?當然可以。可是,如果你從來沒有質疑過你的家人,沒有向他們設立過界線,沒有和他們發生過任何衝突,或許你與你的家人便欠缺那種「成年人對成年人」的關係了。假如你除了自己的家人外,就再也沒有其他「朋友」了,你可能必須好好審視你與你家人的關係,或許是你害怕與家人分開,害怕成為一個單獨的個體,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成年人。


問題4:我怎能跟需要我的朋友設立界線呢?

有一天,我跟一位自覺非常孤立與失控的婦女談話。她說:想要跟她的朋友設立界線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他們老是在危機中。 我要求她描述一下她那些人際關係的品質。「哦,我有很多朋友。我自願每個禮拜在教會事奉兩次,每個禮拜帶一次查經班。我是教會兩個委員會的委員,也是聖歌隊的隊員。」


「我光是聽你描述你一周的活動就已累壞了,」我說:「只是,你那些關係的品質呢?」

「很好啊!我幫助了一些人,他們的信心增強了,他們亮了紅燈的婚姻得到了醫治。」

「我問你的,是你們的友誼關係,你怎麼一直告訴我你的宣教事工呢?」我說:「你應該知道這兩者是不同的。」


她卻從來不認為這兩都有什麼不同。她對友誼的觀念就是:尋找有需要的人,然後,把自己完全奉上。她不知道替自己求些什麼。 這就是她界線問題的根源。這個婦女要是沒有那些「宣教事工的關係,」她就一無所有了。所以,她不能說不。因為一說不,她就會讓自己掉入孤立的深淵,而那是她無法忍受的。


可是,那種情形終究還是發生了:因為疲累不堪,她來找我尋求幫助。

《聖經》告訴我們:「我們在一切患難中,他就安慰我們,教我們能用神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哥林多後書》一章4節)這告訴我們的正是:我們必須先受到安慰,才有辦法去安慰別人;我們或許需要在宣教的事工上設立一些界線,如此,才能讓我們的朋友來餵養我們。我們必須能分辨兩者的不同。


以禱告的心審視你周遭的友誼,以決定你是否需要開始跟你的一些朋友建立界線了。借著設立界線,你才能避免逐漸失去一些重要的朋友。甚至在男女交往而走入婚姻關係以後,在人與人最親密的關係中,你仍然必須謹記如何設立與維持界線。


本書為未授權圖書,源自網絡,在此刊登只為交流學習之用,請勿用於其它目的,謝謝。若侵犯了您的版權,請來函告知刪除。 電郵 ccwiki@ccwik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