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CCBible/Bible101/DBible 微博@基督徒百科@Bible101@歌珊地圣经引擎@如鹰展翼而上 QQ群 4619600/226112909/226112998 同步推送#今日真道圣言#

聖經研究——歸納性研經:創世紀至啟示錄 40

出自基督徒百科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第四十課 歷代志 之一

   題示:把歷代志上讀兩遍。

  

  族 譜

  族譜竟然占了九章聖經!不太浪費篇幅嗎?我們若這樣想,就不算真正讀過聖經。這些族譜的重要性是無可比擬的,對那些敬虔的猶太人說來更是如此。他們現在明白了,神不單把聖言託付他們民族保管;對列國之救贖大計,以至應許等,都是要藉着他們來完成。因此編寫這個族譜的人深知這九章聖經就包括了神揀選的歷程,自亞當一直到彌賽亞。他們自巴比倫歸來後(歷代志成書之時間),就更感到非立刻編寫這個族譜,不能保存以色列族系的一脈相傳。在被擄期間,千萬家庭失散了,親屬的關係迷糊了,記錄亦不容易尋找(參拉二59),猶大的檔案若不是蕩然無存,也必是支離破碎,由此可見這族譜的重要性,編寫族譜的人把被擄前和被擄後兩大時代連接起來,在第九章二至三十四節即是他們歸回後在猶大地居住的情形。九章第一節則是被擄之記錄,本應放在一章最末一節去的。安格斯(Angus)在他的「聖經手冊」一書中說:「這些族譜把三千五百年來神怎樣成就他的應許的脈膊顯明出來,是人類歷史中僅見的一頁。」

             ——巴斯德

  

  讀完列王紀下,我們的心沉重莫名,就像與耶利米一同披麻蒙灰,坐下為聖城哀哭:「先前滿有人民的城,現在何竟獨坐,先前在列國中為大的,現在竟如寡婦,先前在諸省中為王后的,現在成為進貢的……黃金何其失光,純金何其變色,聖所的石頭倒在各市口上。錫安寶貴的眾子,好比精金,現在何竟算為窖匠手所作的瓦瓶!」聖城被掠,聖殿被焚,聖民被逐,整個國家都荒涼了。

  我們不得不離開耶路撒冷,隨同神的選民被擄至巴比倫,在那裡,我們與以西結漫步於迦巴魯河邊;或混在他們之賢人俊仕中,與但以理一同躑躅於巴比倫首府之街頭。在那裡,我們挨過了七十個沒有歡笑的年頭,現在又隨着以斯拉和所羅巴伯領導下的歸國團,回到巴勒斯坦地。

  我們已經在上幾章詳細地研究過撒母耳記上下和列王紀上下了,現在來到歷代志,就不用花大多的時間來分析。這兩卷書就是處於被擄與歸回的中間,我們真要感謝神,聖經若缺了這兩卷,它就不算完全,它把自亞當到尼希米這段時間內的族譜詳細地記錄下來,又把這段時間內大衛的國度所發生的大事,作一簡明的撮錄,因此我們不打算詳細地分析這兩卷書。

  儘管如此,我們卻不能以為它們是無關宏旨的。剛相反,不單這兩卷書本身是歷史的微型——也包括了開頭九章的族譜——它也清楚地顯示出神在這漫長的歲月中,對他的選民的心意,我們之所以簡單地討論這兩卷書的唯一原因,就是它們所記述的年代,事實上與撒母耳記上下,和列王紀上下所記述的大同小異而已。

  也許有人會說,那些不是重覆了嗎?說的不錯,分別只在它們不是「無謂」的重覆,它是從一個新的觀點與角度來把上四卷書的歷史,作一個新的組合與估價。它們本身有不同的着重點,書中的材料與前四書比較,有些是加增了,也有些是刪去的。事實上我們可以從它的增或減來找出本書之觀點及重要性。

  我們若把歷代志與撒母耳記和列王紀上下互相參詳比較,就會發現它的增減都是同一類型的,換句話說,它們都是同指向一個焦點、一個主題:那麼,貫串這些增或減的材料的思想是什麼呢?歷代志上下的主旨又是什麼?統一的思想

  首先,關於本書之主旨,任何研究本書的讀者或是解經家均同意,本書對聖殿及與聖殿有關的,都非常重視,舉一以反三,就讓我們用皮雅遜博士的一段話來作例子:

   「歷代志上下兩卷書,有很多材料都是在列王紀上下出現過的。至於歷代志所略去的,都表明它們與作者寫本書之目的沒有關聯。但任何與聖殿有關的,包括了對聖殿之保養與重建,敬拜之單純不雜,事奉之恆久及秩序,對偶像儀節之厭惡憎恨,或是要百姓在心內尊主為聖為王等,在本書均是特別看重的。」

  我們若按着本課之題示,把歷代志上看過一遍,立刻就會發現它是怎樣特別重視聖殿這一主題的了。舉例說,從十一章至書末,全是記載着大衛作王的事跡,但我們找不到它對大衛一些傳奇性的經歷有任何交待(此為本書重要刪減的部分例證),就如:

   (1)他在希伯侖之作王。

   (2)他為掃羅約拿單之舉哀。

   (3)他之干罪。

   (4)押沙龍之叛變。

  但本書卻加了很多重要的材料(此為本書重要增加之部分例證)都是與聖殿有極密切關係的,例如:

   (1)為聖殿預備的材料(二十二章)。

   (2)數點利未及祭司的人數,並分派他們工作(二十三至二十四章)。

   (3)指派及安排歌詩班與守門者之班次(二十五至二十六章)。

  這些均為前四書所沒有,而與聖殿有着密切關係的資料。

  這特性在歷代志下仍然維持着。歷代志下對所羅門的記載,遠比列王紀上的來得簡短,但在九章聖經中,竟然有六章是完全關於聖殿的。自第十章開始,是記載國之分裂,由十支派組成之北國以色列完全沒有記載,因為他們已經離開了大衛所敬拜的神,另立偶像,又離開了大衛家,歷代志就不記載他們了。它所記的,全是猶大國和耶路撒冷,因為他們仍然維持着聖殿的事奉,因此自十至三十六章,它就單記述南國猶大,不單如此,它還是只記載那些與聖殿有關的人和事呢,就如亞撒、約沙法、希西家、約西亞等,均備受重視,因為他們與宗教改革及恢復聖殿事奉都有關係。在列王紀中,只用三節聖經說到希西家之宗教改革,但在歷代志下,卻足足用了三章聖經!

  歷代志中,隨處可見作者是特意把聖殿放在首位來寫的,有些地方雖然不是直接提及聖殿,卻總是與聖殿所代表的國民宗教有關,我們試舉一例以說明;毛頓博士(Dr. J.H,Moulton)說:

   「沒有比亞比雅王(列王紀作亞比央)的事件更能說明歷代志與前四書之分別。在列王紀中,只用了極少的篇幅來說明這王的邪惡,若不是為着大衛的緣故,國位能否維持下去也大成問題。在歷代志中,作者用了很多的篇幅記述他與以色列之間的戰事,藉着亞比雅對敵軍的一篇演詞,歷代志的主題便發揮得淋漓盡致」——

   「耶和華以色列的神曾立鹽約(即不廢壞之約),將以色列國永遠賜給大衛和他的子孫,你們不知道麼?無奈大衛兒子所羅門的臣僕,尼八兒子耶羅波安,起來背叛他的主人。有些無賴的匪徒聚集跟從他,逞強攻擊所羅門的兒子羅波安,那時羅波安還幼弱,不能抵擋他們。現在你們有意抗拒大衛子孫手下所治耶和華的國,你們的人也甚多,你們那裡又有耶羅波安為你們所造當作神的金牛犢,你們不是驅逐耶和華祭司亞倫的後裔,和利未人麼?不是照着外邦人的惡俗為自己立祭司麼?無論何人牽一隻公牛犢,七隻公綿羊,將自己分別出來,就可作虛無之神的祭司。至於我們,耶和華是我們的神,我們並沒有離棄他;我們有事奉耶和華的祭司,都是亞倫的後裔,並有利未人各盡其職;每日早晚向耶和華獻燔祭,燒美香,又在精金的桌子上擺陳設餅,又有金燈台和燈盞,每晚點起;因為我們遵守耶和華我們神的命,惟有你們離棄了他。率領我們的是神,我們這裡也有神的祭司,拿號向你們吹出大聲。以色列人哪,不要與耶和華你們列祖的神爭戰,因你們必不能亨通。」

   --(代下十三5~12)。

  

  前面九章的族譜已經清楚顯出本書是以聖殿為中心的,一至八章是被擄前的族譜,而九章二至三十四節則記載後期「剩下」歸國的族譜——那是聖殿事奉之重建與開始,而九章一節則是被擄前後期之分界線。

  綜觀上述,已經足以顯明歷代志上下的着重點在那裡,它們不是重覆,也不是歷史的補編,把撒母耳記和列王紀上下遺漏的補加上去,它是從一全新的角度來寫選民的歷史,換句話說,他們的歷史觀應該是「聖殿中心」的。

  

  中心的目的

  我們仍會窮究下去:「作者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一個歷史觀呢?到底他目的何在?」在這裡,我們不得不與大多數的解經家有點分歧。他們大多數認為歷代志上下的作者(或說是編者)是一個祭司,他既是一生以聖殿為他事奉與活動之所在,再加上他對宗教的熱誠,自然而然地就會看聖殿比什麼都重要,舉例說,安格斯在他的「聖經手冊」就這樣說:「我們一定要注意,歷代志上下事實上都是屬於利未人的,他們自然對耶和華的聖殿和事奉特別重視。」

  毛頓博士在他的「現代人的聖經」(Modern Reader’s Bible)亦如此說:「整部歷代志都瀰漫着一股濃厚的聖禮味道。」

  艾利葛的注釋書亦說:「從整卷書之特色及精神來看,聖經批評者似乎有理由相信本書是利未人為了聖殿而寫成的。」

  大多數解經家的看法都是大同小異。我們不同意的地方,倒不在其作者是不是利未人這個問題,而是我們若以為作者是利未人,那麼因為他職責及活動範圍所在的緣故,便特別強調聖殿的重要性,這樣便完全誤解了本書之特別要旨,及神要在本書顯明的信息。這樣一來,我們就把本書之重要性貶至某一種工作職責之下。這是我們不能同意的。

  要真正欣賞本書之中心目的,就一定要了解本書寫作的時代背境,這是我們要強調的。

  本書是在以斯拉和所羅巴伯,領導「剩下」的猶太百姓回國後而寫的,換句話說,這是被擄歸回後的作品,這一點在族譜之本身已經清楚地顯明了,當無異議(下一課我們會詳細地提出討論)。歷代志的寫作目的,就是要重組餘下的猶太人的族譜,這是重建家國的分子,也是亞伯拉罕及大衛後裔僅剩的余民。他們回國後,發現有不少新的問題出現,歷代志的編者為了應付這些新的局面,也為了我們下面要提出的目的,便着手編匯歷代志上下,這一點是事關重大的。

  倘若我們能夠設想自己是混在昔日余剩之猶太人歸國途中,就會發現人人心中都存着一個很刺人的問題:我們沒有王。這是十分重要的一點,也是歷代志寫作的目的。

  大衛的寶座過去了

  我們可以想像這對有思想的猶太人會是多大的痛苦,大衛的寶座是前所未有的,是按着神的誓約而建立的,這點我們在前面已經討論過了,不再贅述。現今美好的時光不再,大衛的寶座不存,那確是過於他們能承擔的。無論怎樣,我們要在這裡強調的是,神的百姓回國了,不是要建立一個寶座,乃是重建聖殿。古列王曾下諭旨,准許剩下的猶太人重回耶路撒冷,建造神的聖殿(拉一1~4)。我們今天真要好好學這功課——遠在尼希米回國建造城牆之先,以斯拉和所羅巴伯就率領猶太人先回去建造聖殿。任何有益於國民建設之先,必先重建耶和華的殿——帶領民眾轉回歸神。只可惜我們的政治家不僅,所謂社會賢達也不明,結果「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他們自以為是,以為建造聖殿之先,首務是建造城市,建這建那,結果把一個個廢墟建造在國民的心裡!

  我們既已指出,大衛的寶座過去了,如昨日煙雲,那麼到底什麼是存在的?他們還擁有些什麼?我們起碼可以說,有三方面是十分重要的:

   (1)昔日的訓誨:這教訓別的人民從沒有聽過,這價值任何民族的歷史從沒有記錄過——這是神藉先知對他們說過的話,警告他們若不離惡,便要被擄,結果全應驗了,且是極其徹底的應驗。現在他們回來了,應該有時間回想整段歷史的教訓:背道帶來的結果。他們對這教訓一定歷歷在目,永誌不忘。

   (2)將來的應許:也是藉先知傳出來的。儘管大衛的寶座過去了,但大衛的族系並沒有斷絕,按着神的誓約和應許,有一天彌賽亞要從大衛之族系而出,那時,他要再建寶座於耶路撒冷,治理萬國,以色列要再得榮耀。現今他們在耶路撒冷重建家園,這個盼望就是他們一切所有的,說什麼也不會放棄。

   (3)現今的同在:古列王下令重建耶和華的聖殿時(拉一1~4),他們就看出神並沒有忘記他們,即或他們身在異國,現今又重回聖城,神的眼目一直在他們左右,與他們同在。當巴比倫王朝倒塌了,古列王崛起,聲名遠播,你以為猶太人會怎樣想?他們身在異域,眼看這個二百年前以賽亞已經預言的皇帝興起(關於以賽亞之年代問題,另有專文介紹),又下諭旨讓他們回國,再加上看見尼布甲尼撒的認罪歸神(但四1~3、34~37),和耶利米預言他們被擄之準確日期(參耶廿九10;並哈該書之注釋),這一切的一切,又豈不叫他們深切地體會耶和華確是在他們之左右?

  現今普遍存在百姓心裡的,就是這三個重要的因素:一、昔日的訓誨;二、將來的應許:三、現今之同在。任何國家都應該這樣自勉自策:檢討過去、肯定現在、瞻望將來。這就是歷代志成書之目的——解決那個需要,達到那個目的。

  下面我們要提出上述三點跟歷代志的關係:

   (1)從國民獨特的呼召及大衛的約來看,他們一定要弄清楚純一不雜的世系,因此我們就有前面九章之族譜。

   (2)從他們近來身受的各種天災人禍來看,他們得從一個新的角度——宗教的——來看自己國家的歷史,因此我們有自十章到書末之大衛王朝紀。

   (3)從宗教的角度看,他們既從特別的啟示而認識真神,亦從經驗中體會到犯罪只令使他們亡國這教訓,與及了解到聖殿是唯一聯接起昔日的光明和將來的璀燦的唯一橋梁,他們就一定要重新估量並恢復漸被遺忘的聖殿崇拜,這就是為什麼整卷歷代志上下都非常看重聖殿的原因了。

  在歷代志中,聖殿這比什麼都來得重要,且注意下列數點:

   (1)是國民一統的標記,尤其在沒有王治理他們的時候。

   (2)是提醒他們崇高之呼召及職責的標記。

   (3)是說明耶和華神仍與他們同在的證明。

   (4)是國民精神之所在。

  他們看見了聖殿,就如重讀自己的民族史一樣,明白過去的惡行,努力現今之建造,亦寄望將來的應許。編寫歷代志的人就是懷着這樣的目標,而把聖殿放於極顯着的地位。要他們知道今後的生活應以何者為重,今後的工作以何者為先,國家之安全及保障又何處可得,從而使他們對神重新奉獻自己,甘心跟隨他。

  

  完結這一課之前,我們試引述優加克一段很有見地的話:

  「歷代志上下絕不是被擄前歷史的補篇,它也不是拾人牙慧,把前四書遺下之資料七拼八湊來寫成。作者是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寫的,我們可以從他省去的及加上去的資料判別得出來。十支派的歷史沒有提及,而單單寫猶大一支派,其理由就在於此。對於重歸祖國的以色列人來說,沒有比堅守神的聖殿更重要的了。以色列與別國不同之處乃在:若不事奉神,他們國家根本沒有前途可言。時至今日,以色列人曾經有一千九百多年單有人民的存在,而沒有國家的存在,就更明顯不過了。對某些所謂聖經批評者,或是唯理主義者來說,他們應該從這個歷史的事實而看出,以色列永不可能單為自己而存在。以色列人若能明乎此點,又按着這真理而領導他的百姓,他們就是神所選派作列國的祭司,不然的話,就是亡國傷民,單單這個道理便足以證明歷代志不單是一本歷史書,它同時也是一本預言書:神藉着歷史而顯出它是出於神,也是屬於神的。」

回目錄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