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CCBible/Bible101/DBible 微博@基督徒百科@Bible101@歌珊地圣经引擎@如鹰展翼而上 QQ群 4619600/226112909/226112998 同步推送#今日真道圣言#

教會史話38

出自基督徒百科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教會史話38 從「靈修」到「修道」


呂沛淵

基督教會中的禁慾靈修,是以「修道主義Monasticism」的型式出現。「修道」是指∶為了專心靈修親近神,禁慾抵擋世界的誘惑,而長期退隱,與世隔絕或脫離世俗活動。

埃及的安東尼

此運動的成形,最早是起源於東方教會。從主後第三世紀中期起,羅馬帝國變本加厲地逼迫教會,因此一些信徒隱居曠野避難。到了第四世紀,政教結合使得教會有世俗化的危險,更多信徒放下世俗財物,離群索居。埃及的安東尼是起始者。他生於251年,18歲時決志將財物分給窮人,潛心修道。幾年之後,進入西部沙漠;過著完全與世隔絕的隱士生活,約20年。

安東尼的獨居榜樣,激勵了許多人跟隨效法。這些修道的人,都是獨自的修士(anchorites),安東尼是他們的精神領袖,其名言是∶「離開修道處所的修士,正如魚離了水一般」。安東尼生平後期,也關注教會的光景,他強烈支持《尼西亞信經》,贏得亞歷山大主教亞他拿修的仰慕與友誼。安東尼過著儉樸且禁慾的生活,身體健康活到105歲。亞氏被皇帝放逐在羅馬時,將自己的著作《安東尼生平》以拉丁文出版,將修道主義介紹到西方教會。

團體修道

不久之後,修道主義從「獨自修道」發展成「團體修道」。埃及的帕科密爾(Pachomius)是群居修士(coenobites)的創始者。他與安東尼大約是同時期之人,原是軍人出身,退伍之後開始獨自修道,後來召聚其他隱士同來,在尼羅河畔建立團體的修院。他定下嚴格的團規守則,成為後來各修道會法規之前身。他的姊妹跟隨他的榜樣,建立了第一間修女院。

修道主義在埃及的曠野興旺起來,在第四世紀傳播至巴勒斯坦與賽浦路斯,而後到了敘利亞。敘利亞興起「高柱修士」(stylites)運動,修士住在高柱之上,在高處默想,並可向下面的群眾講道。其中以西面(Simeon,390-459)最出名,他不斷加高其柱子,直到72英尺。

巴西流

東方教會的修道運動,最重要的領袖是加帕多家的巴西流(Basil of Cappadocia)。他是「加帕多家三傑」之首,對正統尼西亞信仰有顯著的貢獻。他仔細研究埃及的修道運動,將其改良應用在加帕多家的處境中。巴西流鼓勵修道團體在各地成立,嚴守團體生活的法規,追求有益身心的活動(禱告研經,農業園藝)。這與「高柱修道」顯然不同。

巴西流與其友貴格力(Gregory of Nazianzus)在風景優美的河邊一起修道,開墾果菜花園,共讀屬靈書籍;吸引許多有志之士,加入他們。後來當巴西流出任加帕多家的該撒利亞主教時,他在當地建立大型療養院,差派其修士們來服事病人。他所制訂的修道法規,成為東方教會的基本修道指南,直到今日。希臘東正教會歷代以來,只有一個「巴西流修道會」。

耶柔米與獨身主義

當亞他拿修被放逐羅馬時,將埃及的修道運動介紹給西方,吸引了一些信徒獻身修道。其中著名的是耶柔米(Jerome),他鼓勵大家學習作修士,並於373年赴敘利亞隱居4年,操練悔罪與研讀聖經。後來回到羅馬作主教的秘書,之後帶領一批羅馬貴族婦女來到巴勒斯坦,定居伯利恆。

耶柔米在伯利恆修道院,度其餘生,繼續翻譯拉丁文聖經。他與西方教會的領袖與信徒,保持書信聯絡。他在書信中多次高舉獨身禁慾理念,帶來很大影響。早期教會中的信徒,越來越認為獨身比結婚清高,但是聖經並無任何根據。雖然保羅是獨身,然而彼得與其他使徒和主的兄弟,都是結婚的並帶著妻子一同往來(《林前》9∶5)。

結婚與生兒育女,在聖經中是被肯定的與蒙福的。教牧書信明說∶監督(長老)與執事都必須是「只作一個婦人的丈夫,好好管理兒女和自己的家」(《提前》3∶2,12)。然而,因這外邦社會的道德低落,再加上修道主義的興起,使得教會在第四世紀時,似乎已經形成一慣例∶聖職人員在按立之後,不應結婚。

所以,在325年的尼西亞大會,有人提議∶聖職人員在按立後,應與妻子分開。此提議立刻遭到一位埃及的主教帕福努提(Paphnutius)的反對。由於他是備受尊敬的獨身修士,又在大逼迫時受刑成殘障,所以大家聽從其義正辭嚴的聲明∶婚姻是神聖的,要求聖職人員與妻子分開是不當的要求,對妻子更是不公。因此,大會只是確認原有的慣例「按立聖職之後不應結婚」。

修道主義在西方

西方的修道運動方興未艾,米蘭主教安伯若修(Ambrose)是獨身的修士。他帶領奧古斯丁歸主,奧古斯丁回到北非過修道生活,也創立修道院。後來出任希坡的主教,對北非的修道運動影響頗大。當時有些修士閒懶不作工,靠人救濟過活;奧古斯丁寫作《論修士的工作》以駁斥此錯誤。

西歐最初名的修道領袖,是圖爾斯的馬丁(Martin of Tours,約316-397)。馬丁原承襲父親而從軍,退役之後,跟隨希勒瑞主教(Hilary of Poitiers)學習靈修。後來回家鄉,帶領母親信主;經過一些退隱生活,他於360年回到希勒瑞身邊,在鄰近創立了修道院。其修道法規與帕科密爾的方法相似,勞動服務較少。10年之後,馬丁的聲名遠播,傳遍了高盧(法國)地區。

馬丁的生平傳記,記載他傳道、醫病趕鬼事跡,頗受人們愛戴。他於371年被群眾擁立為圖爾斯的主教。他在圖爾斯又建立新的修道院,以此為基地向高盧地區的異教徒傳福音,多人歸主,教區不斷擴大。他的名聲傳遍西歐與英倫三島,成為西方修道運動的鼻祖。

卡西安的影響

馬丁之後的西方修道領袖,是卡西安(John Cassian,約360-435)。他原是東方的修士,在巴勒斯坦與埃及長期修道;後來因神學立場被亞歷山大主教驅逐,投奔康士坦丁堡主教屈梭多模。卡西安在屈氏下台後,轉赴羅馬,於415年來到高盧的馬賽,他在此建立了聖維克多修道院。以巴西流的修道法規,建立修道院與修女院。

卡西安的「半伯拉糾主義」遭到批評,令人質疑其信仰的正統與否。然而他對西方修道運動是頗具影響的。他來到西方,正逢關鍵時刻。西方的信徒受到《安東尼生平》的鼓舞,馬丁的小說式傳記流行西歐,書中記載言過其實的醫病趕鬼的神跡,目的是要顯示∶高盧所產生的聖徒,比埃及修士更勝一籌。

卡西安並不欣賞追求神跡式的修道,認為這並非修道主義的真正精神。他教導修士認識修道的真義∶單純的禱告來自清潔的心靈。卡西安的中庸與嚴謹,使得當時西歐的修道運動歸回正途,不致陷入追求神跡奇事的狂熱。他依據巴西流的法規,在第五世紀建立修道院制度,奠定後來發展的基礎。

聖本篤的法規

百年之後,卡西諾的本篤(Benedict of Cassino,約480-547),依循卡西安的教導,制訂了完備的修道法規,以義大利的卡西諾山為中心,發展成制度化的修道系統。此後,團體修道成為正軌,個人隱居逐漸式微。「本篤法規」成為中世紀修道運動的基礎。本篤修道會一直存留至今。

聖本篤建立的修道會,基本理念是「簡單與自律」,他所招募的並非聖職人員,乃是一般大眾,義大利農民與哥特族鄉民。修士們需要學習認字讀書,作為靈修閱讀之用,並非訓練學者;他們也要每日作工,以維持團體生活所需。修道院是家庭,院長是眾人之父,均平照顧院內修士。修士不可更換修院,要完全順服院長。

本篤規定修士們每日必須認真工作,包括抄寫古卷,這使得本篤會的修士教育與研究方面,在中世紀大放異彩。這是本篤始料未及的,他只是希望修士們勤勉工作,以免懶惰。他的目標是∶修士們能活在神面前,最終安抵天家。

修道運動的腐化與中興

修道主義從早期開始,就非常注重生活的敬虔與意志的磨練。為了幫助修道士不致於經不起試探的誘惑,避免其半途而廢,就發展出「誓願」制度。修士進入修道院,在正式成為修士之前,必須立下終身修道的誓願。此誓願包含三項∶絕對貧窮,絕對貞潔,絕對順服。「絕對貧窮」指不得擁有任何私人財物,撇下一切跟隨主;「絕對貞潔」是必須全然禁慾,過聖潔生活,後來發展成必須獨身;「絕對順服」是必須遵守修道團規,絕對順服修道院長的領導,尊其為父。

然而,由於金權政治介入中世紀的西方教會,屬靈風氣低落,道德日漸腐化,情勢每況愈下。修道院因擁有大片地產,世俗權力鬥爭介入,而失去其原有的清靜純潔。有志之士不斷發出徹底改革的呼聲。修道團體中率先從事內部改革的,是第10世紀在法國的克呂尼(Cluny)的修道院。在歷任院長的敬虔領導之下,嚴格執行「修道三誓願」,禁止世俗勢力介入修道院的行政管理。「克呂尼革新運動」成為11世紀教會復興的主流,也培育出一系列的改革派教皇,中興已經式微的教皇制。

到了12世紀,又有「熙篤修道會」(Cistercian Order)興起。在聖伯納的領導下大放異彩,重振「本篤修道會」之嚴格修道精神。到了13世紀,又有兩個著名的「托缽修道會」(修士以行乞為生)興起∶「方濟會」與「道明會」。方濟會士週遊四方救濟貧困者;道明會士進入民間講明道理。這些修道會直到今日,仍是天主教的主流修道團體。

對修道主義的評估

修道運動由原本單純的個人靈修運動,發展成頗具規模組織的修道團體,人事管理與金權的企業化,成為中世紀強大的修道會,大權在握影響教會與國家,這是修士們始料未及的。修道主義的原先目標,是脫離世俗環境,恪守三誓願,每日靈修,追求聖潔。修道院中的工作,原先是局限於手工勞動,再來就是抄寫聖經與教父著作,保存古卷。後來成為發展農藝工藝,音樂,學院教育,學術研究的所在。修道院保存了古代文明,承載了中世紀文明的發展。

修道院培育了一些敬虔的教會領袖與主教,道德操守較佳的主教或教皇,多半是修士出身。修道院也成為訓練差遣宣教士的基地,早期與中世紀教會的宣教運動,是與修道院結合的。中世紀經院哲學的大師們,也多半是修道會的神學教授。這些都是修道主義帶來的成果。修道院與修士們的存在,不斷提醒在亂世中的凡夫俗子∶「追求靈修,默想來生」的重要。

追本溯源,修道主義的「離俗追求聖潔」觀念,來自聖經舊約「拿細耳人」誓願(《民》6)。拿細耳的字根意義,是分別為聖歸主。聖約子民可志願選擇一段時期,許願過離俗歸主的生活∶不吃喝任何與葡萄有關的食物,不用剃刀剃頭,不挨近死屍。在新約中,使徒保羅有時也守類似拿細耳人的條例(《徒》18∶18)。神的子民若有需要,可以志願在某一期間「離俗歸主為聖」。這是敬虔的操練,討主喜悅。

然而,若是將「修道」當作是以人為本的苦修積功德,以離群索居為清高,認為獨身禁慾是高人一等的屬靈,則導致「有敬虔的外貌,卻違背了敬虔的實意」,陷入「不可拿,不可嘗,不可摸」等類規條的捆綁之中。教會歷史從古至今,修士們暗地放縱情慾之事,屢見不爽。近年來,天主教神父性虐待青少年兒童,同性戀的醜聞不斷曝光,顯示「禁慾修道」並非適合大眾,不應鼓勵。

結論∶真實的敬虔

每一基督徒都應靠主恩典,追求真實的敬虔聖潔。真實的靈修,乃是在任何景況中,天天背起十字架,舍己跟從主(《路》9∶23-24)。「修道主義」教人「捨棄世界」,然而,離俗避世並不能保證一定可以「舍了自己」。「修道三誓願」若是以「人本思想」掛帥,則造成「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的後果。

我們可將「三誓願」去蕪存菁,歸正為「以基督為中心的門徒生活」的三守則,作為眾人皆可操練的敬虔指南∶

(1) 「簡樸」代替「貧窮」∶不可事奉「瑪門(錢財)」,勞力做工就可有餘,分給有需要的人。

(2) 「委身」勝於「獨身」∶獨身或結婚,都是為天國的緣故;一切都是「先求神的國和他的義」。

(3) 「心服」取代「盲從」∶以敬畏基督的心,來學習彼此順服;在不違背聖經真理的前提下,年幼的要學習順服年長的;作兒女的,要在主里孝敬父母。

宗教改革時期,馬丁路德從「修士」悔改歸正為「牧師」。他曾寫作「論修道誓願」,指出修道主義的缺失。後來,他救助許多修女還俗,並為她們安排婚嫁;並且與曾為修女的凱撒琳結婚,活出基督化家庭的美好見證,傳為佳話。路德與加爾文等改教領袖,都根據聖經寫出基督徒靈修著作,皆是以主基督為中心的經典之作。

「宗教改革」以「唯獨聖經,神恩獨作,唯獨因信稱義,唯獨基督是中心,唯獨神得榮耀」的真理,修正了「修道主義」的「跟隨榜樣,神人合作,藉苦修積功德,人本獨善其身,修道換取尊榮」弊端。殷鑑不遠,今日基督徒身為「宗教改革」的子孫,我們必須歸回真實的敬虔,不再靠自己委身修道,乃是舍己委身基督。因為「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並且我如今活著,是因信神的兒子而活,他是愛我,為我舍己!」(《加》2∶20)

作者為美國西敏神學院歷史與神學博士。現在北加州灣區聖經歸正教會( http://www.biblerc.org/ )牧會,並在基督工人神學院兼課。




教會史話系列,佳美整理自《舉目》,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http://www.oc.org/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