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CCBible/Bible101/DBible 微博@基督徒百科@Bible101@歌珊地圣经引擎@如鹰展翼而上 QQ群 4619600/226112909/226112998 同步推送#今日真道圣言#

第二部分 界線衝突 04

出自基督徒百科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Template:過猶不及

第十章 界線與你的子女

年輕的雪儂不停的哭着。身為兩個稚兒的母親,她不能想像自己竟然會那麼生氣,那麼失控,更不用說虐待自己的孩子了!可是,一個禮拜前,她竟然抓起三歲的鮑比猛搖他,對他大聲嘶吼喊叫。而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過去一年來,她已經做過無數次了。惟一不同的是,這一次她差點傷害了自己兒子的身體,她為此恐懼萬分。


因為擔心她會控制不住而傷害孩子,雪儂和她的丈夫裘德打電話給我,與我約談。雪儂非常自慚與愧疚,當她敘述整個事件時,都不敢看我的眼睛。


對鮑比失控前的那幾個小時,雪儂的情緒很糟。她與裘德在吃早餐時,大吵一頓,裘德沒對她說再見就上班去了。然後,一歲大的天雅把麥片撒了一地。鮑比偏偏選在那天早上做遍了過去三年來被警告絕對不許冒犯的過錯。他去拉貓咪的尾巴,自己開門跑出庭院沖往街道,他拿雪儂的唇膏在餐廳白色的牆塗得慘不忍睹,他還把天雅推倒在地板上。


最後那件事終於讓雪儂火山爆發。看到天雅躺在地板上大哭,而鮑比跨在她的身上,臉上一副洋洋自得的表情。她再也忍不住了。像是一頭鬥牛士手中的那塊紅布,雪儂沒經思考就一頭沖向兒子。 以後發生的事你已經都知道了。


等到雪儂比較鎮靜下來,我問雪儂:她與裘德平常是怎麼樣管教鮑比的。

「是這樣的,我們不想要疏遠鮑比或折損他那稚嫩的心靈,」裘德首先說:「如果對他的管教被動一點,我們就會覺得太…..太….消極了。所以,我們試着跟他講道理。有時,我們會警告他:『今晚,你不可以吃雪糕!』有時我們會讚美他言行的乖巧。他無理取鬧時,我們則試着不理他,希望他或許會自己停止。」


「他會做得太過份嗎?」

當父母的都點頭。「你不會相信的,」雪儂說:「他好像根本聽不到我們說的話,總是執意做他小王爺愛做的,直到我們中間一人實在受不了,大聲呵斥他,他才會乖乖地聽話。我想,我們是有個問題兒童吧!」


「我想,確實是有點問題,」我回答:「可是,我想,可能鮑比一向被訓練成只對失去控制的憤怒有反應吧!讓我們來談一談界線與孩子….」

在界線範圍內,最迫切與最重要的莫過於有關養育孩子的界線了。 我們如何向孩子設限與如何養育孩子,對孩子的個性、價值觀的發展、學校的表現、如何選擇朋友、跟怎樣的人結婚、以後的事業是否成功,都有很大的影響。


家人的重要

神,就是永恆不變的愛(《約翰一書》四章8節)。神很傾往與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從我們出生到死亡,神渴望與我們有親昵的關係。「我以永遠的愛,愛你」(《耶利米書》三十一章3節)神愛的本質不是被動的,而是活潑的。愛本身會不停地拓展繁衍。神不僅是很注重關係的愛的主體,還是位積極的創造者。他要將他所創造的大地充滿了愛他並能彼此相愛的人。


家庭是神創造的社會單位,為使具有他愛的本性的子民滿遍這個世界。家庭是撫養與教育嬰兒最好的場所,直到他們長大成人,走出家庭往其他地方,繼續照神的樣式去繁衍他們的下一代。

神最早挑選以色列人作他的子民。以色列人歷代一再頑劣抗拒他的恩典後,他選擇了教會:「因他們(以色列人)的過失,救恩便臨到外幫人,要激動他們發憤。」(《羅馬書》十一章11節)基督的身體——教會,與以色列的角色一樣,為要繁衍神的愛與神的性格。


教會常常被形容為家庭,我們「當向眾人行善,向信徒一樣的人更當這樣」。(《加拉太書》六章10節)相信神的人就是「神家裏的人」(《以弗所書》二章19節),我們必須「知道在神的家中當怎麼行。」(《提摩太前書》三章15節)

上面所說的以及《聖經》中許多有力的經節都一再告訴我們:神如何「看待家庭。」神像父母一樣地解釋他的心意,是我們的父親。他也喜歡他的工作。《聖經》中所顯示神的樣式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為什麼父母親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在這地球上,他們必須把神的本性彰顯在自己孩子的身上。


界線與責任

神,最好的父母,要幫助作為他兒女的我們好好成長。他要看我們「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以弗所書》四章13節)這個成熟過程的一部分,就是幫助我們知道如何為自己的生活負責。


我們對待自己的親生骨肉也應該這樣。父母所能給予子女最大的禮物(僅次於學習如何搭建親密的關係與感情)就是讓我們的子女有責任感:知道他們應該為什麼負責,不必為什麼負責,知道如何拒絕和如何接受別人的拒絕。責任感,是一份具有無上價值的珍貴禮物。


我們都碰過一種人――人已中年,卻只有一歲半孩子的界線。人家一向他設限,他就大發雷霆、慍怒、悶不說話,或是乾脆消極的順從,只希望求得和平無事。請記住:這些成年人也都是從孩子長成的,只是,他們很久很久以前就學會恐懼或痛恨界線。重新學習界線的過程對這些成年人將是很艱辛的。


逐漸灌輸VS整修界線

有一次,一位兒女已經成年、滿有智慧的女人,看到一位比她年輕的朋友正在與她的孩子奮鬥。孩子不肯聽話,年輕的媽媽快被搞瘋了,卻依舊堅持孩子必須自己在椅子上好好坐着。肯定那位母親的態度,這個年長的女人說:「親愛的,現在辛苦一點,好好地管教孩子,你就可能安度他們的青春期了。」


在孩子幼年時期就幫助他們發展界線,是預防勝於治療.如果我們在孩子幼年就教他們責任感、設限、延後對需求的滿足感,孩子成長的界線就會順利一些。起步得越晚,無論是我們或是孩子,都會越辛苦。


假如你的兒女現在年紀比較大了,不要灰心,只是他們對設立界線將有比較大的阻力而已。因為他們不認為學習界線對他們真有什 麼益處,你必須花費比較多的心力幫助他們,從朋友那裏得到更多的扶持,而且需要更迫切地禱告!在這一章後面,我們將會談到不同階段的孩子應該有哪些適合他們年齡的界線。


孩子界線的發展

孩子的界線發展就是教導他們學習有責任感。當我們教導孩子有關責任的好處與限制,就是教導他們什麼是自主權——裝備他們長大以後去面對與應付人生。


《聖經》很多地方談到設定界線在養育孩子過程中所佔的重要角色,我們通常稱之為管教。所謂「管教」希伯來文與希臘文的意思就是「教導」,包括正與負兩方面的觀點。


管教的下面是反省、預防、指示。正面的管教是跟對方好好坐下來,教育與訓練他(她);父親必須教養孩子「照着主的教訓與警誡。」(《以弗所書》六章4節)。管教的負面則是糾正、征戒、後果。負面的管教是讓孩子承受自己行為的後果,學習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捨棄正路的,必受刑罰。」(《箴言》十五章10節)


良好的教養孩子的方式包括:預防性的訓練和操練,以及指正性的後果兩方面。比如你規定你十四歲的女兒最晚十點鐘必須上床。你說「你是為你好,這樣你的睡眠才足夠,明天上學才有精神。」這是正面的教導。結果,他一直閒蕩到十一點半才睡。隔天,你跟她說:「昨晚你沒有按時上床,所以今天你不可以跟你的朋友打電話聊天。」這就是負面的管教。


為什麼發展好的界線需要「紅蘿蔔」與「鞭子」賞罰兼用呢?因為神就是用操練——

一試再試的方法幫助我們成長的。我們收集資料,手忙腳亂地應用,犯錯,從錯誤中學習,下一次再改進。我們的成熟就是這樣一步一個腳印得來的。


在我們生活各種領域裏,例如:滑雪、寫論文、使應用科學計算機,都需要操練。我們要跟別人發展深度愛的關係,或是熟讀《聖經》,都需要操練。我們在靈性上與情感上的成長也是一樣;「惟獨長大成人的,才能吃乾糧,他們的心竅練得通達就能分辨好歹了。」(《希伯來書》五章14節)要學習界線與責任感,操練是一門很重要的功課,我們可以從錯誤中學習。


管教是一種外在的界線,用以發展孩子內在的界線。它可以供給孩子一個安全的避風港,直到他們發展出成熟的個性,不再需要它為止。好的管教使孩子內在的結構更為穩固,使他們更有責任感。

我們必須分辨管教與懲罰的不同。懲罰是做錯事而付出的代價,就法律而言,就是觸犯法令而受到刑罰。懲罰沒有留下多少練習的空間,不是一個好老師,代價也太高了;「罪的代價乃是死」(《羅馬書》六章23節)「凡遵守全律法的,只在一條上跌倒,他就是 犯了眾條」(《雅各書》二章10節)懲罰並沒有為錯誤留下多少餘地。


管教卻不相同,管教不是為做錯事付代價,而是神自然的律法;我們種什麼因,就結什麼果。

管教與懲罰不同,因為神已經不再處罰我們了。當人接受基督為救主,懲罰就在十字架上完全結束了。「他被掛在木頭上,親身擔當了我們的罪。」(《彼得前書》二章24節)基督為我們受苦,為我們承擔了所有的處罰與罪過。


管教與懲罰在時間上也不同。懲罰是往後看,專注在對過去錯誤的征戒。比如:基督的受苦是為我們的罪付出代價。管教卻是往前看,我們從中學會以後不再犯相同的錯誤:「萬靈的父管教我們,是要我們得益處,使我們在他的聖潔上有分。」(《希伯來書》十二章10節)


管教如何幫助我們呢?管教使人們在犯錯時,不怕被論斷的,或失去彼此的關係:「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穌里的,就不定罪了。」(《羅馬書》八章1節)基督為我們贖罪,使我們在操練中不必付出可怕的代價。惟一的危險是其後果,而不是孤立或被論斷。


比如:一位母親對十歲的孩子說:「你再這麼粗野無禮,我就不再愛你了。」這個孩子註定要失敗的,因為他只能在兩害中選擇其一:反抗,而失去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際關係;或是聽話,變成外表的順服,因而失去練習正視問題的技巧的機會。現在,讓我們來比較另外一種響應。「我永遠不會停止愛你的,但是,如果你再那麼粗野無禮,我就三天不准你聽手提收音機。」親子關係沒有受到影響,並且沒有定罪,孩子卻有機會選擇是要負起責任或是面對後果,而不必害怕會失去愛與安全感。這樣才是邁向成熟的方式,才是學習吃固體食物;安全地操練管教。


孩子在界線上的需要

界線可以滿足孩子哪些特別的需要呢?設立界線的能力將在他們一生,連本帶巨利的發揮多項功能。


保護自己

你看過比嬰兒更無助的嗎?人的嬰兒比起其他動物的幼兒更無法照顧自己。嬰兒剛生下來幾個月的時間,是神特地給予父母親機會(或其他看顧者)去和嬰兒建立深刻的關係,讓他們知道沒有他們每一分每一秒的照顧,嬰兒是沒有辦法獨自生存的。他們花費在嬰兒身上的時間與精力,變成持久不變的情感,讓孩子在這世界有安全感。


只是,神讓我們成熟的計劃不止於此。父母親不可能永遠在兒女的身旁保護他們,保護的工作最終必須傳交給兒女自己,使他們長大以後,能夠保護自己。


讓我們來看看下面這兩個十二歲的男孩:

吃晚餐時,吉米向他的父母說:「你們知道嗎?今天學校有些孩子要我和他們一起抽大麻。我拒絕了,他們就說我沒有男子氣概。我告訴他們:是他們自己太蠢太笨了。我喜歡他們其中的一些人,可是,如果我不抽大麻,他們就不喜歡我了,這表示他們原本就不是我真正的朋友!」


保羅也剛剛從學校回來,兩眼充紅,言詞遲緩,走路不太平穩。他的父母很關心的問他哪裏不對勁了。保羅一再矢口否認。最後,他終於忍不住大聲脫口而出:「每個人都是這麼做的,你們為什麼這樣討厭我的朋友呢?」

吉米與保羅都來自充滿愛心、堅信《聖經》教導的基督教家庭。可是,兩個人的作為怎麼會如此相異呢?原來吉米的家一向允許兒女與父母意見不同,讓吉米有機會操練設限的技巧,即使是對父母設限。當吉米兩歲他母親哄抱着他時,只要他煩躁不安,說:「下來。」意思是:「媽媽,請給我一點呼吸的空間。」即使她還想抱着自己的孩子,她一定把他放在地板上,說:「要跟你的小卡車玩玩嗎?」


吉米的父親也有相同的養兒哲學。當他與兒子在地板上玩摔角,他會小心注意吉米的界線。當他們玩得太劇烈或是吉米累了,吉米會說:「爸爸,停一停!」爸爸就馬上停止,站起來,改玩其他的遊戲。


吉米所接受的是界線訓練,學習當他害怕、不舒服,或想改變狀況時,他可以直接向對方說不。這簡單的「不!」給予他生活所需要的自主權,使他不會陷於無助或一味順服。當吉米跟人家說不,對方不會因此生氣、受傷,或做出一些想要操縱他的回擊,像:「可是,媽媽現在好想抱抱你啊,好嗎?」


吉米從嬰兒時就學到界線是好的,可以用來保護自己。他學會抗拒那些對他不好的東西。

吉米家庭最大的特徵是:容許不同意見存在。比如:吉米會與父母爭論他應該上床睡覺的時間,父母並不會因為他們觀點不同而迴避或懲戒他。他們總是耐心傾聽吉米的理由,如果合理,他們就會改變先前的決定;如果不合理,他們則會堅守他們原來的界線。 在決定家中一些事情上,吉米也有投票權。他們全家一起活動的晚上,他的父母會徵詢吉米的意見,一起去看場電影?或在家玩板上遊戲?或打打籃球?難道這是個沒有界線的家庭麼?事實正好相反,這是個把設立界線看得很重要的家庭,認為那是兒女必須發展的技巧。


當吉米的朋友對他施壓,要求他一起嗑藥,這就是抵抗「現今世代邪惡」(《以弗所書》五章16節)一個很好的練習機會。吉米怎麼有能力拒絕呢?因為到此時,他已有十年來的經驗——跟生命中很重要的人持有不同看法,卻不必擔心失去對方的愛.他不怕在朋友面前堅持原則而受到遺棄,因為他已經成功地跟家人試驗過許多次,而仍保有家人對他的愛。


保羅成長的環境正好與吉米的相反。在保羅家,他的「不」只會引起兩種不同的反應:他的母親會受傷,感情退縮與鬧脾氣。她會說些讓保羅內心愧疚的話語,如:「你怎麼可以跟這樣愛你的媽媽說不呢?」他的父親則大為憤怒,威脅他說:「小鬼,我不准你回嘴。」


沒多久,保羅就學會表面順服。他變得很會在表面上說好,同意父母的價值觀與他們對他的控制。不管他有什麼意見——晚餐的菜式、電視的限制、教會的選擇、衣服,或宵禁,保羅全往心裏塞。

有一次,他試着拒絕母親的擁抱,母親馬上感情退縮,把他推開,並說些很傷感情的話:「有一天,你將為這樣傷害你的母親後悔的。」一天又一天,保羅被訓練成不去設下界線。


保羅學會做個沒界線的人,結果使他看起來似乎是個很有滿足又有禮貌的兒子。但青春期對孩子是個嚴峻的考驗,在這段艱難時期,我們可以看出怎樣的性格已在孩子裏面生根建造。


保羅崩潰了,他降服在他朋友的壓力下。只是,保羅——已經十二歲了——第一次說不的對象竟然是自己的父母親,你感覺到意外嗎?保羅心中的不滿以及他多年來的沒有界線,開始腐蝕他為了生存而發展的虛偽自我。


對個人的需要負責


我所帶領的心理治療團體突然變得很安靜。我剛剛詢問珍妮一個她無法作答的問題。那個問題是:「你需要什麼呢?」她一臉困惑,陷入深思,身體往後靠着椅背。


珍妮方才描述了她這個禮拜來的痛苦:她的丈夫要求分居,她的孩子一個個失去控制,她自己也瀕於被解僱的危機。同組的人臉上都明顯地表露出關懷的表情,卻沒有人知道如何幫忙,因為他們和珍妮一樣,都是來此解決有關感情與安全感的困擾。所以,我這個問題事實上是替所有的人發問的。可是,珍妮沒有辦法回答。


珍妮的背景很常見。她的童年大部分都為父母親的感情擔負責任。她是家中的和平天使,一再設法協調她父母之間的衝突,說些安慰的話語,像是:「媽媽,我確定爸爸不是有意要跟你發脾氣的,她只是在外面忙了一天,他累壞了。」

珍妮對家人那種不合《聖經》教導的責任,所產生的結果在她的生活中是顯而易見的:對別人太有責任感以及不曉得自己的需要。珍妮身上的雷達對準別人的傷痛,對自己的需要卻無法發揮功效。難怪珍妮無法回答非所問我的問題,她根本不了解這是神所賜予的合理需要。她完全不會形容自己的需要。


這個故事倒是有個圓滿的結局,我們團體中的一員說「假如我是你,我會知道我需要什麼。我需要知道這個房間每個人都關心我,不會把我看成可恥的敗筆;都會為我禱告,並且讓我在這個禮拜可以放心地打電話找你們談心。」

珍妮眼中充滿淚水,那位朋友以同理心設身處地為她着想的一番話,觸及了連她自己都無法觸摸的角落。她讓好些受過安慰而得以去安慰人的話語,留存在她的心中(《哥林多後書》一章4節)


珍妮的故事顯示出發展界線在我們孩子身上所結出的第二個果實;有能力去掌握自己的需要,為自己的需要負責。神本來就希望我們知道自己什麼時候飢餓、孤獨、陷入困難、被擊潰,或需要休息了,然後主動去滿足那些需要。《聖經》也提到耶穌了解自己的需要,所以,在一次向大眾宣傳福音時,他要求與使徒坐船暗暗地到曠野地方去歇一歇。「因為來往的人多,他們(他與他的使徒)連吃飯也沒有工夫。」(《馬可福音》六章31節)


界線在此過程中扮演一個主要的角色。我們的界線在我們與別人之間形成一個屬靈的情感上的空間,一個獨立分開來的地方,使我們的需要可以被聽見,被了解。如果沒有明顯的界線,我們就很難將我們的需要從別人的需要中過濾出來。人與人之間有太多的雜音了。

如果我們能夠教導孩子了解與體驗他們自己的需要,他們的人生將有真正的優勢,會懂得照顧與防衛自己,不會為了滿足別人的需要而讓自己精疲力竭。


如何幫助我們的兒女經歷他們個人的需要呢?最好的方法就是父母鼓勵孩子用言語說出他們的需要,即使他們的需要「與家人所想的並不相同」。當孩子被允許去要求一些或許不是眾望所歸的東西(即或他們得不到)他們學會感知自己想要什麼。


下面是一些你可以幫助子女的方法:

·允許他們談論自己的怒氣。

·允許他們表現出哀傷、損失、傷感的情緒,而不試着使他們開心一點,或勸他們不要那樣。


·鼓勵他們問話,不要以為自己的話與《聖經》的話語是同等份量的。(這必須很有自信的父母才真的做得到!)

·當他們看起來孤立、困惱的時候,關心他們的感受;幫助他們把負面的感受講出來,不要為了製造虛假的和睦與親密關係,而對他們的感受避重就輕。


要對自己的需要擁有主權,首先,必須能夠辨認出自己的需要。這就得靠我們屬靈的雷達了。珍妮的雷達破損了,沒有好好的發揮功用過,因此,她無法辨認自己的需要。


對自己的需要擁有主權的第二步是:主動地擔負照顧自己的責任,而不是把責任放在別人身上。我們必須讓我們的孩子承受他們不負責任、錯誤的、痛苦的後果。這就是《希伯來書》五章12節中的「訓練」與十二章所說的「管教」。當我們的孩子長大離家時,他們內心應該對自己的生活深具責任感。他們必須有下列的信念:


·我一生成功或失敗大抵靠我自己。

·雖然我可以從神或其他人身上求得安慰與指導, 但我也要獨自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雖然我一生深受那些與我有親密關係之人的影響,但我不能把我的困難都推給別人, 我必須為自己的問題負起責任。

·雖然我常常會失敗或需要扶持,但我不能總依靠那些太有責任感的人來幫我度過屬靈上、情感上、經濟上、人際關係上的危機。

「我的人生,成敗在我」的態度乃出於神。神要我們為自己的生活負責。他要我們善用自己的才幹,就像耶穌說的那個有關才幹的比喻(《馬太福音》二十五章14-30節)。這種責任感不只將跟隨我們整個成年生涯,甚至於死後跟着我們到達基督的寶座前。


你可以想像如果我們不為自己的生活負責,當我們和主見面時,說:「可是,我來自不健全的家庭啊!」、「可是,我很寂寞孤單啊!」、「可是,我沒有什麼精力啊!」這些我們自以為有理的「可是」,與「才幹比喻」中那位僕人的藉口一樣,是不會發揮什麼功效的。這不是說我們不深受我們背景與各種壓力或好或壞的影響。那是一定會的,但我們最後仍然必須為我們如何處理那些傷害或不成熟的靈魂負責。


聰明的父母會讓孩子經歷「安全的苦難」就是讓孩子承受適合他或她年齡的後果。允許一個六歲的小女孩天黑以後到戶外去,不是在訓練她成長,因為她還沒有成熟到懂得做正確的決定;事實上,她的父母原本就不該讓她做那種決定。


佩特的父母曾允許她去經歷一些安全苦難。他們在她剛上高中時就給她整學期的零用錢,由她負責支付學校的伙食、衣服、社交、課外活動等等開支。那些錢用在這些開銷上是足夠有餘的。表面看起來,這是一位少女的夢想成真——有這麼多錢,可以自由地支配使用/


第一學期。佩特買了一些美麗的衣裳,也與她的朋友出去玩了好幾次;有幾次,她甚至慷慨請客。那筆錢本來應該夠她花用三個半月的,結果,她一個月後就幾乎全部用罄。佩特捉襟見肘了,以後兩個半月時間,她常常留在家裏,把余錢用在學校午餐上,並且重複換穿她在學初所買的那些衣服。


第二學期,情況大為改善。高二剛開始時,她已在銀行設有自己的帳戶,也有一個合理的預算。佩牧終於發展出設立界線的能力。原先愛逛街的她不再亂買衣服、激光唱片、食物、雜誌,那些她通常一定要有的東西。她開始學習為自己的生活負責,所以,她不像有些大學畢業生因為多年有人在後面撐腰,還是不會煮飯、打掃或平衡支票本。


所以,儘可能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擔當後果是很重要的,這才是真正的人生。

孩子的家庭作業也是學習設限很好的地方。父母若不是幫助孩子學習負責任,就是製造那永垂不朽、無所不能的假形象,永遠為他們的孩子承擔後果。當你的孩子淚汪汪來找你說:「我明天要交一份十項的報告,但我現在才要開始。」身為有愛心的父母,很本能地就想要幫孩子渡過難關,幫他們找研究資料,規劃組合,打字,或乾脆全包攬下來。


我們怎麼會這樣呢?因為我們愛我們的孩子。就像神渴望給予我們最好的東西,我們也會想要給子女最好的東西。可是,就像神會讓我們去經歷自己的失敗,我們或許也應該讓孩子在成績單上留下一次污點,因為那是他們自己不事先做周詳計劃的後果。


有控制與選擇的感覺

「我不要去看牙醫…..你無法強迫我去。」十一歲的潘蜜跺腳、怒髮衝冠,看着站在大門口等她的父親賽爾。


有一陣子,對潘蜜這種無理取鬧,賽爾恨不得對她說:「好,咱們等着瞧吧!」然後,用力硬把那尖叫的孩子拖進車子裏。


可是,經過許多次的家庭輔導,以及研讀有關這類問題的處理方式後,賽爾懂得怎樣應付這無法避免的情況了。他很冷靜的跟潘蜜說:「甜心,你說得沒錯,我沒辦法逼你去看牙醫。假如你真的不想去,你可以不去,但你要記得我們的規則:你選擇不去看醫生,就是選擇不參加明天晚上的派對。我一定尊重你的決定,你要我取消你的門診嗎?」


潘蜜眉頭深鎖,想了一下後,慢慢回答說:「我去,可是,並不是因為我一定得去才去的。」潘蜜說得沒錯,她選擇去看醫生是因為她想去參加派對。

孩子需要有能夠控制與選擇自己生活的感覺。不要讓他們覺得自己只能依賴大人,只是個在父母親管轄下茫然無助的小兵。幫助他們看見自己可以做選擇,有個人自由意志,可以主動控制自己的生活。


孩子在剛出生時確實是很無助的,必須依賴父母,但他們虔誠信主的父母應該設法在各方面幫助他們學習思考、做決定,以及掌握他們的環境。從他們早上起來穿什麼衣服,到選修什麼課程,都由他們自已決定。讓孩子做適合他們年齡的決定,可是幫助他們在生活中有安全感與控制感。


好意或操心的父母都想防止孩子做出會引起痛苦的決定,想保護孩子不受到任何傷害。這種父母的座右銘是:「來,讓我替你做決定。」結果,某些特性因久不用而在孩子身上萎縮——他們的自信或做改變的能力;這是神的形像中一個很重要的部分,都應在孩子性格中發展。孩子需要感受到他們的生活與命運大抵由他們自己決定,但必須在神的最高權威範圍內。這可以幫助他們懂得權衡輕重,而不是避免做選擇。他們可以學習面對自己所做決定的後果,而不是憤恨別人替他們做的選擇。


延後對目標的滿足

現在,是孩子的專利,因為他們就生活在「現在」的世界裏,向一個兩歲大的孩子說明一而再把甜點給她吃,她不會相信的,明天就代表「永遠不會了」。事實上,新生兒不能理解什麼是「稍後」,這就是為什麼六個月大的嬰兒在母親一離開房間後,就會恐慌。對他來說,母親一去,就不會再回來了。


然而,在我們成長的某段過程中,我們學到了「稍後」的價值,知道等待那後來更好的。我們稱呼這種技巧為延後滿足感。那是一種稍安勿躁,暫時控制我們的衝動、願望、欲望的能力,以求稍後更好的結果。

《聖經》很重視這種能力。神用這技能讓我們看到事前計劃與準備的益處。耶穌就是個很好的範例:「他因那擺在前面的喜樂,就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便坐在神寶座的右邊。」(《希伯來書》十二章2節)


一般來說,這種技能到孩子一歲以後才比較重要.新生兒的第一年,以和父母親建立親密的關係優先。一歲以後,就可以開始教導孩子這種技能。先吃紅蘿蔔,再吃點心;好的,等在後頭。

年紀大一點的孩子也需要學習這技能。有些衣服或娛樂用品可以等到年底才買。再說一次,在此過程中所發展出來的界線,對孩子以後的生活很有助益,可以防止孩子長大以後經濟破產,生活失去秩序,或任性不知節制地奢侈浪費。如此,我們的孩子才有辦法像螞蟻一樣自給自足,不至於成為懶惰的人,永遠陷於危機當中(《箴言》六章6-11節)。


讓孩子學習延後滿足感幫助他們生活有目標。他們可學習節省時間與金錢來獲得一些對他們很重要的東西,看重他們經選擇而買下來的東西。我就認識一個家庭,父母教導兒子省錢買下他第一部車子。那個孩子在他父母的幫助下,十三歲就開始進行他的買車計劃,周末與暑假都很認真的打工。當他所賺的錢夠他在十六歲時買下一部車子,他把那車子看成自己的寶貝,盡心保養清理,連車引擎蓋都乾淨得可讓你在上面吃午餐。他事先就算好他的花費,並珍惜他努力達成的果實(《路加福音》十四章28節)。


尊重別人的界線


孩子從小就必須能夠尊重父母、手足、朋友的界線。他們必須懂得:別人不總是想和他一起玩的,別人不一定也想看相同的電視節目,別人或許會想到另外一間餐廳吃飯。他們必須學習:這世界不是繞着他們打轉的。


這之所以很重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學習尊重界線的能力可以幫助我們為自己負責。了解別人不可能讓我們隨叫隨到,聽我們的使喚或遵照我們的吩咐行事,可幫助我們反求諸已,不是老向外依賴別人,也幫助我們擔負起自己的「背包」。


你是否碰過那種無法聽人說不,總是哭哭啼啼哀求、甜言蜜語諂媚、亂發脾氣、拉長臉,不擇手段以達自己目的的孩子?問題是,我們痛恨或抗拒別人的界線越久,我們就會越依賴別人。我們期待別人來照顧我們,而不懂得自己照顧自己。


不管怎樣,神已經安排生活本身來教導我們這種法則,這是我們可以在這世上共處的惟一方式。願不願意,遲早會有人向我們說不。人生本來就是這樣,誰也逃避不了。讓我們來看:抗拒別人界線的人在生活上會經歷哪些不:

1. 父母向他說不。

2. 兄弟姐妹向他說不。

3. 學校老師向他說不。

4. 同學向他說不。

5. 老闆或上司向他說不。

6. 配偶向他說不。

7. 因為暴飲暴食、酗酒、生活不檢點,他的健康向他說不。

8. 警察、法庭,甚至監獄向他說不。


有些人很早就學會接受別人的界線,甚至早在人生的第一個階段就已開始。可是,有些人卻必須走到第八個階段才能了解應該接受別人的設限:「我兒,不可聽了教訓,而又偏離知識的言語。」(《箴言》十九章27節)許多失去控制的青少年都要到三十多歲,當他們厭倦工作不穩定、沒有固定的居所後,心志才成熟。他們必須財務跌到谷底了,有時甚至露宿街頭一段時間後,才會開始在工作上穩定下來,存錢,成長,慢慢接受生活的界線。


不管我們認為自己有多強壯,總是山外有山,有人比我們更厲害、更強壯。假如我們不先教導我們的孩子接受別人的不,一定會有其他人代替我們做這項工作的:一些遠不及我們這樣愛我們的孩子、卻比我們更厲害更強壯的人。大部分的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遭此境遇的,所以,越早教導孩子界線越好。


第二個,也是更重要的——接受別人的界線對孩子很有助益的理由是:注意別人的界線可以幫助孩子去愛別人。尊重別人的界線是他們可以對別人感同身受,或愛人如已的基礎。我們孩子的「不」,需要受到別人的尊重, 同樣地,他們也需要學習尊重別人的「不」。當他們能夠用同理心設身處地感受別人的需要,他們就會變得成熟,更能愛神愛人。「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約翰一書》四章19節)


假如你六歲的孩子不小心用壘球重重打到你的頭,你不把它當一回事,或表現得好像一點都不痛,這會讓孩子以為他的行為並沒有什麼後果,他就不會有責任感,不會對別人的需要或傷痛有警覺。但如果你告訴他:「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可是,你那個球真的打得我好痛。你以後試着更小心一點。」在沒有譴責的勸導下,幫助他了解他這樣的行為可能會傷到他所愛的人,他的言行舉止是會影響別人的。


假如父母不教導孩子這種原則,孩子很難長成一個有愛心的人。他們往往變成自我中心、愛控制人。到那時,神要我們能夠成熟的計劃就更難實現了。有一位找我心理治療的病人,從小被家人訓練成忽視別人的界線,結果,他變得很愛操縱別人,最終因偷竊而下監。這個經歷雖然痛苦,卻教會他如果何設身處地為別人着想。


「我真的不知道別人也有他們的需要,也會受傷。」有一次,他向我解釋。「我從小就被教導要專注在自己身上,把自己放在第一位。當我開始正視自己不尊重別人需要的問題,很奇怪的事情發生了,我竟然茅塞頓開,在心中挪出一處空間來,開始能夠為別人着想。我並沒有忽略自己的需要,但,生平第一次,我看到了自己在進步。我的言行曾如此傷害我的妻小,我真的深覺愧疚。」 他以後要走的路還長嗎?那當然。可是,他畢竟走到正途來了。雖然他很晚才着手學習界線,仍是一個開始——成為合乎《聖經》教誨、真正有愛心的人。


季節性的界線:適合自己年齡層的界線訓練


假如你看了書前的目錄就選翻閱這一章,你很可能是當父母的,可能你正和你的孩子有些界線問題,或者只想事前預防。更可能你早已深陷痛苦而希望藉此得到解脫,比如:你的新生兒哭鬧不停;你的幼兒在家無法無天;上小學的孩子不守規矩;上國中的孩子行為魯莽;上高中的孩子愛喝酒。


這些差錯都可能因界線問題引起。這裏提出一些孩子應該學習也適合他們年齡層的界線訓練大綱。我們當父母的需要考慮到孩子發展的需要與能力,避免要求超過孩子所能負荷的,卻也不要要求太少,疏於管教。


以下是孩子在不同階段的基本訓練。想知道出生到三歲更詳細的資料,請參考第四章幼兒時期如何發展界線的那一部分。


出生到五個月

在這個階段,新生兒需要與父母親或主要照顧他的人,建立親密的關係。孩子需要有歸屬感、安全感、受歡迎感。在此階段,設立界線不如給予嬰兒穩定感與安全感那麼重要。

這裏唯一真正的界線是母親的存在,給予孩子無限安全感。她保護嬰兒,撫平他(她)內心的緊張、害怕,或面對衝突的感覺。嬰兒獨自時,常常會因孤獨或缺乏內心的架構而感到恐慌不已。


好幾個世紀以來,母親(包括耶穌的母親馬利亞)都襁褓過她們的嬰兒,或用布緊緊把孩子包起來。包裹嬰兒,除了可以調節嬰兒的體溫以外,他使嬰兒有安全感——一種外來的界線。嬰兒知道他(她)從哪裏開始、哪裏結束。所以當嬰兒被脫光衣服時,常常會因為失去外面的保護物而驚慌失措。


有些好意的基督徒老師提倡嬰兒必須接受「訓練」,認為抱、餵嬰兒應該有特定的時間。這些方法試着教導嬰兒不該隨便哭或要求安撫,因為「那表示控制權是在孩子而不是父母」,或因為「那要求都是孩子自私與順從肉體的表現。」不從《聖經》或孩子身心發展的理論來了解這些觀念,對孩子將有很嚴重破壞性的影響。


一個四個月大的嬰兒大聲啼哭是她想知道這個世界是否安全。因為她還沒有學會在四周無人時感到自在,她內心感到恐懼、孤立。依照父母的作息時間不順着嬰兒的需要來抱她餵她,正如耶穌所說的「將無罪的當作有罪的了」(《馬太福音》十二章7節)

這些老師宣稱他們的方式符合《聖經》的教誨,因為它們有功效。「我晚上不再把她從嬰兒床抱起來後,她就不再哭了」她們會這樣說。這或許是真的,可是,哭泣停止也可能是因為嬰兒感到沮喪,他(她)放棄希望而退縮了。「所盼望的延遲未得,令人心憂」(《箴言》十三章12節)


教導孩子延後對需求的滿足應該等到一歲以後,等嬰兒與母親之間的安全感的基礎建立起來以後。誠如恩典總是先於真理(《約翰福音》一章17節),獨立分離以前必須先有深情的聯繫。


五到十個月

如同我們在第四章學習到的:嬰兒從六到十二個月是「孵化期」。他們正在學習「媽媽和我並不是同一個人」。此時,嬰兒正在一步步地爬向外面那個又可怕又美妙的世界。雖然嬰兒有很強烈的依賴性,他們開始慢慢地從與母親的合為一體中掙脫出來。


在這個階段,父母雖然仍是孩子可以依附的安全錨,為了幫助孩子發展健全的界線,需要鼓勵孩子嘗試分離,成為獨立的個體。允許孩子在父母親以外,還能被其他人或事物吸引。讓你的家成為一個安全的新大陸,讓孩子可以探險。


幫助你的孩子孵育成長時,你還是不可忽略他們與人的感情聯繫,那是建立他們內心根基所需要的,因為那畢竟是嬰兒最主要的工作。我們必須小心滿足孩子跟父母良好關係的需要,讓他們在感情上有安全感,同時,也允許孩子在自己的父母以外可以放心地往外發展。


可是,在這個轉接期,孩子的注意力從母親的身上轉移到外面的大千世界,對許多的母親卻很難適應。那種失去跟孩子親密關係的挫傷往往非常劇烈,尤其是在懷孕生子階段過後。一個負責的母親會設法使自己對親密關係的需要,在成人的世界得到滿足與慰藉。她會鼓勵孩子的「孵化」,深知她正在裝備她的孩子「離開與分開」的能力。


對「不」這個字,在這個階段,大部分的嬰兒還沒有能力了解或適當的反應。為了避免孩子陷入危險,把他們抱起來並帶他們離開危險的地方是最上策。


十到十八個月

在這個「練習」的階段,你的嬰兒不只開始講話,也開始走路了。世界在她面前展開,充滿各種希望與可能性。這個世界是孩子的蚵——她花很多時間想打開它,要跟它玩。她現在已經有情感與認知能力可了解與響應「不」這個字了。


在這個階段,界線變得更為重要,無論是擁有或傾聽界線。鍛練「不」那部分的肌肉乃當務之急。「不」,使你的孩子發現:他為自己的生活負責將產生好的結果,或「不」只會起別人感情的內縮。父母要學習以喜樂之心接受幼兒的「不」。


同時,你也要小心協助你的孩子了解:宇宙並不是以他為中心的,人生還是有些界線的。隨便在門上塗鴉,任意在教會大吵大鬧,都有其後果。只是,你也要注意在指正時,不要澆熄孩子對這個世界所產生的新奇感與興奮感。


十八到三十六個月

在這個階段,孩子有一件很重要的任務:學習必須將自己與人分開卻又連接。那個在「練習階段」中的孩子現已更成熟,發現人生是有界線的,可是,即使是一個分開了的個體,不表示不能有親密的關係。在這個階段的目標是擁有下列的能力:


1. 有能力與別人有感情的聯繫,卻不會因此失去自我,或與人分開的自由。

2. 有能力對別人說適當的不,卻不會擔心失去對方的愛。

3. 有能力接受別人向自己說不,卻不會因此在感情上退縮。


十八到三十六個月的孩子需要學習獨立自主。問題是她不想被父母控制,卻又必須信賴父母。聰明的父母會在孩子沒失去與父母的親密關係下,幫助她獲得獨立自主的感覺,接受她當她發現自己不是無所不能時。


在這個階段,要教一個孩子學習設立界線,你必須能在適當的時候尊重孩子的 「不」,也懂得在適當的時候堅持自己的「不」。你可以很容易就打贏你與孩子之間的小戰役,可是那種小戰役無以數計,結果你會因小失大,錯失了大前提——與孩子的親密關係。所以,不要浪費精力在芝麻綠豆小的瑣事上,或一直想要控制那些偶發的事件。小心選擇重要的戰役去贏取勝利。


聰明的父母會在孩子歡樂的時刻與他們同喜樂,但是,對於在練習階段的孩子,父母也要同樣地、持續地守住那些牢固的界線。在這個階段,孩子可以學習家規和了解觸犯家規的後果。下面列的是一個可行的管教程序:


1. 第一次犯規。告訴孩子不要在床單上着色。試着用其他方法來滿足孩子的需要,比如:給孩子着色本子或空白紙張塗鴉,取代塗床單。

2. 第二次犯錯。向孩子再一次說不,並說明他不聽話的後果:要被罰站在牆角一分鐘,或是整天不准再拿蠟筆畫畫。

3. 第三次犯錯。執行孩子犯錯後的結果,跟他解釋為什麼,然後給他幾分鐘去生氣及與父母分開一下。

4. 安慰與重歸舊好。擁抱與安慰孩子,幫助他與你重新和好。這步驟幫他辨別:做錯事的後果與失去父母親的愛是不同的。讓他知道:任何痛苦的後果都不應該傷害到親子關係。


三歲到五歲

在這個階段,孩子邁進與性別有關係的發展。每個孩子會認同與他(她)性別相同的父母,小男孩要效法父親,小女孩想要跟母親一模一樣。他們也發展出與同性父母競爭的感覺,想要與異性的父母結婚,而在過程中打敗同性的父母。他們在為長大成年後各自的性別角色做準備。


此時,父母的界線任務很重要。當母親的必須溫和卻很堅定的允許女兒與自己競爭,也必須好好處理兒子佔有欲的問題,讓他們知道:「我知道你很想跟媽媽結婚,但媽媽已經嫁給爸爸了。」作父親的對兒子和女兒也該如此。這樣才能幫助孩子學習跟異性父母認同,並保有適當的性格。


恐懼兒女性觀念初長成的父母,常常會為兒女這些渴望的增強而評斷兒女因為本身的恐懼,他們可能會批評或羞愧自己的孩子,使得孩子壓抑渴望或性趣。另一個極端是:本身的需要沒被滿足的父母有時會很情緒化,甚至在肉體上引誘異性的孩子。母親會跟兒子說:「你父親不了解我,你是惟一可以了解我的人。」這種話會使她的兒子對自己在性方面的角色困惑多年。成熟的父母需要有條界線允許兒女發展他們在性方面的角色,並將父母與子女的角色上劃分清楚。


六歲到十一歲

在這個所謂的潛伏期或耕耘期,孩子正準備為即將來臨的青春期做最後的衝刺。這是童年時期的最後幾年,他們借着學校的功課或遊戲來學習如何處理事物,並學習結交同性的朋友,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這段期間,孩子忙着上學與結交朋友,而父母也有其特定的界線任務必須完成。父母必須協助孩子建立一些基本的界線;做功課、做家事、做專題個案。孩子需要學習做事情有計劃、有始有終,也要學習延後對自己需求的滿足感、有目標,以及如何調配自己的時間。


十一歲到十八歲

青春期,是孩子成為大人之前最後的階段。這階段牽涉到一些很重要的任務,比如:在性方面的成熟,任何環境下都可以處變不驚的自我,事業的野心,與愛的選擇。對父母與子女來說,這段時間可以叫人心驚膽跳,卻也是刺激讓人興奮的。


此時,「退出父母身份」的程序應該已經開始了。你和孩子的關係開始有改變。你不是控制他而是影響他。你給予他多點自由,也增加他的責任。你必須比較有彈性比較有彈性地重新考量你設下的規矩、界線與後果。


所有這些改變就好像是太空中心火箭發射前的倒數計時,你準備把即將長大成人的孩子送到外面的世界。明智的父母會把孩子即將跨入社會的事情放在心裏,反覆思考。他們必須常常掙扎的問題不再是:「我要怎樣讓他安分一點。」而是:「我要怎樣幫他靠自己過活?」


十幾歲的青少年必須儘可能去設立自己的人際關係、生活作息、價值觀、金錢上的界線。如果他們越出自己的界線,就應該承受現實生活中的後果。如果一個十七歲的孩子去上大學,一定會有嚴重的問題發生。那時,學校里的教授、院長、舍監都不會在這些小事上設限了;他們處置的方式就是叫他重修、留校察看,或開除學籍。


假如你家的青少年沒有受過界線上的訓練,你也許會感到很迷惘,不知該怎樣着手才好。不管你家的孩子現今情況如何,從現在就開始吧。如果他們無法對人說不,或不能接受人家對他們說不,請現在就把所有的家規與超越界線以後的結果向他們說清楚。在他們離家前的最後幾年盡你全力補救,對他們仍會有幫助的。


以下所列舉的幾個徵兆意示比較嚴重的問題:

·將自己孤立起來,不與家人親近

·憂鬱沮喪的心情

·反抗的行為

·與家人老是發生衝突

·結交損友

·在學校老出狀況

·飲食失控症

·喝酒

·嗑藥

·有自殺的念頭或行為


面對這些問題,許多父母的反應不是設下過多的界線,就是設得太少。太嚴厲的父母可能會跟即將成年的孩子失去親密的家庭關係,而太寬大的父母則在孩子需要有個可尊敬的對象時,偏偏想要當他(她)最好的朋友。此時,父母應該考慮的是:找位懂得青少年問題的專家協助與輔導。不找專家幫忙,所付出的代價將不可言計。


管教的類型

很多的父母不知道知道如何教導孩子尊重界線。他們會閱讀許多有關體罰、暫停、限制零用錢等等管教孩子的書籍與文章。雖然這個問題超出本書所要討論的範圍,有幾個觀點或許可以幫助尋找答案的父母。


1. 後果是為了增加孩子的責任感,以及對自己生活的控制。


那些只會增添孩子無助感的界線是沒有助益的。硬拖着一個十六歲的孩子到學校上課,對他兩年後上大學所需要的自動自發的向上心根本沒有什麼幫助。借着「報賞與後果」的系統來幫助他選擇對自己有益的學校,他以後成功的機率會要大些。


2. 界線必須適合當時的年歲。你必須把你管教的意義事先想清楚,比如:體罰會讓一個青少年感到羞辱與憤恨。但是,如果執行正確得當,可以幫助一個四歲的孩子建立穩固的界線基礎與架構。


3. 後果必須與犯錯的嚴重程度成比例。就像我們的刑法系統一樣,不同的罪狀有不同的刑罰,你必須能夠分辨小過錯與大過失,否則嚴厲的處罰會變得沒有意義。


一個病人對我說:「不管我犯的是小小的錯誤或是很大的過失,我總是挨打。所以,我乾脆找些大的過錯去犯,這樣似乎比較划算。「一旦被判死刑了,做好又有什麼用呢?


4. 界線的目的是內在的自動自發,是自己所要的結果。成功的管教是我們的孩子自己要起床上學、負責、將心比心、關心別人,因為這些事情對他們很重要,不是對我們很重要。當慈愛與界線成為孩子真實性格的一部分時,他們才算是真正成熟。否則,我們所養的不過是個順從的鸚鵡,遲早會自我毀滅的。


當父母的有個很嚴肅的責任:教導孩子有出自內心的界線感,而且能夠尊重別人的界線。這個責任是如此嚴肅因為《聖經》就是如此教導我們的:「我的弟兄們,不要多人作師傅,因為曉得我們要受更重的判斷。」(《雅各書》三章1節)


當然,即使我們訓練了孩子,並不能保證他們一定會留心注意。孩子自己也有責任要聽、要學習。他們的年紀愈大,責任就愈大。可是,如果我們自己能夠先好好學習我們的界線問題,並為那些界線負責到底,使自己先成長,就增加了我們孩子學習界線的機會——在成人世界裏,在每天的生活當中,他們都會迫切地需要這些界線能力。



本書為未授權圖書,源自網絡,在此刊登只為交流學習之用,請勿用於其它目的,謝謝。若侵犯了您的版權,請來函告知刪除。 電郵 ccwiki@ccwik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