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CCBible/Bible101/DBible 微博@基督徒百科@Bible101@歌珊地圣经引擎@如鹰展翼而上 QQ群 4619600/226112909/226112998 同步推送#今日真道圣言#
舊約綜覽(賴桑) 48以斯帖記
以斯帖記
以斯帖記在各卷聖經之中,是獨樹一幟的一卷,因為:這卷書的希伯來文經文裡,竟沒有神或耶和華這名稱出現,背景是在波斯冬季行宮書珊而不是以色列:故 事中那位猶太英雌的丈夫,是一個外邦的君主:主角解決反閃族(實際上是反猶太)問題的方法,是血腥的自衛行動,而更悲壯的是,這血腥行動按著以斯帖的要 求,在翌日再實行一次!猶太學者經過長時間的討論,才把以斯帖記列入正典之內:但無論如何,我們不應忽略這獨特的經卷。
故事及其背景
故事情節。從 文學的觀點研究,以斯帖記的故事結構十分出色。故事在亞哈隨魯王的宮廷開始(可能就是薛西一世,四八五至四六五),王在一次筵席中,「把他榮耀之國的豐富 和他美好威嚴的尊貴」,顯示出來。當他酒意正濃之時,便叫王后瓦實提出來展示她的美貌,她拒絕了,因而被王廢棄,於是王要找新的王后。猶太女子哈大沙(後 名以斯帖),在義父末底改照顧下,與多位女子入宮接受詔選。王見了就喜歡,便納以斯帖為王后。
哈曼得到高位,但末底改不肯在他面前下跪。哈曼在盛怒中激起殺害末底改的念頭,但後來覺得下手害他一人是小事(三6),倒不如把行事作風不同的猶太人 全族置於死地。亞哈隨魯王批准這項計劃,賜下諭旨,在亞達月十三日(第十二月十三日),處死所有猶太人。末底改知到這項陰謀後,便請求以斯帖,懇求她向王 求情,免遭滅族之禍。
以斯帖介入後,形勢急轉直下。哈曼建了個刑台,本是用來吊死末底改的,怎料我們這位自以為得寵的哈曼,卻被推上自己造的刑台上受死。另外,王雖了解實 情,但他已下令殺害猶太人一一波斯法律君令如山,不能收回成命:所以,王唯有容讓猶太人自衛殺人。在指定的日子,猶太人把前來殺害他們的人大批大批的殺 掉。以斯帖要求王在明天再允許他們多殺一日,於是,他們殺死了數以千計的敵人。猶太人大設筵席,互送禮物,作為慶祝,並定此日為普珥日,猶太人每一代都要 守這節日作紀念。而未底改亦因此榮升為王的宰相。
歷史性。學 者就此問題分成兩大陣營,一些堅持以斯帖記是確實的歷史記錄(參十2),一些則認為只是小說故事。我們應走的路,似乎是介乎兩個極端之間的中庸之道:一方 面願意承認故事現有的格局未必是純歷史:一方面也得承認,故事既有如此豐富的細緻波斯背景,也一定是建基於歷史。以斯帖記很可能是一個歷史小說或歷史性的 短篇故事。如果亞哈隨魯就是薛西一世,他的第三年(一3)便是四八三至四八二年,而他第七年的提別月(二16)便是四七九年十二月或四七八年的一月初。四 八三至四八○年間,薛西王所實施的反希臘運動,結果在災難性的沙林美斯海戰才告一段落。按照希羅多德(vii.114:ix.108f)講法,他的王后是 亞美耿,她不可能是瓦實提,但把她當作是以斯帖也不容易。然而,希羅多德卻指出王有很多妃嬪,他很可能有不少心愛的王后。 以二5、6作論據來反對以斯帖記的歷史性,這嘗試簡直不值一提。有些學者由此算出末底改有一百二十歲,而以斯帖被形容為他叔叔的女兒(二7),但如此,他們就無可能是同時代的。問題出於代名詞 who,這些學者認為 Who是指末底改。但如果我們把 Who指為睚珥(請參考英文譯本二6),那麼末底改和以斯帖都是被擄之後至少第四代的人:若假設每一代是三十五年,這個講法也不無道理。
大約主後一八八○至一九三○時,烏加列泥版仍未出土,學者們都有「泛巴比倫」的傾向。當時,學者把以斯帖記當作是巴比倫神話的產物——以斯帖相等於伊 施他爾,末底改就是瑪爾杜克。但現在已沒有大多人相信這一套了。散居異域的猶太父母,有可能用一些名人的名字為兒女起名,但極不可能用外邦神只之名。以斯 帖與末底改相信是波斯名稱,但卻不可能是巴比倫神明的名稱!
歷史性是否重要?如 果說以斯帖記毫無歷史或事實根據,一定會引起不少反對。有些人辯稱,如果容許聖經任何部份不屬歷史,最終會使聖經失去所有的歷史性,但這不是必然的推論; 若然,耶穌的比喻也必須具歷史性的嗎?其實,有一個問題是必須首先回答的:那件事件,對神啟示或(和)救贖的行動是否重要?我們可立刻拿出極端的事例:如 果釘十字架和復活並沒有發生,那麼,這些事件所揭示的救贖工作就不存在了,基督徒的信仰也是枉然的了(參林前十五12一17)。以斯帖記被列入正典,是有 啟示的重要性,但我們卻不能表明這個故事的真確與否,對神的救贖計劃有何必然影響。就算哈曼真的「殺盡」了所有猶太人,神的救贖工作亦不會終止,因為神必 眷顧保存(正如約阿施那次一樣,王下十一章)一些猶太人,來使大衛的後裔不致斷絕。
宗教上的重要性
是否用作解釋普珥日?一 些學者認為以斯帖記是一個「解釋起源的故事」,寫作目的是要解釋及證實普珥日這節期。今天,普珥日已是一個幾乎完全世俗化的慶典,通常都以「狂飲至不醒人 事」(adloyada)結束。這習俗是基於他勒目的一句訓詞:「飲酒罷,直到你分不清 『末底改得福』抑或是『哈曼得咒詛』。(Meg.7b)。有一個問題不得不問(尤其是看到九11一16):這卷書有什麼宗教價值呢?拉比們把這卷書的地 位,等同(甚至高過)妥拉(他勒目Meg.70d),邁摩尼得斯(Maimonides)肯定,在彌賽亞的日子,聖經會過去,以斯帖記和妥拉仍會留存。但 是,這種讚譽是出於它的宗教與倫理教導,抑或是它令受逼害的猶太人有生存下去的應許呢?不錯,這卷書的作者使用了拉比慣用的誇張手法,所以確實能抗衡一些 對猶太人苛刻的批評。
先有普珥日抑或先有以斯帖記?我 們必須質詢以斯帖記用以確立普琪日慶典地位的講法。在波斯、巴比倫,或其他地區,都未發現有普珥日的傳統。倘若普珥日不是源自歷史事件(如以斯帖記所 述),它一定是以斯帖記這個構想故事所引發的。馬加比二書十五36巳明顯提及以斯帖記,所以此書應屬二世紀的作品:馬加比二書曾提及一個「末底改的日 子」。提及整個以斯帖故事的文獻,最早是約瑟夫的作品(Apion 猶太古史 Xi6184—296)。
以斯帖記成書日期可否定於這個後期年份,仍有不少疑點:(1)它的希臘文附註,早已在七十士譯本出現(最遲也是二世紀),而這些附註在原本的希伯來文 抄本中是沒有的;(2)二世紀的早期猶太教,已經有律法主義色彩,但以斯帖記卻沒有什麼有關妥拉、禱告、節期,或任何與這時期猶太教有關的資料:(3)以 斯帖記的希伯來文,與死海古卷的不同。(4)此書沒有啟示文學的份子。猶太人的問題,不是由米迦勒或任何天使來解決:沒有撒但的觀念:二世紀巴勒斯坦的作 品,通常都受到波斯影響,以致有二元論、天使、撒但等內容,但以斯帖記卻沒有這些痕跡:而其他細節,卻顯示這卷書源自波斯(至少有一個非常認識波斯的作 者)。因此,我們可作一較合理的結論:無論以斯帖記的故事是歷史事實抑或歷史小說,這卷書以及守普珥日的習慣,是來自波斯的猶太人,它傳到巴勒斯坦的日 期,可能比較遲,至於確實的年期則要依據九20一22、29、32的解釋而定了。
神眷顧的教儀(Doctrine of Providence)。以 斯帖記沒有提及神,但它肯定宣稱了一個信念;神必保護他的子民,哈曼企圖殺害國中所有猶太人(二6),但正因波斯帝國由印度延至古實(一1;奈比亞,即現 代的蘇丹),包括了小亞細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及其他地區,即是說,這計劃將會滅絕所有猶太人。當末底改聽見這諭旨,他便披麻蒙灰,在眾人面前哀哭(四 1),在城中行走直到朝門,猶太人民亦禁食哀哭。
以斯帖聞訊後查明因由,而末底改則把一份諭旨抄本送給她看(四8),求她為人民向王乞恩。她雖沒有告訴王她本是猶太女子(二20),但末底改知道此事 遲早會為人所知,所以以斯帖自己就算在宮中亦劫運難逃(四13)。這時,末底改肯定地相信神必照顧:「此時你若閉口不言,猶太人必從別處得解脫、蒙拯救, 你和你父家,必至滅亡。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麼」(四14)。
反閃族思想。對 猶太人的仇視情緒發展到極點,就孕育出滅絕猶太人的陰謀。這邪惡的計劃早在哈曼之前的時代已經存在。法老企圖殺絕(或嚴加控制其人口增長)希伯來奴隸:以 東對猶大百多年的敵視態度,相信亦是出於一種反閃族的思想:最後,到了新約時代,這不單再是反猶太的情緒,而是發展至為敵視神的子民(約十五18)。它們 來自撒但:企圖破壞救贖工作,藉此擊敗耶和華。到未後的日子,它會演變成反彌賽亞,或反基督的勢力(人格化為『敵基督』)。對於這個問題,以斯帖記給我們 的啟示,至少部份可用以下的說話總結:「不要傷害我的子民:如果你們傷害他們,你們也必被傷害。」(參九1)
猶太人把以斯帖記納入正典,正因為它的信息是恆久適切的:他們發現,它適用於妥拉出現的時代,也繼續適用於彌賽亞的時代。基督徒亦把它視為聖經中的一 卷,承認它的神聖權威。以斯帖記告訴基督徒,敵視猶太人不是神的心意,神也不會容忍這種仇視態度。它亦告訴了神的子民,基督徒會成為世界逼害和仇恨的對象 (參約十五18—20)。他們能夠從中激起「拯救和解脫」的信心,正如末底改、以斯帖和波斯帚國中的猶太人一樣。
書珊城和亞哈隨魯王國中的猶太人,採用了血腥的自衛行動,但聖經對此不予評論。後來,偉大的猶太教師卻說:「凡動刀的,必死在刀下」(太二十六 52)。也許,以斯帖記的故事從未發生過。有些人寧可取消第九章,但如果我們知道十字軍的恐怖、聖戰的殘酷,就不會輕易否定這事確曾發生。不過,它們是不 應該發生的。唯有耶和華自己才有申冤的權利(申三十二35:羅十二19:來十30)!
本書為未授權圖書,源自網絡,在此刊登只為交流學習之用,請勿用於其它目的,謝謝。若侵犯了您的版權,請來函告知刪除。 電郵 ccwiki@ccwik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