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CCBible/Bible101/DBible 微博@基督徒百科@Bible101@歌珊地圣经引擎@如鹰展翼而上 QQ群 4619600/226112909/226112998 同步推送#今日真道圣言#
百科全书
百科全书是概要介绍人类的全部知识或某一类知识的工具书<ref name="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百科全书”条</ref>。往往按照辞典形式编排(以条目为基本单元),收集各知识领域的名词、熟语、地名、事件、人物、著作等等,但不收录词语,故不同于语文辞典<ref>《简明社会科学辞典》“百科全书”条</ref>。
百科全书可以是综合性的,包含所有领域的相关内容(例如,《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就是一部著名的综合性百科全书)。也可以是专业性的百科全书(例如医学或哲学百科全书)。也有一些从某种特定文化或国家观点来讨论广泛议题的百科全书,例如《苏联大百科全书》。有时,百科全书也被视为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时代科学文化发展的标志<ref name="中国大百科全书" />。
词源
Encyclopædia一词最早出自希腊语ἐνκύκλιoς(拉丁转写:enkyklios,意为“循环的,周期性,平常的”)和παιδεία(paideia,指“教育”)。含义是“普通教育,从字面上说就是一个想接受通才教育的人所应该学习的艺术和科学知识”<ref name="ahdic">encyclopedia. Dictionary.com [2011-03-18].</ref>。古罗马学者昆体良(Quintilian)在其《演说术教程》(Institutio oratoria)中用该词表示综合教育Template:R。在抄录过程中谬传为新拉丁语词encyclopædia,随后又进入英语,最先记载于1531年<ref name="ahdic" />。在新拉丁语中该词被选中作为一本覆盖各科知识的参考著作的书名。这个词首次出现在一般文学作品的记录见于1532年法国作家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巨人传》,<ref>Template:Cite conference</ref><ref>Sorcha Carey. Two Strategies of Encyclopaedism. Pliny's Catalogue of Culture: Art and Empire in the Natural Hist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17. ISBN 0-19-925913-5.</ref>仍然是教育之意Template:R。1559年巴塞尔的斯卡利杰(Pavao Skalić)在他出版的《百科全书,或神与世俗学科知识》(Encyclopaedia seu orbis disciplinarum tam sacrarum quam prophanarum epistemon)中首次使用“百科全书”作为书名Template:R。但是这本书知者甚少,因此也有人认为是拿骚的阿斯特德(Johann Heinrich Alsted)在1630年出版的《七卷本简明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 Septem Tomis Distincta)第一个把“百科全书”用作书名Template:R。
中国的百科全书是20世纪初由西方引进的书体。民国时的著名学者李煜瀛是最早进行西方百科全书研究,将这一书体介绍到中国并产生广泛影响的。关于百科全书的名称,他在《世界学典书例答问》中说:“四十年前煜首译‘encyclopedia’为‘百科类典’,后中国因受《四库全书》命名的影响,改译为‘百科全书’。近二世纪专科的encyclopedia出版颇多,在中文有《中国文学百科全书》等。文学本百科中之一科,固然其中亦可析为多科,然于一科之名下,复系以‘百科’二字,终觉不甚妥当。且‘全书’二字,在中文易与‘四库全书’之丛书式的全书相混,不足表示其为另一书体,故煜后又改译为‘学典’。‘学典’,即拉丁文‘encyclopædia’(英法文略同),有‘所讲的学术环绕在内’之意。后凡包括一切学术在内一呈显知识世界且多系按辞典次序排列的书,每用此词以构成其书名,于是此词成为书体之一种。”
历史
古代百科全书
百科全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最早把知识进行分类,并编写了全面讲述当时学问的讲义,这些讲义被认为是百科全书的萌芽。也由此被西方比较多的学者奉为“百科全书之父”。也有人认为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才是“百科全书之父”。还有人认为留下了记述各种学问的残篇的斯彪西波是“百科全书之父”。俄国学者则认为德谟克利特是“百科全书之父”Template:R。
百科全书型的作品在人类历史上并不少见,古罗马瓦洛《学科要义九书》和《圣俗事物古迹》、罗马时代老普林尼《博物志》皆为西方具有百科性质之著作。
中世纪
中世纪时的百科全书大多是修道院的神父们编写的教科书性质的大部头作品。到了后期,百科全书的编纂受到培根科学分类法的影响,书的作者也逐渐演变成多人合作的形式Template:R。
中世纪有《世界宝鉴》、博韦的樊尚(Vincent of Beauvais)编著的《大宝鉴》(Speculum majus),其中大宝鉴是18世纪前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共有80卷。但直到16世纪的西方,才开始出现“百科全书”这个名词。最早将“百科全书”用于书名的,是德国人萨克雷德(Paul Scalich),在巴塞尔出版。17-18世纪培根所著的《伟大的复兴》影响了后世百科全书的分类和篇纂。
中国
中国古代的类书是一种百科全书式的资料汇编。第一部类书《皇览》是西元220年魏文帝主编,已散失。历代的类书还有杜公瞻《编珠》、欧阳询《艺文类聚》(100卷)、虞世南《北堂书钞》、徐坚《初学记》、李昉奉宋太宗之命而主编之《太平御览》、1267年南宋王应麟编《玉海》,共240卷。明朝初期的《永乐大典》共有22937卷<ref>大英百科Q&A</ref>,另说22877卷,被认为是最早的接近现代意义上的百科全书,但大部分已散失。清朝康熙开始,由陈梦雷编《古今图书集成》,到了雍正初年,又由蒋廷锡继续。民国初年陆尔奎的《辞源》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的百科辞典。1930年,杨家骆编辑《中国学术百科全书》。
1981年,中华民国出版了《中华百科全书》,总计十册,分三十八种类别,约一万五千馀条条目。<ref name="">中华百科全书特色. 中国文化大学.</ref>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78年至1993年耗时15年编写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全套共分74册,涵盖66个学门领域,8万多个条目。<ref name="tw-cmgsh">中国大百科全书智慧藏 线上资料库介绍. 台北市立景美女子高级中学图书馆.</ref>其总编辑姜椿芳也被认为是中国现代百科全书的奠基人Template:R。
日本
日本受到唐朝文化的影响,平安时代开始也出现了类书。第一本是源顺在934年编写的《和名类聚抄》。1446年出版了《壒囊钞》,汇集了日本和中国的佛教与世俗事物知识。江户时代有寺岛良安模仿中国的《三才图会》所撰的《和汉三才图会》Template:R。
19世纪编成的类书《古今要览稿》已经具有近代百科性质,1914年完成的《古事类苑》则更加接近于百科全书Template:R。1916年后有现代的百科出现,《广文库》可能是第一部,其后三省堂出版了《日本百科大辞典》10卷。此后还有《大百科事典》、《国民百科大辞典》(18卷)、《世界大百科事典》、《不列颠国际大百科事典》、《儿童世界百科》(17卷)、《阿波罗百科事典》(3卷) <ref>《中国大百科》,《平凡社》</ref>、和汉三才图会(105卷81册)<ref>和汉三才図会(本文)(长野电波技术研究所附属図书馆)</ref>等。
阿拉伯
阿拉伯世界的第一部百科全书是《传统菁华》(Kitāb ‘Uyūn al-Akhbār),由伊拉克的伊本·古泰拜(Ibn Qutaybah,826年-889年)主编,后由伊本·阿卜德改编为《珠练》。975年-997年,波斯学者花剌子密(Muhammad ibn Ahmad al-Khwarizmi)编了《科学之钥》。其后一个宗教团体精诚兄弟会编著了一本《精诚兄弟会典》。13世纪时埃及历史学家阿尔努韦利(al-Nuwairi)用20年时间编成《文化智慧之的》。<ref name="百科全书的故事" />Template:Rp
现代阿拉伯百科全书发端于19世纪黎巴嫩学者布斯塔尼(Butrus al-Bustani)与其儿子编写的《百科全书》<ref name="百科全书的故事" />Template:Rp。阿伯特·里哈尼的《阿拉伯百科全书》于1955年出版,单卷本。
现代百科全书
古代的许多作家都曾经试图全面地记录人类的所有知识。但是,约翰·哈里斯才被认为是第一个创立了现代意义上的百科全书。
最著名的早期百科全书要属法国的《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词典》,由达朗贝尔和狄德罗编写,并于1772年完成,共28卷,71, 818条条目,2,885张插图。也因此狄德罗被称为现代百科全书之父Template:R。而在此前比较受欢迎的一部百科全书——英国的伊弗雷姆·钱伯斯的《百科全书;或艺术与科学通用字典》则开创了百科全书的“参见”系统Template:R。法国19世纪后出版的拉鲁斯百科全书系列影响颇大Template:R。
18世纪法国学者阿莱兹(Alletz)在1766年编篡出版了一部4.5x7.5英寸的袖珍本《小百科全书》(Petite Encyclopédie),是当时最小的百科全书Template:R。《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最早时也十分朴素:从1768年到1771年只出版了三卷。
19世纪德国的布罗克豪斯开创了社交词典派百科全书,其编篡方法影响了欧洲很多国家百科全书的编写Template:R。此外,德国比较有名的百科全书还有《迈耶百科词典》和《赫德尔大百科全书》Template:R。
俄国19世纪的百科全书受到德国布罗克豪斯的影响就很大。1891年加尔别尔出版公司出版了8卷本《布罗克豪斯百科全书》的俄文版《案头百科词典》,后几经改变成为《格拉纳特百科词典》。1890-1907年俄国印刷业者艾弗隆与德国布罗克豪斯合作推出了《布罗克豪斯-艾弗隆百科词典》,共82卷和4卷补编,由俄国学者撰写。Template:R
意大利的现代百科全书以《意大利百科全书》为代表。其他还有《UTET百科大词典》和《伊诺第百科全书》。西班牙的百科全书历史只有100多年,比较出名的有《欧美插图大百科全书》,《萨尔瓦特百科词典》、《拉沃尔百科全书》以及《里亚尔普百科全书》Template:R。
随着百科全书的发展,现代百科全书具有完备的检索系统,包括索引、参见和分类系统等,条目内容更加趋向于图文并茂,计算机的应用则使百科全书更加方便检索和查阅。Template:R
体例
在古代,类似百科全书的著作可以由一个人全部编辑完成。但是到了现代,由于知识大爆炸,一个人或几个人已经不可能完成一部规模浩大的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这样就需要制定体例,确定编纂的准则,以解决众多编纂者之间的矛盾<ref name="孙关龙">孙关龙,百科全书从体例开始,编辑学刊.2002(5).53-55</ref>。
百科全书的体例包括许多方面。包括条目名称设计、条目编写提纲、撰稿人书写格式、配图要求、外文书写和翻译规则、成书格式等。其中《苏联大百科全书》是现有百科全书中体例最为详尽的一部,其第三版的编写体例周详而细致,十分全面,总共折合汉字有20万字上下。例如医学大类下分疾病条目、病理学条目、治疗方法条目、药物类条目、药剂类条目、医疗器械条目、疗养地条目、医疗机械条目、医学职业条目等<ref name="孙关龙" />。
现代百科全书的编篡受到弗兰西斯·培根的《新工具论》的影响很深。框架设计按照知识体系结构进行分类。而中世纪时的百科全书则多是按照七艺或上帝创世的方式分类Template:R。
百科全书与其他工具书的区别
百科全书不同于词典等其他的工具书。词典等是对词语条目进行释义,而百科全书是对条目作知识的介绍。因此百科全书比其他工具书使用更多的图像来辅助知识的介绍。而且百科全书对条目的阐释也比其他工具书详细,常需要分成许多的小标题<ref name="孙关龙" />。
种类
- 大百科全书(20卷以上)
- 小百科全书Template:R
- 小开本的袖珍百科全书
- 单卷本的百科全书
- 儿童百科全书
- 百科词典
- 综合性百科全书:主要以非专业读者为对象
- 专业性百科全书
编排方式
西方现代百科全书大多按字母顺序编排。注重检索功能的话,一般采用小条目的编纂思想。注重百科全书教育功能的则采用大条目的方式。修订的方式有再版制、补卷制、出版年鉴和连续修订制4种<ref name="孙关龙" />。
百科全书中常见的一些编排方式<ref name="孙关龙" />:
- 字顺编排
- 分类编排
- 大类编排,条目按字顺编排
百科全书的条目
百科全书的条目包括标题、正文内容和图表等。在百科全书的编纂中,条目的命名非常重要。好的命名应该便于检索,有学者认为条目应该都是独立的主题,应以方便读者的检索为准则。另外,条目的主题应该是客观形成的,而不是人为拟定的。例如海湾战争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狗的神话”则是人为拟定的主题<ref name="胡人瑞">胡人瑞,百科全书选条的几个问题,编辑之友.2001(4).-36-39</ref>
条目的命名应该清晰明确,不能含糊不清。例如“新型武器”,很难界定“新型”的划分<ref name="胡人瑞" />。
百科全书条目的选择有一些共通性的原则<ref name="胡人瑞" />:
- 独立主体原则:主体应该是相对独立的,就像我们去一个公司办事,我们先想到的是公司的名称、地址,而不是其中的某个部门。
- 客观形成原则:这个主题应该是人们在了解,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客观形成,为人所熟知,而不是人为拟定的。如创世神话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神话题材类型,但是狗的神话就是一个人为概括的主题。因此缺少公认的规范性和确定性。
- 单一主题原则:如“时间和空间”是两个主题,应该分设。
- 准确性原则:条目的名称应该准确的表明条目的主题。
- 通用性原则:应该使用规范的或约定俗成的名称。
- 名词性原则:条目名称应该是名词性的,静止的。如“解放海南岛”应该改成“海南岛战役”
- 简要性原则:如使用“唐诗”,而不用“唐代诗歌”。
- 非研究原则:百科全书不是研究论文。
- 非应用原则:百科全书不是为了指导具体的应用。
电子化百科全书
百科全书的分类结构以及不断更新的特点使它非常适合在线或断线的电脑格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多数主要的百科全书现在都已经不同程度的电子化了。基于光碟(CD、DVD等)出版物拥有携带方便、成本低廉的优点,同时电子百科全书还可以包含各种传统媒体无法承载的多媒体格式,例如动画、音像或视像。概念有关联的文章之间的相互动态链接也是一个重要的优势。在线的百科全书则拥有动态的优点:新的信息几乎可以立即被呈现,而不用等到下一次的出版。
历史
使用一台自动机器来编写一部百科全书的想法可以追溯到H·G·威尔斯(H. G. Wells)的短篇小说《大脑世界》(World Brain,1937年)以及范内瓦·布什(Vannevar Bush)的科学文章《我们也许会想》(As We May Think,1945年)。之后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Ted Nelson的Xanadu计划(1960年)。
利用国际互联网来编写一部免费百科全书的构想则在20世纪90年代初被提出。这些活动的一个分支是旧版本的百科全书的电子化。1995年1月,古登堡计划开始出版《大不列颠百科全书》1911年第11版的ASCII版本,但是由于方法上的分歧,在第一卷出版后整个计划就终止了。2002年,另一方出版了整套28卷的1911年版《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电子版,发表在1911 Encyclopedia Britannica网站上<ref>网址:http://1911encyclopedia.org</ref>;版本中加入了版权声明,但是该声明应无法律效力。其他的电子化计划则出版了许多其他的百科全书,例如由基督教经典图书馆出版的电子Easton圣经辞典(1981年)。
另一个更有趣的分支则是编写全新的、自由免费的百科全书。1991年,讨论群组alt.fan.douglas-adams的参与者开始了一个以出版真正的《银河系漫游指南》(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Galaxy)百科全书的计划。该百科全书是出现在道格拉斯·亚当斯(Douglas Adams)的小说中的一个虚构的百科全书。该计划就是星系指导计划(Project Galactic Guide)。尽管最初的宗旨是百科全书只能包括真实的条目,但之后政策改变,允许并鼓励半真实及虚构的条目出现。星系指导计划包含了超过1700条条目,但从2000年起就没有新条目加入。
1993年,一个叫做Interpedia的计划开始被广泛讨论;它的计划是编写一个任何人都可以参与的互联网百科全书。但该计划为还未开始就夭折,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建立一个有效的搜索引擎似乎成为更紧迫的任务。
2001年初,基于Wiki技术的互联网百科全书维基百科上线,这是一个自由、多语言的百科全书协作计划。维基百科创立之后,取得了迅猛的发展,目前已跻身世界流量前十大网站之列,是当前最为成功的网络百科全书计划。同时Wiki技术亦为人熟知,并为其他网络百科全书计划所使用和借鉴。
1700年以前主要的百科全书编者
- 赛达 (Suidas)
- 樊尚 (博韦的)(Vincent of Beauvais)
- Bartholomeus de Glanvilla(Bartholomew of England)
- John Henry Alsted
- Louis Moréri
- John Jacob Hoffman
- Pierre Bayle 网络版本参见:http://www.lett.unipmn.it/~mori/bayle/antho.html
- Vicenzo Coronelli
- Johann Heinrich Zedler 他所编写的德文字典和词典可以在这里找到:http://mdz.bib-bvb.de/digbib/lexika/zedler/ (68卷,62,571 页,大约750,000条条目)
- Theodor Zwinger(1533-1588)
- 老普林尼
参看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ref name="百科全书的故事">金常政. 百科全书的故事. 北京: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5-03. ISBN 7501326231.</ref> </references>
-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1987年中文版,丹青图书有限公司出版。第二卷118-1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