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CCBible/Bible101/DBible 微博@基督徒百科@Bible101@歌珊地圣经引擎@如鹰展翼而上 QQ群 4619600/226112909/226112998 同步推送#今日真道圣言#
舊約綜覽(賴桑) 43約伯記
約伯記
耶和華尖銳地質問撒但:「你曾用心察看我的僕人約伯沒有?」(一8,二3)這個問題觸發了約伯記四十二章有關苦難、埋怨、辯論,及回應的經文。約伯心 靈受創傷、良知受勞役,但卻看見偉大的異象,這些記載在約伯記中的人類經歷,鮮有其他文學作品能及得上。再沒有人好像約伯記的作者一般,能見證烏斯地的災 難,又能聆聽耶和華院內的對話,並經歷了約伯與朋友的論戰,且震懾於旋風中的微聲。讀者對神的主權和自由、人類的苦難、堅貞和高傲等問題的觀感,可能因約 伯記已永遠地改變了:正因為如此,約伯記能帶來祝福,也能帶來危險。
名稱及正典位置
奧伯萊認為約占這名稱(希伯來文'iyyob)的意思是:「(我的)父親在何處?」這解釋是根據亞瑪拿書簡(約一三五○年)及埃及的咒詛經(約二 ○○○年),兩者都以這個字應用到巴勒斯坦及鄰境的部族領袖。這些經文說明,約伯記可能是基於一個真實的受苦故事而編撰,後來由一個詩人以詩體寫成現有的 約伯記。然而,這個故事的價值可以獨立存在,儘管我們不能確定故事的歷史性,但其價值仍不受影響。
對約伯這名稱的另外兩個解釋,可能性似較低,兩者都是企圖肯定名稱的象徵意義,希望能與本書主旨拉上關係:(1)字根『yb(作為敵人),可作主動語解(與耶和華作對),或被動語解(那耶和華視他為敵人的一位):或(2)與阿拉伯文'Wb相似,解作「悔改的人」。 學者從未懷疑過約伯記的正典地位,但卻經常辯論它在正典中的編排位置。希伯來傳統把詩篇、約伯記及箴言連在一起,詩篇必在首卷,而後兩者的次序則沒有 一致編排。七十士譯本的次序更有很大的差異,其中一抄本把約伯記放在舊約的最後(在傳道書之後)。基本上,英文聖經是根據拉丁譯本的次序一一約伯記、詩 篇、箴言。由於本書有族長的背景,而且有人相信作者是摩西,所以敘利亞文聖經把約伯記放在五經與約書亞記之間。因為我們不能確定此書的年期和文體,所以便 產生了如此不同的編排位置。
背景
年期。無 論是古代的拉比,抑或是現代的學者,對約伯記的寫作年期都沒有一致見解。此書的散文引言(一 1至二13)及結語(四十二7—17),標誌著它是古代作品:(1)沒有提及祭司、聖所(約伯自己獻祭:一5):(2)他的財物好像亞伯拉罕和雅各一樣, 以牛羊、駱駝、驢子和僕人的數目來計算(一3:參創十二16,三十二5):(3)他的地方被那些以搶掠為生的部落洗劫(一15、17):(4)約伯的年齡 是一百四十歲,這現象只在五經找到(四十二16);(5)散文故事的史詩性質,在創世記及烏加列文學有最相似的平行:(6)以西結書引述古代公義的英雄約 伯,與挪亞及但以理並列(結十四 14、20)。也許約伯記的作者是故意表達出這些特色,但這些散文故事,最有可能是一些古代流傳下來的傳統,其原有背景應在一○○○年之前。
但極少學者會把約伯記的詩歌部份(三1一四十二6)視為早期作品。這部份與某些經文十分相似,顯示它是七世紀或更後期的作品,這些經文包括耶利米書 (伯三 3—26與耶二十 14—18),以賽亞書後半部(尤其義人受苦之歌:五十二1 13至五十三12),詩篇第八篇(伯七 17、18與詩八15、6[MI6、7]),及箴言第八章(伯十五 7、8與箴八 22,25)。雖然現在流行的講法是:約伯記於被擄或歸回之後完成最後編修階段,但這個理論沒有充份證據支持。此書所寫的,是個人而非國家的苦難。它所討 論的,是神如何「自由」地施予不應有的痛苦,以及人如何自願地接受痛苦而不喪失信心:它不關心哀歌與哈巴谷書所關心的主題——神為人伸張正義的限度與性 質。它向智慧文學的傳統教訓提出疑問,但這不代表它是在箴言之後才寫成:約伯記的觀點,應該早在箴言最後寫成之前,已經流傳民間。無論如何,把約伯記最後 成書日期定於七○○與六○○之間,應該是合理的。
近東平行。我 們從古代文獻找到一些義人受苦的故事,進一步支持本書日期應在被擄之前。這些故事屬於「高等智慧文學——思考性濃、不跟隨傳統作風、關注終極問題」。然 而,其中沒有一個古代傳說可以算是約占記真正的平行故事(參第四十一章)。我們最多只能說,它們都是文學黎明時代的作品,記錄了人對神明的疑惑,尤其在人 受苦時,更想起為何神會容許苦難臨到。因此,約伯的疑惑,雖沒有直接的「祖先」,背後卻有一個古老的傳統。約伯記無論在神學、倫理、語調、氣 氛上,都與那些平行故事截然不同(那些文獻有「印度哈斯加達傳說」[Legend of Hariscandra],「蘇默人和他的神」,亞甲文的Ludlul Bel Nemeqi,「巴比倫神義論」 [Babylonian Theodicy],「埃及雄辯農民的抗議」,或「伊普威的警語」[Admonitions of Ipu-wer]):約伯記並不依賴古代文獻,它是一篇獨特的作品: 「約伯記比起它同類的競爭者而言,在各方面都有過之而無不及——對人類困境的動人描述:從不同的角度檢討問題;有力又清晰地傳達了道德的一神思想:鮮 明地塑造了主角的性格:詩歌極盡抒倩之能事,具備戲劇的感染力:對人類那個『不能理解的重擔』能夠理智地分析和面對。」
作者。約 伯記的匿名作者雖然隱藏在他的作品背後,但我們可以從字裡行間認識他是一個怎樣的人:他對人類的痛苦非常敏感;對神學思想的博大精通:他博學多才;對頑固 者內心的掙扎有深刻的體會:文學修養極高。在文學的歷史中,很少有一個作者能留下了如此尊貴的作品,但卻沒有留下任何有關身份、處境,和寫作動機的資料。
雖然作者沒有留下個人資料,但以下的假設,看起來也可算是合理的:(1)他的感情如此真切,所以一定曾有類似約伯的那種經歷。(2)神在旋風之中所說 的話強而有力,他本人相信也是因為與神有類似接觸而得以擺脫痛苦(三十八1至四十一34[MT26]:參詩七十三17)。(3)無論主題及文學技巧都說 明,他一定諳熟智慧文學的技巧和傳統。(4)他受苦的經歷,必定令他懷疑傳統的智慧思想(神必定絕對地在現世賞善罰惡,義人必享祝福,惡人必承擔惡 果)。(5)他一定是個以色列人,因為他相信神的主權,求神施行公義,也熟識以色列人的倫理守則(三十—1至40)。(6)他之所以用烏斯地這個以色列以 外的背景(可能在以東南部或基列東部),原因相信是約占這個古代的故事源出於此,也可能是為表達苦難的普及性。(7)他比同代的智慧人(詩三十七,四十 九,及七十三)有更高的文學技巧:他以優美的希伯來文來分享他的經歷,目的可能是為了鞏固朋友或(和)學生的信心,以面對將要來臨的苦難。
結構
約伯記的情節發展。我們可以爭辯約伯記的統一性(參下文),可能的底本,以及各段落的背景,但是,我們不應忽略此書整體的情節發展和其中的感 染力。迦撒(O.Kaiser)引用畢特(K.Budde)的類比,指出這巨著的形成,可以比作中古教堂的建築過程(通常要花百多年時間)——這些教堂最 後的宏偉容貌,能觸動人響起深刻的讚美:建築的每一個階段,都各自作出了貢獻,所以企圖「重新追溯原有的藍圖……可說是一項野蠻的行動」。把約伯記剖析成 片段,會削弱我們對其信息的了解。以下是本書文學性的
結構:
序幕(散文) (—至二)
約伯的哀歌(詩歌) (三)
約伯與朋友的對話 (四至二十七)
三個循環:(詩歌)
以利法[約伯逐一作答]
比勒達
瑣法
智慧之歌(詩歌) (二十八)
約伯的投訴(詩歌) (二十九至三十一)
以利戶的讚詞(詩歌) (三十二至三十七)
耶和華的講詞(詩歌) (三十八至四十二6)
結語(散文) (四十二7—17)
整體性的形式是一一散文,詩歌,散文;核心的一段對話,分別以約伯的哀歌和怨言作為開始和結束,是約伯對朋友們最初和最後的說話。以利戶與耶和華的講 詞,旨在解決上文的問題,而且故意令結構失去平衡,用以引起讀者的注意力,同時又暗示那三個朋友沒有能力提供一個解決問題的答案。 倘若我們詳細地研究各部份與整體信息的關係,便會發現: (1)雙層舞台上的一個話劇:約伯的財富與耶和華的考驗(散文序幕,—至二章)。故事發展在兩個舞台之間輪流更替一一烏斯地:約伯敬虔度日的地方,他 在這裡享受富裕的生活(一1—5),他也在這裡遭逢厄運(一 13—22,二7—13);耶和華的天廷:撒但(參下文)挑戰耶和華試驗約伯(6—12,二1—6)。戲劇性的對比,加強了悲劇情緒,令約伯的苦難成為故 事的焦點一一他本來有美好的家庭、富裕的生活,但現在卻貧窮、痛苦、孤單(一1—5,二7、8)。重複的描述細緻又有力,不單加深了苦難的氣氛,也加強了 故事的懸疑性——描述約伯正直的作風(一1、8,二3):規律化地描寫撒但來回往反,與耶和華談話(一6—8,二 1—6:參一 12下,二 7上);使者報信(一 16、17、19);總結約伯通過考驗(一 22,二 10下)。
此序言對全書的發展起了極大的作用。它確立了所有其他對話的背景,揭示了約伯記的目的,又把約伯蒙在烏斯地的鼓裡,對天廷的事懵然不知:它也表現了神 的榮辱直接與約伯的反應有關——神對約伯的信任,是故事的危機所在:約伯能否通過考驗呢?序幕說明神的關心是約占信心的回應多於他個人的舒適。它道出神的 主權在撒但之上,它對約伯的傷害,是不能超過神所定規的限度(一12,二6)。序幕刻意地為以後的對話製造了一層張力一一作者讚譽約伯對神堅定的信靠(一 21、22,二9、10),但他能否經得起朋友們的評擊呢?另外,作者筆下的三個朋友,是充滿同情心的安慰者,於是令衝突更形尖銳。 (2)「較死還差」的遭遇——一約伯的沮喪和耶和華的沉默(哀哭詩,第三章)。約伯在哀歌所表現的失望倩緒,只有耶利米那較短的哀歌(耶二十 14—18)可與之相比。約伯自詛其誕辰(伯三 1-10)、哭訴其怨言(11—26節),與序幕那種節制與敬虔,產生了令人驚訝的對比。作者故意不作任何解釋,令讀者透不過氣,而且用閃族特有的誇張手 法,把約伯的人性,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約伯失去所有,這災難使他極其恐懼,他眼見自己身上所有蒙福的記號,就是一切喜樂的源頭消失了。
明顯地,神成為了他的敵人:除了神,還有誰要對這個問題負責呢?約伯攻擊神創造的能力,對時間的控制,和保守的權柄,為以後的對話定好了一個基調。約 伯在以色列的宗教或歷史中完全得不到安慰,他自覺地保持緘默:「約伯被孤立起來,完全沒有群體或救恩歷史的傳統讓他可以找到支持,只有他自己孤獨地與神爭 辯」。 (3)比指摘更難受的安慰:三人指控,一人辯護(詩歌對話,四至二十七章)。作者在這裡無論是細節或整體布局,都表現了他的天份。他以談話的形式,讓每 個朋友作兩三次說話,使辯論因重複和變化而豐富起來。每個朋友都從不同的角度說話——以利法是一個和氣的神秘主義者(四至五,十五,二十七:尤其四 12—31),比勒達是一個頑強的保守份子(八,十八,二十五;尤其八8—10),瑣法是一個急進的教條主義者(十一,二十:尤其十一5、6)。三個基本 信息均是相同:他們不了解序幕已說明約伯的苦難是上天的考驗,因此認為是約伯犯罪所致,便叫約伯悔改認罪(以利法,四7—11,十五 12—16,二十二21—36:比勒達,八3—7:瑣法,十一13—15)。
約伯鍥而不捨地辯稱他是無辜的(六24、25,九15、20,十三18、23,二十三7、10—12, 二十七 2—6),他希望死去算了(六8一13),更責備朋友無慈愛之心(六 14—23)他為自己的困境哀哭(七1—6),埋怨神使他受盡痛苦(七11—12),且因自己的辯駁無法勝過神而沮喪(九章)。他又思考神行事之奧秘與能 力(十二 7、25),祈願朋友不再騷擾他,讓他在神面前陳明自己的事(十三 3—28):他已認定神是無情地攻擊他(十六6—22,十九),辯稱神不依據公認的義理原則行事:他竟容許惡人享福(二十一,二十四章):但當他想到神的 臨在無從捉摸又令人敬畏,便感到驚恐萬分(二十三3至17)。重複的辯論到了頂點,令懸疑愈來愈加深。這段談話表明苦難與人際關係有關一一諒解使苦難輕 省,排斥令痛苦難以忍受。約伯常以詩歌體的投訴形式作回應(如九15—35,十三23—28,十六6一17),如此,不單顯示了他不滿朋友滿口教條,而且 道出了他最終是與神爭論,因為他知道責任應由神去負。約伯之所以抗議,不是因為他無罪,而是他的痛苦大大超過了他可能犯了的罪惡。他的回應不是經常回答剛 剛提出的說話一一有時他是回應較早的問題或辯論(如九3、4、15—24是在比勒達說話之後,但其實乃回答以利法在四17的問題——「必死的人豈能比神公 義麼?」)。
這是一段出色的詩歌一一均衡、對稱、精密、意象豐富、聲色鮮明,令對話有力但仍結構嚴謹。對話雖然反反覆覆——朋友的攻擊加深了,約伯的辯護加強了,但仍沒有任何結論:在對話結束時,問題竟然增多了,唯一的盼望,只有在這圈子以外才能找到。 (4)附有信息的小插曲:反省智慧的奧秘(讚美詩,二十八章)。這段描述智慧的奇妙,指出智慧是人所難以測度的,相信這是作者的「介入」。如果約伯部 份說話由二十七1開始,那一定是一種反嘲:約伯敬畏神(二十八28:參一1、8,二 3),但卻毫無用處!如果這是故意加插的段落,相信也是最後的作者所附加的,他希望使上一部份告一段落及為下一部份作好準備。激烈的辯論過後,作者感到除 非有神幫助,否則人無能力發現、購買,或分辯真正的智慧。不錯,這就是本書到目前為止的結論:約伯和他的朋友都沒有找到鑰匙。作者指出,人需要神的幫助 (「神明白智慧的道路,曉得智慧的所在」,二十八23),因此,這段話是預先暗示了神在旋風中的說話(第三十八)。 (5)埋怨耶和華:約伯無辜地遭到不幸(怨詩,二十九至三十一)。作者運用懸疑的技巧,讓約伯有機會再次陳明他的怨言。約伯從三方面申訴(其實是把情 節作了一個總結):首先,他複述他在烏斯地悲劇性的失去福氣,無端惹來災禍(二十九章)、受人嘲罵(三十章):跟著,他誓言無辜,把序幕那些簡短的評語 (宗教及倫理方面的品德,一1、8,二3),詳細地敘述出來(三十一1—34):最後,他重申:他希望神對他說話,如果神證明他有罪,他甘願忍受咒詛 (35—40節)。於是,約占以咒詛作為申辯的結語。在最重要的時刻,當作者仍未道出他的答案,約伯已把他的問題帶到高潮:他作了什麼,竟惹來如此災難? 下一步是屬於神的了一一他若不是為約伯申冤,便是毀滅他! (6)教訓和責備:以利戶企圖矯正約占及他的朋友(詩歌體言論,三十二至三十七,附有散文引言,卅二 1—5)。整個故事的推展,都令人覺得只有神出現才能化解問題。朋友們的攻擊都完結了,約伯的哀歌也念完了,讀者所期待的,是神自己說話。但是,作者卻在 此引入一個新角色,這無疑會使讀者驚奇和疑惑。這段說話充滿諷刺性:以利戶這名是「他是神」的意思:他的名字是神聖的,但其取向卻與其他人無異。除了諷 刺,還有幽默!
雖然,大多數學者都一致認為以利戶的這段話是在約伯記基本故事結構完成之後才加上去的,但其實它也對本書情節發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延遲了本書的高潮,因此也加強了懸疑性。以利戶複述約伯的辯詞(三十三 8—13),讓讀者加深了解,又重申朋友們的意見和提出新的論點。以利戶雖然滔滔雄辯,但基本上,這位年幼的智慧人,與較年長的三位朋友是相去不遠的,他只不過略為擴展了以利法的論點(五17):在神的眷顧之中,受苦可以磨練和訓練神的子民(三十三14—30,三十六 8—12)。但話得說回來,這幾章確實是為「神的聲音」作了準備,它們顯明了約占因不知神的道路而自恃自義(三十五 16:參三十八2),並說明神在整個創造界中威嚴的主權,實足以令我們相信神是公平的神(三十四12—15,三十六 24至三十七24)最後,這幾章令讀者感受到人委實沒辦法了解天廷的奧秘一以利戶與其他人一樣,對耶和華、撒但,和試煉同樣是懵然不知。 (7)令爭辯止息的聲音:耶和華揭示他的能力與榮耀(詩體講論,三十八1-四十二6)。雖然約伯的朋友用教義及嚴詞與他爭辯一一確實令他苦惱不堪,但 整本書的焦點,其實是約伯與神之間的問題。以利戶、以利法、比勒達和瑣法,各人都站在神那邊,希望澄清約伯心中的困惑,希望慰解他內心的掙扎:但他們只是 人,他們失敗了,最後輪到耶和華來解決約伯的問題。
神在旋風中回答約伯,打破了他在烏斯地一貫的沉默(三十八1)。神突然出現,似乎是對作者賣弄懸疑感到不耐煩,所以走出來直接地面對約伯。這次相遇有 幾點是值得我們留意的:①神以一連串看似問不完的反詰問題,連續詢問約伯,那些問題本身已經道明答案,令約伯啞口無言。②耶和華要約伯面對創造的奇妙(三 十八4—11),宇宙的運轉,季節的更替(12—38節),鳥獸的生活方式(三十八39至三十九30)——神的主權統管萬有,當然也包括約伯的一生。③神 挑戰約伯,詢問他能否好像他那樣,在歷史中施行公義的裁決(四十10—14)。④耶和華沒有直接回答約伯的問題,沒有解釋原因,也沒有提及撒但的試煉。⑤ 耶和華一連串的辯詞,應驗了約伯那最惡劣的預言,神與約伯相遇的時候,「若願意與他爭辯,千中之一也不能回答一一若論力量,他真有能力,若論審判,他說誰 能將我傳來呢」(九3、19)。⑥重複的手法把神現的強度提升,令約伯更無力回應,他唯有俯伏順從(四十3一5,四十二1一6):耶和華第一次講話的焦 點,是兩隻活物——Behemoth(和合本譯作河馬[?],四十15—24)及 Leviathan和合本譯作鱷魚[?]四十一1—34[MT 40:25—41:26]),它們的行徑人不了解:而第一次講話則涉及整個宇宙,作者沒有在任何一方面的細節著墨。⑦約伯最後的反應,竟然是他不厭其煩地 與朋友爭辯的那個答案——「因此我厭惡自己,在塵土和爐灰中懊悔」(四十二6)。⑧約伯的痛悔,不是承認他受苦是因為犯罪;他懊悔,是因為他不斷埋怨神, 但對神其實沒有足夠的認識(四十二3——6)。⑨約伯所得到的答案,不是因為有一大堆新的資料,而是因為與宇宙之主建立了新的關係:「我從前風聞有你,現 在親眼見你」(5節)。⑩以利戶和朋友們對神的「知識」大部份都是真確的,但風聞與面對天上的君王,是不同的——「為何受苦」,比起「誰是上帝」,只不過 是一個渺小的問題。 (8)神為約伯伸冤:約伯得回財富、名譽,和家庭(散文結語,四十二7—17)。神所希望的,是約伯認清楚神的智慧和能力,與他自己的無知和脆弱是截 然不同的。試煉已經結束,經過極其痛苦的掙扎後,撒但戰敗了。約伯的信心起初已經十分堅強,但經過疑惑、誤解、和厄運的磨練,現已成為精金!在結語中,作 者以神的祝福反映出約伯這尊貴的品格:首先,神為約伯申辯,他責備約伯的三位朋友(四十二7、8),神的責備充滿反諷的話,把朋友們那些敬虔的智慧視為 「愚妄」(8節)。約伯起初盡責地為他的兒子獻祭(一5),現在,神指派約伯扮演祭司(或先知)的角色,收納三位朋友為他們自己所獻的祭(四十二8)。神 為約伯申冤一事,充分表現出神的恩典:神赦免三個朋友,令約伯重新擁有財富和美好的家庭(四十二10、12—15),並加添他的歲數,增加他的家財 (16、I7),他的女兒比全地的婦女更美貌(15節),他的弟兄姊妹,都來安慰他,令他重新得回失去了的名譽(比較二11與四十11,後者完成了朋友應 有的本份),這段落令全書完滿結束。神使用約伯的財富超過他起初擁有的,他賞賜那通過了試煉的約伯,又責備他三位朋友的惡言,反對約伯的厄運是因為犯罪所 致,並強調窮人不比富人公義。核心的信息是神的權能,他負起災確與復興的責任,是他向約伯說安慰的話:他離開天庭,來到烏斯地的敗瓦之中,赦免滿口教義的 智者:他重違約伯這位他關切又肯定地稱為我的僕人(四十二7、8;參一8,二3)的產業。
約伯記的統一性。上文分析整個故事的情節發展,發現各部份都巧妙地連接起來。倘若分析是正確的話,約伯記是否統一的問題,已經正面地予以肯定了。不過,以下一些簡單的評論,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約伯記在結構上的一些問題和可行的解決方法:
(1)散文序幕和結語與詩歌部份有什麼關係呢?大多數學者都反對詩歌是原初作品而散文是後期附加的。序幕為對話確立了故事的背景:結語令故事有完滿的 結束,所以兩者都不可或缺。比較可信的理論是:作者採用了較早的散文故事,然後加以修改,並利用詩歌表達他自己的神學思想(也許是個人掙扎),於是便組成 了「散文加詩歌」的約伯記。
雖然在某些地方散文的序幕和結語,與詩歌的音調似有衝突,但也不能分拆全書的整體性:①序幕有一個半游牧的背景,與內文的農村背景(三十一8、38— 40),甚至城市背景(十九15,二十九7)不同:但如果約伯在冬天移居至他農場附近的城市,而其他季節則到處游牧,便可化解上述問題:②約伯在序幕與對 話中有很不同的情緒,但這可能是因為他的朋友那些簡化了的答案,令他十分不滿而引致情緒上的改變。 (2)第三循環的對話(二十二至二十七章)似乎並不完整:比勒達的話出奇的短(二十五1—6):約伯一些說話聽起來更像出於比勒達的口(二十六5—14):而約伯最後的一句話(描寫一個惡毒的富翁及其家庭定遭厄運,二十七 13—23),可能是瑣法的話。問題不是作者是否有很多個,而是可能部份抄卷受過損毀,後來重整又未能完全:另一個解釋是:作者故意使對辯混亂,用意是表明辯論已經崩潰,那時,約伯的思辨也扭曲了,又或者是因他激辯無效而感到十分沮喪。 (3)二十八章的智慧詩常被認為是後期附加上去的。經文指其為約伯之言,但他已大受困擾,何來道出這首智慧詩呢?我們唯有把這詩解釋為反嘲作品(參上 文)。這詩與後來耶和華所說的話,同樣是表明人無法了解神的奧秘,而且它的語氣與內容,都不似是出於約伯或者是他的安慰者,所以,最理想的是把此詩當作是 作者自己的話,他加插這個片段,目的是緩和故事的緊張,並說明雙方的辯證都不足夠。 (4)耶和華的第二篇講詞(四十 15至四十一 34[MT26]),被認為是附加的部份,因為它似乎缺乏了第一篇的華采,有點畫蛇添足(約伯已經不再理論了:四十3一5),而且,它只集中討論兩隻動 物。薛基漢(P.Skehan)為耶和華兩篇講詞的統一性辯護,他認為第一篇(三十八至三十九章),是特意回答約伯最後獨白的第一部份(二十九至三十), 而第二篇(四十7至四十一26)內容的長度則經過精心計算,用以回應約伯獨白的第二部份(三十一章)。哥迪斯(Gordis)亦肯定兩篇講詞的統一性,描 寫鱷魚及河馬,目的是說明人覺反感的動物,神也喜歡:如此,便十分支持第一篇講詞的重點:「人類那以人為中心的標準,不能用來審判宇宙及其創造主」。第二 篇講詞對西方人來說,似乎冗長一點,但我們應了解到,希伯來人喜歡用重複的手法來加強懸疑。對動物的詳細描寫,是文學藝術的一部份(馬,三十九19一 25;河馬,四十15—24:鱷魚,四十一 1一34[MT 40:25—41:26)):大量的細節是要使約伯承擔不來,令他折服。 (5)以利戶的講詞(三十二 1至三十七24)是引起最多爭論的一部份。艾斯斐德便是典型的例子:「這些講詞嚴重干擾原作文學性的結枸」。序幕沒有提及以利戶,他出現前,亦未有任何伏 筆:這一點,常被引用來支持反面的意見,但我們就此可作兩點解釋——以利戶是三位安慰者的隨員或學生,所以沒有在說話之前獨立出來加以描述:另外,作者可 能故意閉口不提以利戶,令這些讚詞帶來更大的驚異和懸疑。
雖然以利戶的講詞冗長繁密,但結語卻沒有提起過他。也許這是因為他的話談論神奇異的奧秘,對約伯的評擊也不似約伯朋友那麼教條主義,所以不必在結語中 加以貶斥。亦可能作者在完成結語之後,才把以利戶的講詞加其中:也許他覺得無必要協調這些細節,所以沒有在結語中加入以利戶的情節。
以利戶的風格,與對話有極重要的分歧。有兩點論證值得一提:神的名稱不同(如EI,Yahweh, Eloah, EI Shaddai,[中譯只分為神及耶和華]):講詞出現亞蘭文,但這些論證都未有肯定的結論。同一個作者,在不同題目和處境也會用不同的字眼。況且,以利 戶的講詞與其他部份亦有相同點;最主要的共同點是,以利戶同樣引用其他資料,作為講詞論點的背景(例如三十三 8—11,三十四 5、6:參四十二3—4上)。作者加入以利戶的講詞,有特別用意:總結及重申約伯的主要立場,為耶和華總括性的講詞作好準備。
雖然,現時仍有人討論約伯記的統一性和真確性,但愈來愈多學者作出總結:我們不應把約伯記解剖成獨立部份,各有各的組成歷史:反之,我們應研讀約伯記 的現存形式,努力去把握全書內容所要傳達的信息。哥迪斯的結論十分適當:原作經過不同階段,最後才產生琨有的約伯記,「這卷書精巧地結合成一體,是一位超 世之才的作品;作者是一個文學家,也是一個宗教思想家,在人類歷史中,相信沒有太多人可與他相比」。
作品是否神的默示、是否有權威,都不決定於它的統一性。聖靈可監察編修的過程,也可監察原作者的寫作過程。就算寫作過程隱藏在古代歷史之中,默示的最後成品,也是我們順從和聆聽的對象。
文學性質
文體。約伯記是那一類作品?我們審視約伯記的文體類別時,便會發現這個問題沒有概括的答案:
(1)學者認為,是「埋怨與復和」的文學,是依據巴比倫Ludlul BelNemeqo的形式編寫,可以成為獨立的文體。耶雅士(H Gese)發現這種文雙有三個部份:記敘受苦的情況:哀歌:神介入醫治受苦的人。這個理論最主要的弱點是:不能解釋這本書的核心
部份一一約伯與朋友的爭論。 (2)韋斯特曼及其他學者覺得,約伯記的的骨幹是詩歌式的哀歌(怨詩)。這理論指出,約伯記不是智慧文學那種對受苦的典型討論,而是較激進的個人探討。 韋斯特曼致力強調約伯記的講詞內,有很多與詩篇的個人怨詩平行的地方。不過,序幕結語以及朋友的意見,都是約占記的重要部份,可見約伯記與較簡單、較規律 化的詩歌體裁極不同。 (3)甘沙(B.Gemser)及其他學者認為法律訴訟是這本書最主要的形式:
「嚴格來說,約伯記最理想是視之為一個訴訟記錄,敘述了約伯與全能之神在法庭上的爭辯(rib):其間約伯是指控官和原告人,他的朋友是見證人、審判 官和副辯,而神則是被告和辯護者,起初藏在背景之後,最後卻成為約伯及他朋友的審判官。」甘沙的見解頗為有用,因為他把法庭訴訟程序及角色,應用於約伯記 之內,但整體而言,訴訟這個分類不足以描述約伯記的結構和衝擊。 (4)約伯記可視為一次課堂的演講,學生問及神如何監管義人和惡人,而老師便以約占記這種形式,有力地解答學生的問題。這個進路似乎更適用於詩三十七 的教導性詩歌,而應用在約伯記這場激烈的爭辯中,則似乎不太適合。而且,這理論是建基於另一個未經確定的理論上一一我們很少有直接的證據,說明以色列曾有 學堂存在。 (5)約伯記可作為哲學性的辯論,形式一如柏拉圖的對話錄。但希臘哲學論集,是推理精密、理論性強的作品,烏斯地廢墟上那種個人及神學性的辯論,似乎與哲學作品有一定距離。 (6)有人提議希臘的悲劇形式。最少有兩個因素,令約伯記不可能與希臘戲劇比較:第一,主前二世紀之前,猶太人似乎沒有任何宗教性或娛樂性戲劇;第二,希臘悲劇中,人物都遭到無法抗拒的厄運和道德缺陷,但控制約伯記發展的,卻是神的自由與約伯的篤誠之間的張力。 (7)約伯記可作為喜劇看待:「它對不協調及諷刺性的事情,有獨到的體會——它的基本情節,最終發展成一個英雄的愉快結局」。雖然這個講法頗有吸引力,但是第一千年中東是否流行喜劇,仍是尚待考證的假設。 (8)早於主後一世紀,拉比 Simeon ben-Laqish已經提議約伯記是一個比喻(希伯來文masal),他認為約伯只是小說人物,整個故事只是為傳達一個屬靈教訓。不錯,約伯的講詞有時 稱為nasal(二十七里,二十九1),而他的經歷,顯然是用來當作屬靈的教訓。然而,約伯記的文體如此複雜,以比喻來概括是太簡化了,因為比喻通常只是 一個簡短的故事,而且只有一個特別的要點。 (9)亦有不少人提議它是史詩性的歷史故事。晏達臣把約伯比作族長、摩西、大衛,或路得的故事,因為有以下四個共同因素:省略枝節部份;作者不急於下 道德判斷:客觀地描寫主角的行動,不會煽動讀者情緒:集中於人物的說話以表達人物的遭遇及信念。但沒有一個族長故事有約伯記那些詳盡、有力、繁密的講詞。
以上每一個進路,對我們了解約伯記都各有貢獻。探討文體類型,不單是出於學術性的好奇,因為文體是決定作品含意的主要癥結;而且,形式與內容是緊密相 連的。 事實上,約伯記的文體實在太重要了,我們不應把任何既定的模型加於其上。約伯記確實有埋怨的詩歌、有訴訟的辯論、有準確的教導性設計、有喜劇的 激情、有反嘲的刺針,也有史詩的激昂志氣。無論如何,約伯記獨樹一幟,它是一位受感的文學天才所賜下的一份禮物。
文學特點。研究文學的同學,對約伯記的文學技巧一定嘆為觀止。例如,單單是各種詩歌的平行句(包括一組三句或更多的詩組),已經揭示了約伯記的文學成就。我們在這綜覽中,必須簡略地瀏覽本書對於創造所作的暗喻、明喻及生動的描寫,以及作者引述各種資料的獨特風格: (1)約伯記的明喻和暗喻俯拾即是,而且技巧極高,怪不得帕克(A.S.Peake)讚譽約伯記的作者為「暗喻的宗師,這位詩人從生活各個層面提取各種暗喻」。例如:
我的日子比梭更快……(七6)
我的日子比跑信的更快
急速過去,不見福樂
我的日子過去如快船
如急落抓食的鷹(九25、26)
他在四圖攻擊我
我便歸於死亡
將我的指望如樹拔出來(十九10)
他們仰望我如仰望雨
又張開口如渴慕春雨(二十九23)
一些延展性的暗喻就更令人印象深刻,他們精巧多姿,幾乎可當作寓言看待:
我的弟兄詭詐
好像溪水
又像溪水流干的河
這河因結冰發黑
有雪藏在其中
天氣漸暖就隨時消化
日頭炎熱便從原處乾涸
結伴的客旅離棄大道
順河邊行,到荒野之地死亡
提瑪結伴的客旅瞻望
示巴同夥的人等候
他們因失了盼望就抱愧
來到那裡便蒙羞
現在你們正是這樣
看見驚嚇的事便懼怕(六15—21)
樹若被砍下,還可指望發芽
嫩枝生長不息
其根雖然衰老在地里
干也死在土中
及至得了水氣
還要發芽
又長枝條
像新栽的樹一樣
但人死亡便消滅
他氣絕竟在何處呢(十四7—10) (2)對自然界的描寫,包含著強烈的詩詞力量: 雨有父嗎
露水珠是誰生的呢
冰出於誰的胎
天上的霜是誰生的呢
諸水堅硬如石頭
深淵之面凝結成冰(三十八28—30)
馬的大力是你所賜的嗎
他頸項上??的綜
是你給它披上的麼
是你叫它跳躍像蝗蟲麼
它噴氣之感使人驚惶
他嗤笑可怕的事
並不驚惶
也不因刀劍退回
箭袋和發亮的槍並短槍
在他身上錚錚有聲(三十九19—20、22—23)
(3)雖然其中引文難以決定是出於何經何典,但它們在辯論過程中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哥迪斯將引文分成以下類別。
①引自流行的智慧话:「撒但回答耶和华说,人以皮代皮,情愿舍去一切原有的保全性命!」(二4)有时作者也引用箴言(十一12,十七5)。
②直接引用讲者的想法:
我躺臥的時候,便說,我何時起來
黑夜就過去呢
我儘是反來覆去直到天亮(七4)
③引述讲者以前的观点:
我與眼睛立約
怎能戀戀瞻望處女呢
從至上的神所得之分
從至高全能者所得之業是什麼呢(三十一1—2)
哥迪斯充分把握到第二節的意義,所以加了一句引言,澄清第一與第二節的關係:「因為我曾想過,如果我犯罪(戀戀瞻望處女),我怎能從至上的神得到我的那份呢……」
④引用箴言作內文:
我年輕
你們老邁
因此我退讓
不敢向你們陳說我的意見
我說,年老的當先說話
壽高的當以智慧教訓人
但在人裡面有靈
全能者的氣使人有聰明(三十二6—8)
以利戶引用這句箴言,為的是表明他持不同的意見,以作為他年幼而發言的辯護。 ⑤引用箴言來矯正另一句箴言:
年老的有智慧
壽高的有知識
在神有智慧和能力
他有謀略和知識(十二 12、13)
若首句加上「你說」,下一句加上「但我說」,爭辯的意思就更加明顯。 ⑥引述他人的觀點:
你們說,神為惡人的兒女積蓄罪孽
我說,不如本人受報,好使他親自知道(二十一19)在五4,十八12,二十10、26,若加上「你們說」,便能清楚表達約占是總結朋友的話(RSV有加「你們說」,和合本則沒有)。
以下引文,亦應加上「你們說」;這幾句似乎是總結了安慰者的話一一神的道路人所難測(四 17,十一 7—12,十五 8、14):
神既審判那在高位的
誰能將知識教訓他呢(二十一22)
約伯在23、26節回答了這個問題。
有時,經文會標明一個提示,說明以下是一句引文:
你們說:霸者的房屋在那裡
惡人住過的帳棚在那裡(二十一28)
我們單單引用約伯記,便可以寫一篇聖經美學的文章。約伯記深入反省神與人交往的方式,結合了精湛的文學技巧,令約伯記在世界文學著作之中,成為自成一格的作品。
形式。「約 伯記是一個驚異的組合,幾乎把所有舊約的每一種文體都包括在內」。誠然,這四十二章是形式批評的寶藏。作者的天份令人難以置信,他竟然把數十種鮮明的文學 形式加插在內文之中。我們列舉其中幾種,不單為了記錄如此出色的文學手法,也是要提供一些線索,讓我們更明白作者的感情和意圖;作者用各種文學形式來使記 者印象深刻,同時也用它們來傳達信息的語調: (1)散文敘述(一1至二13,三十二 1—5,四十二7—17)道出故事的基本內容,為詩歌部份提供了背景,亦介紹了以利戶出場。上文已討論散文敘述的大部份特點(參上文第731—732頁)。 (2)約伯為自己出生哀哭(三章:參十18、19)。若要深入表達約伯沮喪的心情,哀歌是最有力的文體(參耶二十14—18)。事實上這段包括了兩種 形式:①咒詛生辰一一求死或企圖自殺的表現,希望藉此抵消或扭轉生辰之後的一切遭遇(三3—10):及②埋怨的問題:以「為何」開始,不要求什麼特定的答 案,用來引出受苦的情況(三 11—26:參十 18、19,問題之後,表示寧願出生後即死去)。作者希望描繪約伯受創的深刻,目的是定立一個舞台,讓三位朋友和約伯表達他們的意見和回應。 (3)約伯經常使用怨詩(六一七章,九25至十22,十三23至十四22,十六1至十七9,二十三章,二十九1至三十一37)。運用這種形式有幾個目 的:它令約伯記不致成為一篇講論苦難原因的論文,容許作者用感情化、圖像化的詩句,深入描寫苦難的性質(如十六6—17),這是詩篇的一個主要特性。這種 形式又能包含其他組合部份一一如間接祈求神的拯救(十三 24、25),表白無辜的誓詞(三十一3—40)。它能指向約伯的朋友,因為約伯已視他們為敵人(如六14—23),又能指向耶和華(如十2—22);讓 三方面都成為經文的主角一一神、敵人、受苦的人。它令讀者看見約伯在絕望的邊緣徘徊,暗示約伯仍有一絲信心,信得過神願意聆聽,也有能力拯救他(如十九 23—29)。 (4)讚頌神的作為和屬性的詩歌(如九4—10,十二13一25,二十六5—14,三十六24至三十七13)。約伯(九4—10,十113—25)及他的朋友(比勒達[?],二十六5—14:以利戶,三十六 24一三十七 13)也有用詩歌來描述神的威嚴一一三位朋友藉此來駁斥約伯:約伯雖然渴望把自己的事在神面前陳明,但也有用詩歌說明他了解到神的偉大。這些頌歌為神在旋風之中的啟示作好了準備,而且對比人努力捕捉神的榮耀,與神啟示自己,兩者之間絕不相同。 (5)以利法對異象的描寫(四12—21),在舊約中沒有相似的平行敘述。正如先知式異象,它包括了一段聲音,但此異象引起的反應,以及對影象的詳細描寫,是十分獨特的。這段話提醒我們,智慧人不單只觀察世情,他們也可能有神秘經驗。 (6)個人觀察(四8,五3—5)是智慧訓言的普遍形式(參箴言七6—23,二十四30—34:傳一13、14,三10)。這些觀察以第一身道出,顯明不是從一般的箴言出發,而是基於約伯個人所見所聞來下判斷:
按我所見,耕罪孽種毒害的人
都照樣收割(四8) (7)整本約伯記都充滿箴言。約伯(如六 14,25上,十二 5、6、12,十三28,十七5)及他的朋友(以利法,五 2、6、7,二十二2、21、22:瑣法,二十5:以利戶,三十二7)都自由地引用箴言。它們大部份都是描述句,讓聽眾自行應用:
忿怒害死愚妄人
嫉妒殺死痴迷人(五2)
禍患原不是從土中出來
患難也不是從地里發生
人生在世必遇患難
如同火星飛騰(五6—7)
約伯有時會引用一句箴言,然後又加以駁斥:
正直的言語,力量何其大(箴言)
但你們責備,是責備什麼呢(六25)
或以一箴言反駁另一箴言(十二12、13),一如傳道者(參下文,第771頁)。經常出現的,還有箴言的一種熟識的形式——勸勉(警語),動詞為祈使語,命令之後,常列出一個原由:
你要認識神,就得平安
福氣也必臨到你
你當領受他口中的教訓
將他的言語存在心裡(二十二 21、22)
這是訓誨的標準形式,說明老師憑著他的經驗與權威,有權作出這些勸勉。警語往往包含一個理由,表明老師的權威不是混回來的,他的說話有證據支持。 (8)反詰問題(或稱爭議問題)在辯論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每一個辯論的人,都運用過這種技巧:以利法,四7,十五2、3、7一9、11—14,二十五3、4:比勒達,八3、11,十八4,二十五卜4;瑣法,十一 2、3、7、8、10、11;約伯,六5、6、11、12、22、23,七12,九12,十二9,十三 7—9,二十七 8—10:以利戶,三十四 13、17一19、 31—33,三十六9、22、23,三十七15—18、20 。在辯論中,沒有其他文學技巧比反詰句更有效,因為發問的人所用的詢問方法,已經決定了問題的答案。聆聽的人因為不得不答,所以便要投入論戰之中。通常,那答案已經肯定是一一「不!」「無可能!」 「當然不可!」或「沒有!」
請你追想,無辜的人有誰滅亡
正直的人在何處剪除(以利法,四7)
這許多的言語,豈不該回答麼
多嘴多舌的人,豈可稱為義麼(瑣法,十一2)
我的氣力豈是石頭的氣力
我的肉身豈是銅的呢(約伯,六12)
誰派他治理地
安定全世界呢(以利戶,三十四13)
留意問句的力量,被平行的詩句大大加強了(上述為同義平行),它們把問題用相近的形式重複使用,製做雙重的壓力。
至於耶和華的講詞內,卻用了無數問題,它們所預計的回應,多數是:「我不知道」或「我不在那裡」:
我立大地根基的時候,你在那裡呢(三十八4上)
你若曉得就說,是誰定地的尺度
是誰把準繩拉在其上(三十八5)
或回答說:「不!」例如:
死亡的門,曾向你顯露什麼
死蔭的門,你曾見過麼(三十八17)
或承認自己的軟弱:「不,我不能!」
你能向雲彩揚起聲來
使傾盆的雨遮蓋你麼(三十八34)
這些問句的目的逼使約伯承認他的無知(「我不知道」)和無能(「我當然不能」):作者還用了最少兩種方法加強問題的力量一一①用祈使語逼使約伯作答 ——「你若有聰明,只管說罷」(三十八4下)「你若全知,只管說罷」(18節):②運用反嘲,諷刺約伯好像約伯諷刺他的朋友一樣尖銳:「你總知道,因為你 早已生在世上,你日子的數目也多!」(三十八21:參十二2)這些沉重的問題,好像一個重擔壓在約伯肩頭,直至他無言以對,謙卑地俯伏在神面前。 (9)將自然現象臚列出來的專名錄、目錄或分類表,可用作耶和華在旋風中說話的文學背景。埃及和以色列都有這些文獻,把星宿、星座、各種氣象,及其他 資料收錄編排,用來訓練學生了解周圍的自然事物。這一類目錄對其他聖經段落亦有影響(參詩一四八——列出了一系列的自然景象,作為呼召人民讚美耶和華的原 因)。相信所羅門曾用這些目錄來記錄他對自然界的大量知識,他的史官也因此稱他贊(王上四33)。三十八章的問句形式,在埃及十三世紀的亞拿斯迪一世蒲紙 抄卷(Papyrus AnastiI)亦出現過,內文記載了一個稱為何利(Hori)的文士,用一連串的問題評擊另一個無知的文士亞曼尼莫皮(Amenemope),因此,約 伯記三十八章可能根據這問題形式寫成。埃及人善於把目錄形式加進問題來辯論或教導,所以目錄形式可能是由埃及傳入。當然,這些平行不代表耶和華兩篇講詞的 神學觀點是從埃及文獻借用過來;例如四至十一節有關創造的問題,便沒有埃及文獻可與之相比。 (10)有某些智慧形式的特徵值得在此一提:
①asre(「有福了」:参诗一1)的格式道出了一种能打开快乐之门的生活方式(五17—27)。 ②数码箴言(与asre格式一起使用,五19—22):神会审判那些他不赞许的快乐人,一连串对他们的威胁,以数目表示出来,加强了压逼力(参箴言三十章的「X,X十1的方式)。 ③一句总结的话,带出了课题的重要性,更点出整句的高峰(八13,十八21,二十29):
現在你們正是這樣
看見驚嚇的事情便懼怕(六 21)
④誇大的諷刺(六27,十一12,十二2,十五7,二十六2—4)常出現在古時的比斗中(如歌利亞,撒上十七43;約阿施,王下十四9)。⑤打油詩與諷刺詩相似。約伯把詩八4[MT5]改變成一首打油詩:
人算什麼,他竟看他為大
將他放在心上
每早鑑察他
時刻試驗他(七17—18)
⑥願望(六2—4、8—10,十一5,十三5,十九23、24,二十三3,二十九2—6)在申訴和辯論中,都是十分有效的形式,它們表達了一種強烈的意願,希望能改變厄運(如六2—4)或改變對手的回應(如十三5)。
(11)在第二循環中,以利法似乎用了先知的審判講詞來向約伯說話(二十二2—11):控罪(二十二5—9)
「因此」(典型的轉接:10節)
宣報審判的警告(10、11節)
以利法極其忿怒,所以用了先知指控以色列領袖(如王下一16)或整個國家(如摩三 10、11)的形式來指摘約伯。 神學貢獻
聖經的每一卷書卷都要從整體性的研究入手,各卷書的每一部份,都應該與作者的寫作動機聯繫起來考慮。這對約伯記的研讀尤其重要,因為未到最後一頁,我們都不能分辨全書的信息。其實,當我們追溯這卷書的情節發展時,在某程度上,已經是解釋了它的信息。
基本上,故事本身就已經是信息了。我們不能把整個故事拆散,也不能把故事的動力僵化為一成不變的原則或細微的要點。這本書包藏了神在子民生命中的奇異作為,我們把它分解成片段,必定會破壞了當中的內容。
神的自由。若果有任何關於神的自由的教義,我們都應拿出來詳加討論。無論是約伯抑或是他的朋友,都因為神的自由而感到困擾。朋友們認為,受苦經常(一定)是神懲罰人的標記。而約伯則認為,無理受苦是毫無價值的,但神又為何使他受苦呢?
對於傳統智慧的支持者來說,這卷書所描寫的神,有自由作出令人驚奇的事情,矯正人的誤解,改正那些談論他的書本。他有自由接受撒但的挑戰,卻不用告訴 任何相關的人:他有自由肯定何時介入、如何工作;他有自由不回答約伯步步進逼的問題;亦有自由不同意朋友們那些唱高調的教條;更重要的是,他有自由眷顧約 伯和赦免約伯的朋友。
整本聖經都與約占記作者一樣,描寫神不受人的謀算限制,不受人的思想囚禁。他所行的,是從他自己的性情和意願自由地流露出來的,他不必依據任何原則。 他自己決定創造和保守這個宇宙,計劃及控制歷史的進程,按照他在申命記及箴言所定下的方式行事,但又超越了約伯記中那些繁文褥節。約伯記其中一個教訓就 是:神是主宰,他有自己的選擇;另一個教訓就是,人必須承認神的自由。如果我們為神定立了規矩,必會因為他不依從而大惑不解,這將會是何等令人苦惱的事 呢!
撒但的試探。舊 約之中,最早提及撒但的舊約經文,就是約伯記的序幕(參代上二十一1:亞三1)。撒但可以到耶和華跟前,但它也受制於神權之下。聖經有關創造的教義,完全 取消了二元論的可能一一沒有一處經文表明撒但不是神的創造物,但每一段有關的經文,也指出撒但滿懷惡意。它代表了衝突和惡毒,它的目的與神的旨意相違,它 不願約伯生活安舒。
在結語中,撒但消失了,這不是代表「序幕與結語因為不平衡而產生缺撼」,反之,這是本書作者刻意的安排。神是掌管萬有的,撒但不是:結果,試煉過去 了。約伯的故事指向將來而不是陷溺於過去,在約伯記的開始與結束,撒但都只不過是一個好事之徒,企圖破壞耶和華與約伯的關係。
撒但在約伯記所扮演的角色,不多不少亦是它在全本聖經所扮演的角色。它是神所創造的,但卻與神作對(參太四 1—11:路四 1一13):它希望破壞神子民的身體(林後十二7)和靈性(十一14)。但它因為基督的順服已被戰敗了,到了末後,它便會消失(啟二十2、7、10)。
撒但的詭計不是引誘約伯行惡——奸詐、不道德、暴力一一而是引誘他犯「那罪」——對神不忠。忠誠和信任是聖經中敬虔的基本特質,也是所有公義果子的根 源。撒但一貫的作風便是破壞這個根源一一破壞約伯與神的關係。雖然約伯曾抗議、懷疑和頂撞神,但他成功地通過考驗,取得滿分。
忍受苦難的力量。雖然,不是所有人都會承擔約占那種劇烈的痛苦,但實際上每個人多少都要承擔一些苦難。我們可以肯定約伯記其中一個目的,就是幫助那些在苦難里的人。
首先,約伯記教導受苦的人要接受神的自由:約伯記打碎了人們心目中的偶像,讓人認識神真正的面貌。倘若受苦的人能明白神的自由,在他受苦的時候,仍然 肯定神有他奧秘的心意,也許他有一公義的目標。而且,他也是全能的,他不吝嗇,他是得勝的神,卻不記仇。雖然我們恨惡每一種苦痛,但約伯記的讀者學會了相 信神能從苦難中帶出美善來。
約伯記也教導我們,在苦難中朋友尤其重要。我們要避免那些簡化的勸告、天真無知的意見,和虛假的安慰。有人曾經這樣講,約伯記最大的悲劇是將合理的神學,錯誤地應用在那些朋友身上,並令友誼變成了咒詛!
約伯不是在靜默之中受苦,他與朋友理論,與神爭辯。結束的時候,神否定了約伯的投訴,但他沒有因此而審判約伯。無論在聖經那一處,人與神的關係肯定是 有一個發問的空間,當然,問題應是出於誠實、出於對神的愛和信任。聖經中,那些尊貴的人物——耶利米、詩篇的作者、哈巴谷,甚至是耶穌(可十四36,十五 34)一一不也是與神爭辯而從苦難中得到安慰嗎?
有關苦難的最後一個教訓是一一約伯一直對神忠誠。他有清潔的良心,他的痛苦不會因罪擔而加深,這是異於常人的。背叛、不忠、不肯接受赦免、恐怕被神指 摘這些事情均能加深苦楚,甚至令人無法承擔。但約伯知道他仍然是委身於神的人,他相信他的委身能一直支持他直到死亡,甚至超越死亡(十九23—29)。
無論怎樣,一8仍然是一個合適的問題——「你曾用心察看我的僕人約伯沒有?」(一8,二3)雅各把約伯當作例子,說明人通過苦難會學到喜樂的功課:「那先前忍耐的人,我們稱他們是有福的。你們聽過約伯的忍耐,也知道主給他的結局,明顯主是滿心憐憫,大有慈悲」(雅五11)。這是約伯記一個理想的總結一一忍耐的人,必能在那位滿心憐憫、計劃周詳的神的懷抱中,渡過苦難的日子。
本書為未授權圖書,源自網絡,在此刊登只為交流學習之用,請勿用於其它目的,謝謝。若侵犯了您的版權,請來函告知刪除。 電郵 ccwiki@ccwik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