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CCBible/Bible101/DBible 微博@基督徒百科@Bible101@歌珊地圣经引擎@如鹰展翼而上 QQ群 4619600/226112909/226112998 同步推送#今日真道圣言#
抚养下一代的独特挑战——培育基督化的传统
本文摘自: http://www.godoor.com/article/list.asp?id=1134
作者: 杜恩沛 [信仰之门/www.GODoor.net]
我生长在一个第四代的基督教家庭,这种传统在华人中是很少有的。因此,很多人就以为我自然是基督徒,成为牧师则更是理所当然的。可惜很少人了解在基督教家庭长大所独特的困难。
困难的现实
在基督教家庭长大而成为基督徒是美好的事情,但就算父母是虔诚的基督徒也不是绝对的。当然,在基督徒家庭长大有很多好处,如孩提时期就听到福音,从小就能参加教会的聚会。但是信仰不是基因,无法遗传。
有些基督徒,还是很出名的人,他们的儿女并不信主。海明威(Hemingway)的祖父母都是惠顿大学(Wheaton)毕业的。赛珍珠(《大地》的作者,得过诺贝尔奖)的父母曾是赴中国的宣教士。她的父亲在江苏创办了医院,就是钟爱华(葛培理的岳父)以前所服事的医院。金日成的母亲也是一位基督徒。奥哈(MadalynO'Hair,着名的无神论者)推翻了美国公立学校祷告的传统,其父母却是虔诚的长老会友。
有些父母直到儿女读大学时才面对这个困难的现实。儿女们无法抵挡校园对信仰的嘲笑及属世的诱惑。虽然从小上教会,长大却不去了。周末回家的话,可能还去一下,但是若留在校园,藉口可多了:难找便车,教会的人不友善,功课太多等。华人父母往往是很伟大的父母,有时他们可能长途跋涉,开车到校园,目的是把儿女带去教堂。然而从孩子的脸上,你可以看出那副不情愿的表情,其实到那时才下功夫是有点太晚了。
这种信仰的后退在很多家庭都能见到,包括我的家族。我的曾祖父是于1860年在美国第一个华人教会信主的,他的儿女大多是虔诚的基督徒,他的孙儿女大多是挂名的基督徒,而到我这一代,已经很少自称为基督徒了。
他们为何离开?
他们离开基督教的信仰有很多原因。因为从小听到福音,很容易不珍惜福音的宝贵;在温室般的环境中长大,没有面对世界挑战及引诱的准备。况且,在教会里长大,他们看到基督徒软弱的一面,甚至虚伪的表现;更难接受的可能就是父母的短处,找别人的弱点本来就很容易,对父母的标准与期望往往会更高。假如父母不是基督徒,反而比较容易接受,既然是基督徒,他们可能攻击父母是假冒伪善。也许真正的原因是他们从来没有发自内心的信仰,只是遵行父母及教友的期望,没有自发地跟随基督。
认识后退的趋势
热力学的entropy或许能帮助我们了解这个困难的现实,就是世界上很多事物都有自然退化的倾向,担任多年工程师的经验使我很难忘记这个重要的观念。一个外行人较容易理解的例子就是卧室里会有自然凌乱的趋势。神学家解释这是人的罪性。其实似乎可以应用到机构、教会、身体、家庭,甚至基督徒家庭的孩子。当然,很多父母很难承认他们的可爱宝贝是有罪性的。
历史明确显示,价值观若传不到下一代,没有一个群体能长久维持下去。因此我们需要及时地去抗衡这个倾向。有人会说:「不要太紧张,需要时间。」但是要等多久呢?我们已经看到很多基督徒的儿女,对属灵的事物漠不关心,尚未信主就离开了世界。目前,亚裔教会的下一代流失率高达95%,因而不容忽视。
前车之鉴让我们已经看到这个倾向是怎样影响西方社会。从前是基督教国家,现在都已经进入了「后基督时代」。以前的一些神学学术中心,现在已沦为属灵的沙漠。「四十年代的英国就是相当虔诚的,每个礼拜都会有60-70%的人去教堂。而今天的虔诚信徒只有3%。十七、十八世纪花费很多资金所建筑的雄伟大教堂,现在几乎都是空的。最多就是礼拜天有几个老信徒在聚会而已。」
据最近的报导,德国Leipzig市的教堂几乎都改成回教寺了。现在的美国也是「后基督的时代」,除了在"BibleBelt"的传统教会,已经很少看到基督教家庭长大的会友。而增长得最快的教堂多数是专门向不去教会的人传讲福音。
漠不关心的原因
由此,难怪有一位牧师说:「三代很容易变种。」有一点像中国人说的:「富不过三代。」可惜,抗衡这个倾向的信徒不是很多。其原因有:
- 大多数华人信徒都是第一代基督徒。他们不一定了解在基督徒家庭长大所有的独特困难。
- 这个倾向通常是慢慢发生的,有些可能要过好几代才失去基督教的影响。第二代可能还是,但已失去他们父母的活力,第三代可能只是挂名基督徒,而第四代才完全与基督教无关。
- 这个后退的倾向不是绝对的,往往也有例外。我们会遇到一些基督徒,十分珍惜他们的祖先对主的热情。而也有一些虽然父母是不冷不热的基督徒,他们还是经历灵命的复兴。
- 这个后退的倾向还有如土生土长的华裔可能归咎文化的因素为他们离开教会的原因。
- 看到青年团契的人数多,就容易产生错觉,以为已经很成功了。可是,很多教会并未如想像中那样赢得下一代,甚至会发现他们的青年吸毒与性活动并不低于不去教会的青年。
- 富裕常常麻木了信徒的属灵敏锐感。正如摩西对以色列百姓的告诫。(申六11-12)
代模转移(ParadigmShift)
想到下一代,一些人会以为使用英语就行了。其实,要扭转倒退倾向的话,我们需要彻底改变造就门徒的观念。
1.清楚知道门徒的特征──使万民作主的门徒。(太二十八18-20)万民当然包括我们的儿女。很多人对门徒的特征及信徒成熟的指标不很清楚。当一个人做「决志祷告」,我们就认为他是基督徒了。假如他熟读圣经、会祷告,也奉献金钱,我们就算他是很好的基督徒了。虽然这些都是好的质素,却并非可靠的指标。在基督教家庭长大的孩子可以说话像基督徒,行为也像基督徒。特别是听话的孩子。
比较可靠的指标可能应是:上大学后,自己去找主内团契,找服事主的机会,主动传福音,带领查经班,按照圣经的原则去交友、约会、工作、奉献等。
2.主日学老师表示不喜欢教在教会长大的孩子,因为一开始讲圣经故事,孩子就已知道整个情节。有时,他们晓得的比老师还多。这种窘境是可以理解的,然而说他们找麻烦是不对的。面对这种孩子,老师需要多深入研读,有时也教一些比较深奥的道理,或者让他们当助手。当然,父母也需要教自己的孩子耐心及谦虚的功课。
3.在家里灌输门徒的观念。仅有良好的主日学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教导做父母的在家里活出门徒委身的生活方式,从他们内心坚定的信念(申六4-9)流露出全人、全方位的委身,而透过日常生活进而传达基督徒的价值观。父母需要检讨自己如比较门徒的委身与学校的优异成绩,何者更为重要?
我们需要培育儿女一生的真诚信仰,不然一旦离家后可能遭遇信仰的瓦解。需要不只是参加崇拜或团契,而是委身服事主。
我们需要的不只是从零用钱捐几毛钱,而是将来有好的职业并有高收入时奉献至少十分之一。不仅背金句,更明白为何相信圣经是神的话。
我们应鼓励儿女参加短期服务或赴海外短宣,而且最好是父母带儿女一同服事。除了增强健全的宣教观念,也能巩固他们的信心,看到世界的需要从而重估人生的目的;看到那些比较贫穷的地方,帮助他们珍惜属灵及属世的祝福。看到一些宣教士的服事以帮助他们培养服事的心态,抗衡现代流行的消费者心态。
4.要支持儿女与家人一起崇拜。除培养共同敬拜的习惯,也学习与不同年纪的信徒一起敬拜,以较为容易适应未来的成人崇拜。若有不明白的地方,还可在家里问父母,这也是圣经的模式。(出十二26、申六20┅┅)
为此,我们教会自去年开始支持(不是要求)孩子与父母一起参加成人崇拜。同时,我们也仍然保持传统式的儿童崇拜。 5.需要多刊登基督徒儿女的见证。通常教会刊物及基督教杂志刊登的见证,作者都是来自非基督徒家庭背景的,人们也喜爱类似的见证,例如大难不死或戏剧性的故事。只是除了那些反叛的孩子外,多数的见证都不是很戏剧性的。假如葛培理的大儿子以前若是个听话的孩子,他所写见证书的销路可能会少得多。可是,有些连何时信主都还不清楚,让人以为他们并不清楚得救的经历。
然而,这种偏爱却夺走了基督徒家庭的孩子作门徒的模范形像。调整的办法是要确立目标,刊登有基督徒家庭的孩子所作的见证。这一点,杰出的网球健将张德培的见证(www.mchang.com)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6.鼓励基督徒儿女考虑全职事奉。现在的神学生及全职的教牧同工大多是第一代基督徒。这种差异对教会不是很健康,而且基督徒儿女也因此少了事奉的模范。其实,他们从小在教会里长大,完全可以提供独特的贡献。可惜,他们回应服事呼召的最大阻力之一恰恰就是信主的父母。因此,我的呼召通常是针对父母为自己的儿女祷告,考虑他们的全职事奉。
由于相当数量的美国教会人数太少,一些亚裔教会有时能以低价买到相当大的教堂。一位领袖感叹地说:「如果我们不能改变第二代流失的趋势,不到五十年,我们辛辛苦苦建造的礼拜堂也会如此廉价卖给别人。」
预防胜于治疗,很多华人教会都是生养众多的,盼望我们不要等到下一代长大后才做补救的工作,理应当即促使自己进一步对主的委身,培育基督化的传统,好让下一代珍惜这个传统并做传宗接代的接班人。
□(作者系马利兰大学城中华圣经教会乐道堂牧师。)