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CCBible/Bible101/DBible 微博@基督徒百科@Bible101@歌珊地圣经引擎@如鹰展翼而上 QQ群 4619600/226112909/226112998 同步推送#今日真道圣言#
舊約綜覽(賴桑) 47耶利米哀歌
耶利米哀歌
這本小書的名稱,恰當地道出了本書的內容。這五章聖經,記錄了猶太人在耶路撒冷和聖殿被毀(主前五八六年)之後所作的哀歌。王下二十五及耶五十二提供了歷史事實:哀歌的五首詩則捕捉了當時的感傷。
七十士及武加大譯本都有類似的題目:「哀哭之歌」或「輓歌」(希臘文 Threnoi,拉丁文 Threni)。武加大譯本的副題是 Id estLamentationes Jeremiae Prophetae,成為英文(及中文)譯本的題目(耶利米哀歌)。希伯來文的名稱eka來自哀歌一個特有字眼——哀哉!(在希伯來文聖經,這是第一、二 及第四章開首的第一個字。)
在希伯來聖經,哀歌是「五卷」中的第三卷:五卷是在猶太人每年的節期及禁食中使用的經卷。傳統上,猶太人會在埃波月九日(七月中)為聖殿被毀哀哭(悼 念尼布甲尼撒摧毀所羅門的聖殿及主後七十年羅馬將軍提多摧毀的「第二聖殿」)。在這個日子誦讀耶利米哀歌的習俗,相信始於被擄早期(那時哀歌所描寫的悲劇 剛剛結束)。耶利米曾記錄有八十個來自示劍、示羅、及撒瑪利亞的人,在五八五年前到訪聖殿遺址(耶四十一4、5)。而且,撒迦利亞(五一八)提到第五月 (埃波月)及第七月(提斯利月)的禁食禮,是一個有七年歷史的習俗(七1—7)。
日期及作者。哀 歌是猶太人飽經悲慘失敗和痛苦放逐生涯而有的作品。它的內容決定了年期的范.——五八六至五三○年。一至四章那些生動的描寫,令人相信這些哀痛的篇章是在 城陷不久就寫成。第五章的內容顯示,劇烈的亡國之痛已經淡化了,但卻變成被擄那種延續的苦楚;所以第五章可能是被擄時期的作品。
哀歌的作者是隱名的,經文本身沒有談及作者。在基督降生之前,猶太人已經有一個傳統的講法,認為哀歌是耶利米的作品。支持和反對耶利米為本書作者的論 據可算是不相伯仲。支持傳統講法的論點有:耶利米書與哀歌有相同的語調,尤其是對猶大苦難的敏銳描述;哀歌有深邃的神覺洞見,並結合了審判與恩典的主題, 與耶利米書相似:另外還有文筆的相似點(如,兩卷書都以受擊打的女子形容猶大:耶十四17:哀一15)。反對耶利米為作者的論點有:(1)為何耶利米只顧 哀哭,而不呼召余民悔改及揭示神那新的一天呢?(2)二9談及先知異象已經失效,四12、17也似乎暗示一些耶利米反對的事,難道這些經文應該歸給耶利米 嗎?(3)哀歌中有不同的詩歌風格,字母詩的字母次序亦有不同,難道不是證明了哀歌有多位(而不是一位)作者嗎?
哀歌既沒有留下作者的名字,我們就讓它這樣好了。雖然傳統的觀點不能予以證實,但它也有一點好處,它指出那位受感的作者是一個怎樣的人:(1)作者細 致地描述慘劇的經過,相信是一個目擊證人(2)作者不單捕捉了猶大痛苦的景況,也看見了可怕的審判背後,有更深的信仰根源,因此他可能是一個淵博的神學 家:(3)他是一個出色的詩人;(4)他是一個真正的愛國者,他為國家滅亡而悲哀,但也深知唯有經歷死亡,才能有新生的希望。
我們所認識的舊約人物之中,沒有一個比耶利米更符合這個作者的特徵。歷代志的作者也記載耶利米曾在約西亞死的時候背誦哀歌(代下三十五25)。耶利米 曾努力預備猶大面對這場浩劫,並期望有人與他並肩作戰。如果哀歌的作者不是耶利米,猶大就真是有福了,因為猶大民眾之中,有另一個像耶利米那樣的人,與他 們一起面對苦難。但無論如何,在這個討論之中,我們相信哀歌不是一本詩歌選集,它是一位作者的作品:這位作者滿有屬靈的恩賜、深邃的見解和優秀的文彩。
詩歌風格
字母詩。頭 四章有不同風格的字母詩:第一至二章各有二十二節,每節三行,每節的每一個字母,都按希伯來文的字母次序排列:第四章也是這樣,但每節只有二行:第三章的 字母詩是結構最嚴密的一首,共六十六節,分成二十二組,每組頭一節的頭一個字母,依字母次序排列:第五章沒有字母次序,但顯然也受字母詩的格式影響:共有 二十二節,每節一行。
為什麼用字母詩?在某些情況下,採用字母次序是為了方便記憶:記得字母的次序,能幫助我們記起每節的內容。但哀歌一至四章相信不是為了方便記意而用字 母詩:這些次序會幫助也會混亂我們的記憶。有誰會記得那一節是G起頭,那一節是D起頭,那一節屬於第一章,那一節屬於第三章:所以,相信作者是出於對詩歌 藝術的熱誠而運用了這些字母詩的形式。
不過,哀歌中的字母詩似乎最少還有以下兩種功用:(1)所討論的題目,由 aleph至tau(希伯來字母的第一個和最後一個)都用盡了,代表全面的挫敗與完全的悔悟:(2)它在哀歌中設置了文藝性的屏障,令讀者節制哀慟的情緒,不致無法控制地嚎啕大哭。
輓歌。哀 歌用了感嘆語「哀哉」(希伯來文'ega)及一些簡短感人的平行句(尤其在第一,二,四章),令哀歌變成一些大悲劇所用的輓歌。輓歌(qina)通常是在 深愛的人的葬禮中使用(撒下一19—27),但這不是唯一的用途:它能用於任何悲劇性的場合,尤其是在一些無法扭轉的災禍,輓歌能加強悲傷的情緒。
耶利米哀歌中的輓歌,實在有太多變化,難以概括地稱它們為葬禮用的詩歌。耶路撒冷城不是被形容為一個屍體,而是一個孤單的寡婦(一1)。更重要的是,耶路撒冷本身也加入哀哭的行列(如,一12—16、18—22)。在另一些時候,詩人直接向耶路撒冷說話:
耶路撒冷的民哪
我可用什麼向你證明呢
我可用什麼與你相比呢(二13)
希伯來輓歌一個有力的技巧,是戲劇性的對比,描寫死前或衰敗之前的榮美情境(參撒下一19、23),令現在的悲劇更加使人心傷:
先前滿有人民的城
現在何竟獨坐
先前在列國中為大的
現在竟如寡婦
先前在諸省中為王后的
現在成為進貢的(哀一1)
個人與群體的怨歌。與輓歌相近的另一種形式是詩篇及耶利米書的怨歌。哀歌有時運用個人怨詩(第三章),以一個人(可能是詩人本身)代表全體說話,或用群體怨詩(第五章),使整體會眾一起在耶和華面前申訴他們的苦難。
第三章的個人怨詩開始時便描寫他們的苦難,沒有直接向神申訴的說話,只描述神所施行的審判,而且是用第三身來代表神(1一18節)。到了詩的結束,詩 人才以第二人稱對神禱告(55一66節)。但其中仍然有很多怨詩的標準成份:(1)對苦難極之圖像化的描寫:黑暗、疾病、枷鎖、野獸的攻擊、弓箭的侵襲 (三1—18):(2)祈求救助(19節);(3)表示信任(21—36節):(4)確信已蒙垂聽(55—63節);(5)祈求神懲罰那引致猶大受苦的敵 人(64—66節)。
第五章的群體怨詩,幾乎全集中描寫苦難的情況(五2—18),開始和結束都是祈求復興(1、20一22節),並反映了一線微弱的希望和信心(19節)。
詩人運用怨詩的形式,不僅是為了增加多一種表達方法:怨詩的效用遠遠超越了輓歌:輓歌的對象通常是葬禮的參與者,但怨詩則容許詩人或會眾直接求告神; 輓歌只能描述引起災難的罪惡,但怨詩卻能讓詩人和會眾作個人的懺悔(比較三40一42及一18),表示對神的信任以及確信神必垂聽他們的禱告。
耶利米哀歌精巧細密地結合了各種形式及內容。字母詩、輓歌。怨詩、對苦難生動的描寫等,完全組合起來,唱出了以色列民那永遠難忘的痛苦和希望:他們必經審判,審判之後,也必蒙憐憫。 神學上的貢獻
耶利米所預言的,在哀歌的悲痛景象中應驗了——耶路撒冷被毀、人民傷亡無數。但除了肉身受苦之外,更令猶大民驚惶的,就是靈性上的煎熬:他們苦苦追問:「為什麼?」
那些走過耶路撒冷廢墟的人,不會覺得神的審判是錯誤的。詩人也相信審判正確無誤(一18),因為猶大背叛神(一5、8、9、18。22,二14,三 40—42,四13、22,五7),所以神在審判中傾倒他的烈怒(一12及下文,二1—9、 20—22,三1—18,四4、11)。
但最後的破壞令猶大人民產生了信心的危機,哀歌那滅亡與盼望的神學,就是要處理這個問題。約西亞王施行改革,不足數年,神無情地客讓這位公義的王倒在 戰場之上(六○九),改革便被置於一旁;聖城又在五八六年被蹂躇然後摧毀了一切,這都令猶太人民大惑不解。申命記的教訓是王國時代一直持守的信念,相信統 治者的義行,必帶來神的祝福:但為什麼神在歷史中的作為,竟然與這原則背道而馳?
猶大這次信仰危機的另一個層面,是猶大人民堅決相信錫安不會被摧毀,但事實與信念卻竟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縱使南北分裂、政局動盪、北國滅亡(七二 一),但大衛王朝仍生存了四百年。人民相信,靠着神與大衛所立的約,大衛的子孫們在神面前會有一特別的關係(撒下七),耶路撒冷也永遠不會被破壞,它是神 的居所,神難道會讓仇敵攻佔自己的家園嗎?在希西家的日子,西拿基立攻打耶城,卻神秘地被打敗了(七○一),這當然更令猶大人民堅信不移。
然而尼布甲尼撒摧毀了不能摧毀的聖城、燒毀那不能燒毀的聖殿。神究竟在做什麼?人民還可相信什麼?不能動盪的信念連根也被拔起了,他們可以怎樣回應呢?
哀歌以字母詩象徵猶大完全地俯伏懺悔,表達了猶大人民心中的衝突。另一方面,哀歌又鼓勵人接受神的審判,相信審判之後仍有轉機:雖然神在歷史進程中令 以色列手足無措,但哀歌作者鼓勵以色列不要懷疑神的主權,要他們相信,神所作的事,最終也是為了他們及一切創造物的好處。
哀歌記載了受寵愛的猶大,如河跌進失望的深谷:它與約伯記所描述的一樣,神的心意好像藏在五里霧中。但當那容許苦難發生的神啟示自己的時候,讀者又可 重拾信心和盼望。詩人那堅強的信心,必定在往後的日子,打動無數猶大人的心。要在災難中尋求盼望,又要帶領人進入盼望之中,這任務是困難的,唯有對神有深 入認識的人才能勝任。
哀歌把以色列文學與信仰的三條主線交織在一起:先知透悟立約之神如何審判和施恩:祭司在禮儀中表達痛悔和盼望:智慧人探索苦難的奧秘。寫作哀歌的詩人,承受了這三種遺產,把它們集於一身。他不單是文士或記錄者,他還親自用優美精妙的技巧,完成這卷聖經啟示之中的瑰寶。
本書為未授權圖書,源自網絡,在此刊登只為交流學習之用,請勿用於其它目的,謝謝。若侵犯了您的版權,請來函告知刪除。 電郵 ccwiki@ccwik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