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CCBible/Bible101/DBible 微博@基督徒百科@Bible101@歌珊地圣经引擎@如鹰展翼而上 QQ群 4619600/226112909/226112998 同步推送#今日真道圣言#
第二部分 界線衝突 01
第七章 界線與你的家庭
類似蘇西的問題,我已見過無數次。這個三十歲女人每次去他父母的家拜訪回來,都會陷入嚴重的抑鬱症。
她向我描述她的問題以後,我問她是否注意到:每次她回家看父母后都會極端沮喪!
「怎麼會呢?太荒謬了。」她說:「我人都不住那裏了,怎麼回去一趟會影響我那麼多呢?」
我要求她為我描述回家後的整個歷程。蘇西說:就是和一些老朋友聚一聚,與家人一起吃晚餐等。這些聚會都充滿了樂趣,尤其只有他們自己一家人在一起的時候。
「你說『只有你們家人在一起的時候』是什麼意思?」我問。
「是這樣的,有時我的父母會邀請我的老朋友來跟我們一起用餐,那種晚餐我就沒那麼喜歡了。」
「怎麼會呢?」
蘇西想一想後回答:「我想我覺得有一點愧疚。」她說她的父母總是很微妙地比較她和那些朋友的生活。他們會說:身為祖父母的人要是有機會在子女的旁邊「參與」他們養兒育女的過程,該有多好;說:如果她能住那裏,也可以參加她那些朋友現在所參加的社區活動。她的父母可列出許許多多這類對她的期望。
不久蘇西發現,每一次她回到自己的家,就為定居他鄉而感到愧疚。似乎有個聲音一直說:她應該遵照她父母期望的去做才是。
蘇西的問題很常見。外表上看來,她已經做了選擇——從她成長的家中搬了出去,追求自己的事業,付自己的賬單,甚至結婚,有一個小孩。但是,在她內心裏,情形並不是這樣。她不曾允許自己在情感上成為一個獨立分開的個體,自由選擇自己的生活,以及在不遵照她父母的心意做事時,不必內疚自責。她仍然屈服在父母的壓力之下。
真正的問題出在內心。記住,界線是為確定自己的所有物,而蘇西以及有同樣問題的人,並沒有真的「擁有」自己。真正擁有自己生活主權的人在選擇自己要怎麼生活時,不會感到愧疚。他們會考慮其他的人,但當他們為別人的心願而做選擇時,是出於愛,不是出於愧疚;是要讓情況變得更好,而不是要避免當壞人。
缺乏界線的徵兆
讓我們來看看我們和原生家庭之間缺乏界線的一些共同先兆。
感染病毒
一個很常見的情形如下:夫妻中的一方和他成長的家庭——他的原生家庭——沒有健全的情感界線,所以,當他和他的原生家人打電話或碰面時,他就感到沮喪、好辯、自我要求過高、太完美主義、發怒、好鬥,或感情退縮。好像他從原生家庭「感染」了什麼病毒,然後,傳染給他自己小家庭中的人。
他的原生家庭對他組成的小家庭有着深遠的影響力。界線有問題的一個明確跡象就是:你和某個人的關係會影響到你與別人的關係,你在自己的生活中給予那個人太大的權力了。
我還記得一個年輕的女孩在心理輔導中有很穩定的進步,可是, 一旦她和她母親談過話,她就又退縮了,然後,整整三個禮拜都躲進內心深入。她會這樣說:「我根本沒有什麼進步,我的情況並沒有改變。」她充滿母親加諸在她身上的觀念與想法,不能與她的母親分開。這種與母親已經融為一體的結果,影響她其他的人際關係。每次和母親在一起後,她就把其他人幾乎全摒除在外。她母親擁有她的生活,她不屬於自己。
第二隻小提琴
「你絕對想不到她和他在一起是怎麼個情形的。」丹說:「她根本全神貫注在他個每一個心願上。當他批評她,她就要求自己更努力。她完全忘記我的存在,我再也不想當『第二隻小提琴』,我不想當她生命中那個次要的人物了。」
丹談的不是珍的愛人,而是珍的父親。丹很厭煩珍老是關心她的父親比關愛他還多。
這是和原生家庭缺乏界線很常見的一個現象:缺乏界線者的配偶常常覺得自己被疏忽,只得到殘羹剩飯;他覺得他的配偶只效忠她的父母。她沒有完成「必先離開才能效忠」的過程,她有界線上的問題。神早就為我們設好「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兩人成為一體。」(《創世紀》二章24節)希伯來文的「離開」出自一個表示「鬆開」的字根,就是放手或放棄的意思。要婚姻成功,配偶必須鬆開她的原生家庭關係,而與經由婚姻組成的小家庭熔鑄一個新的關係。
這不是說丈夫與妻子不應該和對方原先的家庭有任何關連,而是他們必須對自己的原生家庭設下清楚的界線。很多婚姻之所以失敗,是因配偶之一無法對其原生家庭設下明確的界線,而把自己的配偶與小孩疏忽。
我可以有自己的零用錢嗎?
泰瑞與雪麗是一對很有吸引力的夫妻,他們住在一棟大房子裏,常常奢侈地出外度假;他們的小孩學鋼琴、跳芭蕾舞。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滑雪用具、滑輪鞋、冰刀鞋、衝浪板。泰瑞與雪麗擁有成功人士的一切排場。問題是,他們這種生活形態不是泰瑞的薪水供應得起的。泰瑞的父母希望他能夠過最好的生活,總是幫助他得到一切他想要的東西。他們出錢幫他買房子,讓他們全家出去度假,滿足小孩各項嗜好。如果不是泰瑞的父母出錢,泰瑞與雪麗根本不可能過如此富裕的生活,只是他們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泰瑞的父母每隔一段時間就幫他解決一次經濟危機,使得他慢慢失去了自尊。而雪麗也覺得每一次她想花錢,似乎就得找公婆商量以得到他們的允許,因為公婆是他們的經濟來源。
泰瑞的問題是現今許多年輕成年人的常有問題,他們結婚了卻還像單身,因為他們在經濟上尚無法獨立。在他父母對他的渴望,以及雪麗「擁有我們所有的一切」的渴望上,泰瑞都不能設立界線。他發現他自己和父母的成功觀念已融為一體了,無法向父母的那些心願說不。他也不能確定他是否願意為了自己的獨立感,而放棄父母能供應他的東西和禮物。
泰瑞的故事是經濟界線問題比較「樂觀」的那一面,還有那「麻煩可大了」的另一面。許多成年孩子總是陷在經濟紊亂的死結,因為他們不負責任、嗑藥或酗酒,不懂得控制花費,或有現代人所謂的「無法為自己定位」的毛病。他們的父母繼續為他們的失敗與不負責解圍,以為「這一次,他們一定可以做得好些」!事實上,是這些父母使得他們的孩子終身有缺陷,永遠無法獨立。
一個大人如果在經濟上無法獨立,就永遠是個小孩子。要成為一個大人,你的生活必須可以量入為出,必須能夠為自己的失敗負責。
媽媽,我的襪子在哪呢?!
患有長不大症候群的人或許在經濟上獨立了,卻允許他的原生家庭仍管理他生活中的一些事情。
這個成年孩子常常都會到媽媽爸爸家中打轉,與他們一起渡假,拿自己的髒衣服回去洗,多次在那裏用餐。他是媽媽爸爸最好的朋友,和他們分享「一切」。都三十多歲了,他還找不到工作方向,沒有存款,沒有退休金計劃,沒有健康保險。表面看起來,這些似乎都不是什麼嚴重的問題,卻象徵媽媽與爸爸不想讓孩子在情感上離開家。
這種情形往往發生在友善有愛心的家庭,因為每件事都太美好了,好到小孩很難離開。心理學家常稱此為「網羅家庭」——這種家庭中的小孩不知道如何以明確界線與父母分開。乍看之下,也看不出什麼問題來,因為每個人都處得很好,一家人都和樂。
但是,這些成年孩子與其他成年人的關係可能會不太正常。他們可能會選一些特異分子當朋友或情人。他們可能無法對異性或工作有任何承諾。
他們的財務常常也一團糟。他們會欠多家信用卡公司大筆錢,也經常會拖欠稅款。雖然他們每天設法工作賺錢,卻從來沒有考慮到未來,他們的財務情形與青少年沒有什麼兩樣。一般青少年都只想賺夠錢買個衝浪板、音響或衣服,走一步算一步地活在當下,對未來並沒有真正的計劃。他們只想到自己可否賺足錢好好度個歡樂周末。與原生家庭不能分開來的成年孩子就和這些青少年一樣,他們依舊生活在父母的護翼之下,是父母在為他們的未來打算。
三人行
在不健全的家庭中有種很有名的界線問題,叫三角關係。情形是這樣的:A氣惱B,不向B說真話,但打電話向C抱怨B。C很高興C把他當作知心,所以A何時想玩三角遊戲,C都樂意傾聽。
這時候,B覺得很孤獨,打電話給C,談及他與A的衝突。於是,C也成為B的知心朋友。A與B的衝突並沒有得到解決,C則有了兩個「朋友」。
所謂的三角關係是:兩個人不設法解決彼此的衝突,卻另外再拉一個人進來,要他袒護某一方。這之所以成為一個界線問題,在於那個「第三者」與衝突根本無關,他只是被用來暫時安撫雙方,或成為那個害怕正視問題者的擋箭牌。這就是為什麼衝突持續下去,而雙方並不會改變,卻樹立了不必要的敵人。
三角關係里,大家都不說真心話,只說些好話或奉承的話語來掩飾自己心中的怨恨。當A與B見面,A往往很誠懇、很溫和,甚至恭維或稱讚B,但當A對C談起B,怒氣就出現了。
很明顯地,這是一個缺少界線的問題,因為A沒「擁有」他的怒氣,不承認也沒有為自己的怒氣負責。讓A生氣的人(B)應該可以直接從A得知他的怒氣。想想看,你有多少次受傷因為從別人聽到:「你可知道約翰如何在背後說你嗎?」明明上回你與約翰談話的時候,一切都還很好的啊!
還有,C無緣無故被牽扯進來,C知道A與B的衝突,難免會影響他與B的關係。謠言多少會影響我們對被謠傳者的看法,而對方卻沒有機會為自己辯駁。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從第三者所聽到的消息都是不正確的,這就是為什麼《聖經》教導我們:至少要聆聽兩個或三個人的證言才行,不能聽信一個人的證詞。
三角關係是原生家庭中常見的一種界線問題。當父或母與一子女,或父母彼此有了衝突,家庭成員之一就會打電話找另一個家庭成員,談論與批評第三個家庭成員。這些深具破壞性的舊習慣,使得人與人的關係變得更不好。
《聖經》很嚴肅地強調,處理衝突時應當直接地與當事人當面談個清楚:
責備人的,後來蒙受人喜悅,多於那用舌頭諂媚人的。(《箴言》二十八章23節)
不可心裏恨你的弟兄,不要指摘你的鄰舍,免得因他擔罪(《利未記》十九章17節)
所以,你在祭壇上獻禮物的時候,若想起弟兄對你懷怨,就把禮物留在壇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後來獻禮物。(《馬太福音》五章23-24節)
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着只有他和你在一處的時候,指出他的錯來。(《馬太福音》十八章15節)
這些經句指出一個很簡單的方法來避免三角關係,就是先找那位和你有衝突的人談一談,設法解決問題。只有在對方否認你們之間有任何問題時,你才必須找別人商量,從別人那裏得到新的見解,千萬不要閒言閒語或說些氣話。然後 ,你們兩人再一起去找對方談話,設法解決問題。
你不打算向對方當面說出來的話,絕對不要在第三者的面前隨意亂說。
到底誰才是孩子呢?
「兒女不該為父母積財,父母應該為子女積財。」(《哥林多後書》十二章14節)
有些人天生就要照顧父母的。不是他們自己要求的,而是他們繼承來的,我們現在稱呼這些人為「共依人」。因為他們的父母一直都停留在幼稚與不負責任的模式,他們在早年的生活里就已學了要為他們的父母負責了。這類的小孩長大成人以後,將很難在他們自己與不負責任的父母之間設立起界線。每次他們試着要跟父母分開過自己的生活,就會覺得自己太自私了。
沒錯,《聖經》教導成年子女應該照顧他們年老的父母。「要尊重那些寡婦的。若寡婦有兒女,或有孫子孫女,便叫他們先在自己家中學着行孝,報答親恩;因為這在神面前是可悅納的。」(《提摩太前書》五章3-4節)感激父母與報答他們的養育之恩是很好的。
但是,通常會有兩個問題產生。第一,你的父母不見得「真的需要你」。他們也許只是不負責任,要求過多,或只是表現得像為子女犧牲一切的烈士。他們或許只需要學習擔負他們自己的背包罷了。
第二,當他們「真的需要你」時,你或許沒有明確的界線來分辨到底什麼你能給,什麼你不能給。或許你無法限制你的給予,或許你的父母因無法適應他們的老化而影響了你的家庭。這種影響可能會毀掉你的婚姻與傷害你。所以,身為子女的人,必須決定什麼是他們可以給的,又什麼是他們根本給不起的。這樣,他們才有辦法繼續愛父母,感激父母,不會心生不滿而埋怨。
好的界線可以避免心裏的怨恨。給予是好的,但視自己的能力、情況、量力而為。
可是,我是你的兄弟啊!
另外一個常見的力量來自兄弟姊妹間的關係。一個不負責任的成年人常常會仰賴另一個有責任感的手足,來避免讓自己長大或離開家庭(我們所談的不是指那些心理或肉體真有缺陷的人)。不負責任的孩子很會玩這種老式的家庭遊戲,而且長大後仍玩弄自如。
最棘手的是,因為對方是你的兄弟或姊妹,你會覺得愧疚或有壓力。我看過有些人會為手足做出一些瘋狂的且沒有助益的事情,而那是他們永遠都不會為最親密的朋友做的。家人可以把我們建造得最堅固的圍牆一片片拆掉,只因他們是我們的「家人」。
我們怎麼會那樣做呢?
為什麼我們會選擇蹈常襲故?我們到底怎麼了?
原因之一是,我們沒有在原生家庭中學習界線定律。我們長大以後的界線問題,其實和我們孩童時期就存在的舊有界線問題是一樣的。
另外一個理由是:我們或許沒有經歷靈性發展的變遷就進入成人階段,也沒有經過靈性的收養以進入神的家中。讓我們從這兩方面來察看一下。
持續那些舊有的界線問題
還記得那個外星人的故事嗎?他是在另一個星球長大的,對地球的規律並不熟悉,比如:地心引力,使用金錢作為交換物品的媒介等。
那些你從小自家庭學習來的舊習慣還是扔不掉:不負責任的行為仍缺少因果關係;不能正視問題;缺乏界線;不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反而去擔負別人的責任;不是出自真心的給予而是出於被迫、怨忿、嫉妒、被動、私隱。這些都不是什麼新花招,只是你以前沒有提出來正視與懺悔而已。
這些舊有的習慣根深蒂固,你又總是圍繞着你的家人生活,因此,只要他們一出現,你就回到舊有的模式,自動根據記憶反應,不懂得應該學習成長。
如果你想有所改變,你必須辨認這些「家庭的原罪」,遠離它們。你必須把他們當罪行一樣認罪、悔改,改變你處理的方式。建立界線的第一步就是:辨認來自老家、你還持有的那些舊習性。
察看原生家庭給予你的界線問題在哪裏,辨認你到底違犯了哪些誡律,指出你生活中所造成的惡果。
收養
這不是一本探討屬靈發展的書,然而界線乃是成長的一個重要部分。成長的一個步驟就是走出父母的權威,讓自己順服在神的掌管下。
《聖經》說子女是在父母的管教之下,直到他們長大成人為止(《加拉太書》四章1-7節)。也就是說,子女長大前,父母應該對子女負責。子女長大成年後,達到「為自己負責的年齡」,就必須從父母的管理與監護下走出來,為自己的一切負責。基督徒必須和天父建立另一種父母子女的關係,神沒有讓我們成為孤兒,他把我們帶進他的家,成為他家裏的一分子。
《新約》很多地方都教導我們要革除對原生家庭效忠的習性,讓神開始收養與牧養我們(《馬太福音》二十三章9節)。神要求我們把他當成我們的天父,與他之間沒有其他的中間人。那些還一直矢志效忠地上父母的人,沒有看清楚他們被神收養後嶄新的身份。
很多時候,我們沒有遵從神的話是因為我們在靈性上沒有離開家。我們以為仍然必須取悅地上的父母與他們傳統的做事方式,而不去服從我們天上的父(《馬太福音》十五章1-6節)。
當我們成為神家裏的一分子,有時,服從神的道會讓我們與地上的家庭起衝突;有時,會使我們分開(《馬太福音》十章35-37節)耶穌說:我們與神屬靈關係是最親近也最重要的(《馬太福音》十二章46-50節)。我們真正的家是神的家。
在這個神與我們關係最為密切的家中,做事有一定的方式,我們必須憑愛心說誠實話,設界線,為自己負責任,也要求別人負責任,有話直說,面對現實,互相原諒等等。崇高而有力的標準與價值觀使得這個家庭正常運作。在神的家中,除了他所允許的方式之外,並無它法。
這不是說我們要與其他的關係斷絕。在神家以外,我們仍然需要朋友,也需要與原生家庭有親密的關係。只是,我們必須問自己兩個問題:這些關係是否會妨礙我在任何情況下做出正確的決定?與原生家庭的關係中,我是否是個成熟的大人?
假如我們與原生家庭的關連確實是基於愛心,我們將可以成為分開的個體,自由自在,我們的付出是有意義並出於愛心的。我們會在界線下愛人,不會怨恨,不會助長邪惡的行為。
假如我們不是仍被地上父母「管理與監護」的成年人,就可以做出真正成年人的決定,自己做主(《哥林多前書》七章37節),服從我們那位真正的天父。
與家庭之間界線問題的解答
對我們的原生家庭建立界線是一件艱巨的工作,卻可以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回報。這是個過程,有些特定的步驟。
認出症狀
審視自己生活的情形,看看你與父母或手足之間界線問題出在哪裏。最基本的問題是:你到底在哪裏失去對你所有物的主控權?把那些範圍全指出來,看看它們和你原生家庭的關連是什麼,你就跨出正確的第一步了。
認出衝突
發掘有哪些動力影響了你們的關係。比如,你觸犯哪些「界線定律」了?你搞「三角關係」嗎?你是對你的父母與手足負責,還是為他們擔負起責任了?你是否不能實行「因果律」而替別人的惡果付出代價?對那些人為衝突你是否只是消極的反應?
除非你確實了解你到底在做什麼,你無法停止你在家人互動中的反應。「把你眼中的梁木挑出來」然後,你才能眼清目明地處理你與你家人的關係。把你自己當成問題的癥結,找出你到底觸犯哪些界線了。
認出引發衝突的那些需要
你不會無緣無故做出反常的行為,往往是你試着要補足你原生家庭未能給予你的一些基本需要。你仍被纏擾,或許是因你仍有被疼愛、被讚許、被接受的需要。你必須面對這些不足,接受惟有在神的新家中,你的缺失才能得到真正的滿足。而神家裏的人,就是你真正的「母親、父親、兄弟、姊妹」,是遵行神的旨意、能夠愛你像神所期望的那些人。
接受良善
單單明了自己的需要還不夠,你還必須讓那些需要得到滿足。神願意借着他的子民讓你的需要都得到飽足,但是,你必須先謙卑下來,向良好健全的支持系統伸出手,接收好的影響。不要再把自己的才幹埋藏在地下,而期待情況將有所改善。學習對愛有響應而且接受愛;即使剛開始時你表現得很笨拙。
學習界線的技巧
你那些界線技巧都還很新,也很脆弱,你無法馬上把它們應用在困難的情況.在你知道你的界線技巧會被尊重的地方好好練習,從你的支持團體開始練習說不.因為他們愛你,也會尊敬你的界線。
你的身體受傷後,在恢復過程當中,你絕對不會先去拿最重的東西,一定得慢慢由輕入重。把界線技巧的練習當成像身體康復一樣。
對壞說不
在安全的情況下練習新的界線技巧外,你還必須設法避免一些有害的狀況。在剛開始復原的階段,你必須避開那些過去曾戕害或控制你的人。
當你覺得你可以和以前傷害或控制過你的人重新建立關係,找一個朋友或一個支持你的人同往。隨時注意自己是否又踏入受傷害的情況與關係。你的創傷極深,雖在復原中,你不可能建立任何關係的,除非已有適當的裝備。不要輕易冒險,隨時小心,不要因為你想要和好的心願太強烈了,而讓自己再次陷入受人控制的情況。
赦免傷害你的人
沒有比寬恕更能澄清界線問題了。原諒人的意思是放他去,把他以前所欠你的債務一筆勾銷。假如你不能原諒對方,表示你還想從對方得到什麼,即使你要的只是報復,它將使你永遠與對方綁在一起,永遠牽扯不清。
不能原諒一個家庭成員是人們多年來無法掙脫內心捆綁的主要原因之一,他們無法和那不健全的家庭分開,仍想從家人身上得到什麼。其實最好的方法是:從那位滿有恩典的神獲得恩典,以及赦免沒有能力償還債務的人。這將結束你的痛苦,使你不再期待對方還債,免得你等不到而氣急敗壞。「所盼望的遲延未得,令人心憂」(《箴言》十三章12節)
假如你不能寬恕,就是要求侵犯你的人給你他不想給你的東西。即使你只要求對方承認他所犯的過錯,這等於你把自己與他綁在一起而毀掉你的界線。所以,對你那不健全的原生家庭放手吧!鬆開它,你才能獲得自由。
回應,不要反應
當你受到別人所說所行的影響而反應時,你也許有界線問題了,假如某人做了或說了什麼就能對你造成很大的傷害,她在那時候就已經控制了你,你的界線就消失不見了,但是,當你只是回應對方,你仍握有控制僅,仍有不同的方式可以供你選擇。
如果你覺得自己受到別人的影響而反應時,請暫時離開,先把自己的主控僅拿回來。這樣,你的家人就不能強迫你說出或做出你不希望說或做的,以及會侵犯到你獨立自主權的事情。當你保有自己的界線後,選擇最好的方式去「回應」對方。反應與回應最大的不同就是選擇。當你受到對方的影響而反應,是他們擁有控制權;如果你選擇回應,是你自己擁有控制權。
在自由與責任中(不是愧疚中)學習愛
最好的界線是愛別人。永遠停留在「保護階段」的人將會失去愛與自由。界線不是要停止愛人,正好相反;是你得到自由而能夠去愛。為了別人而犧牲和舍已固然很好,但是,你需要界線來幫你做正確的選擇。
練習有目標的施予可以增添你的自由。有時,正在設立界線的人會覺得幫助別人將使自己成為共依人。這絕非事實。當你可以自由的選擇為別人行善,就增強了界線。共依人卻不是行善,他們因為害怕而縱容惡行。
本書為未授權圖書,源自網絡,在此刊登只為交流學習之用,請勿用於其它目的,謝謝。若侵犯了您的版權,請來函告知刪除。 電郵 ccwiki@ccwik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