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CCBible/Bible101/DBible 微博@基督徒百科@Bible101@歌珊地圣经引擎@如鹰展翼而上 QQ群 4619600/226112909/226112998 同步推送#今日真道圣言#

聖經研究——歸納性研經:創世紀至啟示錄 47

出自基督徒百科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第四十七課 尼希米記 之三

   題示:重讀七至十三章,再注意有關尼希米這個人性格的描寫。

  

   今天進化論的影響深入那些所謂批評家的腦子裏,以至他們完全不理會歷史的事實。不管這理論怎樣解釋這個物質的世界,對於人這一方面,它就完全啞口無言。歷史告訴我們,文化是進步的,但也是退化的。當道德與屬靈這兩個因素衰落時,文化本身就趨於崩潰以至消滅,但按進化論的觀念來說,人類是自野蠻一直進化至現今的地步,這是忽略了舊約時代的知識與文化,以為那時代完全是原始和落後的,就如以為昔日以色列人是文盲的之類。現在考古學的發現告訴我們,自摩西時代起,希伯來人就有了許多文字表達的意念記錄,而其程度遠比他們那一代的民族還要高呢!

             ——馬士頓爵士

   作省長的尼希米(七至十三章)

  最後,我們要看作省長的尼希米是怎個樣子的了。他是在波斯王之下,管理重建之耶路撒冷城和猶大地;其事跡記載在七至十三章裏面,

  很多人應付危機時,沉着冷靜,但要他作善後栽培或牧養,可能就耐不着性子了。尼希米不是這樣的人,尤其如此,這一部分的聖經就更要小心看。

  整本尼希米記,你可以看見一個剛毅正直、坦誠無私的巨人,勇然站在每一個仇敵,每一危機面前。不管你贊不贊成他的做法,那不是最重要,要緊的是你無論在什麼地方,都會發現他待人處事之動機,都是一樣光明磊落,這是其偉大光芒之處。現在請特別留意他性格中四個特點:

   (1)洞察秋毫    (2)坦言無諱    (3)剛毅果斷    (4)歸榮給神

  現在看這幾章聖經怎樣描寫他的為人。

  

   安全措施(七1~3)

  尼希米制定了城門的保安規則,然後派利未人看守,這個看起來有點奇怪。但我們要知道,當時利未的人數差不多佔了居民之一半,這個安排就非常有力(參十一章,並代上九10~19)。然後他派了他的弟兄哈拿尼和宰官哈拿尼亞作他們的長官,管理城門一切之安全事宜。

   人口問題(七4~73,並十一章)

  跟着尼希米要處理地廣人稀的人口分配問題(第4節),他先來一次人口登記(第5節),他「找着第一次上來之人的家譜」(那是九十年前的記錄了),第七章就是記載上一次的人口登記記錄,可參以斯拉記第二章注釋,這裏不再述了。

  人口稀少的情形可在十一章看到(十一章是指着第七章的),他用抽籤的方法,每十個住在耶路撒冷城外的人,有一個要搬進城內居住。

  請注意,第五節告訴我們,他們之所以這樣小心保存出生之記錄,完全是出於神的心意的,為要叫大衛的後裔不至失落。猶太人心中有數,自這家族中,一定有許多偉人出來為他們的民族國家作大事的。他們沒有落空,自大衛而出的有:所羅巴伯——把他們帶回耶路撒冷;以斯拉——整理律法書;尼希米——重建耶路撒冷的城牆。(賽五十四11、12;亞六12、13;耶卅一33;詩四十八12、13;賽六十等)

   「重歸聖經」運動(八至十章)

  八、九、十章就是我們今天稱之為「重歸聖經」運動的記載,這是最感人的培靈大會了。民眾要求以斯拉讀律法書(八1)。以斯拉便把律法書詳細地向他們解釋。他們又守住棚節,以色列眾人均禁食認罪,那時他們才看出神怎樣一直忍耐着他們的硬心(九章),他們便甘願與神立約,誓守摩西所傳之律法(十章)。

  

   新的人口登記(十一章)

  十一章告訴我們尼希米新的人口登記之結果是怎樣。三至十九節是住在耶路撒冷城之人,二十至三十六節是住在其他猶大城邑的人。換句話說,第一次人口登記只是告訴我們返國之猶大人;之後九十年,城牆落成了,尼希米用抽籤之法,每十人中有一人要入城居住,分配之後,就要再作人口登記,好知人口之分佈情形。

  注意第二節,「凡甘心樂意住在耶路撒冷的,百姓都為他們祝福」,這節聖經顯示他們是樂意如此的。當時遷入城內居住,便表明要放棄城外已有基礎之生計,那可能是職位、田地、舒服的生活等,而回到一個什麼都待開發的地方,重新建立其家園,這並不是一件容易「樂意」去作的事。(我們得在這裏提一筆,重新安排人口之分佈,在古代十分普遍,因為當時一個城是否具有實力,常是看人口之多寡而定的。)

   奉獻城牆(十二27~47)

  十二章之前其實不大須要解釋,但到十二章始,我們就得稍為注意一下。很多人以為十二章二十七至四十七節這一段,是緊接而來的,其實不是,前二十六節之人口登記,與二十七節之後的奉獻城牆,中間相隔了十二年的時間。

  我們可從下面三點看出:

   (1)倘若城牆之竣工與奉獻是連接的話,聖經作者不會把它們分開記述(中間插入五章半的聖經)。

   (2)十一章末和十二章二十七節之間(一般學者均承認此段不是出於尼希米之手筆),加插了大祭司之族譜,是自耶書亞(早於尼希米九十年)到押杜亞(後於尼希米九十年),顯明第六章之竣工與十二章之獻城牆,中間是有分隔的。

   (3)這是最重要的:尼希米對時間之清楚記錄,就把問題解決了:十三章六節說當狡猾之祭司以利亞實在聖殿中為多比雅預備一房間時,「那時,我(尼希米)不在耶路撒冷」,因為波斯王召了他回去。那麼以利亞實是在什麼時候為多比雅在聖殿中預備房子的呢?十三章第四節說:「在此之前(中譯作「先是」,其意不明)……」,在什麼之前,當然是在十三章一至三節那件事——即他們從律法書上得知亞捫、摩押人等不得入神的殿。好了,那件事(十三1~3)又是發生於什麼時候?是「當日」(十三1),亦即是十三章之前(十二44~47),而十二章四十四節顯示出那「當日」即是獻城牆之日(比較十二27~30、44~47)。

  好了,現在我們知道,獻城牆之禮是在尼希米重回耶路撒冷和對付以利亞實事件之後的,只要找出尼希米離開耶路撒冷多久,便知城牆從峻工到奉獻一共相隔了多少時間。比較二章一節和十三章六節,我們就知道他一共離開了十二年,那就說明城牆完成後十二年,他們才行奉獻之禮。

  十二年之久沒有叫尼希米忘記祖國的城牆,他真有資格帶領這些「專心工作」的百姓(四6),同時,當他看見百姓在獻城牆時所得之復興,他心中該有多大的感動,這是早期代價的報償,是十字架後之榮耀。

  奉獻典禮共分三大程序:

   (1)兩大隊歌詩班讚美神。    (2)宣讀律法。    (3)把外邦女子(混婚者)分別出來。

  那日的情況怎樣?「那日眾人獻大祭而歡樂,因為神使他們大大歡樂,連婦女帶孩童也都歡樂,甚至耶路撒冷的歡聲聽到遠處。」(十二43)

   總括尼希米這個人(十三)

  我們再看當尼希米不在耶路撒冷之時,妥協之罪怎樣為害神的殿,而尼希米又怎樣對付罪惡。

  尼希米對神之熱誠是始終如一的,他一回到耶路撒冷,眼見罪惡之滲入聖殿,他就不能容忍了。他不能容忍多比雅之家具佔了聖器皿之位置(4~9);他不能容忍人利用神之金錢來遂私人之欲望(10~14);他不能容忍安息日被沾污(15~22):他更不能容忍以色列人與異族通婚(23~28)。

  何等的剛毅果斷,很多時候勇敢與堅決這比外交途徑來得有效的,他不會計較「惡名美名」,他在神面前無愧的良心,及為聖殿心裏的火熱,使他有無比的自信與力量,對付罪惡的就是這等人。當我們看見尼希米把多比雅所有的家具全飛擲出門外(第8節),或拔那些與外邦人混婚的人之頭髮,刮他們的耳光(第25節),或把參巴拉的女婿驅逐出境時,我們想到這些場面就會忍不住發笑,但之後,我們都會知道:他曾為此付上巨大的代價的。

  

   尼希米政跡之撮要

  重溫他一生的成就,會叫我們大得鼓舞。

   (1)分配耶京之人口(十一1)    (2)釋放猶太人之奴隸(五8)    (3)嚴禁高利貸(五章)    (4)重頒安息日及安息年之命令(十31,十三15~22)    (5)規定為聖殿輸獻之例(十32)    (6)定獻祭壇之柴的例(十34)    (7)潔淨聖殿(十三4~9)    (8)嚴訂十一奉獻(十37,十三10~13)    (9)離棄異族之夫或妻(十三1~3、23~28)    (10)其他如城門開關之例等(十三19~22)

  從一方面說,尼希米之洞察秋毫、坦言無諱、剛毅果斷,與及歸榮於神等性格與動機,是他成功的因素。但另一方面,我們不要忽略他無論作什麼事,都多數遭到當時最具影響力的人所反對,然而他還是勝過了,這對我們今天作神兒女的,特別是那些作神工人的,不是一個頂大的榜樣和挑戰嗎?

  我們當然不能盡錄這一代偉人的事跡,但有一點卻不能不提,即是他禱告的生活。全書一共有八次記錄(二4,四4、5、9,五19,六14,十三14、22、29),這是使他成為偉大的主因,這八次記錄均顯出他所認識的神,是:

   (1)每時每刻皆管理萬物。    (2)他存在於任何地方。    (3)垂聽一切突發又危急之呼求。

  這種隨時隨地的禱告習慣是奇妙的,它會叫我們經歷到神不斷的同在,他知道我們每一點向神之心,引導我們,幫助我們,賜力量給我們。我們又豈能使這條「熱線」空置呢!隨時隨地禱告能使我們永遠保持冷靜與平安,忍耐與喜樂,它使我們永遠懷抱着這一代人認為是奢侈的理想,叫我們漸漸更似他,亦會使我們成為千萬人蒙恩之媒介。

  我們曾說過,本書是分成兩部分的:

   重建城牆(一至六章)    重建百姓(七至十三章)

  每部分均有它約高潮,第一部分是城牆之完工,第二部分是城牆之奉獻。求神興起這一代的尼希米,更求神使「我」成為尼希米,在最後的時間(亦是最需要的時間)來加入建造的行列,直到新耶路撒冷城降在地上的那日。

回目錄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