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CCBible/Bible101/DBible 微博@基督徒百科@Bible101@歌珊地圣经引擎@如鹰展翼而上 QQ群 4619600/226112909/226112998 同步推送#今日真道圣言#
舊約綜覽(賴桑) 41智慧文學
智慧文學
格言與諺語,是對生活的一些洞見,以易記的形式,把成功與快樂之道記錄下來。聖經的智慧文學把這些口傳與文字收集成書,委實是以色列人的一大貢獻。智慧話有古老的淵源:埃及VizierPtah•hoteP的訓詞約在主前二四五○年寫成,而 Meri-ka-re王所作的訓導,則寫於二一八○年。在亞伯拉罕之前的年代,古米所波大米已經有豐富又多樣化的智慧文學著作。克藍瑪(S.N.Kramer)把蘇默人的智慧話分成五類:箴言:短文:訓詞:關於米所波大米學派與文士的文章:爭論與辯詞。
所以聖經的智慧文學,雖在十世紀才正式開始,但之前近東已經有一千五百年智慧文學的傳統,而且,在不知多少世紀以前,對生活的訓誨與觀察,已經開始成 為口傳的傳統,代代相傳。就算不談內容,單在形式方面,聖經的智慧文學已經與以色列以外的雷同,所以先讓我們簡略地介召一下聖經之外的智慧文學有什麼主題 和格式。 智慧文學的類別
傳統上,我們可把智慧文學分為兩類:箴言——簡短精煉的格言,說明個人快樂與順利之道,或者把睿智的經驗濃縮,或對生命作精癖的觀察。第二類是反省或 沉思的心得一一一獨白、訓話,或文章,探討人生的基本問題,如生存的意義及苦難的問題。這裡用「反省」或「沉思」的字眼,但並非意味著神秘主義或哲學。古 代的訓言不是建構理論,它們是實際的、經驗的:亦不是討論抽象的問題,而是處理具體的事例:約伯記一開始便寫道:「烏斯地有一個人名叫約伯」(伯一1)。
箴言。很 久以前,已有一些不知名的人,聰明機智地撰寫及收集關於生活的格言。這些睿智的男女是古代社會受過教育的人,他們把這些智慧語當作工具來教導學生,又把它 們當作指標,指示那些尋求輔導的人。古人量度偉人的一個標準,是他能否以箴言發揮智慧,或者以妙語智勝仇敵。例如,列王以智慧話的技巧應用於官方的公告之 中(如王上二十11:「才頂盔貫甲的,休要像摘盔卸甲的誇口」)。
箴言的起源,已經湮沒於古史的迷霧之中,但我們可以肯定,它們一定是從生活的各種體驗發展出來。最早的箴言,是口傳而非筆傳的說話:很多已成文字的智 慧話,仍保留這種口傳的特色,例如箴言書強調聆聽而不是閱讀(參箴一8,四 1等)。早期的智慧語,尤其是米所波大米的,似乎與宗教及巫術有關。林伯(W.G.Lam-bert)曾提出過,巴比倫的箴言並無道德性的內容,而是「祭 儀及魔法的技巧,最初由智者發起」,讓人能從神那處得到所想要的東西。一些人認為智慧語的起源,幾乎都是宗教性的:不過,貿易、商業,及政治等因素,相信 也是成因之一。事實上,所有如此廣泛和古老的現象,都是難以簡化的,因為人類似乎共有一種觀察生活而後將之系統化的本性。
最早的文獻已有高度成熟的對話和格言,尤其在埃及,那些格言不是簡短、互不相關,及比喻性的語句,而是用一段說話來處理一個主題!留意 Vizer Ptah-hotep的訓詞:
「但願你不會因你的知識而高傲起來:不會因你是智者而自信,請向無知與聰明的人求教。技巧的極限無人能達到,有技巧的人也不能完全發揮他的長處。美好 的言詞比翡翠更深藏不露,但卻能被侯婢在麻石中尋見……精確的說,這些「訓詞」也許應列入警語或規條而非箴言的類別。與此同期的巴比倫「智慧法道」(林伯 將它定期於基色[Kassite]時代,一五○○至—一○○),主題包括遠離損友、對待有需要的人要仁慈、不應娶女奴為妻,以及宗教的責任與好處:
控制你的口、守住你的言語:
人的口中有財富——讓你珍惜你的嘴唇。 你要禁誡傲慢與惡言:
不說謊言或污穢話。
造謠生事的人是可咒詛的。 不要向與你爭論的人報復:
對行惡的人要仁慈,
對仇敵要公正,
對敵人要微笑。
被女奴管治的家必會傾倒。
每日都要敬拜你的神。
燒香時要獻祭祝福。
甘心向你的神奉獻禮物。
這是對神的正確態度。
這些撮要說明了近東智慧文學的實用性、道德性,和宗教性,它們與箴言一至九章的教導性文章相似。在一定程度上,這些證據指出,我們不應輕易便將那些更長和更統一的經文,定期在這卷書的其他經文之後。 簡短獨立的箴言和流行的諺語,在蘇默、巴比倫和亞述文獻中比比皆是。流行的諺語在民間傳誦,有時是為了娛樂多於道德的教訓。在亞述時代後期(約七○○年),很多箴言好像寓言,集中描寫動物和昆蟲的活動和對話。例如:
蜘蛛為蒼蠅張網。
但卻捉了一隻壁虎,
在網裡的蜘蛛真是遭殃了!
一隻蚊降在大象身上
說:「兄弟,我太重罷?我還是飛到水邊。」
大象回答說:「你停下來抑或飛走我都不會在意——
你在我身上是什麼呢?」
亞甲文的一個寓言則更長更加精煉,那是一個棕樹與櫻柳(一種常青灌木)之間的爭辯。它們各自聲稱自己對王更有用:棕樹可遮蔭結果,櫻柳可作柴薪和葉箔。 我們很難分辨諺語和箴言,他們都可能用自然界的事物作素材,亦可能有道德教訓作內容。這裡所說的「箴言」,是指簡短濃縮的格言,通常是一連串但又各自獨立的。米所波大米的文獻中,箴言常常以兩種文字(蘇默文及亞甲文)平行書寫。例如:
你所愛的一一你為他負軛。
你已向你的朋友行惡,
你會怎樣對你的敵人呢?[注十二]
民沒有王(好像)羊沒有牧人。
你會不會把一團泥,放在挪你的人手中呢?
她若非與別人苟合,會令人討厭嗎?
她若不是(亂)吃,會肥胖起來嗎?
去年我吃了大蒜,今年我的內臟焚燒。
這些古代米所波大米的說話,說明了東方人具體化的思想。他們細心觀察生活,以實實際際的物件、動物,或經驗表達出來,極少抽象或理論性的說話。這些箴 言與諺語,能直接又充滿活力地,即時道出它們的信息。比照英語格言「團結就是力量」與阿拉伯箴言倆頭狗能殺死一頭獅子」:或比較「相熟孕育出鄙視來。與猶 太諺語「窮人餓而不自知」,便會比對出上述的特質。英語「美貌決定于美人所做的」比起以下強烈的例子,就顯得平凡無力了: 才德的婦人,是丈夫的冠冕
貽羞的婦人,如同朽爛在她丈夫的骨中(箴十二4)
或
婦女美貌而無見識,如同金環帶在豬鼻上(十一22) 「對智者來說,片言隻字已經足夠」,希伯來人則有,「一句責備話,深入聰明人的心,強如責打愚昧人一百下」(十七10)。當然,英語格言也有具體的,如「一鳥在手不如兩鳥在林」,「活在玻璃屋內的人不應投石」:但希伯來人和閃族的箴言幾乎永遠是具體的。
一句箴言怎樣才有效呢?為什麼有些傳頌千古有些卻棄置一旁?大主教特仁赤(R.C.Trench)是十九世紀一個聞名遠近的聖經學者,他列出了成功箴 言所需具有的幾個條件:(1)精簡——箴言必須易記,冗長的話很難在記憶里生根;(2)易明——意思必須容易掌握:(3)特色——只有強烈的箴言才能刻在 人的心內:及(4)流行一一若不是經常傳頌,甚至好的語句都會失傳。
思考性的智慧語。古人與現代人一樣,常受人的難題困擾。生命是否真有目的?為何好人會受苦、罪人又消遙法外?埃及和米所波大米的古代箴言均會處理這些問題。
在米所波大米的基色時期,已有一位作者深感世情常與他作對而寫下一篇獨白。這作品的第一句是:「我要讚美智慧之主」(瑪爾杜克[Marduk]巴比倫 的主要神只)。原作有似乎四百至五百行,保存在三塊泥版上,還有一塊泥版可能(但亦可能不)與此相關。一開始,敘述者已經在埋怨被自己的神離棄:
我的神離棄我,他消失了
我的女神不理我,她總是與我保持一段距離
祝福我的天使,本是在我旁的,現在已經離去
保護我的靈飛走了,他去了尋找別人
我的能力消失了:我的容顏枯敗
我毫無尊嚴,失去保障( I,43—48)
神拒絕他之後,他的朋友、奴僕,和推崇他的人,都敵視他: 我本是貴族中的一員,現在卻無故滑倒
我本是高貴的,現在卻成了奴隸
我在朋儕中間成了隱士
我若在街上行走,耳朵便聽到責備
我若走進皇宮,便有人蔽上眼睛
我的朋友變成敵人
我的伴侶變成惡魔
我最親密的朋友要謀害我的命
我的奴僕在聚集時公開咒詛我。(I,77—8l、84、85、88、89)
受苦的人被那在天和在地的拒絕,還要受皮肉之苦。沒有一種傳統的祭禮或魔法秘方能醫好他,他真不知為河神好像對一個罪犯似的對待他: 屬天的那位沒有查考事情的真相
那在睡夢中的祭司也沒有在神面前徹查我的案件
我尋求撒基吉的靈幫助我,但他沒有
祭司的咒文和祭儀也不能止息神對我的烈怒
有誰能知天上眾神的心意?
有誰明白地底眾神的計謀?
我們凡人在那處求問神的行徑?
昨天活的今天死
他一瞬間像被趕走,但突然間便強盛起來
那一刻人民歌頌讚美
過一刻他們又好像專職哭喪的人那樣嚎哭
至於我,那至高者正在驅趕我
降下惡疾在我身上
他們好像打倒一面牆似的毀滅我的高位
他們好像割下蘆葦似的拆毀我堅強的身體
我倒下如草,泥擲在我的面上(Ⅱ,6-9、36—42、 49、50、68—70)
經文總以一連串的夢境作結,改變了受苦人的悲慘境況,並顯示瑪爾杜克的怒氣已經止住: 他的手重重壓著我,我不能擔當了
我對他的驚惶是可怕的……
我第三次看見一個夢
我在夜間夢裡看見——
……一個容光煥發的年青女子
是一個女皇……與神同等
她說:「誰在夜間看見一個異象,
誰就從極苦的光景被拯救出來。」
我主的心安靜之後
慈愛的瑪爾杜克心便歡暢
他命風帶走我的過犯。(Ⅲ,1、2、29—32、37、38、50、51、60)
顯然這篇作品常被稱為「巴比倫的約伯記」,但它的作者沒有探討為何義人受苦,而且作者只強調祭儀與魔法,認為鬼怪是令人受苦的工具,而那些異象使者所 帶來的醫治,只是一個遙遠的呼聲一一神對受苦與醫治負起全部的責任。約伯最後與活著的神相遇、接受了他的信約:但巴比倫的約伯記只以冗長的文字,逐步描寫 他如何得醫治,他與瑪爾杜克的關係,作者沒有進一步探討。而約伯與神的關係,則是約伯記的核心。 古代智慧文學有時亦以對話形式出現,例如巴比倫神義論,是一首字母詩,共三十七段,每段十一行。林伯把它定期於一千年左右。這詩是一篇對話,受苦的人埋怨社會不公,他的朋友則以傳統觀點說明神的公正,希望能解答他的問題。
受苦的人自小被遺棄作孤兒,他不明白為何神不保護他,反倒毫不公平地支持和保護他父親的長子。他朋友的回答顯示敬虔能富足:
那等候他神的,必有守護他的天使
那敬畏他女神的謙卑人必聚財富
受苦的人便列舉社會和自然界的例子來挑戰這個原則。但朋友確信所有妄顧公平的事都將會改正過來,他催促受苦的人保持敬虔和忍耐。受苦的人繼續為不平之事申辯,甚至認為他的惡劣環境,是他的宗教熱誠所致:
我環顧整個社會,證據卻恰好相反
神不去矯正魔鬼的路
父親在運河上划船
長子躺在船上
那繼承父業的,在路上橫行如暴徒
那年幼的兒子,卻把食物送給窮人
我屈身拜我的神,有什麼益處呢?
我遇見那些小人便要下拜
那些人類渣滓,正如大富大貴的人,他們都以鄙視的態度對待
我(243-246、249—253)
朋友似乎被這些辯詞所動,於是唯有說神的道路深奧難懂: 神的心意,如天堂的中央,高深難測
認識他是困難的:眾生有誰知道呢(256、257)?最後,兩人似乎都同意神對世間的公義要負起最終的責任,他會使人轉向他那一方。朋友承認神明:
把邪惡的話給了世人
永遠賜下謊言,絕無真理
他們認真地為富人說話
他們說:「他是王,財富與他同在。」
但他們傷害窮人像對待賊一樣
他們誣告他、謀害他的命
令他如罪犯般受盡痛苦,因為他毫無保障
他們殘忍地把他殺害,像吹息火焰一樣(279一286)受苦的人在結語重申他的申訴和苦楚。
事實上對話的終結是一個乞求。人民惡行的責任完全放在神明的肩頭上,其他要點則輕輕放過。最後的答案是否:神就是不公平的?如果是,人行惡要負什麼責 任?約伯解決苦難和不公平的問題時,採取了不同的進路。聖經以神的介入來解決問題,也許,他的公義仍受到質詢,但到對話結束時,經文仍肯定他是公平的神。
較後時期巴比倫出現了一段悲觀的對話,學者一般認為那是第一千年上半期的作品:作者以相似的形式,記述主人與他奴隸的對話:那貴族告訴奴隸一個作樂的計劃,奴隸列出那提議的好處,但主人突然推翻前言,奴隸立刻盡忠職守地提出反對計劃的好處。
「奴隸阿,聽我說。」「主人,我在這裡、我在這裡。」
「立刻拿戰車來,準備好,我要駕車到野外去。」
「駕車,主人,駕車。獵人吃飽了肚。
獵犬咬斷獵物的骨頭,
獵人的鷹飛來了,
野驢也列隊而行……」
「不,奴隸,我不會到野外去。」
「不要去,主人,不要去。
獵人轉運了:
獵犬的牙會掉下,
獵人的鷹飛到牆上,
野驢整隊走到高地休息去了。」(17—28)
「奴隸阿,聽我說。」「主人,我在,我在。」
「我要愛一個女人。」 「那就愛罷,主人,愛罷。
愛一個女人的男人忘卻憂愁恐懼。」
「不,奴隸,我不會愛一個女人。」
「不愛不愛,主人。
婦人是個陷阱,是陷阱、一個洞、一個溝渠。
婦人是銳利的匕首,切斷男人的喉嚨。」(46—52)
有點像傳道書那樣,不同的享樂,提出來又擱置了。似乎沒有一樣令主人覺得有價值,他對生活的興趣已經消失了。然而,結論卻與舊約聖經的傳道者背道而馳: 「奴隸!聽我說。」「主人,我在,我在。」
「那末,什麼才是美好的呢?」
「打斷你和我的頸項,
把我倆拋進河中,那就是美好。
有誰可以高及天堂?
有誰可以廣攝地府?」
「奴隸,不是的,我會殺了你,先送你去。」
「我主一定不會比我多活三天。」(79—86) 聖經智慧文學的範圍
智慧人的角色。以 色列人一如鄰邦巴比倫、迦南、以東,和埃及,自從有民族的自覺以來,人民已追求智慧。為別人提意見的技巧不限於男性,因為早在以色列歷史的初期,已經提及 過一些智慧的女人,底波拉之歌提到西西拉的母親求問一個「聰明的宮女」而得安慰(士五29)。同樣,撒下十四 2—20引述一個提哥亞的「聰明婦人」,她顯然不單只是一個職業的哭喪者。她在第十四節的話顯示她十分熟識智慧人圈子裡的箴言和諺語:「我們都是必死的, 如同水潑在地上,不能收回。」其他古代的例子包括大衛的導師亞希多弗:「那時,亞希多弗所出的主意,好像人間神的話一樣。他昔日給大衛今日給押沙龍所出的 主意,都是這樣」(撒下十六23);還有亞比拉那位聰明的婦人,「憑她的智慧去勸人」,那地也因那智慧語而聞名(二十22)
以色列的智慧訓誨,必定是隨著部族生活傳遞,用來預備每一代的族人承檐家庭、國土和社會的領導責任。然而,智慧文學到了所羅門時代揭開了重要的一頁。 所羅門王的支持、讚譽,他的財富、國際的文化和交流探索,這些因素合起來,令智慧文體在這個時代紮根,而且成了運動,產生聖經的智慧書。我們可從王上四 29—34[MT5:9—14]印證所羅門是這種發展的支柱人物:
「神賜給所羅門極大的智慧聰明,和廣大的心,如同海沙不可測量。所羅門的智慧超過東方人,和埃及人的一切智慧……他作箴言三千句,詩歌一千零五首……天下列王聽見所羅門的智慧,就都差人來聽他的智慧話。」(另參箴一 十1,二十五1)
此運動興起的精確背景亦是一個問題。一般認為所羅門及其後人仿效埃及,成立學校,訓練行政人員、文士,及其他官員來承擔中央政府的工作。這理論縱使講 得通,亦缺乏聖經支持。猶太文獻第一次提及學校,是在西拉的時代(約一八○年:西拉智訓[即傳道經]五十一23)。耶十八18的傳統解釋,及認為經文所指 的三種職份,為先知、祭司,和智慧人但是韋弼(R.N.Whybray)提出強烈的質疑,他懷疑以色列的智者是否真會成立一個特別的部門或分別出來的階 層:反之,他的結論是,他們無論有何職業,都是一批知識份子。
箴二十五1指出希西家亦是支持智慧文學的人。在耶利米時代(約六○○),智慧人在某些場合會與先知和祭司的聲譽及影響力不相伯仲。耶利米對那些智者光火,因為他們與其他宗教領袖一樣,沒有順從神和他的話,也沒有履行他們的責任: 智慧人慚愧、驚惶、被擒拿
他們棄掉耶和華的話
心裡還有什麼智慧呢(耶八9)
耶利米預言祭司的律法、智者的訓言,以及先知的話都會斷絕。於是他們便謀害耶利米,設計期間,智慧人亦有參與,並且有相當的地位(十八18)。智慧人 在此時已經很有聲望,其佐證之一是先知們常用智慧話和技巧。阿摩司的作品有智慧文學的主題,例如「三番四次」的形式(—至二:另參箴三十15、18一 21、24、29:伯五 19),以及爭議的問題(摩三 3— 8,六12)。先知既然亦有運用智慧語的形式,所以我們不應斬釘截鐵地把智慧人劃分出來。
智慧人的責任,是在人民或政府領袖面對困難時,提供意見,指導他們採取正確的行動。這些意見相信大部份是以箴言表達,一個真正的智者,必須通曉箴言, 才能說出清晰又切合詢問者需要的答案(留意傳道書十二9:「再者,傳道者因有智慧,仍將知識教訓眾人:又默想、又考查、又陳說許多箴言」:及11節:「智 慧人的言語,好像刺棍,會中之師的言語,又像釘穩的釘子,都是一個牧者所賜的」)。另外,智者又要思考人生之中各種困擾人的問題,並作出恰當的觀察和結 論:在這方面約伯記和傳道書是最值得留意的例子。希伯來人的「智慧」十分接近希臘的「哲學」;當然兩者是有明顯的分別。
聖經智慧文學的特徵。當智者寫作他們的智慧語時,不會受文化或國籍所限制。事實上,聖經智慧文學其中一個特點,就是其國際性。一個社會的箴言,很容易被另一個採用,因為它們的基本性質是對生活的研究和反省,所以擁有史詩或歷史作品所沒有的普及性。
舊約以及古代東方的智慧文學,主題都順理成章地傾向於個人的成功和吉利,這種個人主義,與先知所講的國家及群體宗教生活有很大對比。以色列信仰最重要 的主題一一從埃及被選召、與耶和華立約的關係、官方崇拜、主的日子等,在智慧文學都只是扮演一個小角色。然而我們不能因此認為以色列的智慧文學是世俗的, 也不能說它們與鄰邦的箴言毫無分別,這全然不對!任何人閱讀約伯記、箴言,或傳道書時,都會注意到它們背後是以色列人那獨特的信仰。對於一個真正的以色列 人,所有智慧都是從神而來;只因為人是神所創造的,人才能從神的啟示中得著智慧。更重要的是,他們相信,唯有敬畏神的敬虔者,才能夠真正擁有智慧:無論是 基於人的努力抑或是神的賞賜,智慧也是在創造秩序之內。但智慧若沒有對神的敬畏和順服,必定會失之於傲慢與盲目的猜想。以色列人尊敬智者的其中一個原因, 是智慧人尊重那管理生命的創造秩序,讚許那些正當的決定和行為,以及貶斥那些愚昧有害的生活態度。
聖經的智慧作品。廣義來說,「智慧作品」包括「教訓和指導性的文學」。約伯記、箴言、傳道書等都是以色列智者的三大貢獻。另外有些詩歌也反映智慧文學 的主題(參詩一,三十二,三十四,三十七,四十九,七十三,—一二,一二七,一二八,一三三:亦參考本書第四十章)。它們包括了警語或規條(而不是詩歌或 禱文),或者是探討一些難題(如惡人致富,義人遭難)。雅歌及耶利米哀歌則反映出智慧文學的影響:它們採用具體的修辭技巧,形式也十分風格化,尤其是哀歌 中的離合詩體。而且,約伯記與傳道書雖是思考性的智慧文字,但也包含不少箴言。
在新約,耶穌的教訓(尤其是他的箴言和以自然界為題材的比喻,以及他鋪排和解決難題的能力)處處反映智慧文學的傳統。他是那「比所羅門更大的」(太十 二犯),他是智者的祖師,實現了舊約的先知、祭司、君王,以及智者的職份。此外,雅各書也強調從天上來的智慧(三15),而且運用了箴言和自然界的類比, 是新約智慧文學一個優秀的例子。
本書為未授權圖書,源自網絡,在此刊登只為交流學習之用,請勿用於其它目的,謝謝。若侵犯了您的版權,請來函告知刪除。 電郵 ccwiki@ccwik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