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CCBible/Bible101/DBible 微博@基督徒百科@Bible101@歌珊地圣经引擎@如鹰展翼而上 QQ群 4619600/226112909/226112998 同步推送#今日真道圣言#
《千載懸疑》第九章 可否請真的彌賽亞起來?
聲明:本文主要摘自網頁《千載懸疑》第九章 可否請真的彌賽亞起來?, 以便基督徒朋友作資料查詢和學習之用。無任何商業目的! |
《千載懸疑》 |
序言 |
---|
第一章有何分別? |
第二章 主?騙子?還是瘋子? |
第三章 那麼科學又如何? |
第四章 聖經的記載可靠嗎? |
第五章 誰肯為謊話而犧牲性命? |
第六章 死的彌賽亞又有什麼用呢? |
第七章 你聽過掃羅這個人嗎? |
第八章 復活呢?還是…… |
第九章 可否請真的彌賽亞起來? |
第十章 還有其他方法嗎? |
第十一章 他改變了我的生命 |
第九章 可否請真的彌賽亞起來?
耶穌有很多不同的證據可以證明自己是彌賽亞,是神的兒子。在本章里,我要討論到一個經常被忽略,卻是非常重要的證據:預言的應驗。
耶穌曾多次引論舊約的預言來支持自己彌賽亞的身份。加拉太書四章四節說:「但到了時機成熟,神就差遣他的兒子,由女人所生,而且生在律法之下。」在這裡我們看見應驗在耶穌基督身上的預言。「於是他從摩西和眾先知起,把所有關於自己的經文,都給他們解釋明白了」(路二十四27)。耶穌對他們說:「這就是我從前與你們同在的時候,對你們說過的話:摩西的律法,先知書和詩篇上所記關於我的一切事,都必應驗」(44)。他說:「你們若信摩西,也必信我,因為他所寫的書曾論及我」(約五46)。他說:「你們的祖宗亞伯拉罕,因為可以看見我的日子就歡喜」(約八56)。眾使徒和新約聖經的作者都不斷以預言的應驗來支持耶穌的身份,證明他是神的獨生子救主、彌賽亞。「但神曾經藉着眾先知的口,預先宣布他所立的基督將要受害的事,就這樣應驗了」(徒三18)。「保羅照他的習慣進去,一連三個安息日,根據聖經與他們辯論,講解證明基督必須受害,從死人中復活,說:『我傳給你們的這位耶穌,就是基督』「(徒十七2、3)。「我從前領受了又傳交給你們那最要緊的,就是基督照着聖經所記的[換句話說,基督的死已在舊約聖經中預言過],為我們的罪死了,又埋葬了,又照着聖經所記的,第三天復活了」(林前十五3、5)。
在舊約聖經中直接預言到彌賽亞的經文有六十處,其他有關的經文約有270處,都應驗在耶穌基督一個人身上。這些預言全部應驗在基督身上,都有是指向他的。你可能從來沒有覺察到自己的名字和稱謂有多重要──然而,這就是將你從這地球上其他數十億居民中分別出來的細則。
歷史中的宣告
神曾經在歷史中作過更詳盡的宣告,把他的兒子、世人的救主,從歷史上所有其他人當中──無論是過去、現在或將來的──分別了出來。這個「宣告「的內容可以在舊約聖經中找到,這文獻用了一千年的時間寫成,論到他來臨的經文有超過三百處之多。以現代的或然率來計算,我們發覺其中四十八處預言應驗在一個人身上的機會是十分之一的157次方。
叫這一切的宣告應驗在一個人身上已經夠複雜,再加上全部有關彌賽亞的預言最少都是在他出現之前四百年寫成的,問題就更複雜了。有些反對的人說這些預言是在主後才寫成,刻意使記載套合其生平。驟聽起來這似乎亦甚有可能,但是當你知道舊約希伯來文聖經的希臘文七十士譯本早在主前150-200年譯成,這種說法便不攻自破了。這希臘文譯本證明,從預言之記錄到基督的應驗之間至少也相距二百年。
神在歷史中寫下的「宣告」是只有彌賽亞才能成就的。大概有四十個人曾經自稱為猶太人的彌賽來。但只有耶基督引用預言的應驗來證明自己的身份,亦只有他能夠活得出他自稱的身份來。
這宣告的內容是什麼?神的兒子顯現的當時及之前又要有什麼事情發生?
讓我們回到創世紀三章十五節。這裡有關於彌賽亞的第一個預言。在整部聖經里,只有一個人是「女人的後裔」──其他全部都是男人的後裔。他就是那位來到世界要除滅撒但作為的(「傷他的頭」)。
在創世記第九及十章神把範圍縮窄了。挪亞有閃、雅弗和含三個兒子。今日世界所有國家民族都可以追溯到他們三人。但神在這裡很清楚地指出彌賽亞將來會從閃的後裔出來,這樣就直截地刪去其他兩者的可能性。
然後,到主前2000年我們再看見神呼召一個住在迦勒底吾珥的人,名叫亞伯拉罕。在這裡神更明確地表示彌賽亞是亞伯拉罕後裔。地上萬族都會因亞伯拉罕得福。神再從亞伯拉罕的兩個兒子──以撒和以實瑪利──中揀選了他第二個兒子以撒,將範圍再進一步縮窄。
以撒有兩個兒子,雅各和以掃,神揀選了雅各的後裔。雅各有十二個兒子,即後來以色列的十二個支派。神再從其中揀出猶大支派,撇下以色列其餘的十一個支派。從猶大支派眾多的家族中,神揀選了耶西家。我們可以看見或然率的遞增。
耶西有八個兒子,在撒下七12-16及耶二十三5神再刪去耶西家族的八分之七:我們看見神子不但要是女人的後裔,閃的後代,猶太人,是以撒、雅各的子孫,屬猶大支派,他更要是屬於大衛家的。
主前1012年的另一個預言又提到這人的手腳將會被刺。這樣的預言後來終於應驗在羅馬兵丁手上。
以賽亞書七章十四節再說他會為童女所生:非自然受孕的自然生產,不受任何的人為計劃和控制。以賽亞書及詩篇所記錄的幾個預言亦描寫神人身處的社會環境以及人對他的反應:他自己的猶太子民將要拒絕他,外邦人反倒會信靠他。他將會有一位開路先鋒(賽四十3;瑪三1),是曠野中的呼聲,為主預備道路,這人就是施洗約翰。
三十塊銀子
還有另一個注意的預言(亞十一11-13;詩四十一;參耶三十二6-15及太二十七3-10),其中包含了七個條件,把範圍再進一步地收窄。在這裡神指出這位彌賽亞將來會(1)被一個朋友(2)以三十塊(3)銀子(4)出賣,這筆錢會(5)撒在聖殿(6)的地上,後來被用來(7)買一塊窯匠的田。
在彌迦書五章二節神把一個人口不及一千的小城伯利恆從萬國中揀選出來,作為彌賽亞的出生地。
然後他甚至藉着一連串的預言定準事情發生的程序。例如:彌迦書三章一節及舊約另外四處經文都預先說明彌賽亞要在聖殿仍然存留的時候來到。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因為我們知道聖殿在主後70年被毀,後來就再沒有重建了。
準確的族譜;地點、時間、出生時的情況;人們的反應,他被出賣;死時的情況。這些只不過都是無數預言中的一部份,使人們藉着這些「宣告」可以認出誰是神的兒子,彌賽亞、世人的救主。
反對:預言的應驗不過是巧合
「其實有部分的預言不也應驗在甘乃迪、馬丁路德金等人身上嗎?」有一個人批評說。
不錯,你可能會找到一、兩個同樣可以應驗在其他人身上的預言,但要六十個主要預言及二百七十個有關預言應驗在一個人身上,那就不簡單了。事實上,除了耶穌以外,倘若你能夠找到任何一個人──無論是死的是活的──能夠符合麥道爾(Fred JohnMeldau)在「兩約中的彌賽亞」中所提到的預言的一半,你就可以得到基督教勝利出版社所預備的一千美元獎金。
美國科學院協會(American Scientific Affiliation)的赫斯勒(H.Harold Hartzler)在史東拿(Peter W.Stoner)所著的一本書上的序言中這樣說:「美國科學協會的一個專案小組及執行委員會已詳細審核過『科學發言』這本書的手稿,在整體來說,該書所發表的科學性資料都十分準確可靠。其中基於或然率原則的數學分析都是相當有根據的,史東拿教授很適當及具說服力地應用了這些原則。」
以下的或然率數字就是引自該書,嘗試以或然率的推理去否定巧合的可能性。史東拿宣稱,從現代或然率科學的角度去看八個聖經預言,「我們算出任何活到現在的人要完全應驗這八個預言的機會是1017份之一。」換句話說,那就是100,000,000,000,000,000份之一。為了使我們更能理解這個可能性是如何微弱,史東拿以一個比方來說明:「假若我們拿1017個銀幣鋪在德薩斯州上面,這個州的每一寸土地便會蓋滿兩尺高的銀幣。然後,取出其中一個銀幣,做上記號,放回去,再把全州的銀幣攪亂。找一個人來,紮上他的雙眼。任他到州內任何一處,但他必須要拾起一個銀幣而肯定那就是剛才選出來的銀幣。他拾對的機會有多大呢?倘若先知是憑着自己的智慧來寫這些預言的話,那麼,從他們的日子到現今的時代,所有預言應驗在一個人身上的機會就相等於上述例子所顯示的機會。」
「這裡有兩個可能性:它們是出於神的默示;是出於先知自己的意思。這樣,先知的預言應驗在任何一個身上的機會是1017份之一,但事實上它們全都應驗在基督身上。」
「那就是說,單是這八個預言的應驗就足以證明神默示那些預言具有還差1017份之一就是絕對的肯定程度。」
另一異議
另外一個異議就是說耶穌根本是蓄意使這些猶太人預言都應驗在自己身上的。這論點驟眼看起來似乎也是可能的,但這彌賽亞來臨的很多細節都是完全非人力所能控制的。例如說出生的地方。我彷佛可以聽見耶穌在馬利亞腹中對騎着騾子的媽媽說:「媽,我們不能再走了……」當希律問大祭司和文士說「基督應該生在那裡?」他們回答說:「根據先知的記載,應該是猶太的伯利恆。」(太二5)。他來的時間、他出生的方式、猶大出賣他及出賣他的銀價、他死的情況、人民的譏笑辱罵、為分他的衣服而抽籤、他外衣的完整等。到少有一半以上的預言是他所不能控制的。他不能選擇生作女人的後裔,閃的嫡系,亞伯拉罕的子孫等。無怪耶穌和眾使徒都以預言的應驗來支持他自己所宣稱的了。
神為什麼要把事情弄得這麼複雜呢?我相信他想耶穌基督來這世界的時候,擁有一切所需的證明。然而,最使人興奮的還是耶穌基督來是要改變人的生命。只有他才能證明舊約聖經數以百計描繪他來臨的預言的確實性。亦只有他才能成就關於那些接受他的人的最大預言──新生命的應許:「我也要賜給你們一個新心、將新靈放在你們裡面……如果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經過去,你看,都變成新的了!」(結三十六25-27;林後五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